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验举隅

方爱兰

关键词:加味当归芍药散,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右下腹痛, 白细胞, 中医诊断, 抗炎治疗, 阳性, 西医诊断, 内科杂病, 复发, 肠痈, 阵发性, 麦氏点, 腹胀痛, 败酱草, 随访, 舌质, 患者, 红藤, 茯苓
摘要:笔者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内科杂病效果较好,举例如下.``1 肠痈 患者,女,34岁,于2000年4月8日就诊.反复右下腹痛4年,每因情志刺激复发,每年发作3~5次,发作时皆抗炎治疗而愈.发作3天,呈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伴小腹胀痛,舌质正常,苔白厚微黄,脉沉弦.麦氏点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白细胞12×109/L,中性0.78,西医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为肠痈.处方:当归、赤芍、白芍各10g,川芎9g,茯苓、白术各15g,泽泻25g,红藤、败酱草各30g.每日1剂,水煎,6h服1次,2剂后腹痛明显减轻,白细胞8×109/L,中性0.70,继服5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穴位放血治疗急性扁桃体炎38例

    笔者自2000年3月~2002年5月,用穴位点刺放血的方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38例,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3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小6岁,大25岁;病程长3d,短5h,扁桃体表面有灰白斑点者16例,无灰白斑点者22例;体温高于38.5℃者21例.

    作者:王秋月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23例

    笔者用无水酒精穴位注射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27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4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5例,女18例;年龄47~72岁,平均51岁;病程3~8年;三叉神经第2支和第3支发病者9例,单纯第2支发病者14例;伴牙痛者5例.对照组17例,其中男3例,女14例;年龄45~67岁,平均53岁;病程3~7年;三叉神经第2支和第3支发病者6例,单纯第2支发病者11例.两组临床表现均有同侧口角、面颊区放电性剧烈灼痛,夜间不能入睡.

    作者:张洪建;朱志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配合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尿路结石70例

    近3年来,我们自拟利尿排石方配合体外震波碎石方法治疗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7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顺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23例,治疗组用益气化淤软坚中药治疗,对照组用米非司酮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痛经、盆腔包块等方面疗效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能调节内分泌免疫功能,抑制异位内膜增生和发展.

    作者:廖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验举隅

    笔者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内科杂病效果较好,举例如下.``1 肠痈 患者,女,34岁,于2000年4月8日就诊.反复右下腹痛4年,每因情志刺激复发,每年发作3~5次,发作时皆抗炎治疗而愈.发作3天,呈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伴小腹胀痛,舌质正常,苔白厚微黄,脉沉弦.麦氏点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白细胞12×109/L,中性0.78,西医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为肠痈.处方:当归、赤芍、白芍各10g,川芎9g,茯苓、白术各15g,泽泻25g,红藤、败酱草各30g.每日1剂,水煎,6h服1次,2剂后腹痛明显减轻,白细胞8×109/L,中性0.70,继服5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作者:方爱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辨病治案二则

    1湿热病 患者,男,53岁,2003年1月29日初诊.因阅卷过劳外受风寒,致咳嗽身痛,恶寒战栗,粘汗湿衣,体温在37.3℃~38.1℃半月余.血常规白细胞9.5×109/L,淋巴细胞0.097,中性粒细胞0.82,红细胞4.01×1012/L,血红蛋白136g/L,血小板82×109/L.服荆防感冒冲剂、藿香正气液、银柴冲剂、力克舒、阿莫西林、利君沙等中西药,静滴抗生素3d未效.刻诊:入夜恶寒,寒甚则战栗,而后发热,继而大汗出,粘而湿衣数套,浑身酸楚,咳嗽无痰,形寒怕冷,见风则喷嚏流涕,涕中带血,鼻塞不通,指尖疼痛,不欲饮食,口淡无味粗糙而干,神疲乏力,时时欲寐,手足发凉,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濡.8Am体温37.3℃.诊断为感冒.辨为风寒外袭,肺卫失和,痰湿内蕴,久汗伤阳之证.

    作者:黄开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三仙合剂治疗功能性精神疲劳体会

    笔者自拟三仙合剂治疗功能性精神疲劳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处方:黄芪36g,当归、焦三仙各12g,丹参24g.制备:按处方量分别称取净制的丹参、当归、黄芪、焦三仙400倍剂量,以水煎煮2次,第1次2h,第2次1.5h.分别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8万ml,加糖蜜素200g,加蒸馏水至10万ml,静置48h,滤过,加蒸馏水至10万ml,分装于250ml玻璃瓶中,轧铝盖,消毒,贴签,即可.主治心脾淤阻,气血失司引起的精神疲劳.主要表现为身困乏力,心悸,心慌,气短,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自汗多汗等.

    作者:杨志一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开放性骨折32例

    笔者1992~2003年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开放性骨折3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大61岁,小10岁,平均36岁.损伤部位以小腿为多见.

