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0例宫颈管刮片与活检比较

詹松

关键词:宫颈管, 刮片, 阳性率, 假阴性率, 子宫颈, 细胞学, 交界区, 柱状, 文献, 上皮, 检查, 活检, 报告
摘要:据文献报道,宫颈管刮片与子宫颈及宫颈鳞柱状上皮交界区刮片比较可以提高细胞学涂版检查的阳性率,前者阳性率为93%,假阴性率为7%;后者阳性率为57%,假阴性率为43%[1].现将我院100例宫颈管刮片与活检的结果报告如下.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公立医院分配机制改革创新研究

    目前,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谁能高水平地经营人力资本,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如何衡量医务人员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一直是困扰公立医院的难题.

    作者:范慧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头、体部肿瘤X-刀治疗的CT定位

    头、体部X-刀适形放疗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以来,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和认可.放疗后的疗效除与肿瘤的大小、部位、病理类型等有关外,还与放疗计划制定有直接关系,治疗计划系统的制定有赖于CT定位的准确性.

    作者:刘家永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难度较大,并发症多.我院1998~2005年共收治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新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MARS人工肝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分子吸附再循环(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前后TNF、IL-1β、IL-2、IL-6、IL-8的水平变化,探讨检测细胞因子在肝衰竭患者肝细胞损害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评价人工肝疗效中的意义.方法47例肝衰竭患者在MARS治疗前后测定其血清中TNF、IL-1β、IL-2、IL-6、IL-8的浓度水平.结果47例患者体内细胞因子水平TNF、IL-1β、IL-6、IL-8在人工肝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IL-2显著上升(P<0.05).结论TNF、IL-1β、IL-2、IL-6、IL-8在肝衰竭患者肝细胞的损害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MARS人工肝治疗前、后其水平有明显变化,可以作为人工肝疗效的良好评价指标.

    作者:甄联华;林爱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40例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多见.饮洒及非甾体类药物为主要诱因.内科治疗有效率为97.5%,病死率为2.5%.结论积极寻找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罗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米索前列醇在妇产科的应用及新进展

    1930年Kurzrok发现人的精液能使妇女子宫收缩或松弛.1957年Bergstrom从精液分离出一种叫前列腺素(PG)的结晶,随后又分离到一系列的PG化合物,共9型三类,其中对生殖生理有重要影响的有PGE2和PGF2.1967年Bygdeman等发现PG对人妊娠子宫有兴奋作用,上世纪70年代由Karim首先用于生殖系统,成功地进行引产和流产.米索前列醇是上世纪80年代人工合成新型口服前列腺素,与PGE结构相似,曾用于预防和治疗消化道溃疡,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但对其的剂量、用法无一定规范化,为了更安全的应用米索前列醇,几年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现将其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杨东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输液致急性心肌损伤1例

    输液致急性心肌损伤临床少见,笔者诊治1例,为引起临床重视,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输液后发冷发热伴剧烈胸痛、心慌1 h,2003年6月10日急诊入院.病人因腹痛、稀水样便2 d,在院外查血、尿便常规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诊断为肠炎、Ⅰ度脱水,给予氧氟沙星及输液对症治疗.1 h前,病人静脉滴注5%葡萄糖500 ml,加维生素C 2 g、维生素B6 0.1 g、10%氯化钾10 ml,滴速2 ml/min,滴入约100 ml时,患者突然出现寒颤、发热,体温39.5℃,呕吐3次均为胃内容物,无呕血.30min后病人中上腹及左胸部剧烈疼痛,向背侧放射,心慌,气促,短阵四肢抽搐,小便失禁.立即服消心痛10 mg,硝苯吡啶10 mg,肌注曲马多100 mg,无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6年,一直服用巯甲丙脯酸、硝苯吡啶治疗.

    作者:杨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ACVD)的性质与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关系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1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因素.结果脑出血较脑梗死更易发生M0DS,发生功能失常的脏器越多,死亡率就越高.结论积极预防、及早发现、及时治疗MODS对降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死亡率意义重大.

