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处理对策

劳日初

关键词:结直肠癌, 术后局部复发, 根治术后, 吻合口复发, 周围脏器, 肿瘤组织, 诊治方法, 远处转移, 原发肿瘤, 术后复发, 手术范围, 失败原因, 淋巴结, 复发率, 浸润
摘要: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失败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局部复发是指根治术后在原发肿瘤所在部位肿瘤组织的再次生长.包括淋巴结复发、吻合口复发、周围脏器浸润及手术范围的局部复发等4种形式(1).复发率8.7%~33.63%(2~4).本文就近年来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认识及诊治方法进行综述.
广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下肾功能的损害与防治

    自1953年John Gibon第一次应用人工心肺机成功地为一名女孩进行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至今已40年(1).由于人工心肺机不断完善和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的改进,使得心脏外科的治疗领域不断扩大,手术疗效亦明显提高.70年代以来,Gray和Bretschneider等先后采用了低温体外循环冷停搏液心肌保护法(2),至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末Lichtenstein在临床上实施并倡用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含钾心停搏液灌注法,取得满意的心肌保护效果.1993年以来,我们(5,6)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由于术中不阻断主动脉,温度在33℃~35℃,体外循环时间缩短,术后低心排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温仁祝;傅乾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方法:总结我科1992年以来30例SAH病人的TCD检测结果.结果:颅内血管血流速度明显增高,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DID)发生的比率增加.结论:TCD测定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和PI值对于早期诊断SAH后CVS,预防DID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肖泉;唐秀文;李坚;赵伟琳;曾敬初;刘若平;叶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处理对策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失败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局部复发是指根治术后在原发肿瘤所在部位肿瘤组织的再次生长.包括淋巴结复发、吻合口复发、周围脏器浸润及手术范围的局部复发等4种形式(1).复发率8.7%~33.63%(2~4).本文就近年来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认识及诊治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劳日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南宁市足月新生儿胆红素动态观察

    目的:了解本地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同时测定91例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指数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值,求两者相关关系.用经皮胆红素仪测定227例足月健康新生儿的生后1~8天的经皮胆红素指数.结果:经皮胆红素指数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值存在相关关系.Y=0.76X+10.6(r=0.918,t=21.89,P<0.001).黄疸在生后第4~5天达深,均值为(180.9±45.0)μmol/L(10.6±2.6mg/dl).22.7%足月新生儿其总胆红素浓度大于12.9mg/dl,11.01%大于15mg/dl.结论:根据统计学原则将本地区正常新生儿生后第4~5天时的第95个百分位数作为生理性黄疸的上限,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值≥271.9μmol/L(15.9mg/dl)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作者:刘义;刘敏;刘悠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病例随访资料的统计分析

    在临床研究中,对慢性病的疗效研究常需对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统计一定时期内生存、死亡、缓解或复发情况,以判断疗效.随访资料常因失访等原因造成某些数据观察不完全,要用专门方法进行统计处理,这类方法起源于对寿命资料的统计分析,故称为生存分析.对病人的随访观察首先要规定起始时间(如规定发病、确诊、入院、用药或手术的时间为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二者之差即为生存时间.

    作者:黄高明;梁秋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胫腓骨严重开放性骨折

    目的:探讨治疗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25例.结果:随访一年,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短时间为3个月,长为7个月,除少数有针孔感染和固定针松动外,无其他重大并发症.结论:严格清创,是治疗严重开放性骨折的关键,有限内固定配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严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莫景木;张海;黄大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不同光疗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的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光疗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29例随机分为持续光疗组和间断光疗组,对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儿在黄疸消退时间、光疗后胆红素下降水平及副作用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光疗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一致.

    作者:段捷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冷冻治疗对肝癌病人免疫功能的调节

    目的:探讨肝癌冷冻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4例肝癌患者冷冻前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进行了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冷冻前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冷冻治疗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较冷冻前显著改善,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冷冻治疗对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恢复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刘剑仑;刘剑勇;韦长元;陈建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脑室内出血

    脑室内出血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较常见,其发生率为30%~38%(1~3).本病的病因以高血压常见,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动脉瘤、外伤、脑瘤卒中和血液病,个别病例原因不明(4).据文献报道(1,2,5~8),脑室内出血病死率为26.9%~83.3%.本文就各种治疗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吴全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加大块髂骨植骨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附43例报告)

    目的:对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者进行病灶清除.方法:采用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加大块髂骨移植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3例,结果:术后截瘫完全恢复40例(93%).作者认为经胸病灶清除椎管前方减压能充分暴露病灶,达到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有效的椎管减压要求.病灶清除后,椎体间缺损大于3cm者,采用大块全板髂骨作椎体间植骨.全部病人在术后2年摄片复查,发现植骨块位置良好,髂骨块与植骨床融合.结论:大块全板髂骨作椎体间植骨抗折、抗弯曲能力强,有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作者:甘干达;肖移山;潘剑成;韦衍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115例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因素调查分析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我们对我院1998年115例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提示: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与年龄、手术持续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因素相关.因此行阑尾切除术时应注意:加强器械及用具的灭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力求早诊断、早手术,提高手术质量,掌握手术技巧,尽量减少切口组织损伤,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用药的习惯性和模式化,针对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实行用药个体化.

