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丽芬
目的 总结2001~2008年平果县人民医院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方法 回顾平果县人民医院8年来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1年为15.31%,2008年为38.38%;②剖宫产指征有明显的变化,2001~2004年剖宫产指征难产为第一位,而近4年来社会因素占第一位.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主要是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增多所致,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同时保障母儿的生命安全.
作者:黄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变应原皮肤点刺测试(简称SPT)为近年来国际变态反应界采用的主要诊断方法,其方法简单、特异性高、方便安全、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总结我院2008年7月~2010年2月慢性荨麻疹425例SPT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
作者:班丽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早产儿(preterm infant)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2003年已升至7.76%.其病死率为12.7%~20.8%[1].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由于早产儿的各个系统尤其是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后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这样不但增加了家长心理及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根据早产儿消化特点,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是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长心理和经济负担、提高其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陆青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药物灌注治疗顽固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例顽固性气胸患者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加高渗萄糖胸膜腔灌注治疗.结果 13例气胸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胸腔内灌注50%葡萄糖治疗顽固性气胸效果显著.
作者:林国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阴道镜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临床诊断作用.方法 对2 056例宫颈病变患者的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妇科门诊阴道镜检查2 056例中,812例因阴道镜图像异常,在阴道镜指引下对异常区域行宫颈多点活检送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确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 89例,占总例数的4.32%,CINⅡ42例,占2.04%,CINⅢ41例,占1.99%,宫颈原位癌3例,占0.15%,宫颈浸润癌2例.结论 阴道镜能有效筛查宫颈疾病,并发现早期宫颈癌前病变、宫颈原位癌,结合组织细胞学检查对于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习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宫颈MD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9例患者平均年龄51.3岁,临床特征以液性白带增多及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体征宫颈肥大和(或)宫颈糜烂.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病理活检确诊4例,术中快速病检确诊3例,7例行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余2例分别行次广泛子宫切除和筋膜外子宫切除,1例保留双卵巢,术后6例辅予同步放化疗,2例未做后续治疗,1例失访,随访期8~60个月,3例分别于8、15、18个月死亡,5例至2007年8月仍存活,分别为术后10、18、25、30、60个月.结论 宫颈MDA扩散早、预后差,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可改善其预后,在临床及病理诊断上应与重度宫颈炎症及腺体增生鉴别.
作者:蒙金华;郑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深静脉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是临床救护危重病人时常使用的一项技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运用这一技术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并在教学工作中把这一技术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技术,为今后到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现把这项技术的操作方法及护理阐述如下,供同行们在工作中参考.
作者:黄玉兰;韦瑞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效果和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定疗效.测定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皮质醇水平.结果 治疗8周后,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70%、总有效率为93.33%;氟西汀组分别为66.67%、9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糖、血浆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对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的症状疗效明显,并且能控制血糖水平.
作者:黄峰;陶领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病(NTM)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总结37例AIDS/NTM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护理经验,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咳嗽为主,并发症多,给抗分枝杆菌药、抗病毒、对症和全身支持疗法,注重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临床症状观察及护理.结果 大部分患者明显好转,CD4淋巴细胞有所回升,33例病情好转出院,死亡4例.结论 AIDS合并NTM感染率高,只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有效治疗及护理,可使症状明显好转,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覃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HZ)的方法.方法 采用中药、拔火罐、穴位注射及西药抗病毒、镇痛、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结果 共114例患者,治愈90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缩短HZ病程,减轻后遗神经痛.
作者:林仁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8年我区有广西医科大学和右江民族医学院两所医科院校成功申办了四年制本科英语专业.医学院校中的英语专业有其独具的特色,在近两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说来,在本专业的发展定位方面还存在一些困惑.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应该在夯实学生英语专业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复合应用型学科优势,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医科院校自身特点的英语专业发展之路.
