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强穴切挂术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杨继闽;邱胜民;吕辉

关键词: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手术, 长强穴, 挂线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
摘要:为探讨长强穴切挂术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的临床疗效,对120例PRS患者先行长强穴切挂术治疗,手术创面愈合后开始行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其疗效,并与先期行单纯手术治疗及单纯生物反馈治疗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组120例患者中,治愈71例,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2%(119/120).与单纯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4.9%)和单纯生物反馈治疗(总有效率为75.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果表明,长强穴切挂术联合生物反馈治疗PRS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手术治疗或单纯生物反馈治疗.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肛周脓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为探讨肛周脓肿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选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肛肠科2013年9月23日至2014年4月23日收治58例肛周脓肿患者进行研究,对其脓液进行革兰染色、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58例患者中,4例未培养出细菌,其余54例共分离出病原菌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4株,占80.6%;革兰阳性菌13株,占19.4%);检出菌株数居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41株,61.2%),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7株,10.4%).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耐药性较高,尤其是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强,但对头孢西丁、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厄他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多重耐药11例,其中9例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多重耐药(ESBLs阳性),2例为葡萄球菌感染多重耐药.9例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者对头孢噻肟100%耐药,对头孢西丁、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未见耐药.结果表明,肛周脓肿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治疗时应首选抗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并采取积极办法应对病原菌的多重耐药,可选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

    作者:张志刚;辛学知;李志;秦一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在混合痔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为探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在混合痔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选择择期行混合痔切除术者80例进行研究,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腰麻药物为0.5%罗哌卡因1.5ml.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即生理盐水组(NS组)、地佐辛组(D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组(DP组),各20例,于手术结束前10min经静脉滴注相应药物.对比各组患者术后4h(T4)、8h(T8)、12h(T12)、24h(T24)时的疼痛情况(VAS评分)、术后补给镇痛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量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T4时点各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8和T12时点,P组、NS组、D组VAS评分均高于D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4时点,DP组VAS评分与P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组术后补给镇痛药量略少于D组和P组,明显少于NS组,P<0.05.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DP组和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地佐辛和帕瑞昔布钠联合对混合痔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效果优于两药单独应用,且可以减少其他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理想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玄国城;姜万维;王庆辉;段海霞;于学美;许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长强穴切挂术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长强穴切挂术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的临床疗效,对120例PRS患者先行长强穴切挂术治疗,手术创面愈合后开始行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其疗效,并与先期行单纯手术治疗及单纯生物反馈治疗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组120例患者中,治愈71例,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2%(119/120).与单纯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4.9%)和单纯生物反馈治疗(总有效率为75.9%)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果表明,长强穴切挂术联合生物反馈治疗PRS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手术治疗或单纯生物反馈治疗.

    作者:杨继闽;邱胜民;吕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智能药液熏洗治疗仪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研究

    2012年,我院引进了智能药液熏洗治疗仪,并将其用于混合痔患者以减轻其术后并发症,促进其康复,效果显著,明显优于传统熏洗法治疗者,现对比分析如下.临床资料:将行外剥内扎术治疗的372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6例.观察组男92例,女94例;年龄18~70岁,平均45.0岁;病程2~20年.对照组男88例,女98例;年龄20~70岁,平均43.9岁;病程1~2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王敬元;刘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消痔灵注射治疗儿童直肠脱垂80例疗效观察

    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儿童直肠脱垂8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患儿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1岁7个月至12岁;病程6个月至9年;Ⅰ度直肠脱垂44例,Ⅱ度直肠脱垂36例.病例均为第一次行注射治疗.

    作者:刘慧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直肠球囊双腔导管在肛瘘MRI检查中的应用

    为探讨直肠球囊双腔导管(BRDCC)在肛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总结操作过程中的护理配合要点,选择2013年2~8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拟行手术治疗的61例肛瘘患者进行研究,术前应用BRDCC对患者进行MRI检查,对比患者使用BRDCC前、后MRI检查结果以及手术结果.结果显示,使用BRDCC后MRI检查对主瘘管及其分支、内口、脓腔的检出情况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明显优于使用BRDCC前.检查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适和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应用BRDCC对肛瘘患者进行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主瘘管及其分支、内口、脓腔,为外科医师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助于BRDCC在肛瘘MRI检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张怡;龚志刚;李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TST结合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为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结合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科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TST加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对照组予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总体疗效、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等.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肛缘水肿、便血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术后感染、吻合口或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结果表明,TST结合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混合痔疗效显著,且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永强;李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保留齿状线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230例

