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结肠漏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分析

郑春燕;张嘉丽;陈芳玲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 结肠漏,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发生结肠漏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制定护理对策.方法 将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了解患者术后结肠漏发生情况,分析发生结肠漏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9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接受手术患者中,共有44例出现结肠漏情况,占47.83%.未出现结肠漏患者与出现结肠漏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创伤部位范围、引流管留置时间等临床参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创伤部位范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是发生结肠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积极做好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基础护理服务,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病情、观察引流管情况,对于发生结肠漏的患者采取积极措施,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气腹压对腹腔镜直肠癌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不同气腹压对腹腔镜直肠癌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本院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分别设置气腹压为8~10 mmHg、11~13 mmHg、14~16mmHg.比较三组术后1 w内并发症发生率,对恶心、呕吐发生程度进行比较;比较三组动脉血气分析中氢离子浓度指数(PH)、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水平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1 w内恶心、呕吐发生率随气腹压上升而增加(P<0.05).术后1d内,三组恶心、呕吐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A组恶心、呕吐程度显著低于B、C组(P<0.05).术前1d,三组的PH及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三组的PH及PO2随气腹压力升高而呈降低趋势(P<0.05)、PCO2呈增高趋势(P<0.05),三组术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维持8~10 mmHg气腹压可降低术后1 w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减轻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利于维持动脉血气PH、PO2及PCO2稳定.

    作者:郭兆坤;杨振华;许俊;李小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改良双吻合术与常规双吻合术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改良双吻合术与常规双吻合术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接受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3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观察组实施改良双吻合术,对照组予以常规双吻合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拔除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引流管置管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记录患者死亡、肿瘤复发、转移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引流管置管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其他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肠梗阻、吻合口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两组死亡、复发、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与常规双吻合术相比,改良双吻合术应用于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总体疗效更优,可降低术后肠梗阻及吻合口漏发生率,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杨威;彭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保护性回肠造瘘对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行回肠造瘘术与否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70例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造瘘方式的不同分为回肠造瘘组(n=37)与未造瘘组(n=33).记录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造口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治疗费用.结果 回肠造瘘组与未造瘘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5.41%(2/37)、12.12%(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肠造瘘组造口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81%(4/37),其中造口出血、造瘘口狭窄各1例,造瘘口感染2例.回肠造瘘组盆腔引流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5.26±2.01)d、(7.45±2.51)d、(33546.89±3178.65)元,均显著低于未造瘘组(均P<0.05).结论 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行预防性回肠造瘘与否患者发生吻合口漏概率相当,但前者术后康复情况更优.

    作者:蒲志忠;王红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体会

    新全国肛肠疾病流调结果显示[1]:约5.2亿人患有肛肠疾病,且肛肠疾病患者中98.08%患者有痔相关症状.当痔发展成Ⅲ、Ⅳ度混合痔时,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需要手术治疗.本科室采用超声刀外痔切除联合弹力线内痔套扎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3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愈合时间短,具有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茜;贝绍生;李宇飞;崔国策;周娇娇;李华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透明质酸酶联合抗生素治疗结肠炎所致盆腔疼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酶联合抗生素治疗结肠炎所致盆腔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结肠炎所致慢性盆腔疼痛患者12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予抗生素治疗:口服氟哌酸0.2 g,3次/d;柳氮磺吡啶肠溶片2 g,4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透明质酸酶:1500 U肌肉注射,隔日1次.持续治疗3个月后,统计两组结肠炎及盆腔疼痛疗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随访半年统计盆腔疼痛复发情况.结果 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观察组结肠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观察组盆腔疼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半年复发率4.8%,明显低于对照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透明质酸酶能显著提升抗生素对结肠炎所致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崔稳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直肠腔内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在直肠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研究直肠腔内超声(ERUS)血流动力学参数在直肠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120例疑似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ERUS检查,记录ERUS征象和血流动力学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容积(EDV)指标],对ERUS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ERUS见内部回声均匀,无明显钙化,肠结核肠管壁增厚,肠壁回声低.直肠腺瘤稍强均匀回声,边界清晰,肠壁黏膜层、肌层及浆膜层清晰,直肠息肉见息肉有蒂,肠壁异常回声,直肠癌ERUS见肠壁明显增厚,呈不均匀低回声,肠腔内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良、恶性肿瘤及正常对照组间RI、PI、PSV及ED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显著(P<0.05),临床不同分期直肠癌患者间RI、PI、PSV及EDV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ERUS图像表现与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RI、PI、PSV及EDV)结合进行判断,对鉴别诊断直肠癌与其他良性肿瘤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麦晓群;桂红丹;罗燕拿;王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镇痛方法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疼痛控制及血栓发生风险的研究

