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明;李津军;丁宝财;李辉建
烧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同一患者多次被烧伤少见报道.笔者单位1990~2001年共收治此类患者18例,占烧伤患者总数的0.46 %.本文就其致伤原因、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预防措施.
作者:李岩;陈存富;张志华;吴庆云;孔祥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收治一批因爆炸逃离现场时吸入氯磺酸致吸入性损伤的患者49例,其中男44例、女5例,年龄5~56岁;伴中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有32例,重度17例.
作者:颉黄峰;裴仁模;邬春虎;孙晓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因汽油火焰烧伤,伤后1 d收入笔者单位.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80%,其中Ⅲ度50%,深Ⅱ度20%,浅Ⅱ度10% TBSA.伤后76 h在全身麻醉下行双下肢切削痂、生物敷料覆盖术.
作者:渠志昊;翟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0~2001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患者417例,其中合并自发性气胸5例(1.20%),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刚;陈桂华;李筠;陈积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天然气火焰烧伤,伤后2 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呼吸20次/min,脉搏126次/min,血压70/40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主要分布于双下肢及左上肢.诊断:(1)特重度烧伤总面积93%,其中深Ⅱ度55%、Ⅲ度38%TBSA.(2)休克.
作者:王成栋;辛志明;穆红梅;张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笔者单位1991~2001年共收治烧伤残余创面患者83例,其中男55例、女28例.烧伤面积25%~92%,残余创面1%~24%[(14.3±8.6)%]TBSA,残余创面时间为伤后2~10个月[(96.0±16.5)d].创面细菌混合感染59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6例次,铜绿假单胞菌25例次,阴沟肠杆菌23例次,粪肠球菌19例次,表皮葡萄球菌15例次.
作者:宋知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26岁,工作时不慎被热机器压伤左手食、中、环指,伤后2 d入院.查体:体温37.2 ℃,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手食、中、环指皮肤全层环形损伤,食指和中指第2指节、环指末节指腹侧皮肤破裂,部分屈指肌腱外露,手指末端感觉减弱,末梢循环充盈延迟(图1).诊断:左手食、中、环指热压伤,Ⅲ度.
作者:王波涛;扬新蕾;赵玲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骨膜瓣移植修复烧伤坏死管状骨的可行性,试图为临床修复烧伤坏死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方法 8月龄成年新西兰家兔20只,设一侧肢体的桡骨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采用同体对照法.实验组保留带血管的骨膜瓣,从桡骨中下段离断1.2 cm桡骨,置沸水中煮沸30 min冷却后原位回植,再行骨膜瓣移植包绕、固定.对照组按上述方法处理后不移植骨膜瓣.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摄X线平片,同时分别处死4~5只兔并取两侧桡骨行组织学切片检查. 结果实验组:术后2~4周在骨坏死区见到明显的骨膜增生影像;术后6~8周见骨折断端连接征象,新生骨小梁形成并逐渐改建;术后8~10周可见网织骨普遍融合重建,形成板层,新的哈佛系统形成;术后12周新生骨结构更加成熟,骨折愈合.对照组:术后2周仍为死骨,骨坏死区无骨膜增生现象;术后4、6周未见骨折愈合征象; 8周可见骨缺损;12周坏死骨完全溶解、吸收,骨缺损区清晰可见,骨缺损区被少许纤维组织充填. 结论带血供的骨膜瓣能不断形成新生骨并爬行替代原坏死骨,使坏死骨获得再生,能很好地修复烧伤坏死的管状骨.
作者:肖目张;黄晓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44岁,因不慎跌入热水池中致全身烫伤,于伤后1 h入院.查体:除双手、双足、左侧躯干外,其余部位均被烫伤,总面积84%,其中Ⅲ度34%TBSA,无其他复合伤.
作者:郝迎学;赵新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化学烧伤导致患者眼睑全层缺损后早期修复的时机和方法. 方法化学烧伤致眼睑全层缺损患者18例(19只眼).4周内进行游离鼻中膈黏膜软骨瓣+肌皮瓣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其中4例眼睑再造与角膜移植同时完成. 结果再造眼睑及移植角膜全部成活,减少了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眼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化学烧伤致全层眼睑缺损应早期修复,包括为保护视力、减轻炎症进行的眼睑及时再造,和角膜有穿孔危险情况下与角膜移植同期进行的眼睑再造;鼻中膈黏膜软骨是再造眼睑较为理想的材料.
