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字化成型个体化钛网在外伤性额颞顶部大面积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

霍永强;廖振南;张济源;覃家德;陈启懂

关键词:颅骨缺损, 钛网, 三维重建, 塑形
摘要:目的 总结计算机数字化成型个体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外伤性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3例外伤性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型技术个体化塑形钛网修复体进行修补手术的临床资料和治疗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时间短,切口愈合良好,无伤口开裂、切口感染,手术并发症少,修补术后头颅外形基本对称,能大程度恢复患者容貌.结论 计算机数字化成型个体化塑形钛网修补外伤性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少,修补后头颅外形对称美观,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值得推广.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地西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状态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地西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状态的患者4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地西泮注射液首次10~20mg,以3~5mg/min的速度静脉注射,以后以8~16mg/h持续静脉滴注24~48 h,根据病情调整输注速度.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点滴30mg/次,每日2次,连用7日.观察两组患者起效时间和复苏的时间,以及控制发作率和复发率.结果 两组控制发作率以及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地西泮联用神经保护药治疗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未显示出更佳疗效,但安全性可能更高.

    作者:罗纯;毛志锋;胡瑞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68例临床探讨

    目的 探析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外科疾病,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水平.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2009年3月至12月间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外科疾病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就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结果 67例获得成功,1例中转手术,无明显并发症症状,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适用于治疗输尿管、精索静脉、肾及肾上腺等外科疾病,具有并发症少、出血量少、创伤微小、恢复迅速、疼痛较轻等优点,实用性强,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韦钢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临床分析

    瘢痕子宫是指剖宫产或肌瘤剔除术后子宫,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逐年上升,部分地区已超过50%,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存在一定风险,分娩方式选择受到产科医生的关注.笔者对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住院分娩产妇的分娩方式选择作一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包家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三种宫内节育器放置5年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三种含铜宫内节育器放置的临床避孕效果.方法 将自愿接受放环避孕的2593例妇女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放置元宫药铜(220)环809例,Tcu 220环880例,吉妮类环904例,随访5年,对比观察三组妇女的避孕效果、续用率以及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带器妊娠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及续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中吉妮类环的带器妊娠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低(P<0.01),续用率高(P<0.01).结论 三种含铜宫内节育环的避孕效果均较良好,以吉妮类环好,可推广应用.

    作者:李翠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阴道分娩概述

    剖宫产是处理难产及高危妊娠的医学手段,合理使用剖宫产术,可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病死率,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剖宫产率不应超过15%,若超过这一比例,对母婴所带来的伤害就会明显超过其带来的益处[1].

    作者:林珏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2型糖尿病(T2DM)乳酸酸中毒的关系.方法 选取100例T2DM患者,其中60例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A组),40例未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B组),另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抽血检测各组的血乳酸、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Cr)、尿素氮(BUN)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 A组的乳酸水平为(25.12±5.09)mmol/L,而B组为(2.10±0.20)mmol/L,对照组的乳酸水平为(1.15±0.10)mmol/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9.12,P=0.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的乳酸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对照组(均P<0.01),而B组乳酸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Cr、BUN、Hcy和HbA1c的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B组的Cr、BUN、Hcy和HbA1c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组的Cr、BUN和Hcy检测值显著高于B组(P<0.01).Hcy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r=0.997,P<0.01).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于立宏;热孜万古力·阿帕儿;巩岩霞;田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维持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肌酐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维持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和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比较不同透析方式对Cys-C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Cys-C与血肌酐(Scr)的相关性,探索判断残存肾功能的新型标志物.方法 选取肾内科病情稳定的CAPD患者160例归为腹膜透析组,病情稳定的HD患者80例归为血液透析组.两组患者每1~3个月抽血一次,采用胶乳凝聚法检测血清Cys-C浓度,采用苦味酸法测定血清Scr,比较两组患者的Cys-C、Scr水平,并分析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腹膜透析组血清Scr、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液透析组(P<0.01),两个指标的比值进一步比较,腹膜透析组仍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对腹膜透析组、血液透析组及两组合并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Scr和Cys-C呈线性正相关(P<0.01).进一步行简单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估计为:Scr=389.93+98.49Cys-C.结论 腹膜透析对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Cys-C的清除能力低于血液透析;Cys-C可作为判断维持透析的ESRD患者残存肾功能的新型标志物.

    作者:唐杏明;关晓东;魏丽萍;朱学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数字化成型个体化钛网在外伤性额颞顶部大面积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计算机数字化成型个体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外伤性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63例外伤性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型技术个体化塑形钛网修复体进行修补手术的临床资料和治疗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时间短,切口愈合良好,无伤口开裂、切口感染,手术并发症少,修补术后头颅外形基本对称,能大程度恢复患者容貌.结论 计算机数字化成型个体化塑形钛网修补外伤性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少,修补后头颅外形对称美观,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霍永强;廖振南;张济源;覃家德;陈启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及对颅内出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有效性及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 52例确诊PPHN患儿在机械通气下,将NO气源连接于呼吸机输出环路内(湿化器前),治疗前后动态监测患儿动脉血气、氧合指数(OI)、血压、凝血功能,治疗前及吸入NO72小时后头颅B超检查.结果 52例PPHN患儿吸入NO治疗48小时后肺部氧合得到改善.OI由(25.783±17.022)降至(5.071±4.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4,P<0.01);平均气道压(MAP)由(14.030±1.302)cmH2O降至(9.563±1.302)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98,P<0.01);动脉血氧分压(PaO2)由(49.96±20.775)mmHg上升至(112.20±38.90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4,P<0.01).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显示,PT和APTT治疗48小时后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但凝血功能监测均在正常范围.52例患儿治疗前有8例合并脑出血,NO治疗72小时后复查头颅B超示增加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69,P=0.604).47例患儿治疗有效,2例无效,3例死亡.结论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有效的,能快速改善氧合;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不增加颅内出血危险性.

