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次性精量输液器在气道湿化护理中的应用

杨杰民

关键词:人工气道, 精量输液器, 气道湿化
摘要:目的 观察一次性精量输液器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的间断湿化法湿化气道,对比观察两组吸痰次数、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湿化工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临床效果优于原常规的间断湿化法.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HIV/AIDS患者的护理安全防护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随着AIDS患者数量的增长,HIV的流行在中国已经建立并迅速的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1].因此,越来越多的HIV或AIDS患者是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首发症状进行初诊,导致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对初诊的患者进行识别,实施积极正确的职业防护,对减少职业暴露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36例首诊入住呼吸内科患者并终确诊AIDS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工作中护理人员如何识别高危患者,实施积极正确的职业防护,保证护理安全.

    作者:李英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康复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对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治疗6个月后体重、BMI、FVC、FEV1%的改变情况;随访1年,统计治疗前1年内和治疗后1年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体重、FVC、FEV1%明显增加,治疗后1年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费用显著减少(P<0.05或<0.0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治疗经济上投入较少,并且能达到较满意效果;是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吕卓江;邓盈军;邓超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对盆腔放疗患者腹泻的预防效果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盆腔放疗患者腹泻的影响.方法 将66 例进行盆腔放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指导自我按摩、限制过多活动、限制部分食物供给、饮水指导、心理干预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腹泻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腹泻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率较低.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或减轻盆腔放疗患者腹泻情况.

    作者:罗爱菊;兰艳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百色市某电解铝厂职业卫生现况调查

    电解铝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会对职工身体产生危害,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职业病,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及时发现作业人员的健康问题,受铝厂的委托,我们于2009年10月对该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雷动;柳智豪;黄荣超;江蓓;梁松;赵宗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甲状腺疾病患者尿碘调查研究

    目的 探讨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 测定甲状腺疾病组(n=196)和正常对照组(n=156)的血清TSH、T3、T4、FT3、FT4与尿碘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尿碘含量为(195.7±101.1) μg/L,甲状腺疾病组尿碘含量为(306.9±116.2)μg/L,甲状腺疾病组尿碘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正常人碘营养状况基本良好,碘过量会增加甲状腺疾病发生率;尿碘测定有助于指导个体化补碘,也可作为甲状腺患者的常规检查之一.

    作者:武志峰;梁援;陈小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非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非糖尿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短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评价急性心梗病情轻重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122例非糖尿病AMI患者按血糖高低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为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对照组66例为无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发病1周时心肌酶值、射血分数、溶栓再通率、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组心肌酶值、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显著增高(P<0.01);射血分数和溶栓再通率较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 结论非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疗效及短期预后差,应激性高血糖是评价非糖尿病急性心梗患者病情轻重及预测急性心梗短期预后较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来氟米特治疗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LEF)治疗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肾内科住院治疗的56例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予来氟米特口服,每天50 mg,分2~3次口服,连用3天后,改为维持量每天20 mg,完全缓解后减至每天10 mg.对照组静脉注射环磷酰胺0.4~0.6 g/d,每半个月连用2 d,累积量≤150 mg/kg.两组均联合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5 mg/(kg·d)早上顿服,8~12周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减至0.2 mg/(kg·d)时长期维持治疗.同时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和适当利尿等处理.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24小时尿蛋白、血清白蛋白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7例,治疗失败5例;对照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8例,治疗失败6例.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6、12月时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1),两组改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来氟米特治疗激素抵抗性肾病综合征安全有效,可推荐临床应用.

