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5例弓形虫眼病的临床报告

梁剑虹

关键词:弓形虫眼病, 临床特征
摘要: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细胞内寄生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先天获得或后天感染均可累及眼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而致眼弓形虫病.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山市小于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状况分析

    目的 为制定麻疹免疫程序和消除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5~2006年中山市报告≤8月龄婴儿麻疹病例及母婴共患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中山市≤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2.86%逐年上升至2006年的13.01%;2005~2006年报告母婴共患麻疹4例,母亲年龄为25~29岁,本地及流动人口各有2例;婴儿早发病为出生36h. 结论 控制小月龄婴儿麻疹关键是控制成人麻疹,建议对婚检育龄妇女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作者:吕海英;舒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病毒Core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et32a-Core的构建

    目的 扩增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HCV-Core)基因,并构建HCV-Core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 方法 设计合成HCV Core基因全长引物,提取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CV RNA,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C区基因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l和SaL1双酶切后,连接到Pet32a表达载体中,并转化到BL21大肠杆菌中;然后PCR和双酶切鉴定转化茵落. 结果 扩增得到目的 基因长度约600bp,经测序证实为HCV-Core基因,表明HCV-Core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et32a-Core构建成功. 结论 成功构建HCV-Core基因表达载体Pet32a-Core,为下一步Core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

    作者:杨洪;房师松;何雅青;姚相杰;张海龙;阳帆;冼慧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卫生执法文化建设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卫生执法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卫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树立人民健康卫士的新形象,是摆在卫生执法机构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现实而紧迫的课题.现就卫生执法文化建设的内涵.目前我国卫生执法不文明的表现及其原因,加强卫生执法文化建设的思路:正确把握卫生执法文化建设方向;依托栽体,求实创新,全面推进卫生执法文化建设等方面作阐述.

    作者:李戈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一起麻疹点状爆发调查

    2005年1月以来,云南江川县的几个乡镇相继出现麻疹疑似病例的点状爆发流行.截止2005年2月28日,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5例,发病率为9.4/10万.为全面了解麻疹发病原因,将此次爆发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刘江伟;罗绍德;李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5例弓形虫眼病的临床报告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细胞内寄生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先天获得或后天感染均可累及眼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而致眼弓形虫病.

    作者:梁剑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流动人口育龄男性生殖健康状况与精液质量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流动人口育龄男性生殖健康及其精液质量状况. 方法 通过本单位在大企业厂区设立计生技术服务站对厂区流动人口育龄男性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生殖系统检查及其精液质量检测分析. 结果 大多数育龄男性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及其精液质量较差(均符合WHO参考标准男性为30.43%). 结论 流动人口育龄男性生殖健康需要社会、政府和卫生计生各部门等多加关注,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殖保健服务等也需要不断地改善与优化.

    作者:朱伟勇;徐乐凤;曾家琛;谢蝶兰;叶碧娟;师宏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支原体性宫颈炎粘膜HBD-2mRNA的表达

    目的 探讨支原体感染的非淋菌性宫颈炙患者人β防御素-2(hBD-2)的表达. 方法 采用RT-PCR法对10例患者皮损hBD-2mRNA检测,并以10例正常组织做对照. 结果 正常人和患者均可检测到hBD-2mRNA表达,但支原体感染的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表达比明显增多. 结论 hBD-2参与了支原体性宫颈炎发病过程.

