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肩痹舒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周理;李峥嵘;蔡媛媛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 寒温痹阻证, 肩痹舒胶囊
摘要:目的 观察肩痹舒胶囊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肩周炎(寒湿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肩痹舒胶囊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30例(治疗组),布洛芬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30例(对照组).分别治疗2个疗程(28d)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9.66%,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痹舒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布洛芬治疗,值得推广.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60例疗效总结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发热、腹泻、呕吐等临床表现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60例8个月~3岁患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更昔洛韦)和对照组(炎琥宁).观察2组治疗前、后发热、吐泻、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结合变化.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发热、呕吐、脱水、腹泻次数,血、便常规改变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治疗后,更昔洛韦组退热轮状病毒转阴和腹泻次数好转平均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d后消化道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蒙传开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308株念珠菌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一年来我院念珠菌的检出率、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用显色培养基和API真菌鉴定条鉴定真菌;用API真菌药敏试验条进行药敏测定.结果 2007年8月~2008年8月共分离了308株念珠菌,检出率依次为:白色念珠菌72.7%,热带念珠菌10.39%,克柔念珠菌9.74%,光滑念珠菌5.84%,近平滑念珠菌1.29%;标本的分布情况依次为:呼吸道62.8%,泌尿道15.2%,粪便11.0%.血液1.2%,其他9.8%;308株念珠茼对常用抗真菌药氟康唑(克柔念珠菌对其天然耐药)、伊曲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的平均耐药率依次为:50.9%,28.7%.13.4%,2.9%.结论 308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高,标本来源中,呼吸道标本占有率高;308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茵和光滑念珠茵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高,308株念珠菌对两性霉素的耐药率都较低.

    作者:野丽莉;刘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上消化道疾病11305例幽门螺杆菌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地区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检测情况. 方法 11 30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均接受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并使用电子胃镜常规胃镜检查.结果 11 305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检出率为64.8%,其中男性检出率为74.0%,女性检出率为56.5%,性别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为98.5%,胃溃疡为90.1%,胃癌为84.9%,单纯慢性胃炎为60.9%.Hp感染与患者年龄关系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男性H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Hp感染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作者:刘未雄;杨文斌;田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肩痹舒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肩痹舒胶囊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肩周炎(寒湿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肩痹舒胶囊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30例(治疗组),布洛芬治疗肩周炎(寒湿痹阻证)30例(对照组).分别治疗2个疗程(28d)后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9.66%,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痹舒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布洛芬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周理;李峥嵘;蔡媛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深圳市福田区干部脂蛋白(a)及血脂指标检测分析

    目的 分析深圳市福田区干部脂蛋白(a)[LP(a)]及部分血脂指标的状况.方法 将2 196例福田区干部及965例健康体检人员分组,检测其脂蛋白(a)及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区干部体检中LP(a)偏高者达18.4%.老年干部组、中青年干部组、健康体检对照组中LP(a)偏高者分别为该细人数的22.1%、13.1%、8.3%,其中,LP(a)、CHOL同时偏高者分别占各组LP(a)偏高者中的45.8%、41.9%、38.8%;LP(a)、LDL-C同时偏高者分别占各组LP(a)偏高者中的18.8%、6.8%、3.7%.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本区干部LP(a)偏高者比例较高,特别是老干部的比例更高,并且老干部中LP(a)、LDL-C同时偏高的比例较大.本区组织部门应在区干部体检中增加LP(a)的检验.

    作者:莫凡;赵洁;韦宁;王琼;徐韵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高血压并动脉硬化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子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60例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及276例黎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分别检测DD、DI、II 3个亚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IMT).结果 (1)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DD、DI、II基因型频率为15.0%、37.3%、47.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7%、66.3%.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17.8%、40.6%、41.6%,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0%、62.0%.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在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OR=2.14)、APoA(OR=360.39)、SBP(OR=1.21)、DBP(OR=1.08)、ACE DD基因型(OR=0.30)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病存在联系(P<0.05).ACEDD型亚组的MIMT比DI和Ⅱ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ACE基因型缺失型具有颈动脉硬化易感性,可能是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

    作者:徐波;云美玲;郑茵;曾渝;张勇;金水晶;王镇;周代锋;王利;蔡望伟;刘裕芬;吴恳;王小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录因子FOXP3和IL-10的表达

    目的 现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SA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水平.方法 选用6例初发SAA、6例免疫治疗后造血恢复的SAA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免疫磁珠分选CD4+CD25T细胞,分别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CD4+CD25T细胞培养后IL-10分泌水平和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初发SAA组IL-10分泌水平和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造血恢复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后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IL-10和转录因子FOXP3与SAA的发病可能有关.

