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超
探讨便秘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功能的改变和排便时肛门直肠动力学变化.分析使用Polygraf消化道压力监测仪,检测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48例便秘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耐受阈值、排便时松弛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临床资料,并与正常对照相比,48例便秘患者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均降低(P<0.05);24例耻骨直肠肌痉挛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明显减弱,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消失;48例便秘患者直肠感知阈值和大耐受容积变化和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便秘患者直肠感觉无明显异常,但明显存在肛管直肠动力变化,排便时肛管括约肌的反常收缩、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减弱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作者:罗东林;刘宝华;陈金萍;陆坷;张连阳;王守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改善直肠前突的疗效,减少复发率,寻找治疗直肠前突的合理方法,将传统的Block术式改良,对直肠前突囊袋分区,通过分区进行闭合式修补,使直肠前壁形成3个平行排列柱状结构.结果:痊愈18例,显效3例,有效率100%.随访2~4年,无复发.结果表明,经直肠排列柱状闭合式修补对女性直肠前突疗效确切,无并发症.
作者:徐永强;吴庆平;孟惠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科采用经直肠入路,以四边法(边牵、边切、边缝、边扎)治疗直肠前突2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31~67岁,病程0.5~20年.主要临床症状为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平均约30min,有手助排便史者6例.直肠指诊:于直肠前壁齿状线上触及一圆形或卵圆形凹陷的薄弱区.直肠排粪造影:中度前突10例,重度前突13例.23例均于排粪终末有钡剂滞留.
作者:张志强;孙广亮;刘国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女,40岁.排便困难2年,5~7d排便1次,为干硬粪块,每天需服果导3~8片.粪嵌顿前2d行排粪造影检查,经肛门灌入钡剂.临床诊断为:(1)直肠前突;(2)耻骨直肠肌痉挛;(3)陈旧性肛裂.来院就诊前肛门憋胀伴下坠感,多次排便未能排出粪便及钡剂,局部使用通便栓、开塞露无效,腰背部、双胯疼痛,坐立不安,来院就诊.直肠指诊:肛管内有一约4.0cm×4.5cm大小之硬块堵塞肛门.
作者:海燕;郑嘉荣;魏卿;谢继庆;李华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们采用莫沙必利加麻仁滋脾丸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60~80岁;病程1~10年.治疗方法及疗效:口服莫沙必利(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5mg,每日3次,加服麻仁滋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1周疗效不明显,2周有效,4周疗效显著,8周与4周相似.总有效率98.3%.
作者:白士丁;吴晓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探讨一种可行的治疗结肠瘫痪症(重度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手术方式.有选择性地保留近端适当结肠肠段,将远端结肠之口侧封闭后旷置,用保留的肠段行结-乙/结-直吻合术.28例中痊愈25例(89.3%),显效2例(7.1%),好转1例(3.6%),总有效率100%.结果表明,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治疗结肠瘫痪症术式简单,疗程缩短,安全有效,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向东;曹暂剑;张琦;安辉;顾尽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探讨吻合器治疗直肠内脱垂的适应症、方法、疗效及安全性和实用性,经肛用33mm吻合器环状切除直肠黏膜术治疗直肠内脱垂46例,手术时间平均10min,术后住院时间2~5d.术后症状消失,效果满意.结果表明,吻合器治疗直肠内脱垂具有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任翔英;丁智勇;汤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采用1:1消痔灵液对直肠黏膜脱垂者行黏膜下点状注射,对完全性直肠脱垂行直肠周围注射.结果:儿童7例均一次治愈,成人19例中,一次治愈12例,二次治愈4例,3例明显好转.有效率100%,治愈率88.5%.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果表明,注射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费用低以及安全可靠等特点,是治疗直肠脱垂的有效方法.
作者:邢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手术治疗直肠内脱垂3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21~68岁;病程8个月至30年.均行排粪造影检查明确诊断,18例同时行盆腔造影,3例同时行盆腔、膀胱及排粪三重造影,合并盆底疝8例,直肠前突6例,子宫后倾3例,膀胱脱垂1例.临床表现:31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骶尾部疼痛及便血,部分病人长期依靠泻药或用手法帮助排便.本组病人入院前均经保守治疗,其中12例曾行直肠黏膜注射硬化剂,无效后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朱绍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采用穴位埋线加后位扩肛法治疗习惯性便秘5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39例;年龄18~70岁;病程2~3年.10d以上排便1次5例,3~5d排便1次40例,隔天或每日排便1次7例.伴有肛裂24例,痔22例.全部患者都有长期依赖泻药史.