    作者:任小丽;陈晋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血清LDL-C均相酶法测定与Friedewald估算比较

    目的 比较均相酶法直接测定与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估算2型糖尿病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异性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方法 分别用均相酶法直接测定和F公式计算糖尿病人和正常人血清LDL-C含量,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两种方法 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别. 结果 在糖尿病人中,当1.8mmol/L≤TG<5.81mmol/L时两种方法 有显著差异(P<0.001),当TG<1.8时,两种方法 所得LDL-C值差异无显著性(P=0.203).健康人群中当1.80mmol/L≤TG<5.03mmol/L时,两种方法 无显著性差异(P=0.844),TG≤1.8mmol/L时,两种方法 有显著性差异(P<0.001). 结论 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在健康人群和糖尿病人LDL-C测定时应用条件不同,建议用均相酶法直接测定LDL-C更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凌利芬;余楠;黄晓丽;韦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4~2006年广东地区肝吸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为了解广东地区的人群的肝吸虫感染状况.给其诊断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肝吸虫抗体快速ELISA法检测4640例有相应症状和无症状人群的肝吸虫感染情况. 结果 检测1735例有症状病人中,阳性474例,阳性率27.32%,其中男性阳性率31.54%(385/1224),女性17.22%(88/511),男女之间差异显著(P<0.05);2905例无症状人群中检测阳性208例,阳性率7.16%,男(136/1854)女(72/1051)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有症状的人群中肝吸虫感染率显著高于无症状人群,且在有症状人群当中男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应加强对有症状的人群中的肝吸虫病监测,特别是男性有症状者.

    作者:罗烈伟;毕燕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淄博市农村流行性出血热鼠间带毒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淄博市农村鼠密度、鼠间带毒率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情况,以制定有效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的淄川区、沂源县和博山区为调查点.各调查点同时用标准鼠夹,晚放晨收.记录有效鼠夹数、捕获鼠数并分类.采集样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抗原. 结果 2004-2007年三区县调查点平均鼠密度为2.81%,其中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2.38%和3.27%,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平均鼠间带毒率为8.05%. 结论 淄博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带毒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有效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灭鼠重点放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

    作者:杜俊;唐学慧;石志恺;李源;张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两种方案治疗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学变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及血清学效果. 方法 103例早期梅毒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n=57)和对照组(n=46).治疗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0-15d,同时联合苄星青霉素240万U,1 次/wk,共用2-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wk,共用2-3次. 结果 治疗组血清学试验(TRUST)阴转率达100%,平均阴转时间5.6d;对照组血清学试验(TRUST)阴转率88.3%,平均阴转时间9.7d,两组差异显著(P<0.05和P<0.001) 结论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高并能显著缩短梅毒血清阴转时间.

    作者:邹循辉;宗国勇;吴海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肺结核病人发现的历史沿革研究

    肺结核是常见和多发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当前我国的肺结核疫情比较严重,全国约有450多万肺结核病人,结核杆菌的携带者达到了44.5%[1,2],而携带者中终生都有发病的机会,因此健全病人发现措施,尽可能把肺结核病人及时发现出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石俊仕;张慧敏;徐博;肖玉环;石连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宁波市2001~2005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宁波市健康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血球凝集抑制试验对2~4.6~8、13~15和25~39岁4个年龄组健康人群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 结果 不同年份之间抗体阳性率、抗体保护率及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个年龄组抗体保护率及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及时掌握人群的免疫水平.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常规接种率和加强大年龄组人群麻疹疫情的监测是消除麻疹关键所在.

    作者:傅燕;胡逢蛟;张姝;高红;边国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广州市部分禽类捕杀人员禽流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捕杀人员禽流感知识、态度、行为(KAP)以及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作准备.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部分捕杀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捕杀人员总体上对禽流感知识缺乏了解,平均得分为10.7分,低O分,高14.2分.年龄、文化程度是其影响因素,性别、月收入及居住时间均与禽流感相关知识无关.11.3%的人在捕杀过程中未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隔离衣、口罩、护目镜的使用情况较差.日常生活中接触禽肉后,无正确洗手习惯.大多数人生病后,首选自己买药、自行治疗.被调查人群对禽流感持漠然态度. 结论 应在重点人群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禽流感相关知识的风险传播,并引导他们的生活、生产习惯.