    作者:刘焕勋;古庆利;王宁;刘鸿;邵宗鸿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瘦素基因G-2548A多态性与儿童肥胖症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瘦素基因G-2548A多态性与儿童肥胖的关联性.方法 197例汉族儿童,其中正常体重组68例,轻度肥胖组81例,中、重度肥胖组48例,采用PCR-RFLP方法对瘦素基因-2548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其多态性与各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 在正常体重组与肥胖组间G-2548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197例观察对象中,腰臀比在不同基因型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7.219,P=0.022),而BMI、血清瘦素在不同基因型组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瘦素基因G-2548A多态性影响汉族肥胖儿童的局部脂肪分布.

    作者:吴华;林吉涛;陈晓芸;黄斯夫;潘良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抚触对0~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抚触对0~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分为抚触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抚触组50例新生儿进行正规的抚触活动,观察两组新生儿在6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周的增长,并对其行为发育进行测评. 结果 抚触组6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的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同时,测评发育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婴儿抚触对0~6个月婴儿的体格发育及行为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杨燕;张雅琴;卓霞;周春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新生儿脐动脉用于血管移植材料的去抗原与抗钙化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架桥血管移植材料时去抗原性和抗钙化的较佳处理方式.方法 采用目前常规三种去抗原性方法分别处理脐动脉,后采用多聚环氧化合物(EC)行抗钙化处理;检测各种方法处理后血管的去抗原性与抗钙化效果.结果 冻干辐照+EC消除血管抗原性满意,但包理实验显示脐动脉钙化现象随时问延长而逐渐加强;戊二醛+EC组血管免疫原性明显减弱,且包理实验显示钙化情况轻,但血管材料质地变硬.血管管腔减小,管壁增厚,缝合困难并易撕裂;液氮深低温保存60d+EC处理后的脐动脉免疫原性亦明显降低,同时包理实验显示脐动脉钙化现象较轻. 结论 采用冻干十辐照+EC,液氮深低温+EC,戊二醛+EC等方法处理脐动脉后均可在不同程度上达到去抗原、抗钙化效果,而采用液氮深低温+EC方法处理脐动脉的效果较好,容易实施,且血管可较长时间保存.

    作者:陈伟光;陈耀新;钟绍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脑缺血发作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63例频发TIA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3例.观察两组TIA发作停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7d血小板计数(Plt)、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出院后3个月、6个月TIA发作次数,住院期间、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展为脑卒中例数.结果 24h内及48h内TIA发作控制率治疗组分别为36.7%、70%,对照组分别为12.1%、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3.15,P<0.05).随访3个月、6个月治疗组TIA发生率分别为13.3%、23.3%、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3.0%,对照组TIA发生率分别为27.3%、33.1%、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2.1%、21.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Fib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T、CT、PT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显著、安全.

    作者:冯光球;吴智勇;郑茵;陈娟;符秀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食管癌行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行肠外营养与同时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行食管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按术中是否留置鼻肠管分成A、B两组,每组45例.A组术后单纯留置胃管作胃肠减压同时行静脉肠外营养,B组除留置胃管外,同时留置鼻肠管从术后第一天开始行肠内营养,监测术前和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浆蛋白(ALB)、前清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观察并比较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等.结果 术后7d和14d B组Hb、PA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肠道功能恢复要早,住院时间缩短.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在肠外营养的同时留置鼻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留置胃管减压予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术后康复.

