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慧;杨云霞;范佳嘉;李萍;何丽莉
目的:比较血肿量大于30 ml且形态不规则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单管钻孔引流术与双管钻孔引流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54例采用单管钻孔引流治疗(单管组),56例采用双管钻孔引流治疗(双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血肿清除率、治疗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和存活患者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GCS评分[(7.0±1.8)分vs (7.2±2.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治疗后双管组的GCS评分高于单管组[(10.2±2.0)分vs (8.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管组患者的存活近远期疗效明显高于单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单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肿量大于30 ml且形态不规则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双管钻孔引流术治疗效果优于单管钻孔引流术。
作者:田昵军;姜武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腹部手术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腹部污染性或感染性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73例腹部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实验组,90例未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平均愈合拆线时间、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73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69例(94.52%),3例乙级愈合(4.11%),切口感染1例(1.37%)。而对照组90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71例(78.89%),乙级愈合者12例(13.33%),切口感染者7例(7.78%)。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占2.74%,对照组有10例,占11.11%。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拆线时间[(7.09±1.06) vs (10.43±1.98)]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换药次数[(2.10±0.79) vs (2.55±0.90)]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8.50±1.51) vs (9.97±2.00)]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可以有效预防污染性或感染性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促进切口Ⅰ期愈合。
作者:胡根;俞一峰;李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在颅骨骨纤维结构不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颅骨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利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快速成型制作出钛板模型,利用医用钛合金制造个体化修复块,术中将修复块植入缺损区域,钛钉固定。结果颅骨钛板植入物与缺损区域有良好的适配性,术中无需修正、固定即可。术后随访修复体形态良好,无感染和外露现象发生。结论3D打印能精确修复颅骨缺损和设计制造个体化假体,简化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纪玉桂;李天栋;刘一兵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纵膈子宫三维超声冠状切面的声像图特征,评价三维超声冠状切面在纵隔子宫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阴道二维超声显示为纵膈子宫的56例患者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获得满意的冠状切面图像,直观显示子宫外形、宫腔及宫颈管形态,对宫底部凹陷深度、两侧分开的子宫内膜夹角以及隔膜长度进行测量,并与宫腔镜或宫、腹腔镜联合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6例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其中完全性纵隔子宫10例,不完全性纵隔子宫33例,弓形子宫9例,双角子宫3例,正常子宫合并宫腔粘连带1例。三维超声与宫腔镜或宫、腹腔镜联合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二维超声诊断符合率只有77%。结论三维超声冠状切面成像可以直观显示子宫的外形及宫腔形态,并可显示隔膜的长度、宫底部凹陷的深度及两侧子宫内膜夹角,在鉴别诊断弓形子宫、双角子宫方面明显优于二维超声,在纵膈子宫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可作为纵膈子宫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万映;南瑞霞;张建辉;关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限制型心肌病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的组织学病理特点以及相关心功能变化。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限制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病组)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并做实验室检查、右心导管以及心肌病理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心肌病组的B型利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 (TnI)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心肌病组的右心房压、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舒张末压和肺动脉楔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右心房压:(18.7±4.5) mmHg vs (10.2±1.4) mmHg;右心室收缩压:(46.5±5.6) mmHg vs (34.7±3.7) mmHg;右心室舒张末压:(16.3±4.6)mmHg vs (8.6±2.6) mmHg;肺动脉楔压:(28.6±5.3) mmHg vs (14.2±3.8) mmHg,P均<0.05];20例诊断为心肌淀粉样变性,6例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累及心肌,14例心内膜心肌活检提示存在心肌病变。结论淀粉样变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特发性心肌病是限制型心肌病的主要病因。心内膜心肌活检对于限制型心肌病的病因诊断意义重大。
作者:洪舟;潘龙飞;杜英俊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比较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合并髋关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FNA和倒置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且随访时间均超过10个月的45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合并髋关节内翻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LISS倒置钢板治疗者22例(LISS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者23例(PFNA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美国麻醉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丢失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8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0~13个月的随访,平均11.8个月。两组术前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术后8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ISS组钢板倒置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PFNA组延长[分别为(16.8±3.5)周、(30.4±11.9)周vs (9.7±1.9)周、(18.3±7.4)周;P值均<0.05],两组术前及术后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0个月后,LISS组和PFNA组颈干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1±7.1)°vs (121.3±7.4)°, P<0.05]。结论 PFNA可允许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合并髋关节内翻畸形早期负重,但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内固定切割风险较高的患者,LISS钢板倒置可降低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
