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

李锦华;曾兆良;邱宁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 2型糖尿病
摘要: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予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对照组30例予诺和灵R联合诺和灵N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情况、血糖控制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方案均能良好控制血糖,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能迅速、有效控制血糖,低血糖发生率低.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抵抗与慢性肾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肾衰竭(CRF)时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及其与血脂、肾功能、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38例CRF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糖(Glu)、胰岛素(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SI)、肌酐(Scr)、尿酸(UA)、血脂等指标.结果 CRF组ISI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13±0.62)对(-3.85±0.47),取自然对数值,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RF组ISI的自然对数值与Scr、TG、UA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CRF时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肾功能减退、高TG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因素有关.

    作者:徐维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9例,静脉注射胺碘酮后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控制情况,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变化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静脉注射胺碘酮能终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1%;用药前后患者血压、P-R间期、QRS波时限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心率和QTc间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或<0.05).结论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黄照河;蓝景生;潘兴寿;陆启峰;李天资;刘燕;梁燕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缝匠肌股直肌蒂骨瓣移植加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后严重及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以青壮年发生率高.而对于青壮年患者,挽救则成为重要的原则[1].寻求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和骨折不愈合,是创伤骨科同仁不懈的追求与探索的目标.我们从1999年10月起,以缝匠肌股直肌蒂骨瓣移植加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至2006年10月共完成35例.经11个月~3年随访,疗效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梁宪章;佟世民;吴年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无心脏病史机体严重损伤患者心肌酶谱分析

    目的 观察无心脏病史而机体严重损伤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 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63例无心脏病史而机体严重损伤患者的心肌酶谱(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羟丁酸脱氢酶)进行连续测定,观察其值的变化,并作治疗前后的比较分析.结果 在受到严重损伤时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其心肌酶谱异常升高,经治疗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无心脏病史而机体严重损伤患者经心肌酶谱连续监测及改善心功能的治疗,有利于机体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

    作者:司建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三伏药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59例疗效观察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小儿在一年内发生感冒、咳嗽、乳蛾、哮喘、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常年反复发作,每次发病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直接影响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如何防治本病,目前仍无特异性良法.我们采用小儿易于接受的三伏贴(在三伏天里运用特配的中药敷贴于特定的穴位)防治本病,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静脉铁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口服与静脉铁剂对尿毒症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52例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常规血液透析,使用EPO治疗,对照组26例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组26例采用右旋糖酐铁静脉注射,疗程均为10周.比较治疗后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10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观察指标值的改善幅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静脉铁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比口服铁剂好.

    作者:庄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荨麻疹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

    目的 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和研究.方法 对11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量表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SCL-90均分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因子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偏执、精神病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生理DLQI评分与心理、日常生活、穿衣、社交娱乐、运动、工作学习、家庭、性生活、睡眠及治疗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值为0.591~0.988,P<0.01);男女性生活质量分数、未婚者与已婚者质量分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身与局部的发病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对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在临床工作中,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该得到皮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

    作者:邵成明;石兴全;王德明;王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冷极射频消融治疗肝癌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冷极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对30例肝癌患者共57个实质性肿块行冷极射频消融治疗,术后观察病人的主要症状、AFP及肝功能变化、B超和CT检查.结果 肿块直径小于5 cm的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CA)率为86.96%(20/23),大于5 cm为20.59%(7/34),其中大于10 cm的均为不完全消融或部分消融;射频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中转手术、皮肤烧伤、气胸等,术中有16.67%(5/30)出现疼痛和13.33%(4/30)出现恶心,术后20.00%(6/30)出现显性黄疸,46.67%(14/30)出现发烧,几乎所有的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结论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慎重进行.

    作者:胡正操;彭育欢;李永杰;陈素梅;孔红梅;叶涛;卢雄;陈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宫外孕大出血抢救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观察组40例急症宫外孕大出血病人,术中应用Cell Saver 5型自体血液回收机,收集体腔内的出血、积血,处理后回输给患者自身.随机选取2008年未采用血液回收技术的40例宫外孕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出血量及输血量,术前、术后血常规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观察组每例回收血量(1278±356)ml,回输浓缩红细胞(662±282)ml ,全部患者术中术后未再输库血;两组术后PLT、血浆总蛋白(T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TBIL、IBIL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每例输库血(720±225)ml.结论 采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可节约血源,安全有效,能迅速达到输血目的,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输血方法.

