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药剂科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对策

陈兰英

关键词:医院药剂科, 医药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事业, 规范化管理, 药学, 科学化, 组成
摘要:医院药剂科是医疗卫生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医药卫生事业及药学的发展,在卫生、医药的领域中,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药学更进一步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胎盘早剥2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胎盘早剥的发病原因及如何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对23例胎盘早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脐带过短、新生儿脐带绕颈、外伤等可能与发生胎盘早剥有关.结论出现腹痛、阴道出血、血性羊水、板状腹、B超检查有助于胎盘早剥的诊断,胎盘早剥一经确诊,应迅速终止妊娠,争取胎儿成活,减少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周文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沙丁胺醇与地塞米松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加地塞米松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毛支)的疗效.方法将64例毛支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3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沙丁胺醇和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比较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平均持续时间.结果治疗组在缓解喘憋、缩短肺部罗音及咳嗽持续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对毛支患儿沙丁胺醇与地塞米松联合雾化吸入,可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可作为佐治毛支的主要手段.

    作者:李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利用前列腺汽化器械在电视下摘除膀胱肿瘤,是替代经腹膀胱肿瘤摘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我院2001年12月~2003年3月,开展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6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顾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2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特征.方法对20例胃肠道间质瘤作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病理特征,以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对CD 117、CD 34、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S-100等抗体的表达.结果CD117、CD 34、α-SMA、MSA、S-100的表达率分别为92.9%(26/28)、82.1%(23/28)、17.9%(5/28)、21.4%(6/28)、14.3%(4/28).结论CD 117和CD 34是确诊GIST的有价值的指标,且CD 117的阳性率比CD 34更高.

    作者:李雪芬;陈红;滕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资料显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剖宫产术中过分清理宫腔有重要关系.结论如果剖宫产术中能加强切口保护,术中防胎盘剥离不全,避免过分宫腔清理能预防和减少该症的发生.

    作者:王晓峰;夏华琼;吴庆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1131例脐带异常对胎婴儿影响的观察和处理

    目的观察脐带异常对胎婴的影响和处理的对策.方法对1131例脐带异常的孕产妇进行分娩、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的调查,并与无脐带异常者进行比较.结果脐带异常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无脐带异常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孕期定期检查,产前B超胎心监护,利用产程图,头位、臀位评分娩分法指导分娩方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林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口服华法令抗凝效果与血小板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芬兰产华法令和国产华法令对血小板数的影响.方法用常规方法处理标本,分别检测口服不同产地华法令的PT、INR和plt结果.结果芬兰产华法令plt下降7.1%,国产华法令plt下降21.4%.结论芬兰产华法令比国产华法令抗凝效果稳定,且引起plt减少发生率低.

    作者:王荣琥;陆琳;芮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微波、中药和干扰素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尿道尖锐湿疣适宜治疗方法.方法102例尿道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B组微波伍用中药坐浴浸泡;C组单纯用微波治疗.结果A组治愈率82.6%,复发率17.1%;B组治愈率77.5%,复发率22.5%;C组治愈率22.2%,复发率77.8%.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波联合干扰素治疗及微波伍用中药坐浴浸泡均是治疗尿道尖锐湿疣较好的方法.

    作者:杜希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应用白细胞滤器的临床效果及输血反应分析

    目的了解使用白细胞过滤器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的效果.方法调查各种血液成份发生FNHTR的情况,将其分为滤白血组、未滤白血组和其他血液成份组,观察各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并进一步与患者的输血状态、输血次数进行综合分析,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南京赛尔金(Cellgene)生物医学有限公司生产的RF-I-200×2及RF-Ⅱ-200型一次性去白细胞输血器,在血液出库前1小时内、交叉配血完成后进行血液滤白;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其输血反应情况,制定输血反应评判标准.结果主要反应是发热及/或皮疹,扣除手术用血影响,滤白组、未滤白组和其它血液成份组输血反应率分别为0.52%、7.96%、1.92%;患者输血次数越多,越易出现输血反应;输注机采血小板较浓缩血小板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低;应用抗过敏药物可以减轻输血反应程度;血液滤白不能完全阻止输血反应,洗涤红细胞可以避免这一情况;应急输血情况下,适当的加压过滤对血液滤白影响不大.结论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联合使用抗过敏药物,还可减轻FNHTR的程度,应提倡使用白细胞滤器.

