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陈存富;张志华;吴庆云;孔祥红
烧伤后继发感染是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之一.据报道,外科感染中厌氧菌与需氧菌检出比为1.1∶ 1[1].笔者单位1996~2000年对97例烧伤患者进行了血培养,其中20例有厌氧菌生长,检测阳性率为20.6%.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伯怀;徐明;车舟;王贤普;杨书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接受异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llo-ADM)移植后全身和局部多种细胞因子与移植物近期转归的关系. 方法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四肢切痂创面上,移植xeno-ADM(12例,19块)或allo-ADM(15例,18块),其上覆盖自体超薄断层皮片,并以6例单纯移植自体中厚断层皮片(auto-TTS)的烧伤患者为对照.移植物成活后4~8周,收集局部组织标本、血清和xeno-ADM排斥后的创面渗出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型干扰素(IFN-γ)的含量.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物内IL-1β、IL-4、IL-6、TNF-α和IFN-γ的阳性细胞密度或着色强度相比较,xeno-ADM > allo-ADM > auto-TTS (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xeno-ADM被排斥后创面渗出液中IL-4、IL-6、TNF-α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自体血清,但其血清IL-4与IFN-γ水平分别低于和高于未排斥时.xeno-ADM移植后血清中IL-4、IFN-γ水平明显高于allo-ADM和auto-TTS(P<0.05~0.01). 结论 xeno-ADM移植后可在局部检测到高水平的IL-1β、IL-4、IL-6、IFN-γ,可能与细胞杀伤和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放大作用有关.这些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解释xeno-ADM移植的不良转归.
作者:姜笃银;陈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笔者对本单位1991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336例经湿润烧伤膏治疗的中小面积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创面恶化、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脓毒症、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等7种并发症与湿润烧伤膏直接相关.
作者:胡永才;黄泽春;欧才先;许喜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26岁,工作时不慎被热机器压伤左手食、中、环指,伤后2 d入院.查体:体温37.2 ℃,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手食、中、环指皮肤全层环形损伤,食指和中指第2指节、环指末节指腹侧皮肤破裂,部分屈指肌腱外露,手指末端感觉减弱,末梢循环充盈延迟(图1).诊断:左手食、中、环指热压伤,Ⅲ度.
作者:王波涛;扬新蕾;赵玲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资料:1991年1月~2002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住院的烧伤患者1 850例,其中16例重度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为阳性,确诊为烧伤后并发丙型肝炎.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0~45岁,烧伤总面积50%~90%TBSA.
作者:文爱克;韩树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具有活性细胞成分的复合皮,观察其在修复小鼠全层皮肤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将异种成纤维细胞种植于脱软骨细胞胶原支架上培养3 d,形成真皮替代物.再将其放置于培养的上皮细胞膜上共同培养10 d,组成含活性细胞成分的复合皮.将复合皮移植于小鼠的全层皮肤缺损处,记录其生长情况并于术后定期活检,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胶原支架中可见生长良好的成纤维细胞和复层表皮细胞.移植术后1周,复合皮与小鼠缺损创面粘连紧密,可见明显的血管化.术后6周,创面愈合良好,移植物与创缘融合,未见明显排斥反应. 结论以脱软骨细胞胶原为支架构建的复合皮,可作为皮肤替代物修复全层皮肤组织缺损.
作者:苏青和;杨敏杰;周红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因汽油火焰烧伤,伤后1 d收入笔者单位.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80%,其中Ⅲ度50%,深Ⅱ度20%,浅Ⅱ度10% TBSA.伤后76 h在全身麻醉下行双下肢切削痂、生物敷料覆盖术.
作者:渠志昊;翟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4年10月~2000年10月,笔者应用肩胛游离皮瓣修复足部电烧伤创面5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帅明;李津军;丁宝财;李辉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烧伤患者面颈部和功能部位的创面采用断层皮片修复后,常常出现色素沉着和挛缩,影响修复效果;采用全厚皮片或皮瓣修复,功能和外观较满意,但常因供区不足难以施行;异体真皮加自体皮片复合移植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但因手术方法不一,效果各异[1-3].
作者:肖添有;高国珍;肖能坎;刘洪;石胜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收治一批因爆炸逃离现场时吸入氯磺酸致吸入性损伤的患者49例,其中男44例、女5例,年龄5~56岁;伴中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有32例,重度17例.
