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梗阻继发腹股沟嵌顿疝7例临床分析

肖国龙

关键词:肠梗阻, 嵌顿疝
摘要:嵌顿疝是普外科常见急腹症,该病一旦诊断明确,绝大多数行手术治疗[1],而因肠梗阻后腹压增高继发的嵌顿疝在治疗上常使临床医师陷入两难,我院自2002年~2009年治疗本病7例,现报告如下.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86例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体会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基层医院多见,但进行外科治疗不多.我科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有86例进展期胃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人恢复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海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全麻与表麻下食管异物取出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观察全麻与表麻下食管异物取出术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食管异物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50例予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复合麻醉,表麻组70例行1%地卡因口咽部黏膜表面麻醉,观察两组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全麻组发生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22.0%,表麻组发生并发症41例,发生率为8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5.89,P<0.01),全麻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 全麻下食管异物取出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业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特征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特征.方法 对56例HP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PS患者常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和凝血异常,部分患者有胸腹腔、心包腔积液,骨髓组织细胞增多,可见到噬血组织细胞.血清铁蛋白(SF)及甘油三酯(TG)升高;纤维蛋白原(FIB)降低.结论 噬血细胞综合征病程凶险,预后差,提高对HPS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认识,有利于加强HPS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

    作者:邱春红;梁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呼吸内科住院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7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n=43)和静脉营养组(n=44),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肠内或肠外营养制剂.对比营养指标变化、病死率、不良反应等. 结果两组间的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肠内营养组血红蛋白较静脉营养组增高,病死率较静脉营养组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如胃肠道功能完整首选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的综合效果.

    作者:黄维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MMP-2、MMP-9和MMP-14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MP-2、MMP-9及MMP-1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参数的关系,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应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200例结直肠癌患者(观察组)、6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中MMP-2、MMP-9和MMP-14的含量.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MMP-2、MMP-9及MMP-14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同临床特征患者血清MMP-2、MMP-9和MMP-14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经相关性分析,MMP-2和MMP-9、MMP-9和MMP-14的表达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MMP-2、MMP-9和MMP-1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三者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早期联合检测MMP-2、MMP-9和MMP-14可能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作者:万彦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非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非糖尿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短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评价急性心梗病情轻重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122例非糖尿病AMI患者按血糖高低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为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对照组66例为无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发病1周时心肌酶值、射血分数、溶栓再通率、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组心肌酶值、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显著增高(P<0.01);射血分数和溶栓再通率较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 结论非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疗效及短期预后差,应激性高血糖是评价非糖尿病急性心梗患者病情轻重及预测急性心梗短期预后较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成熟畸胎瘤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成熟畸胎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16例确诊成熟畸胎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6例,行腹腔镜下畸胎瘤剥出术,对照组120例,行开腹畸胎瘤剥出术,对比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无需输血,无邻近器官损伤,术中术后均无手术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囊肿破裂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均小于对照组(P<0.01),术后禁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在卵巢良性畸胎瘤的治疗上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施桂玲;雷志英;吴惠珍;蒋柳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新进展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疾病.由于近40年来广泛开展防癌普查以及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宫颈癌治疗逐渐强调个体化,旨在增强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近年来宫颈癌年轻化问题变得日渐突出.

    作者:农文政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对策

    骨折是常见的骨损伤性疾病之一,骨伤科治疗的终目标是功能康复[1],因此,骨伤科护理在治疗过程中作用重大,特别对骨科合并有其它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骨折合并糖尿病55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护理在其康复过程中作用巨大,现就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手足口病三例死亡病例报告

    2009年7~11月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同老乡、黎明乡、新安镇等部分乡镇爆发小儿手足口病流行,发病800余例,其中我院共接收470例入院治疗,死亡3例,其余全部治愈.为总结经验教训,现对3例死亡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杨文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早期经验性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经验性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价值.方法 将43例ICU科行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早期即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对照组22例待病原学检查明确真菌感染后再行抗真菌治疗.两组总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7 d的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经验性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有利于危重患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浦秦华;陆骏灏;钱何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的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特点、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小儿肠套叠住院病例46例,分析其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小儿肠套叠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不同切面下均有较特异的超声表现,所有病例均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超声监视下复位及手术证实,其中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17例,超声监视下复位26例,经手术确诊3例,超声确诊率100%.结论 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辐射,无创性,并且对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复位方式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是目前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凤菊;杨焕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工鼻在人工气道中应用的护理进展