    作者:卢登球;刘于飞;赫爱华;黄翠婷;李展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特异性及总IgE的检测

    目的 为了解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过敏原及血清总IgE水平变化. 方法 采用酶免疫分析法(ELISA)对100例10种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过敏原及总IgE水平进行了定量检测. 结果 10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过敏原阳性率以尘螨为高,其次为蟑螂和牛奶,且病患血清中总IgE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及总IgE酶免疫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合理寻找相应过敏原,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林惠玲;龚海涛;林连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结核病这个古老的疾病,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贫困、艾滋病、流动人口和耐药等因素,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快速回升.本文简要阐述了当今世界及我国结核病发生情况,并对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做了简要的总结与展望.

    作者:王超;朱中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6年南宁市市辖区医院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分析

    目的 为检查了解全市各医疗单位疫情报告制度执行情况,保证疫情报告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及时有效. 方法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及质量调查方案>对南宁市市辖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等4城区省、市、乡三级医院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 南宁市市辖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等4城区医院的漏报率为1.81%.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89.85%.传染病报告卡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完整率为91.34%,准确率为92.6l%,一致率为95.54%. 结论 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后,南宁市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漏报和迟报现象.

    作者:徐斌;唐莉;黄夏萍;覃曲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18例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麻疹发病与免疫史的关系,探讨麻疹防制对策和措施. 方法 对本溪市传染病医院2005年4月~2006年5月收住院的118例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疫苗接种与发病的关系. 结果 118例麻疹患者中,成人占39%,6~8月龄占5%,外来人口占9.3%.无疫苗接种史11例占6.8%,其中3例未到8月龄初免年龄,另外8例为漏种,有接种史42例占16.9%,其中20例8月龄~6岁儿童只接种二针疫苗.22例7岁以上患者占18.6%;预防接种史不详者65例,占55%. 结论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及时进行2针接种能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生.

    作者:刘巧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抗凝剂对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时,不同抗凝剂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影响. 方法 采集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分别置于不含抗凝剂及舍肝素钠、枸缘酸钠、EDTA-K2抗凝剂的无菌试管中,分离血清和血浆后于-2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血清和血浆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拷贝数,用配对t检验对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40例乙型肝炎患者不含抗凝剂组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的对数均数为5.66±2.10,含肝素钠组的对数均数为5.42±2.26,含枸缘酸钠组的对数均数为5.36±2.11,含EDTA-K2组的对数均数为5.58±2.16.三种含抗凝剂的标本分别与不含抗凝剂的血清组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转换为对教经配对t检验统计处理,含肝素钠组和枸缘酸钠组的DNA拷贝数与不含抗凝剂组DNA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含EDTA-K2组的DNA拷贝数与不含抗凝剂组的的DNA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应避免使用含肝素钠和枸缘酸钠的血浆标本,使用不含抗凝剂或含EDTA-K2抗凝剂的无茵试管收集标本.

    作者:潘春燕;莫宝妹;刘倩如;谢春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镉作业工人停止接触后镉接触和肾功能损害指标变化

    目的 了解镉作业工人停止接触镉后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以及肾功能损害情况,探讨职业性镉接触与肾功能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选择惠州某镍镉电池厂41名镉中毒观察对象(尿镉连续两次超过5umol/mol肌酐)为研究对象,分析尿镉、尿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变化;并通过跟踪研究他们在停止接触镉3年后,尿镉及肾功能损害指标的变化的规律. 结果 尿镉在停止接触镉后逐年下降,尿β-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停止接触镉后并没有下降,反而逐年升高,前一年相比,总体水平变化不显著,但是尿β2-微球蛋白在停止接触3年后与接触时相比有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 镉观察对象停止接触3年后,尿镉明显下降,但尿镉水平仍较高(大于5umoL/mol肌酐),尿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有显著性,且尿β2-微球蛋白异常率也明显增加;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变化不显著.脱离镉接触可能会引起尿镉水平下降,但是停止接触多年后仍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作者:谢瑞玲;刘庆荣;张春明;李子勤;刘雪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