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锦秀
本人自1996年起从事用光量子血氧疗法(以下称血疗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病人268例,对血疗技术及护理积累了一些经验,现简述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68例中男185例,女83例,年龄15~72岁,均为临床确诊的急慢性肝炎患者,急性166例,慢性102例.1.2 操作方法将用物携至床前.严格无菌操作,安装石英扁管,用生理盐水排气夹管备用,石英扁管输血器连接采血袋,并用抗凝剂湿润采血通路.启动石英扁管输氧气紫外线光源,将氧气流量调至2~4L/min,通氧气5min后,关闭氧气阀.启动石英扁管输血器紫外线光源,常规消毒作静脉穿刺采血,血液流过扁管受照后,流入装有抗凝剂的采血袋;其间缓慢摇动采血袋,以防血液凝固.血采至150~200ml后夹住采血袋胶管,放开盐水管,调整好盐水滴速.以1~2L/min的速度充氧10~15min.其间缓慢摇动采血袋,以便氧血充分接触,将照射充氧处理后的血液回输给病人.
作者:关桂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以下简称甲减)伴类风湿性关节炎报道不多,笔者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40岁,因乏力、怕冷、浮肿31年,多发性关节肿痛7月入院.31年前因乏力、浮肿、怕冷,确诊为原发性甲减,予以甲状腺片60mg,每天2次治疗后好转,一直维持治疗.7个月前出现双手、双足近端指(趾)关节红、肿、痛、晨僵,每日达1h以上,渐至腕、肘、踝关节.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全身无浮肿,甲状腺不大,心肺腹无异常.右手食指及无名指,左手食指、中指、环指、小指近端关节红、肿、压痛,皮温不高,关节活动受限.余关节未见异常.检查:Hb98g/L,ASO<500u,ESR50mm/60min,T33.0nmol/L,T485nmol/L,TSH 8Mu/L,类风湿性因子(1∶40)阳性,ANA阴性,TCG39.0%,MSA35.7%.X片示双手指间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双膝、肘、足、腕关节无异常.予雷公藤多甙10mg每日3次,吲哚拉辛0.15g每日3次,甲状腺片60mg每日2次治疗好转.
作者:孙志强;谭生荣;张祖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急症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我科自1997年7月~2000年7月共收治鼻出血患者89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9例,男72例,女17例,年龄14~78岁.无明确病因的特发性鼻出血34例(占38%),高血压引起的鼻出血38例(占43%),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鼻出血7例(占7.9%),鼻部损伤引起的鼻出血4例(占4.5%),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病引起的鼻出血3例(占3.3%),鼻腔、鼻窦肿瘤引起的鼻出血3例(占3.3%).
作者:黄颖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6年5月8日,梧州市发生一起38例甲胺磷集体中毒事件,其中21例发生呼吸衰竭,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甲胺磷集体中毒致呼吸衰竭的21例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38岁.1.2 临床表现经自治区、市二级防疫站鉴定为甲胺磷中毒,呼衰组重度中毒5例,中度中毒15例,轻度中毒1例,8例早期拒绝洗胃,11例后期阿托品过量(24小时阿托品总量1500mg以上),16例昏迷,17例发生ARDS,都是诱发呼衰的原因.38例中毒发生呼吸衰竭21例,发生率55%,根据诊断标准[1],PaO2<60mmHg,PaCO2>50mmHg,Ⅰ型呼衰13例,Ⅱ型呼衰1例,混合型呼衰4例, 3例初期未做血气分析,后死于呼衰,21例均有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大于28次/分.1例发生于中毒后4小时,其余在中毒后36~48小时.21例呼衰血气分析及呼吸频率见表1.
作者:甘国强;赵德伟;李镇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enoma,MM)为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人体恶性肿瘤的1%~2%[1].该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为早期广泛手术切除,一旦发生转移,则治疗比较困难.免疫综合治疗是近二十年来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研究热门课题之一.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进展期恶性黑色素瘤行免疫综合治疗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2],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蒙志斌;黄卓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药剂学>中增设了“抗氧剂抗氧化作用的观察”实验[1],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中抗氧剂及金属络合剂延缓氧化反应速度的作用,但笔者发现按教材中的方法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断结果严重不符.为此,笔者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法,并与原教材方法进行对照.