    危重患者常需建立人工气道,对吸入气体进行人工加温、加湿,以保护呼吸道黏膜的纤毛及腺体功能正常发挥.近年来,人工鼻以其高效的温化、湿化等优点广泛运用于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是一种轻而柔软的人工替代上呼吸道功能的湿热交换器,由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双层瓦椤纸样[1]的过滤装置.它能模拟鼻的功能,将呼出气体中的热和水气收集并保留下来,吸气时气体经过人工鼻,以温热、湿化的状态带入气道内,保证气道获得有效、适当的湿化,同时对细菌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能降低管路被细菌污染的危险性[2].人工鼻已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湿化方法,现将人工鼻在人工气道中应用的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马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肠梗阻继发腹股沟嵌顿疝7例临床分析

    嵌顿疝是普外科常见急腹症,该病一旦诊断明确,绝大多数行手术治疗[1],而因肠梗阻后腹压增高继发的嵌顿疝在治疗上常使临床医师陷入两难,我院自2002年~2009年治疗本病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国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性面肌痉挛的围手术期护理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为半面痉挛,偶见于两侧[1].面肌痉挛对老年人的身体影响很大,而高龄患者进行开颅手术一般认为风险大,应尽量避免.目前微血管减压术(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根治面肌痉挛有效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疗效佳等特点,一方面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另一方面还可保留颅神经功能[2].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12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41例老年性面肌痉挛患者,效果较好,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莫秀献;林三英;涂锦泉;韦铭然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锂盐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难治性双相障碍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氮平对碳酸锂治疗难治性双相障碍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足量的抗躁狂药和抗抑郁药1种或2种以上联合治疗,疗程为6周均无效的双相障碍共7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碳酸锂(500~1500 mg/d)合并氯氮平(100~300 mg/d);对照组36例给氯氮平(100~300 mg/d)合用丙戊酸钠(600~1800 mg/d),两组持续治疗观察期均为6周.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应用躁狂量表(BRMS 11个条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及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第2、6周末,两组间BRMS、HAMD各总分及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31/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89%(23/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10例,占28.57%;对照组13例,占36.1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锂盐合用小剂量氯氮平治疗难治性双相障碍优于丙戊酸钠合用氯氮平,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是临床治疗中主要选用方法之一.

    作者:覃加许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格拉司琼治疗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格拉司琼治疗化疗病人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 8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格拉司琼治疗.结果 观察组格拉司琼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恶心呕吐明显比对照组轻.结论 使用格拉司琼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引起恶心呕吐明显减轻或消失;药物的毒副作用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杨卫芝;李志勇;谭顺英;袁高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期细胞因子IL-8和IL-6的影响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体外循环(CPB)期间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施行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于手术开始时分别予还原型谷胱甘肽(35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对照组予生理盐水静滴.于CPB前(T1)、CPB 30 min(T2)、CPB停机(T3)、停机后2 h(T4)四个时点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中IL-8和IL-6的浓度.结果 实验组IL-8、IL-6血清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减少CPB期间IL-8和IL-6的释放,减轻全身炎性反应的程度.

    作者:张卫卫;黄海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同性别医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目的 观察某校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对2244名新生进行调查,并将其心理健康各水平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结果 因子分≥2分的学生占总体的25.6%,因子分≥3分者有2.1%;因子分≥2分的学生主要问题是: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焦虑以及偏执等,因子分≥3分的学生主要问题是:抑郁、强迫、人际敏感、焦虑以及恐怖等;除躯体因素外,其余因素水平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心理健康水平的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因子上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某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针对性开展各种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尤为迫切和必要.

    作者:何培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泵对产妇早期泌乳及肠蠕动的影响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泵对产妇早期泌乳及肠蠕动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剖宫产术毕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后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镇痛,对照组术后疼痛时采取肌肉注射哌替啶进行镇痛,观察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泌乳始动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作为肠蠕动恢复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12、24、48 h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或 0.01).观察组初乳分泌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 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能有效解决术后疼痛,促进早期泌乳,促进胃肠功能早恢复,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有利于术后康复.

    作者:莫怡芬;韦树梅;唐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