    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保留齿状线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患者23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30例患者中,男120例,女110例;年龄25~65岁;病程2~25年.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局部麻醉.检查痔核分布情况,根据痔核分布设计好分段.用止血钳夹住外痔皮肤向上拉起,用手术剪剪一梭形切口,潜行剥离梭形皮瓣下的曲张静脉丛及结缔组织;将梭形切口上的组织连同内痔组织钝性加锐性分离至齿状线上0.5cm处,断端用7号丝线对位缝合;用大弯钳夹住内痔核基底部,用10号线“8”字贯穿结扎,结扎线位于齿状线内,剪除痔体残端.同法处理其他痔核.缝扎相邻痔核时应上下错开,使其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相邻两个痔核之间皮桥保留不少于0.5cm.

    作者:王金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主腔切开加引流一期治疗多间隙肛周脓肿72例疗效分析

    为探讨主腔切开加引流一期治疗多间隙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回顾采用此方法治疗的72例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资料,具体手术方法:主腔切开、引流挂线,远端脓腔用橡皮筋挂浮线引流,肛提肌以上脓腔或相对较深脓腔用蘑菇头引流管引流.结果显示,本组72例患者中,一期根治71例,治愈率98.61%;复发1例(1.39%),经二次手术治愈.创面愈合时间为19~43d,平均27d.随访1年,均无复发,无肛门畸形、肛门移位及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结果表明,主腔切开加引流一期治疗多间隙肛周脓肿治愈率高,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并发症少,能有效避免对括约肌、肛管直肠环以及肛周皮肤的损伤,从而保护肛门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作者:马永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会阴重建及肛门松解术治疗直肠前突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观察

    为探讨会阴重建及肛门松解术治疗直肠前突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回顾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行会阴重建及肛门松解术治疗的103例直肠前突患者资料,患者术前便秘症状严重,均符合罗马Ⅲ标准,多数依赖服用泻药排便.结果显示,经治疗,痊愈82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1%(99/103).结果表明,行会阴重建及肛门松解术治疗直肠前突引起的出口梗阻型便秘安全可行,效果肯定.

    作者:爱勇;于俊兰;尹剑;张伟;海燕;李宏兵;王爱武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低位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针刺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针刺干预治疗的临床价值,将72例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补液,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并早期给予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术后给予针刺干预治疗,对照组术后不给予针刺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治疗组在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通气时间及腹胀、创口感染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第7天前白蛋白(PA)浓度、淋巴细胞总数(TLC)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进行针刺干预治疗能促进患者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其免疫功能,而且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孔维民;王吉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亚甲蓝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加点状皮神经阻断治疗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

    为观察亚甲蓝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加点状皮神经阻断治疗肛门瘙痒症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将182例肛门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1例.治疗组采用亚甲蓝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加点状皮神经阻断法治疗,具体方法为:先用1%亚甲蓝1.5ml、0.9%氯化钠注射液10ml、0.75%布比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25mg的混合液于肛周皮损区做皮内皮下浸润注射,然后用高频电刀做点状皮神经阻断,各点间隔2~3mm.对照组常规采用亚甲蓝注射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后1个月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85例,显效5例,有效1例,治愈率为93.4%(85/91),总有效率为100%(91/91).对照组痊愈63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4例,治愈率为69.2%(63/91),总有效率为84.6%(77/91).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2例(2.2%),对照组复发9例(9.9%).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亚甲蓝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加点状皮神经阻断治疗肛门瘙痒症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智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分段缝扎加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101例

    2012年1~12月,我科采用分段缝扎加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101例,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1例患者中,男66例,女35例;年龄21~77岁;病程2~45年.其中痔嵌顿20例.治疗方法:骶管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充分扩肛,肛门镜下检查痔核大小、数量及分布情况,按痔核间自然分界进行分段,一般分3~4段.用无损伤组织钳尽量将母痔区及较大的痔核牵出肛外,用3-0可吸收缝线由里向外分段缝扎,两针间距约5mm,打结勿过紧也勿过松,以阻断痔动脉血流为度.近肛缘外痔予以切除,并缝扎止血.