作者:容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10年瑞典医生Jacobaeus首先将腹腔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有90年的历史,并由早期单纯用于诊断拓展为现代诊治并重、多学科发展的水平.70年代末开始引进我国,在胸外科、腹部外科、妇科应用较多,尤其在妇科方面发展很快,已广泛应用于许多妇科良性疾病和部分恶性肿瘤的诊治,如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件肿物、异位妊娠及早期宫颈癌的分期诊断和广泛切除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失血少、术后病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就腹腔镜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廖丹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长期吸入一氧化氮(NO)对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其毒副反应.方法从54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中随机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8只常压缺氧两周复制成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后分为:缺氧组:每日继续缺氧6小时;吸入NO组:继续缺氧同时每日吸入40ppm(40/106)NO 1小时,于第8、15、22、29天分别观察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肥厚指标、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缺氧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明显升高,右心室肥厚显著(P均<0.01),而吸入NO组肺动脉压降低,右心室肥厚减轻;(2)吸入NO不同时间组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与缺氧组同时间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且吸入NO各时段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均>0.05);(3)光镜下,缺氧组腺泡内肌型肺动脉增多、无肌肺动脉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及吸入NO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吸入NO组明显改善三型血管比例失调,阻抑慢性缺氧所造成的腺泡内肺动脉肌化和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未见明显肺泡水肿、渗出、细胞浸润等NO损伤性改变.结论长期吸入40ppmNO可以减轻大鼠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以及肺小血管肌化程度,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曾玉兰;张珍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62岁,因右上腹疼7天,加重3天而入院.入院时神志清,BPl45/85mmHg,HR87次/分,T37.1℃,右上腹部墨菲氏征强阳性.B超示肝大,脂肪肝,胆总管明显扩张;白细胞19.8×109/L,中性粒细胞92%.入院8h后体温突然升高到39.6℃,BP下降至90/55mmHg,神志淡漠,考虑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并中毒性休克而拟于静吸复合麻下行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术.入室后常规监测BP、MAP、SPO2和ECG,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监测CVP.开放静脉通道扩容.麻醉诱导时患者出现呛咳,SPO2从98%下降至73%,捏气囊时阻力明显增大,考虑误吸.即用麻醉喉镜暴露口腔、咽部.见有大量胃内容物堵塞咽喉及声门,持续负压吸引清除呕吐物,用ID7.5mm气管导管行气管插管时喉痉挛.气管导管末端不能通过声门.改用ID7.0mm的气管完成插管,接麻醉机以TV10ml*kg-1、f12次/分控制呼吸;静滴1%普鲁卡因一芬太尼复合液维持麻醉,间断静注维库溴胺保持肌松;静滴5%碳酸氢钠250ml和地塞米松20mg纠正酸中毒和控制炎症反应.麻醉过程中出现呼吸阻力增高.气道内压达37cmH2O,同时有大量粉红色痰从气管导管涌出,CVP从7cmH2O上升至21cmH2O,BP从105/75mmHg下降至65/50mmHg,双肺听诊可闻及大量湿性罗音和哮鸣音,给予西地兰0.4mg、速尿20mg静脉推注,同时控制液体输入速度,心衰得到控制,CVP下降至14cm H2O,BP上升至97/68mmHg,双肺湿性罗音及哮鸣音明显减少,SPO2维持于74%~85%,手术完毕前10min停滴静脉麻醉药,18min后自主呼吸恢复,27min神志清醒,但呼吸浅促.频率为46次/分,VT介于120~180ml之间.考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送重症监护病房行呼吸机治疗.术后第2天床边胸片示双肺有斑片状阴影浸润;术后第4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邱伟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的改变,我们对9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进行诊断,并对照其与静脉曲张和程度、消化道出血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及时发现门脉高压性胃病及判断肝硬化出血原因,采取合理的治疗.
作者:袁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目的是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收集、核实和记录,以识别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有计划、正确的护理,整个护理程序是否有效全看评估的结果[1].作者对我院1999年2月至2000年12月的63例神经外科患者护理评估的得失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作者:蒋春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利用FCM和单克隆抗体测定28例AMI患者的外周血中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AMI患者CD62P,CD6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AMI患者血小板处于高活化状态,血小板活化是导致血小板功能亢进的原因,并参与了AMI的病理过程.
