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教学体会

黄巧娟;卢世文

关键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教学, 经验总结
摘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技术特点,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依据多年的临床带教经验,对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技术中血管解剖基础、适应证、禁忌证等教学难点进行总结.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宫颈癌始于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反映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而阴道镜是目前临床筛查宫颈疾病常用的方法,其使用方法和诊断效果已有统一的认识.阴道镜筛查宫颈疾病的检出率及与初诊的符合率较高,尤其阴道镜下活检在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筛查及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阴道镜检查可安全、方便、准确地诊断各种宫颈疾病,起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作用.

    作者:沈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宫腔镜妊娠病灶清除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腹腔镜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宫腔镜妊娠病灶清除治疗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6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采取腹腔镜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宫腔镜妊娠病灶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血HCG降低至5 IU/L及以下的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血HCG降低至5 IU/L及以下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均明显低(少)于对照组;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双侧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宫腔镜妊娠病灶清除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钟丽珍;艾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目的 探讨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的差异,为EMS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EMS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3.33%、86.67%.两种间质细胞在生长速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间质细胞(ESC)比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SC)增殖旺盛,增殖48 h、72 h时ESC的细胞相对增殖率明显高于N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48h<0.001;P72h<0.001).24h、48 h、96 h的NSC凋亡率明显高于E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72 h时,NSC、ESC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成功率.体外细胞模型中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特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特点是一致的,可以成为疾病细胞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

    作者:刘俐伶;庞丽红;植枝福;杨文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经皮腹腔外内环扎闭手术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在腹腔镜行腹股斜疝手术的过程中,涌现了多种疝囊高位结扎方法,使用的辅助扎闭器械或自制疝环针很多,有钩针式、闭孔针式、钳式、针管式等辅助扎闭方法.本文对腹腔镜手术中经皮腹腔外内环口扎闭方式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韦承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SimMan模拟人在本科临床专业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SimMan模拟人在临床专业本科实习生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随机分为A组(SimMan模拟人)和B组(普通模拟人)进行ACLS技能培训,培训后行理论和技能考核,并对学员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以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学员的理论和技能成绩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教学效果调查比较,A组学员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SimMan模拟人进行临床专业本科ACLS技能培训,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

    作者:陈宇明;龙曼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单极与双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患者排尿和勃起功能的影响

    目的 总结分析单极与双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患者排尿和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极组和双极组各70例,其中单极组接受单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双极组接受双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记录治疗后两组前列腺症状评分,观察3个月后两组患者排尿功能以及6个月后勃起功能.结果 治疗后,双极组前列腺症状评分为(8.1±1.3)分,明显低于单极组的(10.5±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双极组排尿功能评价总有效率为91.43% (64/70),明显高于单极组的78.57%(55/70);治疗6个月后,双极组勃起功能评价总有效率为85.71% (60/70),明显高于单极组的71.43% (5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单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相比,双极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更有利于排尿功能及勃起功能的恢复.

    作者:鄂永成;董彤;李乃聪;冼河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口腔专科医院感染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口腔诊疗操作多为侵入性操作,常伴有唾液、飞沫和气溶胶的产生,极易将污物和口腔内原有细菌通过血液传播、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造成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口腔专科医院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作者:陈桂英;覃迪生;文学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肿瘤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至2013年6月30日(或患者死亡),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4.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22.7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59.5±3.6)%,3年累积生存率为(19.8±2.9)%.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是否接受过手术治疗、化疗、出现癌性疼痛的时间和疼痛治疗史是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的主要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手术治疗、出现癌性疼痛的时间和疼痛治疗史是影响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既往相关手术史、出现癌性疼痛的时间和疼痛治疗史.疾病早期诊断、接受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并进行适当的辅助化疗,同时尽早进行有效的疼痛治疗对于延长宁养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覃怡;杨一兰;陈静;利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机械辅助循环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心脏移植仍然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心衰)的佳治疗方案,但心脏供体的匮乏导致众多心衰患者亟需其他治疗方法.近年来,机械辅助循环作为人工制造的机械装置,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成为心室泵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各种短期、长期机械辅助循环已经可以按照不同策略应用于相应病情的心衰患者,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国产化的机械辅助循环也已经面世.目前机械辅助循环正向微型化、便携式、更持久耐用方向发展,但仍需要不断改进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也许未来可以替代心脏移植成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终治疗方式.

    作者:雷宾峰;郑宝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需行清醒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40例(ASA I~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表面麻醉联合环甲膜穿刺组(传统组)和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组(超声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麻醉前(T1)、气管插管时(T2)、插管后(T3)各时间段MAP、HR、SpO2情况;记录呛咳、躁动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回访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T2和T3时的MAP、HR均明显高于T1(P<0.05);与传统组比较,超声组T2和T3时MAP、HR明显降低(P<0.05);且插管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插管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技术比传统口咽喉表面麻醉更适合困难气道患者清醒气管插管,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接受度更好、并发症更少.