作者:刘道功;牛希华;秦伟;李林;翟弘峰;王丽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例1 男,42岁, 2年前双手被热水烫伤,在当地换药20余天创面愈合,无增生性瘢痕出现,局部仅有轻度色素脱失.1年前双小腿出现大片白斑,部位对称.既往体健,无家族白癜风史.
作者:陈秦吉;王淑琴;马春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笔者对本单位1991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336例经湿润烧伤膏治疗的中小面积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创面恶化、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脓毒症、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等7种并发症与湿润烧伤膏直接相关.
作者:胡永才;黄泽春;欧才先;许喜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与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 促进创面修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12只大耳白兔24只耳上的72个创面,随机分为rhEGF(10 μg/cm2)治疗组、rhbFGF(100 AU/cm2)治疗组和对照组(涂以1%磺胺嘧啶银霜).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分别取不同时段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电镜检查,并通过原位杂交检测标本中整合素β1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两治疗组整合素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修复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且修复质量较对照组高(P<0.05);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胚芽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rhEGF、rhbFGF均能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在修复早、中期使用rhbFGF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中、晚期使用rhEGF能加速创面的再上皮化.根据时效,联合应用rhEGF、rhbFGF可获得佳效价比.
作者:邢帮荣;利天增;卞徽宁;祁少海;谢举临;徐盈斌;胡晓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入性损伤死亡率高,是临床治疗的难题[1].笔者从切(削)痂+植皮手术进行创面修复中得到启示,试图采用清创+黏膜移植的方式修复早期气道创面,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吸入性损伤时黏膜移植的可行性、黏膜来源、手术方式及效果,旨在为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寻找新方法.
作者:徐盈斌;利天增;祁少海;沈锐;谢举临;胡晓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24 h内创面行削痂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12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24 h内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A组;14例削痂条件相似并按常规在伤后4~6 d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回吸收期的生命体征、尿量及愈合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在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休克期尿量明显增多,回吸收期的体温、心率与B组明显不同(P<0.05~0.01);A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较B组短(P<0.01). 结论深Ⅱ度烧伤创面于伤后24 h内削痂是安全的,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陆树良;廖镇江;向军;王志勇;杨丽英;史济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油漆着火爆炸致全身火焰烧伤,伤后2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四肢冰冷,口渴明显,烦躁,体温36.9℃,脉搏120 次/min,呼吸26 次/min,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声音嘶哑,鼻毛烧焦,有黑色炭末样痰,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作者:韩焱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初步观察烫伤大鼠不同深度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布情况. 方法将32只SD大鼠分别造成Ⅰ、浅Ⅱ、深Ⅱ和Ⅲ度烫伤,伤后24 h取创面组织标本,制作切片.采用细菌蛋白-生物素标记法(LSAB)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α2、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0(K10)作为一抗,观察不同创面组织中表皮干细胞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结果Ⅰ度烧伤创面组织中,K10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的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分布于表皮基底层,数量多.浅Ⅱ度创面中,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位于残留的基底层和皮肤附属器(主要是毛囊)中,数量较少.深Ⅱ度创面中,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仅存在于真皮深层健存的皮肤附属器中,数量很少.Ⅲ度创面中,罕见α2、β1整合素阳性细胞. 结论表皮干细胞在烧伤创面中的分布与烧伤深度有关,残存的表皮干细胞可能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再上皮化的细胞来源.
作者:谢举临;利天增;祁少海;卞徽宁;成建定;徐盈斌;梁慧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笔者单位1998~2003年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6例,其中治愈4例,死亡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波;罗奇志;闫乔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因电石爆炸致全身多处烧伤.在当地医院用湿润烧伤膏(北京光明创疡研究所)包扎创面,伤后1 d开始呃逆、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并逐渐加重,伤后第4 天转入笔者单位治疗.
作者:白东海;冯晋斌;王增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5年来,笔者单位收治上肢电烧伤患者86例,采用早期姑息性扩创,保留间生态组织和有重要功能的神经肌腱,创面以组织瓣修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俊赐;朱家源;谢唏衷;梁郁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