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樊翌明
目的 探讨宝石矽肺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状况,为矽肺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对宝石矽肺患者66例(I期37例,II期19例,III期10例)和35名未接尘且体检健康的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矽肺组均无甲状腺病史)进行血清中T3,T4及TSH水平.检测结果 用两两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血清中的L3及L4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P<0.01),而血清中TSH水平则相反(P>0.05);Ⅱ期矽肺与I期矽肺比较,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Ⅲ期矽肺患者与I期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另外,各期矽肺患者血清中的TSH水平则出现了随期数的增加而稍增加的趋势(P<0.01及P<0.05),但II、III期矽肺分别与I期矽肺比较,其差异都无显著性(P>0.05). 结论 血清中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同样可以用于观察矽肺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的状况.对于矽肺的辅助诊断及防治具有一定意义,但作为矽肺期别判断的参考指标,则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陈念光;陈铿铿;刘秋英;陈锐峰;李森华;梁金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韶关市血吸虫病区在阻断流行后的疫情动态. 方法 设假螺点进行查螺;水下诱螺;对7~14岁的低年组人群及外来流动人员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捕杀野鼠解剖,制作压片镜检. 结果 螺情监测未能查到钉螺,低年龄组人群检测2569人,结果为阴性,检查外来人员453人,阳性者19人(占4.2%)、阳性者经粪便检查没有发现血吸虫病人. 结论 韶关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是巩固的,但邻近几省血防形势仍较严重,阻断后的监测不但不能放松,要继续加大监测力度,特别输入性外来人员的监测.
作者:邹学华;陈良贵;罗金萍;何丽洁;潘登;崔文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为检查了解全市各医疗单位疫情报告制度执行情况,保证疫情报告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及时有效. 方法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及质量调查方案>对南宁市市辖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等4城区省、市、乡三级医院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 南宁市市辖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等4城区医院的漏报率为1.81%.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89.85%.传染病报告卡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完整率为91.34%,准确率为92.6l%,一致率为95.54%. 结论 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后,南宁市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漏报和迟报现象.
作者:徐斌;唐莉;黄夏萍;覃曲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梅毒病人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方法 使用目前为常用的TP-ELISA、RPR和TPPA法对129份梅毒检测呈阳性的血清标本及30份正常对照血清进行检测. 结果 TP-ELISA、RPR及TPPA法的阳性率分别是78.29%、61.24%、77.52%.特异性分别是95.24%、79.22%、100%. 结论 TPPA是一种高特异性、敏感性较好的梅毒血清学诊断检测方法.
作者:陈华英;林伟华;梁金明;黄明珠;张家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三亚市乙肝病例报告的实际情况,为规范乙肝报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乙肝报告发病数相对较多的各级各类医院,调查核实乙肝登记及诊断符合以及临床医生对乙肝知识掌握情况. 结果 临床诊断率59.4%,乙肝病例网络直报准确率30.0%,误报占已报告数的20.0%,乙肝病例重复就诊率达55.2%.大部分医生不能正确掌握乙肝诊断标准. 结论 减少乙肝病例报告中的重报、错报等报告质量问题.是今后加强乙肝报告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作者:郑家耿;李大章;杨海文;周林;郑惠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为了解广东地区的人群的肝吸虫感染状况.给其诊断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肝吸虫抗体快速ELISA法检测4640例有相应症状和无症状人群的肝吸虫感染情况. 结果 检测1735例有症状病人中,阳性474例,阳性率27.32%,其中男性阳性率31.54%(385/1224),女性17.22%(88/511),男女之间差异显著(P<0.05);2905例无症状人群中检测阳性208例,阳性率7.16%,男(136/1854)女(72/1051)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有症状的人群中肝吸虫感染率显著高于无症状人群,且在有症状人群当中男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应加强对有症状的人群中的肝吸虫病监测,特别是男性有症状者.
作者:罗烈伟;毕燕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今后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本次爆发的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进行分析. 结果 2005年11~12月茂名市茂港区那花小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疫情波及茂港区12个自然村,流行曲线呈双峰型,发病以学龄儿童为主. 结论 基层防保机构对传染病监测报告不灵敏,延误了对疫源的处理,是造成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防制措施不力.使疫情出现了两个流行峰波.应提高基层防保工作质量以及时有效地控制疫情.
作者:张松梅;许桂锋;方正杰;刘美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涉及多种炎症介质和瘙痒介质.ACD的发生机制及其免疫反应机制在国内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有关ACD伴发的瘙痒机制研究甚少,瘙痒介质也不明确.评价ACD的方法 有多种,可归纳为炎症评价和瘙痒评价.目前公认的被用于评价实验动物瘙痒程度和作为临床观察瘙痒的客观指标为动物的搔抓行为.
