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威宏
目的:观察比较调强放疗联合化疗与单纯调强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急性反应及晚期损伤。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局部区域晚期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根治性放疗+序贯化疗,观察组接受同步放化疗+序贯化疗。鼻咽和颈部靶体积均采用调强适形放疗(IMRT)技术照射。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χ2检验,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方面,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少于观察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化疗与单纯调强化疗相比,前者在局部淋巴结转移与死亡率方面优于后者;在急性损伤与晚期损伤方面无差别,基于目前证据,调强联合化疗是一种值得临床推荐的方法。
作者:管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手外科术后患者患指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收治的手外科术后需进行指功能康复训练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连续的护理干预,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均存在焦虑、抑郁心理,SDS、SAS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DS、SA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结论护理干预有利于手外科术后患者的患指恢复,能有效抑制患者的不良情绪、患指疼痛不适等,能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晓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旨在为提升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拜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取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 d、28 d、90 d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7.10%,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 h、14 d、28 d、90 d 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均较少,研究组出现1例眩晕,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1例乏力,两组患者治疗总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君;屈泽暖;王献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普伐他汀20 mg/d、40 mg/d、80 mg/d对80岁以上高龄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期间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ASCVD患者98例,均为男性,初始给予普伐他汀20 mg/d,每6周评估一次,LDL-C未达标者普伐他汀剂量增加1倍,普伐他汀大用量为80 mg/d。结果3种剂量的普伐他汀LDL-C达标率分别为32.56%、43.88%、51.02%,没有发现剂量相关的肝功能异常和肌肉损伤。结论中等强度的普伐他汀对80岁以上ASCVD患者是安全的,普伐他汀80 mg/d可以取得与普通成年人高强度他汀治疗相当的效果。
作者:李春辉;邢春生;李扬;季瑞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血管阻塞,是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其各阶段存在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γ-干扰素是多功能细胞因子,是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剂,且具有阻止胶原蛋白合成,抗纤维化作用。某些基因位点上的多态性会影响基因的转录效率和/或表达产物的功能,但γ-干扰素及受体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其斑块稳定性尚不十分清楚,探讨其作为预警指标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杨天睿;撒亚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系统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介入治疗的适时间窗。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85.1~2015.10)、Cochrane图书馆(1975.1~2015.10)、MEDLINE(1980.1~2015.9)、EMbase(1978.1~2015.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4.1~2015.9)、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1990.1~2015.11)、万方数据库(1993.1~2015.10),收集介入治疗非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观察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选择、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终对纳入的研究用RevMan 5.3软件进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其中6个RCT(共计7568例患者),1个观察性研究。Meta 分析结果显示:介入<12 h组与介入在12~24 h组比较,1个月内和长期随访时全因死亡率、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因心绞痛再入院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在12~24 h组与介入>24 h组比较,1个月内全因死亡率和长期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9,P=0.96与OR=0.87, P=0.27],无明显发表偏倚。比较1个月内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1, P=0.20];长期随访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75,P=0.02];两组因心绞痛再入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76,P=0.01]。结论就目前研究证据而言,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时间窗在12~24 h之间可能相对合理,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细化介入时间窗。
作者:贾林·阿布扎力汗;于子翔;马依彤;杨毅宁;李晓梅;谢翔;刘芬;陈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强效他汀在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方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选择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同时对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进行检测,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Glu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均较轻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在停药后自行缓解或消失。结论强效他汀辅以常规治疗可有效提高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和心绞痛发作状况,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庆夫;梁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使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新生儿至老年人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特点,比较各年龄段间的差异,探讨年龄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产科的新生儿及健康志愿者259名,分为胎儿组45名、婴幼儿组61名、少年组54名、成年组48名、老年组51名,提取各组人群新鲜粪便标本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及梭菌细菌拷贝数、计算B/E值(双歧杆菌/肠杆菌),统计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胎儿组和婴幼儿组双歧杆菌、肠杆菌、乳酸菌、类杆菌、肠球菌及梭菌数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胎儿和婴幼儿组相比,老年组、成年组和少年组双歧杆菌、乳酸菌数量明显降低(P<0.05),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数量均明显升高(P<0.05)。老年组和成年组双歧杆菌、乳酸菌数量亦明显低于少年组(P<0.05)。老年组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数量亦明显高于少年组和成年组(P<0.05);少年组和成年组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数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成年组和少年组B/E值明显低于胎儿组和婴幼儿组,老年组和成年组B/E值亦明显低于少年组,老年组B/E值亦明显低于成年组(P<0.05)。结论年龄是肠道菌群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肠道有益菌数量明显减少,而肠道中性菌数量明显增加,肠道定植抗力明显下降。