    作者:高晓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实施的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住院病人的护理需求和满意效果.方法 按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自行设计住院病人对护理的需求调查表和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住院病人满意度的调查设对照组(活动实施半年后病人调查例数)与观察组(再次加强护理人员培训1年后病人调查例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基层住院病人认为护士服务态度好、技术好是重要的,但热情替代不了亲情.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在98%以上,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护士工作主动性和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优化了医院服务,从病人需要的开始做起,医患关系融洽,病人、医务人员满意.

    作者:陈广兰;肖淑宁;骆书秀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应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

    目的 探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总结14例使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患者的临床经验,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14例患者皮瓣均一期成活,皮瓣大小为8~20cm×10~25cm,其中13例术后随访6个月,临床效果佳,患者满意.结论 胸脐带蒂皮瓣修复会阴组织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裴春燕;邓建平;黄雁翔;黄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仅进行支持疗法、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营养神经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72 h内开始进行高压氧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对光反射、肌张力以及原始反射等症状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恢复期完全康复的人数.结果 治疗组的对光反射、肌张力以及原始反射等症状恢复正常时间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组的恢复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吴伟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药在131I治疗青少年Graves病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131I治疗青少年Graves病方案中,中草药在减轻131I毒副反应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 临床确诊青少年Graves病83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40例进行常规剂量131I治疗,B组43例在常规剂量的基础上减少30%131I用量,治疗后24小时内加用中草药辅助治疗,每日一剂,连服30剂.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比较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B组病人的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 131I治疗青少年Graves病加以中草药辅助治疗,可减少131I用量,明显减轻其早期毒副作用.

    作者:郑荣亚;刘志焕;薄静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静脉高氧液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静脉高氧液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6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按脑损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氧液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观察两组1周内的死亡率.结果 治疗第1d、3d、7d观察组患者的SpO2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第7d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周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高氧液治疗能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卢东文;陆小妮;罗前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导向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导向经皮肺周围型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DSA导向下,对57例周围型肺部包块的患者进行穿刺活检,取活检组织标本行细胞学及抗酸染色检查.结果 本组有4例病例因难以配合而终止穿刺,其余53例患者成功取材,穿刺成功率为92.98%(53/57).51例肺穿刺患者一次作出定性诊断,阳性诊断率为96.23%(51/53).另2例行二次肺穿术明确诊断.术后并发气胸2例,少量痰中带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67%(3/53).结论dSA导向肺穿刺活检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在诊断周围型肺内占位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岳勇;韦忠恒;陆建勋;罗彪;张倬彬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介入动脉栓塞治疗宫颈癌大出血的护理配合

    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指导下,将可塑介入导管直接插到出血血管进行栓塞的技术,可将出血动脉从末梢开始栓塞于主干,闭锁整个动脉管腔,即使有其他交通支也无大量血液通过髂内动脉向其供血,从而有效地控制出血[1].急性大出血是宫颈癌严重并发症,也是宫颈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动脉栓塞治疗宫颈癌大出血患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我科自2008年2月~2011年11月采用介入栓塞方法对12例宫颈癌大出血患者进行止血,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韦彩群;钟醒怀;李娜;唐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引起心肌坏死.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在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量急剧减少而引起[1].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初期,患者会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和猝死等,危险性很大,尤其是患者突然在院外发病,其生命安全会受严重影响,因此一定要注重日常护理,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和缓解疼痛、心理指导及治疗等,患者出院后必须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这样才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治愈率.

    作者:黄美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严重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观察

    由于工业和城市交通的发展,严重外伤日渐多见,严重外伤引起失血性休克成为急诊常见的抢救对象.从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严重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6例,现对这类患者的抢救及护理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如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外伤后癫痫研究进展

    外伤后癫痫(PTE)是继发于外伤性颅脑损伤的癫痫形式,是颅脑外伤后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4.4%~53.0%不等[1].PTE是在原发性脑损伤的基础上加重患者病理生理改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其持续状态时可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对该病的研究一直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本文就PTE的发病机制及防治作一综述如下.

    作者:梁奕添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舒适护理在腹部术后病人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腹部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0例腹部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200例,给予常规护理,舒适组200例,针对生理、心理、社会方面及出现不适症状给予舒适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的体位不适、切口疼痛、尿潴留、腹胀、咽喉不适的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舒适护理组术后体位不适、切口疼痛、尿潴留、腹胀及咽喉不适等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而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P<0.01).结论 舒适护理在腹部术后病人中应用,能有效减少不适症状的发生,增进病人舒适,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何全英;李向华;张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