作者:颉黄峰;裴仁模;邬春虎;孙晓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油漆着火爆炸致全身火焰烧伤,伤后2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四肢冰冷,口渴明显,烦躁,体温36.9℃,脉搏120 次/min,呼吸26 次/min,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声音嘶哑,鼻毛烧焦,有黑色炭末样痰,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作者:韩焱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44岁,因不慎跌入热水池中致全身烫伤,于伤后1 h入院.查体:除双手、双足、左侧躯干外,其余部位均被烫伤,总面积84%,其中Ⅲ度34%TBSA,无其他复合伤.
作者:郝迎学;赵新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6年5月~2000年8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电烧伤患者38例,烧伤面积为8%~10%TBSA,深Ⅱ度.其中21例患者清创后用生物敷料A(威海华特保健品有限公司,批号:960301、980906)包扎创面(A组),17例用洗必泰纱布包扎(B组).两组患者全身情况及局部伤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作者:王忠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例1 男,42岁, 2年前双手被热水烫伤,在当地换药20余天创面愈合,无增生性瘢痕出现,局部仅有轻度色素脱失.1年前双小腿出现大片白斑,部位对称.既往体健,无家族白癜风史.
作者:陈秦吉;王淑琴;马春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笔者单位收治1例烧伤面积为90%TBSA、合并冲击伤和吸入性损伤的患者,伤后相继并发脑、肺、心、肾、肝脏、血液、胃肠道及代谢系统等8个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经治疗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强;蔡宝仁;孔繁英;肖杰;田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7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 TIMP-2)的变化以及创面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的影响. 方法制作30%TBSA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分为单纯烫伤组和bFGF治疗组.于伤后3、6 h和1、3、7、14 d取创面皮肤标本,检测再上皮化率及胶原含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MMP-2、MMP-7和TIMP-2的表达变化.另取6只正常大鼠作为假烫组,分别检测上述各项指标. 结果 (1)伤后3~14 d,bFGF治疗组再上皮化率高于单纯烫伤组.(2)伤后3 h~3 d, bFGF治疗组和单纯烫伤组胶原含量持续下降,7~14 d开始回升,但仍低于假烫组(P<0.05).(3)伤后1 d,单纯烫伤组MMP-2、MMP-7 和TIMP-2表达增多,7 d时达到高峰,持续到14 d. (4) 伤后3~6 h,bFGF治疗组MMP-2、MMP-7的表达与单纯烫伤组相似;伤后1~14 d,3者的阳性表达强于单纯烫伤组. 结论烫伤大鼠创面中细胞外基质的活动会影响皮肤的胶原沉积;MMP-2、MMP-7、TIMP-2的表达变化是组织修复的重要步骤,与bFGF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密切相关.
作者:程飚;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顾小曼;孙晓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天然气火焰烧伤,伤后2 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呼吸20次/min,脉搏126次/min,血压70/40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主要分布于双下肢及左上肢.诊断:(1)特重度烧伤总面积93%,其中深Ⅱ度55%、Ⅲ度38%TBSA.(2)休克.
作者:王成栋;辛志明;穆红梅;张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不同浓度的氢氟酸可引起皮肤严重损害或造成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会因低血钙而危及生命[1,2].抢救氢氟酸烧伤氟中毒时全身应用钙剂治疗,钙剂对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5].有研究表明,血浆内皮素(ET)、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与心血管功能有关[6,7],本文观察了氢氟酸烧伤后钙剂治疗中血浆ET-1和cGRP在不同时段的动态变化及其特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阎锋;阮仕荣;胡安军;赵葆荣;李达;魏林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笔者单位1991~2001年共收治烧伤残余创面患者83例,其中男55例、女28例.烧伤面积25%~92%,残余创面1%~24%[(14.3±8.6)%]TBSA,残余创面时间为伤后2~10个月[(96.0±16.5)d].创面细菌混合感染59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6例次,铜绿假单胞菌25例次,阴沟肠杆菌23例次,粪肠球菌19例次,表皮葡萄球菌15例次.
作者:宋知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烧伤病房是发生医院内感染和产生各种耐药菌株的重点区域,笔者单位烧伤科2000年收治患者67例,对其烧伤创面感染的细菌及耐药性作了如下调查和分析.
作者:钱小毛;赵仲农;金恩美;宋金娥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