作者:成益;刘逸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领域,作为微创外科正广泛应用于临床 .我院自1996年4月至2001年4月采用电视胸腔镜,对34例气胸、血气胸的病人进行了手术,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19~62岁, 平均34.3岁.自发性气胸27例,其中反复发作者8例(2~6次),曾经作胸腔闭式引流者10例,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1例,1例病人术前作胸腔闭式引流时并发复张性肺水肿(RPE).血气胸7例,其中外伤性 2例,均伴有休克症状(出血量>1500ml).
作者:葛孝忠;郑和平;刘德荣;张建平;耿仲伟;叶文辉;吴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1995年4月~2000年4月手术治疗鼻腔鼻窦肿瘤患者227例,由于我们重视术前术后观察和护理,使病人术后很快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227例,其中男143例,女84例;鼻内息肉82例,鼻腔鼻窦肿瘤145例(其中上颌窦癌48例,鼻腔鼻咽横纹肌肉瘤16例,鼻咽血管纤维瘤43例,鼻腔、筛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4例,鼻腔腺样囊性癌3例,鼻腔混合瘤11例).手术方式:行鼻内鼻息肉摘除术82例,经鼻侧切开进路48例,经硬腭进路97例,其中有5例行气管切开.本组病例术后经我们严密观察护理,均于术后10~25天痊愈出院.
作者:阙子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9年4月至2000年3月,我院结核病房使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结核病合并便秘患者28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18~72岁.结核性脑膜炎6例,病程15~20天;肺结核并发腰椎结核8例,病程1~3个月;糖尿病并发肺结核12例,病程1个月至2年;肺结核合并中风肢体偏瘫2例,病程10天至3个月.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史,临床检验凝血功能、肝功能正常.
作者:莫莉;莫德美;张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3亿HBV携带者,其中我国占45%[1].而母婴垂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估计约有30%的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亦是致人群中形成众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2].近年来,国内外对母婴HBV垂直传播途径及其阻断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周祖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1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琴;胡玉恒;刘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讨论药物缺血治疗胰癌的可行性.方法解剖犬胰腺、胰十二指肠前动脉,结扎近心端后,远心端置入化疗泵,术中、术后从化疗泵中注射尿素溶液(20mg/kg体重,浓度40%),分别于术后观察胰腺及十二指肠病理变化,观察动物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用犬在实验期内均生存良好,胰腺病理变化为严重纤维化表现,十二指肠病理改变较轻.结论药物缺血治疗有其可行性.
作者:向国安;耿智敏;孙水平;胡海田;秦兆寅;张智勇;郑克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例简介患者女,28岁,因左上腹发现无痛性包块20多天入院.病后无畏寒、发热,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过去曾做过甲状腺癌切除术.体检:一般情况尚可,腹平软,左肋缘下可触及一约5cm×6cm×8cm大小包块,边缘尚清,表面触及小结节,活动度差,质硬,轻压有胀痛.包块无搏动、无震颤.右肋缘下肝、胆触及不清.肝功能:HBsAg(+)、AFP(-).胸正侧位片:未见异常.B超:肝左外叶见约7.4cm×6.5cm大小的强弱不均匀回声团,边界欠清,内回声紊乱.诊断:肝左外叶实质性占位病变.CT:平扫肝左外叶一约5.5cm×7cm×8cm大小的团块状混杂密度影,边界欠清,实质CT值47~59Hu,内见大量斑点状、斑片状钙化影占据;增强后肿物实质轻度强化,CT值62~95Hu.CT诊断:肝左外叶占位;①肝转移癌?②肝寄生虫病?手术及病理:取上腹部正中切口,胃、脾、胰探查未见异常.肝左外叶见约8cm×8cm×9cm大小的肿物突出,呈黄白色,结节状,质硬,不易出血.切除肝左叶连同肿物一并取出.病理诊断:肝转移性乳头状癌并广泛钙化灶.
作者:李杰生;黄容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更年期是从性成熟期向老年期过渡的时期,在此过程中,由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性激素减少,而引发出一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心理活动障碍,并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老年期的生存质量,为了解城区中年妇女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对广西南宁发电设备厂、五一中路学校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共180例41~55岁妇女的健康状况及更年期症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申伟君;谭绍珍;陈柳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