    目的 比较自控硬膜外镇痛及自控静脉镇痛用于结肠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栓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92例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6例.A组采取自控硬膜外镇痛,B组采取自控静脉镇痛.比较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随镇痛时间逐渐降低,A组术后4h、12h、24 h、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B组(均P<0.05).两组术后APTT、PT均随时间不同程度缩短,B组缩短更明显,A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48 h的APTT、PT均高于B组(均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3.04%,低于B组的30.43%(P< 0.05);A组无患者发生静脉血栓,B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70%,A组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自控硬膜外镇痛较自控静脉镇痛用于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更佳,术后恶心呕吐减少,血液高凝状态改善更佳,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更为安全.

    作者:李荣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术前心理访谈对重度混合痔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 研究术前心理访谈对重度混合痔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98例重度混合痔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术前分阶段心理访谈.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不同时点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及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1d及术后1d,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较组内前一时点显著下降,观察组上述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一时点(均P< 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观察组术后24 h及72 h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心理访谈有利于重度混合痔手术患者改善焦虑、抑郁状态及减轻术后疼痛,令围术期整体护理质量获益.

    作者:罗玉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PPH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

    目的 比较传统痔切除术与PPH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行传统痔切除术治疗,n=80)与观察组(行PPH结合外痔切除术,n=8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1.25%)显著高于对照组(7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传统痔切除术相比,PPH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具有效果好、出血少、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患者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朝连;黄超;廖锋;黄余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结肠漏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发生结肠漏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制定护理对策.方法 将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了解患者术后结肠漏发生情况,分析发生结肠漏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9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接受手术患者中,共有44例出现结肠漏情况,占47.83%.未出现结肠漏患者与出现结肠漏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创伤部位范围、引流管留置时间等临床参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创伤部位范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是发生结肠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积极做好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基础护理服务,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病情、观察引流管情况,对于发生结肠漏的患者采取积极措施,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郑春燕;张嘉丽;陈芳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与单纯全麻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认知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疼痛的影响比较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认知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疼痛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行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手术前后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术中多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术后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结果 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和术后6h、12h、24 h及72 h 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中各时间点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点HR和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全麻相比,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用于结肠癌根治术中利于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能获得满意的止痛效果,更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吴寒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肾二肽酶基因mRNA在左右半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肾二肽酶基因(Dipeptidase 1,DPEP1)mRNA在左右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接受结肠癌切除术的腺癌患者80例,以结肠脾曲为界,分为右半结肠癌(right-sided colon cancer,RSCC)和左半结肠癌(left-sided colon cancer,LSCC)组.收集每个患者的肿瘤和自身正常结肠组织标本80对,使用RT-qPCR技术分析DPEP1 mRNA在两组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DPEP1 mRNA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 0.001);DPEP1 mRNA在LSC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RSCC(P表达指数=0.018);DPEP1 mRNA高表达病人更多见于LSCC(P=0.025);高表达者低分化病人的比例显著高于高分化病人(P=0.009);高表达病人癌相关死亡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P=0.010);DPEP1 mRNA与肿瘤浸润深度T4临界显著相关(P=0.051).LSCC中DPEP1 mRNA低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显著优于高表达者(62.8 mo vs.42.0 mo,P=0.010),RSCC高和低表达者之间生存无显著差异(P=0.159).多因素分析显示,T4侵犯和脉管癌栓是RSCC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T4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是LSCC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DPEP1高表达与LSCC病人不良预后临界显著相关(P=0.052).结论 DPEP1 mRNA在LSCC的表达显著高于RSCC,且对两者具有不同的预后意义,其高表达仅对LSCC具有不良预后影响.

    作者:许开宇;连正杰;伍江平;丁磊;高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82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各4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远端切缘距离、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止痛药使用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漏、肠梗阻、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或低于开腹手术组,止痛药使用率少于开腹手术组(均P< 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两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远端切缘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肿瘤根治效果相当,且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谢世通;郭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清IL-9及TGF-β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白介素-9(IL-9)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186例患者为例,检测手术前、手术结束后10d的IL-9及TGF-β水平,分析术前IL-9及TGF-β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术后随访1年,分别检测术后复发与未复发者IL-9及TGF-β水平.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上述指标均以对照组检测结果为基准参考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血清IL-9及TGF-β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及病理分期有关(P<0.05).术前血清IL-9及TGF-β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及对照组(均P<0.05).随访1年,期间复发患者的IL-9及TGF-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未复发患者上述指标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复发患者的血清IL-9及TGF-β水平呈显著升高,术后定期复查上述指标可对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秋环;李文靖;龙军先;刘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结肠镜下诊治研究