    作者:毛健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黏液水肿性心包积液1例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并发心包积液较为常见,但极少出现心包填塞.我们治疗了1例42岁因甲状腺功能亢进行甲状腺次全切术后迟发甲减黏液水肿和心包填塞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脾外伤78例治疗分析

    脾外伤在腹部损伤中极为常见,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脾切除术.但随着对脾脏生理及免疫内分泌功能研究的进展,特别是脾切除后可导致凶险感染(OPSI)[1].近年来脾外伤的治疗已从全脾切除术逐步发展成了各种保脾手术和脾自体移植等.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治疗脾外伤7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国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换位思考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换位思考即指人们对各种事物或现象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1].在临床护理带教中运用换位思考,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非智力品质和全面的专业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遵循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现将本人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庞荣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3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染色体追踪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染色体核型在病程中的变化与临床关系.方法采用24 h、48 h培养法制备骨髓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31例Ph+CM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追踪分析.结果有10例发生了新的额外染色体异常改变,占32.2%.额外染色体异常有+12,+15,+21,18q+,i(17q),r(2),r(17)等,以及两条染色体间的易位,这些出现二次染色体畸变病例多在检出新的额外染色体异常后半年左右因化疗不敏感或急变死亡.结论Ph+CML患者在病程中出现额外染色体畸变,提示临床疗效差,预后不良.通过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追踪分析有助于对CML临床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

    作者:戴盛明;李湧;谭鹤长;黄培山;韦叶育;王慧芳;黄崇媚;邵晶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乌梅丸新用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黄连、熟附子、当归、细辛、干姜、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组成.乌梅丸具有酸甘化阴、辛甘化阳之效,并非只为蛔厥、久利而设.笔者临床应用,凡见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各种病症皆可选用.兹举验案2则如下.

    作者:林益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例早产儿静脉滴注多巴胺致皮肤坏死的教训

    静脉滴注多巴胺是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临床上常用于心力衰竭、休克、心肌炎等疾病的治疗.但在静脉滴注的过程中,静脉穿刺局部常出现皮肤苍白,甚至坏死等改变.我院新生儿科2005年8月22日收治1例早产儿,在静脉滴注多巴胺的过程中出现皮肤坏死,现报告如下.

    作者:凌世英;曾珍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影响病理实验教学的因素及对策

    医学教育的实施,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而教师在实施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的素质、实验设施等等,使得实验教学不能顺利的开展,教学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笔者从事多年的医学教育工作,所授科目有儿科学和病理学,这两门学科分属医学临床和医学基础,但授课中都少不了实验教学.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在病理学实验课中所遇到的影响因素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作者:林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期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临床分期与胎龄、体重、预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84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EC临床分期与患儿胎龄、体重、预后及外周血WBC、PLT有关(P<0.01).结论胎龄、体重、WBC、PLT等指标,对判断NEC患儿的临床分期,进而对决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维琼;张晓敏;杨冰岩;莫庆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胃切除术后近期出血再手术原因分析

    胃切除是治疗胃良性及恶性病的常用术式,虽然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出现,将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我们总结和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胃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再手术11例,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作者:钟珊;王卫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股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造成肢体缺血以致坏死的一种急性疾病.治疗方法较多,有手术取栓、介入溶栓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双向溶栓等[1].但常用的仍是药物治疗,即通过药物进行抗凝溶栓、祛聚治疗.临床上一般通过外周静脉滴注途径治疗,但治疗时间长.我科2003年9月至2005年10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21例,对其中6例采用股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现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韦亿萍;罗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315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近期支原体感染情况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临床所取标本进行常规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315例患者中,有116例支原体阳性,阳性率为36.8%.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98例(31.11%),人型支原体(Mh)阳性14例(4.4%),UU、Mh混合感染4例(1.3%).男性患者阳性率为25.2%,女性患者阳性率为4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198,P<0.05).两种支原体对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克拉霉素敏感度较高,敏感率均大于70%;对环丙沙星耐药率高,均大于50%.结论支原体是引起泌尿生殖道炎症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中又以UU为常见,治疗上应以交沙霉素等新一代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为首选药物.

    作者:施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电针结合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

    笔者近年来采用电针配合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并与单纯针刺手法治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东挺;欧爱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