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泊酚配伍654-2无痛人流100例临床分析

吕晓晖

关键词:丙泊酚, 654-2, 无痛人流, 人流综合征
摘要:目的 探讨早孕妇女应用丙泊酚+654-2行无痛人流的效果.方法 选择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100例,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654-2无痛人流组50例和传统人流组50例.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人流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传统组比较,无痛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低(P<0.01),术中出血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早孕妇女予丙泊酚配伍654-2行无痛人流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隧道式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10例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52%,第7天≥0.5者占62%,术后1个月≥0.5者占83%.结论 反眉状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简便、经济,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李秀芹;姜莉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颅内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穿刺针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天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及保守组各40例,微创组使用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保守组使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结果 微创组的总有效率较保守组要高(P<0.01),而且微创组病死率也明显低于保守组(P<0.01).结论 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并具有损伤小、见效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黄海波;赵雪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57例临床分析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病情凶险,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将迅速死亡.近8年我院救治重度AOPP 57例,现就该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绍权;孔昭卓;柏星海;韦武延;周志高;黄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胺碘酮治疗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及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胺碘酮静脉给药:首剂75~150 mg,稀释后10~15 min内缓慢注入,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决定是否需口服维持治疗,观察心律失常转复率、心室率变化、收缩压及QTc改变,有无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及静脉炎发生等.结果 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率为86.03%,心室率由治疗前152.00±25.66次/分减慢为79.86±7.25次/分,治疗前后心室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收缩压无显著变化(P>0.05).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发生率为5.15%.结论 胺碘酮治疗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作者:谭小强;赖沙毅;王红;李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三例报告

    滑膜骨软骨瘤病也称滑膜性软骨瘤病或滑膜软骨性化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其特点是关节滑膜、滑囊上有化生软骨性结节增殖所形成,并可产生关节游离体的一种慢性关节疾患.

    作者:丁惠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在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应用于全髋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 全髋置换术择期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对照组,未行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Ⅱ组为试验组,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组.观察两组血压变化、出血量、手术时间、异体血输入量.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术后1日、术后7日监测Hb、Hct,观察疗效.结果 Ⅱ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Ⅰ组(P<0.01),术后及术后一周Ⅱ组Hb明显高于Ⅰ组,Hct则低于Ⅰ组(P<0.05),术中Ⅱ组输血例数、输血量、输液量、尿量均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应用于全髋置换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尹永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创外科技术在心脏瓣膜外科应用的现状

    近些年来微创心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MICS)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在学术上已逐渐成为一门新的学科领域.

    作者:方海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重型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43例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躯体症状或意识状况完全恢复后,因脑器质性损伤而遗留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颅脑损伤后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有发生,特别是额、颞叶损伤其发病率更高,而且症状多样.1998年1月~2006年3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43例,对其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开展康复指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光查;吴海春;胡北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莪术油佐治小儿急性支气管炎80例疗效观察

    我院儿科自2004年元月~2006年元月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莪术油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必政;韦宇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特异性风险和前瞻性护理干预

    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手术,术中常使用低黏度骨水泥和加压技术,使假体和骨之间达到大稳定,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活动.但骨水泥作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其单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及毒性,术中应用骨水泥对血流动力学将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1],国内已有使用骨水泥致心跳骤停的报道[2].

    作者:罗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创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7例疗效观察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占颅脑损伤的1.16%,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0%,传统采用的钻孔引流已是成熟的方法,但创伤比较大,手术时间也较长.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穿刺引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27例,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作者:阮清锋;梁树恒;张天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洛伐他汀对正常血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2例确诊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洛伐他汀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洛伐他汀胶囊20 mg,睡前服用,经过12个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心脏缺血相关事件.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时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1年时总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洛伐他汀后减少缺血相关事件发生,冠心病患者从中受益不仅来自于其降脂作用,而且来自于该药在稳定斑块,改善炎症,降低血小板聚集等方面的非降脂作用.

    作者:彭军;何国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研究证明,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残率[1].我院于2004年9月~2005年12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永东;唐铭璟;卢智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择期普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GA+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20例.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复合组在全麻诱导前先行胸段T4~5或T5~6硬膜外穿刺置管,给药测定麻醉平面同控制在T2~4~T8~10并在术中定时追加局麻药,分别记录麻醉前(T0)、插管后(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探查时(T3)、气管拔管时(T4)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清醒、气管拔管时间及全麻药的用量.结果 GA+EA组各项指标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P>0.05),而GA组则显著升高(P<0.01);术后清醒及气管拔管时间对照组明显长于GA+EA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GA组全麻药的用量明显多于GA+EA组(P<0.01).结论 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术中应激反应明显减轻,循环功能相对稳定,麻醉用药量减少,苏醒快,缩短苏醒、气管拔管时间,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作者:高元丽;代志刚;郭素香;姜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金属钛网修补颅骨缺损25例临床体会

    颅骨缺损是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及术后较常见的后遗症.由于脑组织失去了正常颅骨的屏障保护作用而易受伤,且颅骨缺损常引起各种症状,也影响外观,需行颅骨修补成形术.目前国内应用的修补材料有好颅比、钛网、骨水泥、有机玻璃等,其中钛网是近年来较常用的材料,笔者用金属钛网修补颅骨缺损2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文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和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对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85例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其中GustiloⅡ型交锁髓内钉固定44例,钢板内固定15例,GustiloⅢ型交锁髓内钉固定10例,单边外固定支架16例.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伤口一期愈合64例,浅表感染16例,深部感染5例.按Johner-Wrchs评分标准:优51例,良19例,中10例,差5例,优良率为82.4%.结论 对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应根据其类型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选择正确的固定方式,能够使每一个病人获得佳效果.

    作者:方岳建;范颂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18例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是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起病后肺间质和肺泡水肿,肺顺应性降低,常迅速出现严重低氧血症,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死亡.在抢救过程中纠正缺氧尤其重要,因此早期提供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具有重要意义.近2年来,我们对18例急性左心衰竭伴严重低氧血症患者,早期运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给予呼吸支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炳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双瞳孔散大病人手术治疗经验

    我院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病人106例,均经头颅CT检查及采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桂添;黎文欢;岑茂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晚期肾结核52例临床分析

    泌尿系统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好发部位之一,占所有肺外结核病例数的12.9%[1],列第三位,应引起重视.现就我院1991~2005年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中晚期肾结核5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余金良;卢忠存;陆高庆;黄宝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PICC在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病情重、病程长,需长期静脉输液,急性期常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经静脉给药治疗.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1],为避免重复静脉穿刺,减少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及外渗引起的局部组织炎症或者坏死,减轻患者痛苦.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PICC进行静脉输液,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岑春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