    作者:龙凤鸣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求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新方法.方法:分两组患者,每组40例.A组:用平阳霉素行血管瘤腔内注射.B组:用鱼肝油酸钠行血管瘤腔内注射.结果:平阳霉素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7.5%和97.5%.鱼肝油酸钠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2.5%和70%.两组相比有差异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明显优于鱼肝油酸钠,为血管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陈宏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微创切口在胸部外科的临床应用

    妥善地选择剖胸切口,是减少胸部手术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充分良好的术野暴露则是胸科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在1997年8月至1998年12月采用了腋下微创切口成功地施行了胸腔手术18例.其中先天性动脉导管结扎8例;纵隔肿瘤切除2例;肺叶切除6例,贲门痉挛2例.全部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康复快,无并发症,痊愈出院.我们认为,这种不损伤胸壁大片肌肉的腋下小切口,术野暴露良好,便于操作,适用于多种胸科手术;对神经、血管、肌肉损伤小,有利于病人术后迅速恢复:切口愈合快、隐蔽,符合美容观念.因此,有较广阔的前景和较实用的价值.

    作者:王平;陈冠中;梁大昌;邹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交替使用尿素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小儿大面积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以注射用尿素和平阳霉素交替使用方法,经选择性动脉插管和瘤体局部注射,对62例小儿各种类型不能切除的大面积血管瘤进行治疗,经6个月~5年随访60例,血管瘤消失或基本消失56例,占93.3%.两药交替使用,利用了两药各自优点,有加快血管瘤内皮细胞发生纤维性变作用,从而达到缩短疗程,用药量少,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永兴;卢进垣;薛丽平;李权章;黄洁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现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及(或)造血循环受损,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造血系统疾病.目前多数学者公认(1),AA属一种异质性疾病.发病机理有:造血干细胞内增殖缺陷;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遗传因素等协同致病.因此,AA的治疗有输血、雄激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抑制剂、造血细胞生长因子、脐血及骨髓移植等.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有关AA治疗方面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潘海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广西三产地骨碎补中柚皮甙含量考察

    目的:考察广西不同产地骨碎补中柚皮甙含量.方法:水提醇沉正丁醇转溶法提取粗品,分光光度法含测.结果:广西上林、防城、临桂三地区骨碎补中柚皮甙含量分别为1.59%、1.51%,1.45%.平均值为1.52%.结论:广西骨碎补中柚皮甙含量符合中国药典九五年版规定.本实验采用的提取及检测方法可靠,重现性好,回收率高.

    作者:孙今雄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中青年急死1268例尸检分析

    目的:为了解我国中青年急死的特点.方法:从我国22所医学院校或医院病理科和/或法医系登记的急死尸检资料,选出年龄在15~59岁之间的急死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共选出1268例,男955例,女313例,男:女=3:1.导致中青年急死前三位原因是:心血管系统疾病(35.9%)、消化系统疾病(21.9%)、原因不明者(17.0%).常见的几种疾病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大脑内出血,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结论:中青年急死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原因不明者.

    作者:李山;蒋一强;潘红波;李志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贲门胃底癌全胃切除与近端大部分切除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对贲门胃底癌两种不同手术方式远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全胃切除24例,近端胃大部分切除28例,并从淋巴转移、肿瘤大小、浆膜受累、术后并发症、生存期等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全胃组和近切组3、5年总生存率为41.67%、20.83%和39.29%、10.71%,两者相比,3年生存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5年生存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淋巴结阳性病例中,5年生存率全胃组和近切组分别为11.11%和4.7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胃底癌行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两者无显著差异.全胃组和近切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37.5%和21.43%,差异性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淋巴结阳性者积极行全胃切除对预后有较好的效果,但全胃切除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

    作者:董世节;覃宇周;韦长元;刘剑仑;杨南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高压氧综合治疗颅脑损伤的疗效探讨(附1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0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包括手术治疗)辅以HBO治疗作为治疗组;将60例病情大致相同用常规药物治疗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1.0%、总有效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和75.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HBO综合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疗效,无不良反应,值得提倡.

    作者:许立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细胞粘附分子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以及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

    糖尿病(DM)为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不但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且常伴有心脑肾血管等病变.糖尿病性肾病(DN)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DM常见而难治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为DM的主要死因之一.有报道其发生率高达47.66%(1).且与DM病程呈正相关.回顾性研究显示,10年之内Ⅰ型DM伴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中的80%和2型DM患者中的约20%将发展至临床DN (2),直至不可逆肾功能损害.其死亡率比蛋白正常的DM患者高1.5倍.

    作者:温玉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广西医学杂志

广西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