    作者:周声汉;全守波;苏亚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厚度是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月经中期的子宫内膜厚度可以反映子宫内膜的状态,而内膜由分泌期向增殖期转变是胚胎成功着床的关键.目前,薄型子宫内膜严重影响妊娠率.随着辅助生殖技术飞速发展,治疗方法被改善,新的治疗方法不断被尝试,通过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妊娠率、着床率、活产率,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病机制、治疗进展等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为薄型子宫内膜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黄伟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腹胀的原因和护理干预

    腹腔镜手术因具有术后切口小、瘢痕小、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已成为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微创手术.腹胀是腹腔镜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术后的康复及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穴位的运用以及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调节肠道节律及肠道高敏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缓解术后患者的腹胀、腹痛,同时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作者:林海燕;张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的临床取模操作与护理

    目的 探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的取模操作与护理对取模操作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47例义齿及牙体广泛缺损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进行义齿修复操作,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取模操作与取模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一次取模成功42例(89.36%),取出的模型完整、标准、清晰;重新取模5例(10.64%).出现恶心、不适3例,印模内有气泡、脱盘等2例.结论 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的临床取模操作与取模过程中良好的护理有助于取出标准、清晰的印模.

    作者:卢其芳;刘光雪;潘小波;彭利辉;钟爱喜;李荣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经胃内镜胃空肠旁路技术相关研究进展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是一种处于从实验阶段逐步向临床过渡的微创技术,其在手术操作方面有许多严格的要求,需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优势在于可减少或隐藏手术疤痕,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疤痕手术.本文就内镜下胃空肠旁路技术的适应证、吻合方式、并发症及临床应用等相关进展作简要介绍与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作者:许佳祥;白俊杰;范晓玲;方植力;罗犇;卓锦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间歇导尿联合隔盐灸神阙穴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间歇导尿配合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时予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同时每天申时予隔盐灸神阙穴;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导尿,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残余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膀胱容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申时隔盐灸神阙穴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机能失调患者能显著改善膀胱功能,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黄扬云;杜俊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在心脏外科应用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例二尖瓣疾病患者接受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等手术情况,及随访19个月的死亡、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正中开胸.18例一次成形成功,2例首次成形效果欠佳,再次阻断后重新成形成功.术中所有患者均使用成形环,其余成形方法包括瓣叶折叠(4例)、交界缝合(3例)、人工腱索(10例)、心包补片(2例);同期行房缺或卵圆孔修补6例、三尖瓣成形10例、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左房黏液瘤切除3例、二尖瓣赘生物清除1例.患者手术时间(259.50±48.88)min,体外循环时间(148.15±41.17) min,主动脉阻断(85.15±20.74) min,术中失血量(132.50±56.84)mL,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06.50±102.10) m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75±0.79)d,总输血量(206.00±202.70) mL.1例心包致密粘连患者术后引流量偏多,输入较多库血;另有1例术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经联合抗感染后治愈.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7.15±5.17)h,术后ICU停留(26.50±9.62)h,术后住院(9.70±4.51)d.全部患者无死亡,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未见明显狭窄或返流.全组随访(10.30±4.88)个月,无死亡,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9例,Ⅱ级1例,较术前改善(P<0.05);随访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术前缩小(P<0.05).结论 全胸腔镜二尖瓣成形术已日趋成熟,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胜中;谭今;向波;蒋露;魏大闯;曾富春;张晓慎;于涛;黄克力;左明良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精索睾丸鞘膜积液的近远期疗效

    目的 探讨改良单孔单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精索睾丸鞘膜积液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124例精索睾丸鞘膜积液患儿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均行腹腔镜鞘突高位结扎术,其中对照组采用经脐经腹侧双孔穿刺实施手术,观察组采用改良经脐单孔单通道进行手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d时,两组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血清抑制素-B(INH-B)水平;对比术后1d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儿患侧睾丸包膜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析术后6个月及术后3年内两组患儿复发情况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情况差异.结果 术后1d时,观察组TBIL、γ-GGT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均>0.05),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儿INH-B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儿患侧睾丸包膜动脉PI、RI水平均较术后1d时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内,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单孔单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精索睾丸鞘膜积液近远期疗效较为突出,对患儿生殖系统生长发育有利.

    作者:毛宗林;钟海虎;王宇;何汉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盐酸帕洛诺司琼、胃复安、地塞米松联合应用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盐酸帕洛诺司琼、地塞米松、胃复安联合应用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50例,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50例.A组术前30 min静滴胃复安10 mg,麻醉诱导前10 min静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075 mg+地塞米松5 mg;B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075 mg;C组术前30 min静滴胃复安10 mg,麻醉诱导前10 min静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075 mg;D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075 mg+地塞米松5 mg;E组为空白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观察患者手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A、B、C、D、E组术后恶心呕吐总发生率分别为16.0% (8/50)、56.0% (28/50)、48.0% (24/50)、42.0% (21/50)和78.0% (39/50).术后各组恶心呕吐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恶心呕吐程度明显低于B、C或E组(P<0.05),C、D组恶心呕吐程度明显低于E组(P<0.05).B、C、D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帕洛诺司琼联合胃复安、地塞米松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优于单纯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或盐酸帕洛诺司琼分别复合地塞米松和胃复安.

    作者:陈敬祥;冯春燕;庞承贵;黄今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7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的36例纳入对照组,接受腹腔镜输卵管开窗取胚术的34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2 h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及2年内妊娠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h、12 hβ-HC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年内宫外孕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内宫内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内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卵管开窗取胚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宫内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作者:周小玲;陈文慧;陈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教学体会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技术特点,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依据多年的临床带教经验,对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技术中血管解剖基础、适应证、禁忌证等教学难点进行总结.

    作者:黄巧娟;卢世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