作者:周文华;王立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探讨保留直肠肌鞘的低位肛管结肠/回肠吻合术后控制排便功能的影响.对13例直肠、结肠病变患者行上段直肠切除,距齿状线上1cm剥除下段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保留直肠肌鞘及肛管,行结肠/回肠与肛管吻合.13例患者近期内控制排便功能欠佳,但随着结直肠代偿功能的恢复,远期效果较满意.结果表明,该方法术后效果满意,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较高,易于接受.
作者:郑新;张志云;戴宗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探讨有效的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并防治术后便秘,对20例病人采用改良盆腔紧固术.术后随访1~6年无复发,无便秘.结果表明,改良盆腔紧固术能很好地解决直肠脱垂和便秘两大问题.
作者:孙军席;郭澎;王海霞;杨建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探索直肠脱垂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以选择佳治疗方法,通过大量样本的调查,采集了动物直肠脱垂的自然标本和人工建立了兔、犬直肠脱垂的模型.动物自然标本的采集,获得了幼兔直肠脱垂标本1例;犬直肠脱垂标本21例,其中幼犬19例,成年犬2例;幼猪直肠脱垂标本1例;鸡直肠脱垂标本3例;鸭直肠脱垂标本10例;豚鼠1例.人工直肠脱垂模型的建立,兔25例,犬1例.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直肠脱垂的发病原因和机理,提出了佳治疗方法.
作者:黄乃健;李殿伟;王立柱;史学文;贝绍生;孙洪生;栾耀芳;贾小强;梁新成;李金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2000~2003年收治直肠前突患者102例,均为女性,年龄40~74岁,平均56岁,入院后行直肠前突修补术,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美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采用大黄和金银花二味中药泡服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2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20例,女80例;年龄18~50岁125例,50岁以上75例.内痔15例,外痔20例,混合痔80例,肛裂50例,肛周脓肿15例,肛瘘20例,均伴术后便秘.
作者:王美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研究结肠钡气双重造影时,黏膜层的均匀涂布以及提高钡剂附着结肠壁的灌肠技巧,对616例采用钡剂-气体综合灌肠法,并与传统法2 388例比较.结果显示,钡剂-气体综合灌肠法较传统法影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提高,不良反应减少,每人次所需时间从原来的50~60min缩短至13~14min.结果表明,采用钡剂一气体综合灌肠法造影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法灌肠.
作者:朱平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科采用结肠灌注治疗便秘,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8例,女98例;年龄20~70岁.均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方法:采用DZK-01结肠途径治疗系统(雄飞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用适当温度的过滤纯净水作为灌肠液,通过治疗机的探头及导管进入肛门,经过直肠、乙状结肠向上深达50cm左右注入结肠,灌注液的注入量、排出量、流速、温度等参数均由结肠途径治疗系统进行有效调节.在灌注的同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作腹部按摩,每日1次,每次30~40min.
作者:汪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探讨吻合器环形切除直肠黏膜治疗直肠中下段黏膜内脱垂的可行性,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治疗直肠中下段黏膜内脱垂202例,治愈172例,治愈率85.1%,有效30例,有效率14.9%.术后下腹部不适10例,尿潴留6例,出血4例,术后平均住院4d.无肛门疼痛、肛周感染、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果表明,直肠中下段黏膜内脱垂可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治疗,此法安全有效.
作者:宋保学;范运金;陈鲜华;王秀成;黄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探讨完全性直肠脱垂简便实用术式,采用经肛直肠黏膜、黏膜下多点缝扎加肛门外括约肌缩短成形术治疗20例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20例全部治愈,无并发症.19例随访6个月至10年,无复发.结果表明,使用经肛直肠黏膜、黏膜下多点缝扎加肛门外括约肌缩短成形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方法简便、有效,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李兆德;赵迎春;王立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采用切挂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4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32例;年龄38~70岁.男性中有6例合并Ⅲ期内痔,女性中合并直肠前突21例,并直肠黏膜内脱垂26例.经过注射(封闭)、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18例.
作者:胡志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