作者:陈蕾;樊翌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NK/T细胞在肺腺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及对患者生存与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CD8作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标记物,CD56作为自然杀伤细胞(NK)的特异性标记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肿瘤组织中NK/T细胞的分布和浸润情况. 结果 48例肺癌中,CTL无-轻度浸润的29例,5年生存率为20%;显著浸润的19例.5年生存率为57%;NK细胞无-轻度浸润的34例,5年生存率为23%,显著浸润的14例,5年生存率为64%;NK/T均显无-轻度浸润的36例,5年生存率为25%,显著浸润的12例,5年生存率为66%.经Log-rank检验.Nk/T显著浸润组和无-轻度浸润组二者的5年生存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肺腺癌组织中NK/T细胞显著浸润组的预后和生存时间明显好于轻度浸润组.其机理与机体细胞免疫有关.
作者:李妹;龚选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细胞内寄生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先天获得或后天感染均可累及眼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而致眼弓形虫病.
作者:梁剑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麻疹发病与免疫史的关系,探讨麻疹防制对策和措施. 方法 对本溪市传染病医院2005年4月~2006年5月收住院的118例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疫苗接种与发病的关系. 结果 118例麻疹患者中,成人占39%,6~8月龄占5%,外来人口占9.3%.无疫苗接种史11例占6.8%,其中3例未到8月龄初免年龄,另外8例为漏种,有接种史42例占16.9%,其中20例8月龄~6岁儿童只接种二针疫苗.22例7岁以上患者占18.6%;预防接种史不详者65例,占55%. 结论 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及时进行2针接种能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生.
作者:刘巧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捕杀人员禽流感知识、态度、行为(KAP)以及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作准备.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部分捕杀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捕杀人员总体上对禽流感知识缺乏了解,平均得分为10.7分,低O分,高14.2分.年龄、文化程度是其影响因素,性别、月收入及居住时间均与禽流感相关知识无关.11.3%的人在捕杀过程中未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隔离衣、口罩、护目镜的使用情况较差.日常生活中接触禽肉后,无正确洗手习惯.大多数人生病后,首选自己买药、自行治疗.被调查人群对禽流感持漠然态度. 结论 应在重点人群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禽流感相关知识的风险传播,并引导他们的生活、生产习惯.
作者:卢登球;刘于飞;赫爱华;黄翠婷;李展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临海市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特征,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对临海市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防治监测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2007年共上报流行性出血热病A.32例.年发病率为2.81/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呈高度分散性,多见于农村;具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男性多于女性(24:8),多见于青壮年,占87.50%,农民多见,占78.13%, 结论 采取疫苗接种、灭鼠和环境整理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流行.
作者:许敏凤;徐建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考察室温下24h内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方法 采用四苯硼钠沉淀剩余滴定法.在室温下24h内观察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的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及含量测定. 结果 在室温下24h内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的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无明显变化,在6h、8h、24h含量有轻微下降. 结论 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的配伍后24h内基本稳定,建议临时床配伍好在6h内使用.
作者:罗敏;刘海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2005年1月以来,云南江川县的几个乡镇相继出现麻疹疑似病例的点状爆发流行.截止2005年2月28日,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5例,发病率为9.4/10万.为全面了解麻疹发病原因,将此次爆发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刘江伟;罗绍德;李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环磷酰胺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脘化剂类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其对机体免疫抑制作用,临床上常选用一些免疫调节荆进行辅助治疗.近几年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多糖都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协同环磷酰胺治疗肿瘤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抗肿瘤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影响,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环磷酰胺的不良反应,达到对环磷酰胺的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李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利用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MEACK-MAN COULTER LH750)检测48例糖尿病病人和5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4项参数,并对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小板参数测定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林静华;焦晓阳;方琳丽;陈晓洁;王雪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 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38例儿童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6岁占82.77%,夏秋季占64.70%.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94.96%,咽峡炎93.70%,鼻塞50.84%,淋巴结肿大94.12%,肝肿大89.50%,脾肿大50.84%,眼睑水肿57.98%.3岁以下鼻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3~14岁,年长儿合并多系统损害的发生率比婴幼儿高.实验室检查:82.35%的患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AL)>10%,其中71.94%在病程第2周AL>10%.嗜异性凝集反应(HA)阳性者48.85%,HA阳性率<3岁(14.55%)明显低于≥3岁(53.90%),P<0.05.EBV-VCA-IgM阳性率75.81%,各年龄组间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结论 IM好发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以夏秋季稍多.眼睑浮肿和鼻塞为IM的重要临床特点.早期及时送捡EBV抗体十分必要.
作者:岑丹阳;陈纯;薛红漫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液氤冷冻治疗皮炎、湿疹、瘙痒性皮肤病的效果. 方法 300例被门诊确认为皮炎、湿疹、瘙痒性皮肤病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1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1wk为一疗程.治疗组在以上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合并使用液氮冷冻,隔日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液氮冷冻治疗皮炎、湿疹、瘙痒性皮肤病疗效确切.
作者:李智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ELISA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IL-6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并取对数作为复制水平的指标,总胆红素(TB)、白蛋白(A)、球蛋白(c)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按照本院常规检测.均数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两组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自正常对照组到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清IL-6水平均依次升高,且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血清HBV DNA对数值间无显著差异;外周血清IL-6水平与TB及PT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A/G比值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但与血清HBVDNA对数值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IL-6可能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
作者:尉秀清;郭云蔚;文卓夫;郑丰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