    作者:黄乙江;黄卫华;宁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的护理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疗周期长,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患者难以承受药物外渗及反复穿刺的痛苦,为了减轻病人的不适,顺利完成整个化疗周期,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路是必不可少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安全性好、损伤小,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科自2008年2月到2009年8月共有58例患者选用PICC置管化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许艳萍;李春玫;丁德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浅谈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医学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主要由导师、研究生及实验技术人员组织实施完成.导师是研究生的课题指导教师,学生在导师的个别指导下开展相关领域的探索研究.教研室作为学校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单位,是研究生完成科研课题研究的主要场所,教研室全面建设质量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

    作者:钟平;张兆强;蔡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的手术配合体会

    现代胸腔镜外科近年来迅猛发展,与传统的大切口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对呼吸功能影响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深受患者的欢迎.我院自2005年9月以来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VAMT)肺叶切除,治疗效果好,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少君;戴秀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分析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已渐成为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重要方法,在优生优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胎儿出生缺陷干预的有效手段之一.胎儿畸形是围生期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产前早期诊断先天性畸形,及时正确处理,可减少畸形儿的出生,降低婴儿和围产儿死亡率,达到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目的.本文对经引产或分娩后证实的84例胎儿畸形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

    作者:温燕萍;周海桃;黄玉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58例临床分析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作为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所导致的依赖性且又有特定临床表现的皮肤病[1],其治疗较为棘手.笔者于2007年1月~2010年1月用由中药甘草提炼的复方甘草酸苷结合左西替利嗪片、羟基氯喹和本院配制的外用药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5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俭;陈怀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早期经验性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经验性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价值.方法 将43例ICU科行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早期即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对照组22例待病原学检查明确真菌感染后再行抗真菌治疗.两组总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 d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经验性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有利于危重患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浦秦华;陆骏灏;钱何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MMP-2、MMP-9和MMP-14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MP-2、MMP-9及MMP-1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参数的关系,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应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200例结直肠癌患者(观察组)、6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中MMP-2、MMP-9和MMP-14的含量.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MMP-2、MMP-9及MMP-14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同临床特征患者血清MMP-2、MMP-9和MMP-14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经相关性分析,MMP-2和MMP-9、MMP-9和MMP-14的表达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MMP-2、MMP-9和MMP-1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三者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早期联合检测MMP-2、MMP-9和MMP-14可能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万彦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86例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体会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基层医院多见,但进行外科治疗不多.我科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有86例进展期胃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人恢复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海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弹筋拨络手法治疗菱形肌损伤80例疗效观察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在肩胛肌的内下方.它起自颈椎6~7和胸椎1~4的棘突,肌束斜行向外下,止于肩胛骨的脊椎缘[1].菱形肌的损伤也叫菱形肌紊乱,是引起肩背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肩挑、长时期的背负,较大重量的手提,及上肢用力不当,都可以造成菱形肌超量负荷,从而造成菱形肌的劳损.此外,一次超大重量的负荷或在耸肩情况下受到暴力打击,也常能导致菱形肌急性损伤性疾病.笔者运用中医骨伤科的弹筋拨络手法治疗此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忠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呼吸内科住院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7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n=43)和静脉营养组(n=44),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肠内或肠外营养制剂.对比营养指标变化、病死率、不良反应等. 结果两组间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肠内营养组血红蛋白较静脉营养组增高,病死率较静脉营养组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如胃肠道功能完整首选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的综合效果.

    作者:黄维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环形间断缝扎术在剖宫产术中的止血效果

    目的 探讨环形间断缝扎术在剖宫产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将130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采用环形间断缝扎术止血,对照组62例行宫腔内8字缝扎止血,对比两种止血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止血时间短,止血成功率高,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量少(P<0.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环形间断缝扎止血法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止血效果可靠,不留后遗症,无严重并发症,是控制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作者:周华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期细胞因子IL-8和IL-6的影响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CPB)期间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施行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于手术开始时分别予还原型谷胱甘肽(35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对照组予生理盐水静滴.于CPB前(T1)、CPB 30 min(T2)、CPB停机(T3)、停机后2 h(T4)四个时点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中IL-8和IL-6的浓度.结果 实验组IL-8、IL-6血清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减少CPB期间IL-8和IL-6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的程度.

    作者:张卫卫;黄海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护理

    随着鼻内窥镜手术(ESS)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方面基本上代替了传统的柯-陆氏手术,疗效明显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是耳鼻喉科近年来开展的新型微创手术,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来治愈鼻窦炎,并依靠鼻腔鼻窦黏膜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来抵御外界致病菌的侵袭,以防止疾病复发[1].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通过对63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行ESS术后加强护理,使其治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岑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