作者:李强;朱涛;孙雪生;申立林;蔺楚;高博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04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A组35例、B组35例以及C组34例。C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B组则在强心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口服,A组患者则在B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片口服。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B型脑钠肽以及1年随访期间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结果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半年后,A组和B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B型脑钠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A组和B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C组(P<0.05),A组B型脑钠肽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接受治疗1年后,C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B型脑钠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B型脑钠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患者在随访1年中,A组和B组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急诊内科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能够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波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复合树脂在口腔临床的应用已变得日益广泛,但吸水性和溶解性对复合树脂的性能影响较大。本文介绍了复合树脂在水环境中的吸水机制、吸水值和溶解值,以及吸水性引起的体积膨胀、增塑反应、对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近年有关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氨基甲酸酯双甲基丙烯酸酯类复合树脂采取的减少吸水性的改进方法和新型的矽油基底基环氧化物类复合树脂进行介绍。
作者:宋晓兵;杨杨;宫海环;宋艾阳;朱松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评价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培美曲塞化疗和厄洛替尼维持治疗局部晚期肺非鳞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58例局部晚期肺非鳞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当天接受TP方案(紫杉醇175 mg/m2 d1,DDP 20 mg/m2 d1~4)化疗1个疗程,第三周再按该方案化疗;放疗结束后每3周按该化疗方案化疗4个疗程。治疗组行三维适形(3DCRT)放疗当天接受PD方案(培美曲塞500 mg/m2,顺铂20 mg/m2 d1~4)化疗1个疗程,第三周再按该方案化疗;放疗结束后每3周按该化疗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口服厄洛替尼至病情进展。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治疗,无中间停药病例,放疗后都可继续进行不同时间的靶向药物治疗,中位用药时间21.3个月。治疗组CR 7例(23.3%),PR例19例(63.3%),RR为86.7%, CBR为93.3%。对照组CR 3例(10.7%),PR例13例(46.4%),RR为57.1%,CBR为67.9%。治疗组CR、PR、RR、CBR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RR、CBR,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方面显著比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均能顺利完成治疗。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培美曲塞化疗和厄洛替尼维持治疗局部晚期肺非鳞癌,近期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较少,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梁彩霞;罗海涛;胡建新;古伟光;贺志仁;徐敏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尿毒症是各种肾病终末期的转归,肾移植术是目前治疗尿毒症的佳方案,但由于不同个体免疫组织相容性复合物不同,往往在移植术后发生各种类型的排斥反应,严重影响移植肾的功能和受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临床需要一种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的生物学标志物早期预示排斥反应发生的高危性,从而让临床医生能够更改治疗方案,避免移植物的损害。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关于这类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已经开展。
作者:吴奥;杨顺良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苯丙酮尿症(PKU)患儿早发现、早治疗及治疗依从性对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邢台市2002-2012年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苯丙酮尿症患儿41例,门诊就诊PKU患儿3例,选用Gesell发育量评估患儿智能发育情况。结果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并早期治疗的37例PKU患儿多数智能发育达到正常水平,但平均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相比,适应性、语言能区均较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个能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早期发现但未及时治疗的4例和门诊就诊的3例PKU患儿因治疗较晚,智力发育水平均较差,与早期治疗患儿比较智能发育各个能区均较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早期治疗的PKU患儿中不配合组智能发育各个能区均落后于完全配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PKU患儿病情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要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治疗,治疗时家长的配合能够有效地降低患儿智能水平发生率。
