学术投稿

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袁忠惠;袁先厚

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科手术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 病死率, 严重并发症, 诊断, 扫描, 临床
摘要:1 引言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经内科保守治疗总病死率为50%至70%,1903年Cushing首创外科手术治疗,迄今已有一个世纪.在CT问世之前,手术治疗的病死率约30%至50%.近十余年,CT扫描广泛应用于临床,使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1,2].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房-右心室三腔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2例报告

    1 引言双房-右心室三腔起搏是一种新型多部位起搏技术,国内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1998年12月以来我们应用此技术治疗2例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唐安丽马虹董吁钢杜志民

    作者:唐安丽;马虹;董吁钢;杜志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上胃肠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2)(待续)

    1 引言上胃肠道出血(UGIB)是指十二指肠悬肌(treitg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胰管的出血.临床表现多为黑便、呕血或两者兼有,少数情况是隐性出血,要通过粪便化验才能确定.本症是临床常见症候,近年由于内镜、血管造影等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加上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的改进,进展较大.

    作者:李瑜元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得宝松的临床应用

    1 引言得宝松注射液是由高溶解性的倍他米松磷酸钠和低溶解性的二丙酸倍他米松组成的复方制剂,每毫升含2 mg倍他米松磷酸钠和5 mg二丙酸倍他米松.具有抗炎、抗风湿、抗过敏功效.一般注射后即可迅速吸收入血,1小时内血药浓度达峰值,约10.8μg/L,注射后第八日体内吸收率达100%,而血药浓度在相对低的水平,为1.04μg/L左右,并可维持此浓度达3周[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 (21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陷假象中--1例小肠血管瘤破裂出血延误诊治的教训患者,女,16岁,因反复黑便3年,加重10日以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感冒自服复方阿司匹林、感冒胶囊等药物,3日后出现柏油样大便,成形,每日总量约50g,无呕血、腹痛,无发热、反酸.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出血.经止血,制酸等治疗,治愈.此后常因服药,学习紧张等引起黑便,均经上述治疗,好转.曾多次做胃镜检查,结果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作者:王淑芳;芦雪峰;贾敏;吴喜悦;张燕飞;陈厚才;曾祥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脐周间歇性隐痛、腹泻1周,加剧伴呕吐6小时--思考病例(106)

    1 病历摘要患者,男,71岁,农民.因脐周间歇性隐痛,腹泻1周,疼痛加剧伴呕吐6个小时,于2000年6月30日入院.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为间歇性,无放射性,伴腹泻每日4次至5次,为稀便,黄褐色,无黏液脓血.发病来,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曾在当地多次求诊,口服诺氟沙星等药物,症状无好转.入院前6小时腹痛加剧,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畏寒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超常量徒后内直肌治疗共同性内斜视97例疗效观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进展

    1 引言渗出性胸膜炎是常见病,几十年来对其治疗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凡是病因可以控制者,积极控制病因,排除积液;而对病因未能控制或控制不彻底者,则应用化学性胸膜固定疗法使胸膜粘连,胸膜腔消失,积液无处存储.

    作者:曾纪霖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甲状腺癌肺转移11例临床分析

    1 引言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低,常呈隐匿生长,故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我院1992年至1999年共收治11例甲状腺癌肺转移患者,现报告如下,旨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作者:陈彦凡;陈少贤;王良兴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淋巴结肿大、发热--思考病例(105)讨论部分

    1 病历摘要见本刊2001年第4期233页.2 病例特点该患者临床特点为:①青年男性,发热1个多月,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伴咳嗽、咳痰,痰中偶带血丝;院外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治疗无效;②病前有病毒感染史;③体格检查:体温39.8℃,脉搏102次/分,右锁骨上多颗淋巴结肿大,活动,无粘连,轻压痛;双肺呼吸音稍低,右中肺闻及干性啰音;④辅助检查:血象正常,胸片见双肺纹理增强,双上纵隔增宽;骨髓象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作者:陈涛;龙盛双;刘毅;李建国;喻安永;何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去带盲肠、结肠可控膀胱术31例报告