    目的 探讨结肠镜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便血、腹泻等原因经本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LST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行黏膜下靛胭脂染色和放大内镜观察其大体形态及腺管隐窝开口类型,将上述内容与治疗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行超声内镜判断浸润深度.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内镜下LST病灶大体型态分为颗粒型(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假凹陷型、扁平隆起型),其中颗粒均一型(40.5%)与结节混合型(42.9%)比例较高,镜下大体形态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7.6%.放大内镜观察隐窝开口类型以Ⅲ型(47.6%)与Ⅳ型(45.2%)为主,镜下隐窝开口类型在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定性方面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2%,在恶性及非恶性定性方面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5%.全部病例经内镜治疗病灶,切缘干净、出血少、无穿孔、创面愈合良好.全部病例术后均以复查肠镜等方式随访3至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依据LST内镜下大体形态及腺管开口类型初步判断病理类型价值较高,内镜下手术治疗疗效可靠且安全.

    作者:余剑波;秦艳芳;林进方;左江伟;梁红;张劲;李赟文;郭金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胃肠减压联合石蜡油治疗妇科手术后急性结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胃肠减压联合石蜡油治疗妇科手术后急性结肠梗阻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妇科手术后急性结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取胃肠减压联合石蜡油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胃肠减压治疗.比较两组保守治疗成功率、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症状缓解时间、日均减压量、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睡眠质量(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结果 观察组保守治疗成功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症状缓解时间、日均减压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前,两组SR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R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观察组治疗后1d、2d、3d、5d的SR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胃肠减压联合石蜡油治疗妇科手术后急性结肠梗阻可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同时缩短梗阻缓解时间,有改善提高因肠梗阻而造成的睡眠质量低下,较为经济简便.

    作者:孙延霞;马园园;冯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芍倍注射液联合复方角菜酸酯栓在PPH术中治疗Ⅳ度混合痔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PPH术应用芍倍注射液注射液联合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Ⅳ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胃肠外科住院治疗的60例Ⅳ度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均30例.两组均行PPH术治疗,观察组加用芍倍注射液联合复方角菜酸酯栓,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总体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疼痛、排便困难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 0.05);两组肛门出血、肛门坠胀及吻合口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Ⅳ度混合痔行PPH术后予芍倍注射液注射联合复方角菜酸酯栓,疗效确切,术后不适症状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黄莹莹;梁冲;黄效廷;朱福清;黄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开腹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对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对直肠癌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94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开腹组,每组各4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h、术后1d及术后1w四个时间点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变化,并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术后1h、1d时CRP、IL-10、WBC、TNF-αt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升高(均P< 0.05),后呈降低趋势,腹腔镜组术后1 d CRP、WBC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1h、1 d IL-10、TNF-α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稍长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引起的炎性反应较轻,对机体的损害较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杨宏俊;周伟;李阳;夏业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诱导缓解期治疗的转归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观察诱导缓解期治疗的临床转归.方法 纳入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诱导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临床症状、疾病特点,观察经内科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转归,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儿粘液血便、腹泻及腹痛发生率分别为97%、93%及90%.维持治疗1年内,共发生中毒性巨结肠1例和急性肠穿孔 4例,癌变1例,中转手术17例,无死亡病例.经缓解期程序化干预治疗后,Mayo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低血红蛋白(HGB)、C反应蛋白(CRP)、需使用环孢素A及血中外周抗中心粒细胞浆抗体(P-ANCA)阳性率增加是患儿病情加重致中转手术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粘液血便、腹泻及腹痛,程序化干预治疗有助于维持缓解.低HGB、高CRP、需使用环孢素A及血中外周抗中心粒细胞浆抗体(P-ANCA)阳性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杨子江;蔡亲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直肠癌Dixon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PCT、Hs-CRP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发生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漏患者的PCT、Hs-CRP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并行Dixon手术的183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分为吻合口漏组(n=28)及正常组(n=155).患者均于术前、术后ld、术后3d及术后5d检测查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不同时点两组上述指标差异,并记录术后感染及肠麻痹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及术后ld,两组PCT及Hs-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d及术后5d,吻合口漏组PCT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两组术后发生感染及肠麻痹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患者在术后第3d的PCT、Hs-CRP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显著高于未发生吻合口漏患者.

    作者:聂双发;李磊;胡晓峰;郭飞;费建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