    作者:戴甫成;贡祥林;杨映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治疗的护理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疾病,以腹痛、腹部包块、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一经确诊需尽早手术,以减少胆道感染,阻塞性黄疸并发胆汁性肝硬化等并发症[1].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8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8个月至12岁,平均7.2岁.术前有间歇性黄疸者17例,腹痛及腹部触及包块者12例,患者均经B型超声或CT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作者:尹秀芬;谭李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同时性原发性双乳硬癌一例诊治体会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若双侧乳腺癌发生且时间间隔<6个月者,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 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BSBC),而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者,则称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bilateral a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 BABC).我科2009年收治1例同时性原发性双乳硬癌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盛辉;韦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育症患者精浆细胞因子IL-2、IL-10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精浆中IL-2、IL-10细胞因子对男性生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120例不育男性和50例正常生育男性精浆细胞因子IL-2、IL-10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不育症组精浆IL-2水平均高于正常生育组(P<0.05);而IL-10水平均低于正常生育组(P<0.05),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精浆中IL-2、IL-10细胞因子水平与男性不育症关系密切,其含量变化可反映生殖系统的免疫状态和感染情况.

    作者:张梁;黄涵;邓巧莹;刘积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肛门改良Soave I期拖出根治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儿正常进食、排便、生长发育的先天畸形,是全球小儿外科关注的热点.1948年White和Zueler应用组织化学方法证实病变肠段无神经节细胞存在.同年,Swenson和Bill用X射线检查确定狭窄段缺乏蠕动,采用直肠切除、结肠拖出与肛管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随后,Swenson法成为其他术式发展的基础[1].

    作者:吕昌恒;李玉峰;唐海洲;黄玮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同孕龄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孕龄新生儿窒息的产科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4年间分娩的窒息新生儿304例,根据其孕龄分为3组(<34周、≥34周~<37周、≥37周),专人记录每例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及有可能危及新生儿安危的各种高危因素.结果 随着孕周增加阴道自然分娩率逐渐增加,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逐渐下降,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胎儿窘迫所致的新生儿窒息比例随孕周增加而增加,而母亲产科并发症及内科合并症的比例随孕周增加逐渐下降,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异常分娩所致的新生儿窒息的比例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产儿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2.08%,高于非早产儿的6.61%(P<0.05);因疤痕子宫所致窒息在早产儿和非早产儿中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早产儿和非早产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不尽相同,临床上应根据这些差别在产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伤残率.

    作者:韦红卫;邓曦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和漏诊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三个阶段进行胎儿超声筛查,对7283例孕12周以上的孕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胎儿畸形的超声检查结果,与分娩、引产后及部分尸解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经分娩、引产后及部分尸解后证实的胎儿畸形57例,超声检出54例,检出率为7.41‰,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74%,漏诊 3例,漏诊率为5.26%.结论 超声检查安全方便,无创伤,重复性好,在胎儿畸形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已成为产科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

    作者:黄巧燕;张棣;钟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音乐干预和健康行为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抑郁、便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作者:马泽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胸腰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胸腰椎结核晚期导致脓肿破溃,脊柱畸形及神经系统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可增加脊柱稳定性、纠正畸形、改善神经压迫症状及缩短病程[1].其手术时间长,患者因结核消耗而体质虚弱,术后并发症多,如何做好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2004年2月~2008年10月,我院骨科对68例胸腰椎结核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防治肘内翻畸形的研究进展

    儿童肱骨髁上部位在结构上为薄弱,是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儿童全身骨折的26.7%,占肘部损伤的72%.其中以伸直型多见,约占95%,伸直型中又以尺偏型多见,易并发肘内翻畸形[1],影响肘部的外观及功能,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随之产生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肱骨髁上骨折防治肘内翻畸形的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杨红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米索前列醇在稽留流产刮宫术前应用的效果

    稽留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内尚未能及时自然排出者,是流产的特殊类型,稽留时间过长可能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造成严重出血[1].因此,及时、有效清除宫腔内容物为治疗的关键.我院于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186例稽留流产患者在刮宫术前给予米索前列醇口服及阴道后穹窿放置,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庆奎;韦葵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静脉输液前一次性排气成功的新方法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主要的给药途径及护理技术操作,如何正确、快速、有效地将药物输入患者体内,是我们护理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而静脉穿刺前的排气是操作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尝试了一种新的排气方法,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丁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