    作者:官玲燕;张清云;李宁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汕头市中小学生变应性鼻炎流行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汕头市中小学生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汕头市6所中、小学7~16岁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进行病例筛选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对可疑对象进行专科检查并确诊.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05份,回收有效问卷932份,汕头市7.16岁青少年变应性鼻炎现患病率为16.8%(157/932),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变应性鼻炎的危险因素中.支气管哮喘、药物、食物过敏、居住环境以及家族史均与变应性鼻炎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初步了解汕头市青少年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现状,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作者:魏永新;林进潮;洪雪云;陈巧玲;林凯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广东省居民铁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广东省居民铁营养状况.方法 运用4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个县(区)、24个乡镇(街道)、48个村(居委)6 921位居民进行调查并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铁蛋白(SF)含量,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此次调查样本人群SF均值为(87.15±77.19)μg/L,男性(102.61±88.32)μg/L,女性(71.58±60.18)μg/L;成人(114.8±99.13)μg/L,儿童(64.62±40.98)μg/L.成人的明显高于儿童(t=28.43,P<0.001),SF均值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在0~15岁之间,男、女性SF均值变化基本相同(t=0.108,P=0.914);15岁以后,男性SF均值明显高于女性(t=22.93,P<0.001).样本人群中86.6%的SF值正常,3.1%的低于正常值,10.2%的高于正常值.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群SF过高发生率也增加.男性SF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SF过低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结论 广东省人群铁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值得关注的是学龄前儿童和20~50岁年龄组的女性SF过低发生率较高,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改善人群铁营养状况.

    作者:易学锋;马文军;李剑森;许燕君;徐浩锋;聂少萍;陈美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洛美沙星与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洛美沙星与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8例,应用洛美沙星注射液0.4g,ivdrip,qd,疗程7~10d;对照组50例,应用环丙沙星注射液0.4g,ivdrip,qd,疗程7~10d. 结果 实验组的痊愈率、有效率为81.25%、97.96%,对照组为76.0%、92.0%:实验组的细菌清除率为85.0%.对照组为84.21%;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反应率为4.44%,对照组为4.O%.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洛美沙星注射液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谢绍洽;谭志雄;郑创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尿激酶胸腔内注入后当次抽液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目的 探讨尿激酶胸腔内注入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注药后当次抽液的疗效.方法 55例结核性网状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后10min内即抽液,对照组27例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2~3d后抽液.结果 两组患者注药后首次抽液量、治疗后抽液总量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所需的注药次数、胸穿次数、胸水吸收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后B超测胸膜厚度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后,短时间内(10min)即可达到很好的治疗胸膜粘连、包裹的作用,当次抽液较常规的注药2~3d后抽液有一定优势.

    作者:陈小可;周一平;彭蕻琳;李明;刘慧;刘念;陈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解脲支原体感染和女性不孕症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解脲支原体感染与不孕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135例不孕症患者和62例正常妇女进行宫颈解脲支原体(uu)检测,对结果用统计分析.结果 不孕组妇女uu阳性率39.3%.对照组为14.5%.两组比较不孕组的uu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女性不孕症有关,对女性不孕症患者,尤其对原因不明的不孕症患者,应常规进行uu检测.

    作者:符怡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常规治疗结合中药足浴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糖尿病足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足浴;对照组采用温水足浴.观察两组综合临床疗效、局部溃疡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临床治愈率:治疗组14例(56%)明显高于对照组8例(34.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溃疡治愈时间:2周内治愈,治疗组4例(28.6%),对照组1倒(12.5%)4周内治愈,治疗组7例(50%),对照组3例(37.5%);在治愈时间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常规治疗结合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炜;龙运军;吴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人群DNA氧化损伤的研究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尿样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的正常范围,探索尿样中8-OHdG含量水平能否作为反映2型糖尿病遗患者DNA氧化损伤程度的直接指标.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健康人群和2型糖尿病人群干预前后尿样中8-OHdG的含量.结果 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病例和2型糖尿病伴肾病病例尿样中的8-OHdG含量分别为(22.37±5.62)ng/mgCr和(23.80±7.58)ng/mgCr,明显高于健康人的(15.74±6.10)ng/mgCr(P<0.05).且2型糖尿病伴肾病病例尿样中的8-OHdG含量要高于无并发症病例,各组病例干预后的尿样中8-OHdG含量均低于干预前的水平. 结论 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病例和2型糖尿病伴肾病痛例的DNA氧化损伤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规范化的治疗、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指导,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DNA氧化损伤的程度.检测尿样中8-OHdG含量,对于预防、监测和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发展,都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忠伟;赵丹;赵锦;彭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山茱萸多糖铁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山茱萸多糖铁(COC)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水煮醇沉法制备山茱萸多糖;在碱性条件下,山茱萸多糖水溶液与三氯化铁反应制备COC;测定COC的一般理化性质. 结果 所形成的配合物COC为褐色无定型粉末,易溶于水,在pH 3-12较稳定,在水溶液中不存在游离的铁(Ⅲ),易被抗坏血酸还原.结论 COC有望开发成为口服补铁荆.

    作者:孙华芳;李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