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建新;方伟;郑兆华;罗建方;郭津含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ⅩⅢVal34Leu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了解该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结合Hin6I酶切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基因型,对106例汉族脑梗死患者及120例正常人进行检测,分析凝血因子ⅩⅢVal34Leu基因多态性特点.结果脑梗死组Val34Leu杂合突变频率为3.8%,正常对照组为1.7%,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凝血因子ⅩⅢVal34Leu基因突变频率与正常人群无显著性差异,建立的PCR-RFLP方法适用于凝血因子ⅩⅢVal34Leu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谢春英;潘春燕;涂传清;吴建增;叶国强;邓春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肌氨肽苷并门冬氨酸钾镁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扩血管药物,β受体阻制剂及抗血小板药物常规治疗,剂量和种类一致.治疗组加用肌氨肽苷和门冬氨酸钾镁,观察两组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66,P《0.01),心电图变化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肌氨肽苷并门冬氨酸钾镁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心绞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建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的疗效.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行腰穿放脑脊液合用尼莫地平治疗,并与常规疗法作对照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69.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SAH的主要临床症状, 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也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以尼莫地平并脑脊液置换可提高对SAH治疗的疗效.
作者:黄日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睾丸扭转是青少年急性阴囊疼痛的主要原因多发生于25岁前的青少年.阴囊急症极易误诊,误诊率高达55%~85%[1].常导致睾丸坏死或不可逆性的睾丸萎缩,早期诊断与及时手术是治疗的关键.我院自199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10例,现结合文献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吴江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谷维素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肠激惹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将61例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用马来酸曲美布汀200 mg、谷维素60 mg,po,tid;对照组30例使用氟西汀20 mg、谷维素20 mg,po,tid;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是64.5%、90.3%和26.7%、53.3%,χ2值分别为8.80和10.38,P《0.0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谷维素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IBS疗效明显.
作者:裴泽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并注射尿激酶治疗多房分隔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对60例多房分隔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尿激酶组各30例,常规组行常规胸腔穿刺抽液,尿激酶组行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并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果尿激酶组治疗4周后胸膜肥厚度及胸廓变形、肺功能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并注射尿激酶治疗多房分隔型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萍;王金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万爽力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素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在Ⅲ~Ⅳ级,随机分为两组,万爽力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方法.万爽力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万爽力(曲美他嗪)治疗,各组病人观察治疗8周,每组病人分别进行血浆脑钠素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的测定.结果万爽力组与对照组均能降低血浆脑钠素水平(P《0.01或P《0.05),但万爽力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更有效降低血浆脑钠素的浓度及改善心功能(P《0.05).结论万爽力能有效降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脑钠素水平,改善心功能.同时脑钠素可作为一种判断充血性心力衰竭程度及预后的新的敏感指标.
作者:翁建新;方伟;郑兆华;罗建方;郭津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1997年1月~2005年6月收治15岁以下小儿甲状腺癌22例,本文就这组病例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小儿甲状腺癌的发病因素、诊断与治疗问题.
作者:汪祖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由于术中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心肌受创伤、心肌缺血缺氧,需转送到ICU继续治疗与监护.
作者:李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行头皮静脉留置套管针时,按传统输液头皮针固定方法进行固定,则较易在短时间内(我科观察长不超过4天)发生脱管,影响了留置时间.经我们多方改进后找到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固定方法,大大延长了留置时间,现介绍如下.
作者:孙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20世纪90年代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引进国内以来,该手术已在我国迅速开展,在治疗慢性鼻窦炎方面基本上代替了传统的柯-陆氏手术.随着FESS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并发症问题及如何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鼻科医生们关注的焦点.现对我院2000~2005年间我科行鼻内镜鼻窦手术658例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吸取经验及教训,报告如下.
作者:班春隆;覃继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沿海地区肺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预后关系.方法观察112例住院的沿海地区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的血清尿酸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加重期的血清尿酸值明显高于缓解期(P《0.01),两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检测肺心病患者血清尿酸含量变化对判断其病情和疗效观察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顺平;王伟川;黎立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颅脑损伤是成人亡常见的原因之一,在西方国家甚至占医院内死亡2/3.而继发性损伤又是颅脑损伤病人医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欧海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使用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疗效.方法将114例危重症新生儿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使用TPN的时间均≥7天,对照组54例,未使用TPN.两组治疗前后检查监测患儿体重、头围、身长,治疗10天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平均体重、头围、身长日增量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两组疗效的比较经Ridit分析,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肠外营养可明显增加高危新生儿的体重,提高高危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刘东;刘郴州;黎红梅;齐悦;陈丽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辅助药物流产减少阴道流血的效果.方法把200例停经50天内的早孕妇女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药物流产,从药流第1天起口服米非司酮上午50 mg,12小时后服25 mg,服药前后2小时空腹,连服2天共150 mg,第三天上午口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治疗组于服药第1天起每天饭后加服大黄蛰虫丸,一次2粒,一日2次,连服3天.于第3天上午来妇产科门诊观察药流情况.结果治疗组阴道出血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采用大黄蛰虫丸联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能缩短阴道流血时间,减少阴道流血量,降低不全流产率,且安全、经济,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程梅英;李红;魏毅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60岁,因全身红斑伴发热4天,脓疱1天入院.患者4天前突然出现头、面部水肿性红斑,迅速蔓延至颈、躯干及四肢,自觉瘙痒.口腔疼痛,并有发热(高体温可达39.0C),入院当天上午于头、面部红斑上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脓疱,密集对称分布,迅速发展至胸、背部,发疹前一周因口腔粘膜疼痛自采中药咀嚼服用(具体中药名称不详)致口唇红肿,瘙痒明显.
作者:唐秀生;陈集敏;覃俊;蓝艳;武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肿瘤药物并产生耐药后,同时对结构和作用机理不同的多种天然来源的抗肿瘤药物具有交叉耐药性[1,2].
作者:王玲;刘世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文对平果县2000~200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本地细菌性痢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作者:黄秀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接种百白破疫苗发生局部硬结的相关因素并寻求对策.方法将2005年1~8月份来新洲社康中心接种百白破疫苗的1136名健康婴幼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由未受过专业接种培训的护士进行接种,B组由受过专业接种培训的护士接种;后根据有无局部硬结的发生对其发生可能相关的7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局部硬结的发生与接种者的技术水平及患者的年龄、体重、接种时气温、家长是否配合及接种的针次有关,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接种技术、体重、年龄、家长配合、气温、针次,尤其是接种技术影响大.A组局部硬结的发生率为10.39%,B组为4.2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影响婴幼儿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局部硬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接种者的技术水平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提高认识和改进接种技术,将可使局部硬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作者:陈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是一组由T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Graves病(GD)和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为代表,是人类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该病的发生.
作者:韦华;王民登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