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黄爱芳;刘君
目的 探讨SimMan模拟人在临床专业本科实习生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随机分为A组(SimMan模拟人)和B组(普通模拟人)进行ACLS技能培训,培训后行理论和技能考核,并对学员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以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学员的理论和技能成绩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学效果调查比较,A组学员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SimMan模拟人进行临床专业本科ACLS技能培训,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
作者:陈宇明;龙曼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医学实习阶段是五年制医学生初步建立临床思维,树立高尚医德医风,培养扎实临床技能,由理论知识走向临床实践的关键时期.近年来,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肿瘤内科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同时专业性强,内容深奥,临床医学实习生不易掌握且兴趣不强.本文就目前肿瘤内科临床实习带教的现状,探讨临床带教的策略,以期为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与实习指导提供参考.
作者:黄文锋;甘廷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的差异,为EMS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EMS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3.33%、86.67%.两种间质细胞在生长速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间质细胞(ESC)比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SC)增殖旺盛,增殖48 h、72 h时ESC的细胞相对增殖率明显高于N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48h<0.001;P72h<0.001).24h、48 h、96 h的NSC凋亡率明显高于E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72 h时,NSC、ESC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成功率.体外细胞模型中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特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特点是一致的,可以成为疾病细胞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
作者:刘俐伶;庞丽红;植枝福;杨文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超激光照射对糖尿病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扩张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超激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收缩期峰值大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低血流速度(EDV)、血流量、阻力指数及狭窄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PSV、EDV、血流量、阻力指数及狭窄度各超声参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激光照射可改善糖尿病足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血流参数和血流通畅度,改善患肢血运.
作者:王庆生;蔡延深;张丹方;柯斌;陈殿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减少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尿道成型术的80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围术期常规护理的40例患儿为对照组;接受早期护理干预的40例患儿为干预组.观察两组患儿的疼痛率及临床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术后6h、12 h发生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白天(7:00 ~19:00)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夜间(19:00 ~ 7:00).干预组患儿术后无疼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患儿术后发生疼痛的原因采取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患儿术后疼痛,增加舒适度.
作者:周世霞;易明媚;覃敏新;李玉莹;陆素陶;刘译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分析单极与双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患者排尿和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极组和双极组各70例,其中单极组接受单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双极组接受双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记录治疗后两组前列腺症状评分,观察3个月后两组患者排尿功能以及6个月后勃起功能.结果 治疗后,双极组前列腺症状评分为(8.1±1.3)分,明显低于单极组的(10.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双极组排尿功能评价总有效率为91.43% (64/70),明显高于单极组的78.57%(55/70);治疗6个月后,双极组勃起功能评价总有效率为85.71% (60/70),明显高于单极组的71.43% (5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单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相比,双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更有利于排尿功能及勃起功能的恢复.
