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7例严重烧伤患者血培养厌氧菌检出结果分析

陈伯怀;徐明;车舟;王贤普;杨书林

关键词:严重烧伤, 患者, 血培养, 厌氧菌, 现报告如下, 检测阳性率, 外科感染, 继发感染, 需氧菌, 菌生长, 生命, 单位
摘要:烧伤后继发感染是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之一.据报道,外科感染中厌氧菌与需氧菌检出比为1.1∶ 1[1].笔者单位1996~2000年对97例烧伤患者进行了血培养,其中20例有厌氧菌生长,检测阳性率为20.6%.现报告如下.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烧伤惊厥原因的分析

    本组46例患儿,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8个月~5岁.烧伤总面积4%~62%[(20.6±11.2)%],Ⅲ度创面均小于24%TBSA.患儿惊厥发作时间为伤后2 h~8 d,其中发生于伤后48 h内43例,均为大发作,表现为全身肌张力增高并抽搐,双眼向上凝视,意识丧失.2例死于惊厥时误吸所致的呼吸功能衰竭,4例死于败血症,其余治愈出院.

    作者:唐家训;倪福生;方德刚;王笃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面积《30%TBSA主要并发症分析

    笔者对本单位1991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336例经湿润烧伤膏治疗的中小面积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创面恶化、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脓毒症、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等7种并发症与湿润烧伤膏直接相关.

    作者:胡永才;黄泽春;欧才先;许喜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救治重度烧伤合并自发性气胸五例

    1990~2001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患者417例,其中合并自发性气胸5例(1.20%),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刚;陈桂华;李筠;陈积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面积烫伤合并脱髓鞘脑病一例

    患者男,44岁,因不慎跌入热水池中致全身烫伤,于伤后1 h入院.查体:除双手、双足、左侧躯干外,其余部位均被烫伤,总面积84%,其中Ⅲ度34%TBSA,无其他复合伤.

    作者:郝迎学;赵新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带血管骨膜瓣移植修复烧伤坏死管状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带血管骨膜瓣移植修复烧伤坏死管状骨的可行性,试图为临床修复烧伤坏死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方法 8月龄成年新西兰家兔20只,设一侧肢体的桡骨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采用同体对照法.实验组保留带血管的骨膜瓣,从桡骨中下段离断1.2 cm桡骨,置沸水中煮沸30 min冷却后原位回植,再行骨膜瓣移植包绕、固定.对照组按上述方法处理后不移植骨膜瓣.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摄X线平片,同时分别处死4~5只兔并取两侧桡骨行组织学切片检查. 结果实验组:术后2~4周在骨坏死区见到明显的骨膜增生影像;术后6~8周见骨折断端连接征象,新生骨小梁形成并逐渐改建;术后8~10周可见网织骨普遍融合重建,形成板层,新的哈佛系统形成;术后12周新生骨结构更加成熟,骨折愈合.对照组:术后2周仍为死骨,骨坏死区无骨膜增生现象;术后4、6周未见骨折愈合征象; 8周可见骨缺损;12周坏死骨完全溶解、吸收,骨缺损区清晰可见,骨缺损区被少许纤维组织充填. 结论带血供的骨膜瓣能不断形成新生骨并爬行替代原坏死骨,使坏死骨获得再生,能很好地修复烧伤坏死的管状骨.

    作者:肖目张;黄晓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利用毁损下肢未失活肌皮瓣修复巨大电烧伤创面一例

    患者男,22岁,因高空作业时触及10 kV高压电线,致项背、右髂股等部位多处电烧伤5 h后入院.

    作者:汪涌;姜会庆;解伟光;汪军;胡心宝;陈一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生物敷料A包扎电烧伤创面21例

    1996年5月~2000年8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电烧伤患者38例,烧伤面积为8%~10%TBSA,深Ⅱ度.其中21例患者清创后用生物敷料A(威海华特保健品有限公司,批号:960301、980906)包扎创面(A组),17例用洗必泰纱布包扎(B组).两组患者全身情况及局部伤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作者:王忠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治疗上肢电烧伤86例

    近5年来,笔者单位收治上肢电烧伤患者86例,采用早期姑息性扩创,保留间生态组织和有重要功能的神经肌腱,创面以组织瓣修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俊赐;朱家源;谢唏衷;梁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小鼠骨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及鉴定

    目的建立体外大量扩增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从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功能试验等方面予以鉴定. 方法制备小鼠骨髓细胞,分别用不同剂量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培养,7 d后收集悬浮细胞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免疫表型鉴定,并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诱导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的情况. 结果小剂量rmGM-CSF培养获得的DC(GMlowDC)具有DC的典型特征,细胞表面高表达CD11c,低表达CD40、I-A/I-E, 不表达B7-1,与大剂量rmGM-CSF培养获得的DC(GMhighDC)相比,其体外刺激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 结论本实验中获得的GMlowDC形态上具有DC的典型特征,在细胞表型、细胞功能试验上具有未成熟的特性,说明所建立的培养未成熟DC的方法是可行的;rmGM-CSF的剂量与细胞的成熟程度相关,一般说来,较大剂量的rmGM-CSF诱导生成的细胞以成熟DC为主,小剂量rmGM-CSF诱导生成的细胞以未成熟DC为主.