作者:蓝岚;黄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实时动态三维超声在产前胎儿颜面、肢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2 780例孕妇进行三维超声检查,应用三维超声明确胎儿颜面、肢体的诊断,存储图像信息进行三维重建,并与产后或引产后结果相比较.结果 2 780例孕妇中检出18例胎儿有颜面、肢体畸形,其中孕妇产前三维超声准确诊断15例,诊断不全2例,漏诊1例.本组产前三维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4.44%,漏诊率为5.56%.上述胎儿畸形中,实时三维超声成像对于唇裂、四肢畸形均可清晰而直观地显示.结论 实时动态三维超声形象直观,可从任何切面和任何方位显示胎儿畸形结构和病变部位,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胎儿颜面、肢体畸形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在产前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王冰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恶心、呕吐是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特别是留置镇痛泵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3%~42%[1].恶心、呕吐可使病人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影响病人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致伤口裂开、切口疝形成、误吸性肺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等[2].临床常用的解决方法是肌肉注射胃复安,这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呕吐频繁时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注射.我科自2009年起采用内关按压法对硬脊膜外麻醉术后恶心、呕吐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吴国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阿托品的微量泵应用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合并中间综合征(IMS)的治疗效果.方法 38例AOPP并IMS患者采用阿托品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与治疗经过及其治疗经验.结果 38例IMS均采用阿托品微量泵治疗,部分患者配合呼吸机的抢救,36例抢救成功,死亡2例.结论 及时诊断AOPP合并IMS的发生,并尽快予阿托品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适时配合呼吸机的抢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蓝荣叁;黄金和;蓝培松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国产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65例距肛缘4~8cm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国产双吻合器施行保肛手术治疗.结果 6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吻合满意,术后发生吻合口瘘3例(4.62%),吻合口狭窄1例(1.54%).结论 国产吻合器、缝合器能满足低位直肠癌的手术要求,对比进口器械,费用低廉,可减轻患者的负担.
作者:唐复聪;朱刚健;黄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 对罗城县仫佬族人民医院2007~2009年住院患者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院住院患者麻醉药品的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用量增幅较大,连续3年位居榜首,盐酸吗啡注射液、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用量上升趋势明显,分别列2、3位.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在各年度DDDs中始终居首位.结论 该院住院患者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作者:莫秀清;何丽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心内直视手术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持.随着CPB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提高,CPB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逐步下降.但CPB术后相关性肺损伤仍时有发生,是目前心内直视手术的重要并发症之一.CPB心内直视手术后,不少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肺损伤,其中多数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的功能性改变,无明显临床症状,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尽管只有大约0.4%~1.7%的患者表现为ARDS,但病死率却高达40%~60%[1].近年来,对于CPB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韦涌初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生物化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医药卫生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基础医学各学科还是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研究都涉及到物质分子变化,临床上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都是在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但生物化学学科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直接感知;涉及的学科多,需要有较为广博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记忆,让许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丧失学习信心.
作者:朱晓莹;李韬;李朝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以及B超、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逐渐意识到人体断面解剖学(Sectional human anatomy)的重要性.人体断面解剖学是利用新兴影像技术进行诊断的形态学基础.通过对连续断面的观察,获得或重建病变组织或器官的三维立体空间形态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位置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真实、确切的影像资料.
作者:钟斌;浦洪琴;黄秀峰;黄昌盛;黄何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1例胃癌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获得肿瘤分型、分期、转移等情况,并与手术探查、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照.结果 51例胃癌患者中,PET图像检测出原发性胃癌43例,灵敏度84.32%(43/51);18F-FDG PET/CT图像检测出全部患者,灵敏度100.00%(51/51);PET/CT显像对胃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4.29%(33/35) ;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远处组织或器官转移的灵敏度为86.67%(13/15).结论 18F-FDG PET /CT显像对原发性胃癌及局部淋巴结和远处组织器官转移的检出是一种灵敏的方法,对胃癌的术前分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作者:李学谦;刘玉杰;苏剑东;黄友明;江堤;孙贤久;秦先锋;刘美红;张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