    目的:探讨去带盲肠、结肠可控膀胱术对解决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贮尿和排尿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1例膀胱全切除患者行去带盲肠、结肠可控性膀胱术.结果:随访6个月至31个月,贮尿囊容量400mL至700mL,平均550mL,平均内压力(1.49±0.68)kPa,可控性好,无输尿管反流,肾功能正常.结论:去带盲肠、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手术简单,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赖建生;李仲宏;许胜利;郑东升;赵国平;黄文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百草枯中毒与肺损害11例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对肺损害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了1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2例患者作了肺活检.结果:中毒量3g以上的8例患者同时出现多器官损害(主要是消化道、肝、肾、心、肺),尤以肺损害严重.在第一周内,其中5例动脉血氧分压 (PaO2)为(4.9±0.5)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2.8±1.4)kPa,氧合指数(PaO2/FiO2)为(14.7±3.1)kPa,X线胸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斑片状影,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后期1例出现气胸,2例肺组织检查经病理证实为双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8例死亡均与呼吸衰竭有关.结论:百草枯中毒致肺损害,早期临床上以ARDS为主要表现,后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

    作者:邓念强;唐鸣秋;阮雪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的手术治疗

    1 引言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经内科保守治疗总病死率为50%至70%,1903年Cushing首创外科手术治疗,迄今已有一个世纪.在CT问世之前,手术治疗的病死率约30%至50%.近十余年,CT扫描广泛应用于临床,使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的诊断变得迅速、准确[1,2].

    作者:袁忠惠;袁先厚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痰标本检测p53基因突变及其在肺癌早期临床争端中的意义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思考病例(104)一等奖获奖名单

    作者:范汉通;何玉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 引言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和发病率都较高,因此,乙型肝炎是目前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为了及时预防或诊治本病,常需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本文对常用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作一介绍.

    作者:杨绍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鼻出血249例治疗体会

    1 引言鼻出血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急症[1].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6月共收治住院鼻出血患者249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吴永华;吴钊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21世纪我国呼吸病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任务

    1 引言在新世纪到来之初,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新世纪里我们将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未来的呼吸病学会有什么重大突破及如何突破?1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磁共振成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附49例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肺癌进行MRI影像分析.结果:MRI可检出直径约2cm的肺内结节;对肺癌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85%,诊断效率为91%.纵向弛豫时间加权图像(T1WI)腺癌的信号强度低于鳞癌,横向弛豫时间加权图像(T2WI)腺癌的信号强度高于鳞癌,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MRI较难显示微小病灶:对于病灶较大的肺癌,根据MRI信号强度对区分鳞癌与腺癌有一定帮助.

    作者:许晓矛;梁碧玲;任俊杰;刘庆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医学继续教育测验卷(19)

    1.对象:订阅<新医学>杂志的读者可自愿报名参加,每届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收160元学费(含试卷处理费、证书费、挂号邮费等).随时参加,无时间限制,本届已获得6分后,即可报名参加下届学习.参加者将选择题答案填在杂志的测验答卷上,另纸回答问答题.每人1期参加测验1次(重复答卷无效),凡第一次参加测验者请注明寄交学费的邮汇号码,接到汇款和答卷后,本刊将在计算机上开户并发给学号.第二次起参加测验者请自填学号.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医学继续教育测验(16)答案与题解

    答案1. B 2.E 3.A 4.D 5.B6.E 7.C 8.A 9.A 10.D11.C 12.B 13.D 14.E 15.B题解1.霍乱自古以来是印度的地方性流行病,由于国际交往、旅游、战争、海运、飞机交通迅速发展等,霍乱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从1817年至1923年曾发生过6次世界性大流行,每次大流行我国都遭到侵袭,引起大小流行近百次.我国的霍乱为外来性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不分年龄、性别对本病普遍易感.在我国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

    作者:邓练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