    作者:王强;彭毅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新途径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创面修复贯穿烧伤治疗的全过程,是烧伤治疗的关键.只有及时、有效地覆盖创面,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90%或Ⅲ度面积>70%TBSA)自体皮源缺乏,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作者:彭毅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烧伤治疗中应用吲哚美辛致粒细胞缺乏一例

    患者烧伤后由于创面吸收毒素,常有反复持久的发热症状,一般应用吲哚美辛(栓剂,下同)纳肛进行治疗,其使用方便,退热效果也较为明显.然而应用吲哚美辛导致粒细胞严重缺乏,鲜有报道.笔者单位救治1例特重烧伤后应用吲哚美辛导致粒细胞严重缺乏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雨;宋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97例严重烧伤患者血培养厌氧菌检出结果分析

    烧伤后继发感染是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之一.据报道,外科感染中厌氧菌与需氧菌检出比为1.1∶ 1[1].笔者单位1996~2000年对97例烧伤患者进行了血培养,其中20例有厌氧菌生长,检测阳性率为20.6%.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伯怀;徐明;车舟;王贤普;杨书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成批氯磺酸吸入性损伤的救治体会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收治一批因爆炸逃离现场时吸入氯磺酸致吸入性损伤的患者49例,其中男44例、女5例,年龄5~56岁;伴中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有32例,重度17例.

    作者:颉黄峰;裴仁模;邬春虎;孙晓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六例

    笔者单位1998~2003年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6例,其中治愈4例,死亡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波;罗奇志;闫乔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化学烧伤患者眼睑全层缺损的早期修复

    目的探讨化学烧伤导致患者眼睑全层缺损后早期修复的时机和方法. 方法化学烧伤致眼睑全层缺损患者18例(19只眼).4周内进行游离鼻中膈黏膜软骨瓣+肌皮瓣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其中4例眼睑再造与角膜移植同时完成. 结果再造眼睑及移植角膜全部成活,减少了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眼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化学烧伤致全层眼睑缺损应早期修复,包括为保护视力、减轻炎症进行的眼睑及时再造,和角膜有穿孔危险情况下与角膜移植同期进行的眼睑再造;鼻中膈黏膜软骨是再造眼睑较为理想的材料.

    作者:刘道功;牛希华;秦伟;李林;翟弘峰;王丽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肩胛游离皮瓣修复足部电烧伤创面五例

    1994年10月~2000年10月,笔者应用肩胛游离皮瓣修复足部电烧伤创面5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帅明;李津军;丁宝财;李辉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缅怀方之扬同志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气管内黏膜移植治疗早期吸入性损伤的初步观察

    入性损伤死亡率高,是临床治疗的难题[1].笔者从切(削)痂+植皮手术进行创面修复中得到启示,试图采用清创+黏膜移植的方式修复早期气道创面,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吸入性损伤时黏膜移植的可行性、黏膜来源、手术方式及效果,旨在为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寻找新方法.

    作者:徐盈斌;利天增;祁少海;沈锐;谢举临;胡晓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表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修复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与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 促进创面修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12只大耳白兔24只耳上的72个创面,随机分为rhEGF(10 μg/cm2)治疗组、rhbFGF(100 AU/cm2)治疗组和对照组(涂以1%磺胺嘧啶银霜).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分别取不同时段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电镜检查,并通过原位杂交检测标本中整合素β1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两治疗组整合素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修复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且修复质量较对照组高(P<0.05);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胚芽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rhEGF、rhbFGF均能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在修复早、中期使用rhbFGF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中、晚期使用rhEGF能加速创面的再上皮化.根据时效,联合应用rhEGF、rhbFGF可获得佳效价比.

    作者:邢帮荣;利天增;卞徽宁;祁少海;谢举临;徐盈斌;胡晓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家兔氢氟酸烧伤后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

    不同浓度的氢氟酸可引起皮肤严重损害或造成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会因低血钙而危及生命[1,2].抢救氢氟酸烧伤氟中毒时全身应用钙剂治疗,钙剂对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5].有研究表明,血浆内皮素(ET)、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与心血管功能有关[6,7],本文观察了氢氟酸烧伤后钙剂治疗中血浆ET-1和cGRP在不同时段的动态变化及其特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阎锋;阮仕荣;胡安军;赵葆荣;李达;魏林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