作者:杨丽珍;李荣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孕产妇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及其新生儿出生状况,为干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6761例,了解其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比较城市与农村孕产妇乙肝感染率、不同感染模式及不同感染模式对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结果我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HBV感染者608例(城市174例,农村434例),感染率为8.99%,城市孕产妇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农村孕产妇(χ2=17.44,P<0.01),各年龄段之间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感染孕产妇以小三阳、单纯HBsAg阳性及大三阳为主要感染模式,大三阳(11.5%)、小三阳(7.75%)和HBsAg伴HBeAg阳性(8.85%)组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组(4%),大三阳(9.88%)和HBsAg伴HBeAg阳性(16.67%)组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组(2.44%)(P均<0.01)。结论本院分娩孕产妇HBV感染率较高,大三阳和HBsAg伴HBeAg阳性孕产妇早产儿发生率高,大三阳和HBsAg伴HBeAg阳性孕产妇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高,需做好相关防御措施,以阻断母婴传播。
作者:黄璇;吴丰;林洁;陈玥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初产妇产后负面情绪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干预前和出院前的负面情绪及社会支持水平。结果两组产妇出院前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产妇社会支持(SSR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SSRS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减轻初产妇产后的负面情绪,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和利用程度。
作者:肖体友;张秀琼;冯咏梅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研究组患者则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拆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优势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素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低龄髋关节疾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低龄髋关节疾病患者70例,其中31例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表面置换组),39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置换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输血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明显短于髋关节表面置换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调查结果显示,髋关节表面置换组屈曲、外展活动度明显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内收、外旋活动度明显低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两组后伸、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低龄髋关节疾病患者短期疗效相似,两者均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而髋关节表面置换在保留骨量及恢复患者运动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可在相对低龄患者中推广。
作者:姜新海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贺州市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基因型与年龄分布特点,为HPV预防性疫苗研发及引进提供数据备案。方法采用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PCR-RDB),对2092份宫颈分泌物样本的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地的HPV感染疫情;同时将受检样本按年龄分为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5岁五组,分析比较不同组之间的感染特点。结果2092例样本中共检出阳性590例,阳性率为28.2%,感染的主要基因型前三位是HPV16、58、52。各年龄组感染阳性率依次为66.9%、23.0%、23.0%、30.0%、28.9%;大多数患者只感染单一基因亚型(75%),感染双重以上基因型的比率在各年龄组的依次是43.4%、19.9%、18.9%、22.1%、21.6%。结论贺州市的HPV流行亚型主要为16、58、52型,各年龄段HPV亚型分布有一定差别,青少年为我市的HPV感染高危人群,青少年人群有接受HPV预防疫苗的充分必要。
作者:林永恩;任丽萍;蔡奎;刘燕群;冯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采用超普网塞(ULTRAPRO Plug,UPP)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泰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采用UPP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5 min,术后6 h开始下床活动恢复饮食,术后发生尿潴留5例,异物感1例,平均住院时间7 d,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膜前间隙UPP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的手术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黄传江;连彦军;徐宁;王元杰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系统评价VEGF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CBM等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以病例组及对照组比值比(OR值)为效应评价指标,然后应用Meta分析RevMan5.0.1软件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有25篇病例对照文献纳入研究,其中病例组1385例,合并对照组908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VEGF在OSCC及合并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73,95%CI:7.26~15.86,P<0.00001);同时,VEGF在OSCC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也明显高于非转移组(OR=3.98,95%CI:2.09~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根据目前研究推测,VEGF在人类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作为口腔鳞癌诊断和治疗的一个很有价值的临床生物指标蛋白。
作者:董红;张小燕;龙明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颅内压监测分为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其各具优缺点。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判断颅内压升高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快捷、方便、易行的方法。本文就国内外超声检查视神经鞘直径判断颅高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苗雨露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敏感成像(SWI)诊断脑外伤后微病灶的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经临床和影像证实的18例脑外伤后微病灶患者的MRI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进行扩散加权及磁敏感成像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微梗死5例,脑挫裂伤的微出血17例(其中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微出血急性期病灶在DWI序列上呈高信号,在ADC图上呈低信号,随后DWI信号降低,ADC信号则相应由低信号转变为高信号,SWI系列上则一直为低信号;微脑梗死病灶在DWI序列上呈高信号,在ADC图上呈低信号, SWI呈稍高信号。结论脑外伤微病灶在DWI及SWI序列上有特征性表现,应作为脑外伤后患者的常规检查。
作者:王强荣;邹莹;王小平;陈进;夏茜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