作者:鄂永成;董彤;李乃聪;冼河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25例疑为早期乳腺癌患者均行高频彩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早期乳腺癌表现,并评估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阴性预测值差异.结果 高频彩超诊断早期乳腺癌以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和高血流阻力为主,部分患者伴点状强回声;CT检查显示以肿块、钙化为主.高频彩超和CT检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单独高频彩超或单独CT检查(P<0.05).结论 高频彩超是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有效检查方法,联合CT检查能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乔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分析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肿瘤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至2013年6月30日(或患者死亡),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22.7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59.5±3.6)%,3年累积生存率为(19.8±2.9)%.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是否接受过手术治疗、化疗、出现癌性疼痛的时间和疼痛治疗史是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的主要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手术治疗、出现癌性疼痛的时间和疼痛治疗史是影响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既往相关手术史、出现癌性疼痛的时间和疼痛治疗史.疾病早期诊断、接受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并进行适当的辅助化疗,同时尽早进行有效的疼痛治疗对于延长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覃怡;杨一兰;陈静;利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7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的36例纳入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的34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及2年内妊娠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h、12 hβ-HC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年内宫外孕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内宫内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内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宫内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作者:周小玲;陈文慧;陈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盆腔器官扭转的多排螺旋CT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对盆腔器官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盆腔器官扭转的多排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及延时期(180 s)三期扫描.结果 乙状结肠扭转1例,CT表现为乙状结肠转位及“鸟嘴征”;回肠扭转伴肠坏死2例,可见“咖啡豆征”及肠壁积气;肠系膜上动脉扭转伴小肠缺血4例,或见“漩涡征”;卵巢黏液性囊腺瘤蒂扭转3例,其中左侧2例,右侧1例,见囊性肿块及分隔,分隔增厚,可见软组织样蒂,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右侧卵巢颗粒细胞瘤蒂扭转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右侧卵巢良性囊性畸胎瘤蒂扭转3例,可见不对称增厚囊壁,扭转轻囊壁轻度增厚,扭转重囊壁明显增厚,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右侧卵巢囊肿扭转5例,其中右侧3例,左侧2例,短期复查见囊肿增大,密度增高,囊肿发生位置移位;右侧输卵管积水伴扭转2例,可见增厚囊壁伴高密度出血;左侧隐睾恶变伴扭转1例,病变未见明显强化,内见积气,同侧精索及睾丸消失;左侧精索扭转1例,见精索增粗、模糊,同侧睾丸强化减弱.结论 盆腔器官扭转的CT表现多样,“漩涡征”、“鸟嘴征”是肠扭转的特点;水肿增粗、强化减弱的“蒂”与原发肿瘤形成的囊实性“双肿块”提示卵巢囊腺瘤扭转;良性囊性畸胎瘤囊壁厚薄与扭转程度相关;同侧精索消失提示隐睾.多排螺旋CT对盆腔器官扭转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利娥;黎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前、术中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评估的价值.方法 收集129例行全面分期手术的早期(不考虑淋巴结转移情况)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病情分级将其分为低危组44例和高危组85例,分析两组的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术前分段诊刮、盆腔MRI、术中冰冻切片三种方式对高危因素进行评估,比较其诊断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结果 ①129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因淋巴结转移而导致分期上升至ⅢC期者8例,其中低危组患者无盆腔淋巴结转移,但出现了1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高危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2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35%.②在病理类型为Ⅱ型、病理分级为G3方面,分段诊刮术联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诊断能力均有所提高,其中对病理类型为Ⅱ型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阻性预测值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直径≥2 cm方面,MRI检查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89.15%、87.69%、90.63%、90.48%、87.88%);而在肿瘤浸润深度≥1/2方面,MRI联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诊断能力均有所提高,其中符合率、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分段诊刮、盆腔MRI联合术中冰冻病理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高危因素的诊断能力,而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极低,因此术前诊断为早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建议术中行冰冻病理复评估再决定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作者:明芳;高彩云;陈广莉;戴如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自1987年Philippe Mouret成功开展世界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被广泛运用于胃肠、肝胆、妇科等手术中.在胰腺外科领域,目前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也成为远端胰腺肿瘤切除的“金标准”.然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切除范围大、吻合口多、术后并发症多,一直被认为很难在腹腔镜下开展.因此,相较于传统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OP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被誉为腹部外科手术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众多外科医生渴望征服的对象.
作者:田毅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局部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糖尿病足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接受封闭负压引流术,观察组接受局部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生素应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严重感染病例,对照组发生严重感染4例(1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21例(91.30%),对照组创面愈合17例(73.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清创联合封闭负压引流用于治疗糖尿病足可以加快患者治愈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痛苦.