    作者:尤建国;苗春桃;朱爱华;王乃生;梁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转变临床带教观念培养护生沟通能力

    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旧的临床带教方法已不能适应护生临床实习要求.为适应新的护理模式的需要,必须转变带教观念,培养护生的沟通技巧与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现代护理人才.

    作者:黄丽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抗氧化剂硒的研究进展

    1817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发现了硒(Se)元素.开始,人们认为硒是一种有害元素,对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毒性方面.直到1957年Schwarz才首次证明硒为生物体中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

    作者:谢佳星;梁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口腔颌面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口腔颌面部血管丰富,软组织脆弱,骨组织结构复杂,创伤时常并发颅脑及其它器官的损伤,如抢救不及时,伤后很易出现合并症,轻者发生功能障碍、面部畸形,重者可危及生命,故早期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急症救治率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代爱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不同血压模式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频域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模式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HRV)频域变化特征、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高血压患者120例,按不同血压模式分成两组,分别对两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杓型组昼夜LF均显著高于非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日间LF显著减低(P<0.05)说明非杓型组患者日间交感神经受损;夜间LF/HF显著降低(P<0.01),但昼夜LF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交感神经张力昼夜平衡,夜间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均受损;HF显著低于杓型组,说明迷走神经受损更严重;LF/HF比值昼夜无差异(P>0.05),说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保持基本平衡.结论心率变异频域监测对高血压的协助诊断、指导用药、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者:徐霞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丙泊酚复合麻醉在人工流产中镇痛疗效的评价

    目的对丙泊酚与麻醉性镇痛药复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中镇痛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与评价.方法将要求无痛人流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P)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F)组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K)组,每组20例.P组静注丙泊酚2.5 mg/kg,F、K组静注丙泊酚1.5mg/kg麻醉诱导后,分别静注芬太尼0.1 mg,氯胺酮1 mg/kg.常规鼻导管吸O2,保持自主呼吸,待意识消失后即进行人流术,视患者术中肢体活动反应,均以0.3 mg/kg丙泊酚维持加深麻醉.结果F、K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P组(P<0.01);苏醒时间K组明显较P、F组延长(P<0.01),P、F组间无明显差异.F、K组术中均无一例体动反应,而P组及对照组反应分别为11/20和22/22.呼吸循环的变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只有K组手术中脉搏率较术前增快.结论芬太尼、氯胺酮对丙泊酚的药效学有加强作用,丙泊酚复合0.1 mg量芬太尼静脉麻醉在门诊无痛人流中效果好,是一种较为理想、苏醒迅速、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作者:贡和平;高铁梅;梁英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40%~70%,如不及时防治,一旦栓子脱离原发部位,可引起急性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作者:尤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伤寒肠穿孔24例手术前后的观察和护理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并发症多,其中以伤寒肠穿孔较常见,病情危急凶险,治疗上以手术为主.

    作者:禤玉善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加缝匠肌蒂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23例分析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以减少传统术式的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提高股骨颈骨折术后愈合率.方法选择2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加缝匠肌蒂瓣移植术方法治疗.结果2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股骨颈骨折处愈合良好,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生率低;术后2年随访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加缝匠肌蒂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确实、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率低、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等优点,在基层医院可以开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朝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总结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对颈椎损伤并截瘫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的20例进行护理和手术配合.结果术后所有病例植骨均完全愈合,疗效满意.结论手术室护士只有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各种医疗器械的用途,术中得力有效的配合,科学分工,密切协作,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

    作者:朱金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迟发性损伤性颅内血肿53例诊治体会

    通过分析53例迟发性损伤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资料,认为DTIH发生可能与凝血机制异常、脑部受伤的部位和程度以及年龄体质因素有关,其诊断主要靠头颅CT结合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应依据血肿量、部位、占位效应与意识状态综合评定,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主要方法.

    作者:包聿祥;陈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与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经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CT)扫描确诊6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其中男性52例,女性1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高颅压症状.结果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不同密度占位,CT扫描有助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早期发现和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全组66例骨瓣开颅清除术3例,颅骨钻孔冲洗引流63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老年人硬膜下血肿CT密度变化与损伤时间不一致,不能以时间长短来划分慢性、急性或亚急性,无明确损伤史者CT前易误诊,应引起内科医师的重视,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的佳选择.

    作者:冯柏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