作者:刘萍;郭珍红;董丽娜;韩轶;杨云峰;王俊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析心理干预法在肺结核伴焦虑和抑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中心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对180例患者入院24~48 h内及入院后1个月分别进行测评,观察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情况及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由52.34分降为38.27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由53.82分降为42.52分,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由51.67分降为48.52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由52.47分降为47.55分,焦虑和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低,焦虑和抑郁状态有明显改善。结论对肺结核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增强患者依从性,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作者:黄洁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良性乳腺肿块进行微创切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宿迁市人民医院98例患者共245枚良性乳腺肿块在超声引导下行Mammotome微创旋切术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随访,评价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在良性乳腺肿块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所有肿块均成功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旋切,每枚肿块平均手术切除时间(15±9.3)min,平均旋切(12±5.6)次;肿块经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良性,其中纤维腺瘤183例,乳腺腺病38例,乳腺腺病伴不典型增生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乳腺囊肿17例;主要手术并发症为:局部皮肤瘀斑35例,术后血肿12例,术中出血7例,术后感染1例。患者均获临床和超声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块残留、复发,瘢痕小而隐蔽。结论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技术切除良性乳腺肿块,定位直观、准确,操作简单、方便,患者痛苦小、愈合快,美容效果满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骥;顾书成;郑向欣;袁牧;刘从兵;侍孝红;张旭旭;邱兴;管小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继发于SLE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11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CDl9+CD20+淋巴细胞数,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M、IgA)水平。治疗有效患者序贯给予每6个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行维持治疗,通过长期随访评价维持治疗有效性。结果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初始治疗后6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8%。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CD3+淋巴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但CDl9+CD20+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并达到清除水平。初始治疗完全缓解的6例患者及部分缓解的3例患者均接受了每6个月100 mg利妥昔单抗的维持治疗,随访期间完全缓解的6例患者均未复发,部分缓解的3例患者中1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维持部分缓解,1例复发。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SLE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安全有效,而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序贯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但其佳用药方案尚需更多病例观察加以验证。
作者:王吉刚;周凡;刘彦琴;白颖;刘景华;张海婷;李敏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波谱和灌注特点,提高MRI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20例PCNSL患者,其中解放军总医院12例,日照市人民医院8例。20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行H-MRS波谱分析和PWI灌注扫描,分析其MRI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20例患者中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T细胞淋巴瘤1例;单发8例,多发12例。共检出40个病灶,其中位于幕上病灶32个,幕下病灶8个。32个位于丘脑、基底节区、胼胝体、中脑及脑桥、小脑半球等深部脑组织,8个位于颞叶、额叶、枕叶及顶叶等脑实质表面。MRI图像18例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18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中等强化,1例不均匀环形强化;有2例信号不均匀;10例行H-MRS显示胆碱(Cho)峰明显升高,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下降,均出现高大的脂质(Lip)峰,有6个病灶出现乳酸(Lac)峰。10例行灌注加权成像,PWI结果显示局部脑血容量、局部脑血流量下降,均为蓝色或蓝黑色灌注,显示为明显低灌注结节。结论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以及H-MRS显示Cho峰明显升高,NAA峰明显下降,均出现高大的Lip峰和Lac峰对诊断PCNSL有明显的提示意义。
作者:李华;秦永春;李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生存素(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日照市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应用免疫组化Ultra SensitiveTM S-P 法检测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128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89例、乳腺非典型导管增生(ADH)57例以及乳腺普通导管增生(UDH)60例,分析HIF-1α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HIF-1α的表达在IDC与DCIS组(χ2=13.442)、ADH组(χ2=22.272)以及UDH组(χ2=52.7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CIS 与 UDH 组比较(χ2=8.144,P=0.004)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DCIS与A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8, P=0.139);Survivin的表达在IDC组(χ2=70.540,P=0.000)、DCIS组(χ2=51.967,P=0.000)、ADH(χ2=42.829,P=0.000)与UDH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IDC与DCIS(χ2=1.330, P=0.249)、IDC与ADH(χ2=1.484,P=0.223)比较,Survivin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3)。在乳腺癌中,HIF-1α与Survivin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远处转移及肿瘤分期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HIF-1α和Survivin的表达正相关(P=0.018,95%CI:0.0376~0.3839),但一致性不理想(κ=0.211)。结论 HIF-1α、Survivin高表达与乳腺癌发生、侵袭及转移行为有关,HIF-1α与Survivin联合检测有望作为乳腺癌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潘广晔;张作峰;王刚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激励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自护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现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激励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自护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出院时SAS、SDS评分分别为(45.0±9.5)分、(45.1±8.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5±8.8)分、(53.5±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ESCA各项目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励护理能明显缓解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提高其自护管理能力,明显改善其生存质量。
作者:王小丽;赵银娥;温文斌;李新平;李艳丽;程晓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且行介入术出院后的患者实施引导式护理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以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入院,且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1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引导式护理组(观察组)77例和常规自我护理组(对照组)74例,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评分、血糖达标率、血脂达标率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血糖、血脂达标率分别为76.6%和6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33.8%(均P<0.05),控制较对照组患者更为理想,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0.5%,也低于对照组的27%(P<0.05)。结论采用引导式护理方法,可以增加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长期效益,有利于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复发,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闵英;张进;李菲;孙宁;刘莹;彭岩松;邵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鼻咽癌(NPC)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部位隐匿,临床上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放射治疗是NPC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放疗或放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抑制而使肿瘤易于复发或转移。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现代生物治疗技术为提高中晚期NPC患者生存质量带来了希望。生物治疗的机理是干扰肿瘤细胞的发生、生长、分化、凋亡、侵袭、转移和复发,促进机体免疫细胞重建。主要包括:免疫细胞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以及肿瘤疫苗治疗等。
作者:孙安科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