作者:赖青孙;罗佐杰;王承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在心脏外科应用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例二尖瓣疾病患者接受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等手术情况,及随访19个月的死亡、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正中开胸.18例一次成形成功,2例首次成形效果欠佳,再次阻断后重新成形成功.术中所有患者均使用成形环,其余成形方法包括瓣叶折叠(4例)、交界缝合(3例)、人工腱索(10例)、心包补片(2例);同期行房缺或卵圆孔修补6例、三尖瓣成形10例、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左房黏液瘤切除3例、二尖瓣赘生物清除1例.患者手术时间(259.50±48.88)min,体外循环时间(148.15±41.17) min,主动脉阻断(85.15±20.74) min,术中失血量(132.50±56.84)mL,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06.50±102.10) m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75±0.79)d,总输血量(206.00±202.70) mL.1例心包致密粘连患者术后引流量偏多,输入较多库血;另有1例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经联合抗感染后治愈.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7.15±5.17)h,术后ICU停留(26.50±9.62)h,术后住院(9.70±4.51)d.全部患者无死亡,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未见明显狭窄或返流.全组随访(10.30±4.88)个月,无死亡,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9例,Ⅱ级1例,较术前改善(P<0.05);随访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术前缩小(P<0.05).结论 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已日趋成熟,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胜中;谭今;向波;蒋露;魏大闯;曾富春;张晓慎;于涛;黄克力;左明良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引导下肺活检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肺肿瘤增强模式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以胸部CT检查且二维超声能清楚显示的42例(42个)肺周围型占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CEUS观察病变峰值强度、增强指数.随后在CEUS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病灶增强明显的部分,避开无增强坏死区域,全部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做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 42例患者均接受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癌22例(其中2例为黏液腺癌),中高分化鳞癌8例,低分化鳞癌6例,小细胞癌6例.肺腺癌MVD、CEUS峰值强度及增强指数均高于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鳞癌CEUS峰值强度及强度指数均与其MVD呈正相关(P<0.01).腺癌中12例(54.55%)出现瘤体内坏死区,鳞癌中9例出现瘤体内坏死区(64.29%),小细胞癌4例(66.67%)出现瘤体坏死区.结论 CEUS能够反映不同类型肺肿瘤的增强模式差异,有助于周围型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准确指导穿刺活检取材,分析肿瘤MVD,作为抗血管治疗的依据.
作者:吴鹏;张璇;肖海燕;唐楠;吴彤;刘国辉;盛明洪;况守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口腔诊疗操作多为侵入性操作,常伴有唾液、飞沫和气溶胶的产生,极易将污物和口腔内原有细菌通过血液传播、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造成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口腔专科医院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者:陈桂英;覃迪生;文学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近年来,在腹腔镜行腹股斜疝手术的过程中,涌现了多种疝囊高位结扎方法,使用的辅助扎闭器械或自制疝环针很多,有钩针式、闭孔针式、钳式、针管式等辅助扎闭方法.本文对腹腔镜手术中经皮腹腔外内环口扎闭方式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韦承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院在DRGs模式下住院费用的管理.方法 运用病例分类方法,对桂林市三级医院2015年至2016年10个常见病种的住院医疗费用进行分析.结果 桂林市三级医院10个常见病种的均次住院费用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西药费及手术耗材费的上涨为明显.结论 运用DRGs模式对住院费用实行分组管理,能加强医院的绩效考核,科学有效地控制住院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作者:唐建东;周序军;丁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的取模操作与护理对取模操作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47例义齿及牙体广泛缺损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进行义齿修复操作,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取模操作与取模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一次取模成功42例(89.36%),取出的模型完整、标准、清晰;重新取模5例(10.64%).出现恶心、不适3例,印模内有气泡、脱盘等2例.结论 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的临床取模操作与取模过程中良好的护理有助于取出标准、清晰的印模.
作者:卢其芳;刘光雪;潘小波;彭利辉;钟爱喜;李荣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降低CT增强检查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将进行CT增强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100例(对照组)和全程护理干预组100例(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造影检查期间心率、血压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护理的满意度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中全程护理干预组患者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心率异常率及血压异常率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图像质量优良.结论 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CT增强检查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扫描图片质量与满意度.
作者:冯冬梅;李耀波;张兆;粱慧明;杜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