    作者:肖国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肛周脓肿误治致坏死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73岁,因“肛周脓肿在当地医院保守治疗9d,肛周肿痛、发热症状无缓解,炎症侵袭筋膜,并沿筋膜顺腹股沟蔓延至右侧阴囊,阴囊肿胀”于2013年1 2月26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8.9℃,血压145/90mmHg,脉搏96次/min,精神差,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腹部胀满,叩诊鼓音,肠鸣音3~4min一次,双侧下肢水肿,肛周肿胀、剧痛.专科检查(左侧卧位),(1)视诊:以肛门为圆心、半径约12cm的圆形肿胀区,炎症沿右侧腹股沟蔓延至右侧阴囊,红肿明显,肛周无斑疹及溃疡等.(2)指诊:环肛门一周肿胀区质硬,触痛(+),皮温较高,皮肤感觉缺失;右侧腹股沟触及捻发感,压痛(+),且皮下组织质硬,按压呈木质感;右侧阴囊质硬,触痛(+);肛温较高,肛管直肠环弹性差,肛内未触及肿块及硬结等,指套退出无血迹及脓血分泌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24×109/L,血钾2.7mmol/L,血球蛋白21.2g/L.

    作者:陈域;石秦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术后24h开始经口进食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为探讨术后24h开始经口进食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于我科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接受快速康复治疗(术后24h开始进食),对照组术后接受传统治疗(肠功能恢复后开始进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直肠癌患者术后24h开始经口进食安全、可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作者:王小英;杜斌斌;刘婷婷;陈玲娟;周嫣茹;李德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复方蜜油膏换药促进肛瘘术后创口愈合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应用复方蜜油膏换药促进肛瘘术后创口愈合的效果,将行手术治疗的254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7例,观察组术后应用复方蜜油膏换药,对照组应用凡士林油纱换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创口愈合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创面渗液消失时间、创口肉芽组织开始生长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复方蜜油膏换药可促进肛瘘术后创口愈合.

    作者:刘刚;胡卫华;朱晔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切开治疗早期肛周脓肿30例

    笔者采用切开治疗早期肛周脓肿30例,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0例早期肛周脓肿(指肛周硬性肿块,发病3d内疼痛明显,保守治疗无效者)患者中,男24例,女6例;年龄20~40岁25例,41~50岁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3例,肛管后间隙脓肿4例,肛周皮下脓肿3例.治疗方法:术前清洁灌肠.麻醉起效后,切开肿块,切口上下缘需超出肿块0.5~1.0cm,修剪创缘,使创面呈碟形,以利引流.术后即刻给予舒尔芬(氯芬待因8mg)口服;抗感染治疗3d.术后24h进流质饮食,排便后用中药液坐浴、局部微波照射治疗.

    作者:董岩平;张洪飞;张庆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局麻下胶圈套扎加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120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我科于局麻下行胶圈套扎加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12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0例患者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22~70岁;病程1~30年;合并肛裂40例,低位肛瘘25例.治疗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局部麻醉.充分扩肛至可容纳3~4指,将喇叭口肛门镜置入肛内,拔出内筒,暴露痔核,将套扎器对准痔核,扣动扳机进行胶圈套扎.对于多个痔核者,由小至大分次套扎痔核.套扎完毕,可见痔核呈暗紫色葡萄样.肛门镜下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肛内指诊有无胶圈脱落.然后,用手术剪将肛门口外痔部分剪除.术毕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第2天排便后,用中药液熏洗坐浴肛门局部.

    作者:郭金亮;古丽巴哈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联合镇痛在肛门病手术者中的应用

    对于肛门病手术患者,我们多采用口服止痛药、术中注射长效止痛剂、TDP灯(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局部照射等方法联合镇痛,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肛肠疾病患者859例,其中男573例,女286例;年龄16~75岁;混合痔331例,肛裂216例,血栓性外痔142例,嵌顿痔67例,肛瘘56例,肛周脓肿47例.

    作者:吴国平;肖寒;祝庆平;杨光;卫保华;陈天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石蜡油口服联合开塞露纳肛对痔PPH患者进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探讨

    为探讨石蜡油口服联合开塞露纳肛对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的痔患者进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将拟行PPH治疗的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术前肠道准备,观察组予石蜡油口服加开塞露纳肛,对照组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口服,对比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不良反应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疲劳感、肛门坠胀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早,P<0.05.结果表明,石蜡油口服联合开塞露纳肛对混合痔患者进行术前肠道准备方法简便,经济实惠,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强;丁敏;陆金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