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莉;袁锋;易国萍
目的::探究尿毒清联合川芎嗪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展开研究,对其行尿毒清联合川芎嗪的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患者在血肌酐值、尿素氮值、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的比较上t分别为3.8612、3.0274、3.2599、5.6469,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毒清联合川芎嗪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有效缓解肾衰竭的发展,改善贫血,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蔡青;刘殿强;周珍;张慧;洪涛;朱清;高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心脏急症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用药和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保守用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稳定组患者总有效率95.83%;不稳定组患者总有效率68.7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稳定性冠心病与心脏急症患者在临床治疗用药上基本一致。治疗期间心脏急症须在窗口期治疗,促进转归,稳定期后还需继续用药,并注意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运动及劳累等诱因,可以预防病情发作。
作者:邹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总结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检查的依从性调查及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检查的过程,进行依从性调查分析,提出护理体会和对策。结果:该类患者在肺功能检查过程中常面对多种问题,主要以检查目的认识错误、听力障碍等因素;护理人员应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提高该类患者肺功能检查的依从性和检查质量。
作者:陆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喉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喉多形性腺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3例肿瘤均位于声门上区,其中2例位于会厌,1例位于假声带,大体肿瘤直径均小于3 cm,3例均有包膜,其中1例包膜不完整。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腺管状、条索状和片状,细胞形态多种多样,间质为黏液样及软骨样,1例间质明显透明样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瘤细胞CKAE1/AE3、Vimentin、S-100、肌动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均阳性。结论:喉多形性腺瘤是喉部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为喉癌,形态学上应与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恶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等鉴别。
作者:荣建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ST段抬高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收治无ST段抬高型的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表现特征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性J波患者与无缺血性J波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概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末峰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性J波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概率相对于未出现J波患者要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心电图存在极为明显的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刘兆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不同医院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生化检验结果能否互认,为本地区实行检验结果互认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将组值不同的新鲜人血清标本分别分成3小份,每小份1 ml装于灭菌带盖塑料管中,送于本地区3家医院检验科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3家医院检测结果。结果:经检验,3家医院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样品孔、复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3家医院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生化检验结果可实现互认。
作者:位松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妇科盆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综合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 D-D)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3 d时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手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间手术前及手术后3 d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间术前D-D比较虽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组患者手术后3 d时D-D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0.00%(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作者:张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毛冬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通脉的功效,广泛用于心绞痛、慢性肾炎、脉管炎与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中。本文就毛冬青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旨在能为毛冬青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张红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研究种植牙术在牙列游离端缺失患者修复中的效果。方法:将70例牙列游离端缺失患者分为对照组合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义齿修复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种植牙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牙齿修复成功率、稳定性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牙齿咬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成功率、稳固率以及患者满意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种植牙技术用于修复牙列游离端缺失,稳定效果良好,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王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就诊模式、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焦虑障碍患者的就诊方式、临床特征,统计了患者的误诊形式、确诊前的医疗费用。结果:本组急性焦虑障碍的患者以突然、强烈的躯体症状就诊,全部病例首诊均未在精神科,误诊率100%,误诊为各种躯体疾病,以心血管疾病为甚,其中冠心病22例(59.46%),误诊时间较长,平均为9.46±12.82个月,并在这期间接受了大量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误诊期间的平均医疗总费用2.84±1.97万元。结论:急性焦虑障碍极易被误诊,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临床应该提高对本病的识别,及早正确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创伤后患者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内、外侧联合入路松解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术后良好率要高于术前,术后患者肘关节舒展及弯曲程度要优于术前(P<0.05)。结论: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创伤后患者肘关节僵硬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术后肘关节的伸展及弯曲程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明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在急诊诊断胸痛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急诊胸痛患者100例,入院立即检测H-FABP,同时测定肌钙蛋白I( cTnI)、超敏 C反应蛋白( hs-CRP),观察各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诊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00例急诊胸痛患者中,确诊为AMI者60例,检出AMI的灵敏度分别为:H-FABP为80%、TNI为50%、hs-CRP为65%;特异度分别为82%、93%和80%,在灵敏度方面H-FABP与其它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在特异度上H-FABP与其它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3%,特异度为90%。结论:H-FABP是筛查急诊胸痛患者是否发生AMI的灵敏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与肌钙蛋白I( cTnI)、hs-CRP联合检测更能提高诊断效率。
作者:贾红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为精神疾病中西医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36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同期同类型单用西药的36例作比较,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和阴性症状量表( SANS)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8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PRS和SANS各因子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作者:崔中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老年前列腺电切术中对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100例ASAⅡ~Ⅲ级择期老年手术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浆靶注芬太尼行术中静脉自镇痛,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浆靶注瑞芬太尼行术中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不良反应、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等方面均先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在老年前列腺电切术麻醉效果优于芬太尼,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朝阳;王平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内窥镜分流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收治的小儿先天性脑积水99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45例,采取常规开腹手术;观察组患儿54例,采用脑室镜下三脑室造瘘术;术后随访1年,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采用脑室镜下三脑室造瘘术治疗,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腹腔分流术治疗,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总有效率60%。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室镜下三脑室造瘘术在治疗小儿脑积水,患儿受伤害降到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周武涛;吕海欣;贺艳阳;王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在骨折患者优质服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施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焦虑抑郁自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满意率干预组为98.0%,对照组为86.0%,组间比较,P<0.05。结论:疼痛控制护理能有效减轻骨折患者疼痛程度,有较高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丹卓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利普刀联合消炎止带汤治疗患者中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0例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70例。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组间差异为P<0.05。结论:利普刀联合消炎止带汤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临床效果明显、减少术后阴道排液量,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作者:王冬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精神科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品管圈活动,对精神科护理文书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护理文书书写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精神科出院病历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92%提高至活动后的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精神科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还提高了护士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作者:李敏莉;袁锋;易国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根管疗法对于牙隐裂伴牙髓急性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患有牙隐裂伴牙髓急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根管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取常规治疗方法。根据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率,确定根管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牙齿恢复良好,牙齿疼痛情况明显好转,发生牙痛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根管疗法治疗牙隐裂伴牙髓急性病变能够很好的调节患者疼痛情况,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徐晓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扁桃体剥离术加改良腭咽成形术及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单纯扁桃体摘除、腺样体刮除术对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ea syndrome, OSAHS)的手术并发症、治疗效果的差异,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及技巧对OSAH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OSAHS患儿78例,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与改良手术组;传统手术组患儿(40例)采用单纯扁桃体摘除、腺样体刮除术;改良手术组患儿(38例)采用扁桃体剥离术加改良腭咽成形术及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多道睡眠呼吸监测( PSG)指标、咽痛、腺样体残留、咽鼓管损伤及术腔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术中出血量改良组较传统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低血氧饱和度改良组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腺样体残留、咽痛及咽鼓管损伤及切口愈合时间等改良组较传统组少,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手术组患儿较传统手术组能显著降低儿童OSAHS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效果好,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作者:王京川;罗惠秀;周爱平;范春涛;魏希建;孟兆伦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