    作者:陈小英;杨玲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补中益气汤加减临床应用举隅

    笔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病,效果较好,举例如下.1 低血压 张某,女,56岁,1998年12月11日诊.3年时发头晕,特别是久立或蹲下起立时更明显,但未引起重视,只间断服用维脑路通片、杞菊地黄丸等效果欠佳.近1月来头晕日趋严重,有时不能站立,且下午、晚上更重,晨起后明显好转.素有低血压,胃下垂,精神不振,体倦乏力.诊见形体瘦弱,精神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白,六脉俱虚,血压10.64/6.65kPa.此乃中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精微输布失权,清阳之气不能上荣充脑,血脉鼓动无力,元神失养,髓海空乏而头晕.治疗应补中益气,升举中阳,养阴生脉.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化裁:黄芪30g,党参、白术各20g,陈皮、当归、菊花、五味子、蔓荆子各10g,柴胡9g,升麻8g,甘草5g,麦冬15g.

    作者:周志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

    青光眼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神经以外的因素导致的视神经疾病.普遍认为的危险因素是眼压.但是,许多青光眼病人即使眼压已降至正常,患者的神经损害仍在继续[1];另外,六分之一的青光眼患者虽没有眼压升高,却也存在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因此,青光眼的发病尚有许多未知的原因.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也将上升,青光眼将成为继白内障后第2位致盲原因.青光眼治疗的终目的是阻止视神经损害,保护视功能.而传统中药治疗青光眼除降眼压外,尚有全身调节及调节视神经营养等作用,现综述如下.

    作者:包辉英;吴国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65例

    从1998年起,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盆腔炎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65例中,年龄19~50岁,均有性生活史,临床表现均有下腹坠胀痛.腰骶酸痛35例,月经失调28例,白带多色黄者57例,妇科检查均有子宫体或附件压痛,宫颈举痛32例,附件增厚26例.

    作者:钱黎;陆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治疗孕产后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

    笔者于2001年6月~2003年6月用中药治疗孕产后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均为门诊患者,诊断依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第51届会议修订标准[1],且均为孕产后发病.年龄23~35岁,病程2个月~3年,均无严重关节外表现,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作者:李振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浅谈不宜联用的中西药

    有些中西药合用能使药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者危及生命.因此应注意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现综述如下.1 含生物碱中药 降低药物疗效:含生物碱的中药,不宜与酶制剂、重金属盐类、溴化物、羧酸类等西药联用,联用可产生沉淀反应,使药效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如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是交感神经兴奋剂,有升高血压、血糖的作用,故不宜与镇静安眠药、降血压药、降血糖药联用,以免产生拮抗作用,使药物疗效降低.

    作者:岳登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98例探讨

    目的:比较针刺配合中药与单纯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探索针刺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及对照组92例,治疗组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4%,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54.3%,总有效率94.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比单用中药内服疗效好.

    作者:吴向琼;李一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耳压治疗痤疮130例

    笔者以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痤疮130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130例中,年龄小15岁,大45岁;病程0.5~3a.其中肺经风热型45例,脾胃湿热型49例,冲任不调型36例.

    作者:王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证治体会

    笔者在临床上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治疗乙型肝炎,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马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苦参素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抑制乙肝病毒疗效观察

    我们用苦参素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34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9例均为1999~2001年住院及门诊病人,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6例,女23例;年龄19~46岁,平均35.7岁;病程1~7年,平均2.6年.血清HBV DNA、HBsAg、HBeA均阳性,并排除血清HCV、HDV阳性.谷丙转氨酶(ALT)>正常4倍,谷草转氨酶(AST)>正常2倍.其中CHB轻度29例,中度40例.治疗前心电图、肾功能、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正常.近6个月内未接受干扰素及其它抗病毒药物治疗.69例分为治疗组34例及对照组35例.

    作者:于培龙;刘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阳盛格阴证治体会

    笔者在临床上遇阳盛格阴而用温热药误治之案,报道如下.例1:曾某,女,31岁,于2003年4月就诊.反复头痛伴形寒肢冷3年,加重1周.3年来无明显原因反复头部隐痛、掣痛,阵发性加重,每次发作1~2h,头痛逐年加重,间歇头昏耳鸣伴形寒肢冷,颈椎摄片示颈椎退行性变,脑血流图、脑CT检查均无异常.他医辨为寒证,用九味羌活丸及川芎茶调散等药物治疗无效,服散力痛片及曲马多片可缓解,有时亦可自行缓解.近1周来头痛发作频繁,每次持续4~5h,服上述药物仍不缓解.刻诊:头部掣痛,间歇性耳鸣,形寒肢冷,纳差打呃,口干喜冷饮,两胁肋痛,性急易怒,大便干结、3~4日一行,舌尖红苔薄黄少津

    作者:胡陵静;李配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化淤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体会

    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心绞痛频发阶段,多以实证为主,治当理气活血,疏通血脉为宜.我们用自拟化淤血方,治疗气滞血淤型冠心病心绞痛,取得较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孙书森;时长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经皮肝穿刺局部注药治疗原发性肝癌观察

    目前对原发性肝Ca<3cm单发者仍首选手术切除,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而对中晚期不能切除或无手术适应症的患者则以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为主,又有些病人因年迈、体弱、家族性疾病、术后复发,不能耐受反复肝动脉灌注治疗.1999~2002年,我们在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中给予肝动脉化疗1次后,进行局部药物注射姑息性治疗,取得较好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鸿飞;李庆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