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和;杨敏杰;周红梅
近5年来,笔者单位收治上肢电烧伤患者86例,采用早期姑息性扩创,保留间生态组织和有重要功能的神经肌腱,创面以组织瓣修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俊赐;朱家源;谢唏衷;梁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笔者单位1991~2001年共收治烧伤残余创面患者83例,其中男55例、女28例.烧伤面积25%~92%,残余创面1%~24%[(14.3±8.6)%]TBSA,残余创面时间为伤后2~10个月[(96.0±16.5)d].创面细菌混合感染59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6例次,铜绿假单胞菌25例次,阴沟肠杆菌23例次,粪肠球菌19例次,表皮葡萄球菌15例次.
作者:宋知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浓硫酸致全身多处烧伤, 伤后2 h入院.查体:前额上至发际、下至眉弓处创面呈黑褐色,无痛觉,质硬,边界清楚,邻区伤后肿胀.诊断:烧伤总面积15%TBSA,Ⅲ度.
作者:吴继炎;杨建秋;郑国平;金汉宏;任家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与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 促进创面修复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12只大耳白兔24只耳上的72个创面,随机分为rhEGF(10 μg/cm2)治疗组、rhbFGF(100 AU/cm2)治疗组和对照组(涂以1%磺胺嘧啶银霜).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分别取不同时段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电镜检查,并通过原位杂交检测标本中整合素β1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两治疗组整合素β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修复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快,且修复质量较对照组高(P<0.05);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胚芽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rhEGF、rhbFGF均能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在修复早、中期使用rhbFGF能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中、晚期使用rhEGF能加速创面的再上皮化.根据时效,联合应用rhEGF、rhbFGF可获得佳效价比.
作者:邢帮荣;利天增;卞徽宁;祁少海;谢举临;徐盈斌;胡晓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6年5月~2000年8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电烧伤患者38例,烧伤面积为8%~10%TBSA,深Ⅱ度.其中21例患者清创后用生物敷料A(威海华特保健品有限公司,批号:960301、980906)包扎创面(A组),17例用洗必泰纱布包扎(B组).两组患者全身情况及局部伤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作者:王忠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与婴幼儿有着明显的不同.新生儿烧伤后,其全身治疗和局部创面处理具有一定特殊性,临床工作中应予以关注.笔者单位近几年救治了4例严重烧伤的新生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炳伟;刘昌;邰宁正;谢江宁;孙晖;沈峻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不同浓度的氢氟酸可引起皮肤严重损害或造成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会因低血钙而危及生命[1,2].抢救氢氟酸烧伤氟中毒时全身应用钙剂治疗,钙剂对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5].有研究表明,血浆内皮素(ET)、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含量与心血管功能有关[6,7],本文观察了氢氟酸烧伤后钙剂治疗中血浆ET-1和cGRP在不同时段的动态变化及其特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阎锋;阮仕荣;胡安军;赵葆荣;李达;魏林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4年10月~2000年10月,笔者应用肩胛游离皮瓣修复足部电烧伤创面5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帅明;李津军;丁宝财;李辉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0~2001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患者417例,其中合并自发性气胸5例(1.20%),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刚;陈桂华;李筠;陈积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因汽油火焰烧伤,伤后1 d收入笔者单位.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80%,其中Ⅲ度50%,深Ⅱ度20%,浅Ⅱ度10% TBSA.伤后76 h在全身麻醉下行双下肢切削痂、生物敷料覆盖术.
作者:渠志昊;翟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深Ⅱ度烧伤患者伤后24 h内创面行削痂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12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24 h内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A组;14例削痂条件相似并按常规在伤后4~6 d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回吸收期的生命体征、尿量及愈合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在休克期补液量、休克征象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休克期尿量明显增多,回吸收期的体温、心率与B组明显不同(P<0.05~0.01);A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较B组短(P<0.01). 结论深Ⅱ度烧伤创面于伤后24 h内削痂是安全的,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陆树良;廖镇江;向军;王志勇;杨丽英;史济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创面修复贯穿烧伤治疗的全过程,是烧伤治疗的关键.只有及时、有效地覆盖创面,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由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90%或Ⅲ度面积>70%TBSA)自体皮源缺乏,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作者:彭毅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笔者单位1998~2003年治疗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6例,其中治愈4例,死亡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波;罗奇志;闫乔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化学烧伤导致患者眼睑全层缺损后早期修复的时机和方法. 方法化学烧伤致眼睑全层缺损患者18例(19只眼).4周内进行游离鼻中膈黏膜软骨瓣+肌皮瓣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其中4例眼睑再造与角膜移植同时完成. 结果再造眼睑及移植角膜全部成活,减少了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眼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化学烧伤致全层眼睑缺损应早期修复,包括为保护视力、减轻炎症进行的眼睑及时再造,和角膜有穿孔危险情况下与角膜移植同期进行的眼睑再造;鼻中膈黏膜软骨是再造眼睑较为理想的材料.
作者:刘道功;牛希华;秦伟;李林;翟弘峰;王丽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笔者对本单位1991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336例经湿润烧伤膏治疗的中小面积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创面恶化、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脓毒症、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等7种并发症与湿润烧伤膏直接相关.
作者:胡永才;黄泽春;欧才先;许喜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3~2000年笔者单位对496例严重烧伤患者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插管连续置管2 d以上的静脉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有17例患者发生导管脓毒症,发生率为3.23%,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安;李国辉;苏子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26岁,工作时不慎被热机器压伤左手食、中、环指,伤后2 d入院.查体:体温37.2 ℃,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手食、中、环指皮肤全层环形损伤,食指和中指第2指节、环指末节指腹侧皮肤破裂,部分屈指肌腱外露,手指末端感觉减弱,末梢循环充盈延迟(图1).诊断:左手食、中、环指热压伤,Ⅲ度.
作者:王波涛;扬新蕾;赵玲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骨膜瓣移植修复烧伤坏死管状骨的可行性,试图为临床修复烧伤坏死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方法 8月龄成年新西兰家兔20只,设一侧肢体的桡骨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采用同体对照法.实验组保留带血管的骨膜瓣,从桡骨中下段离断1.2 cm桡骨,置沸水中煮沸30 min冷却后原位回植,再行骨膜瓣移植包绕、固定.对照组按上述方法处理后不移植骨膜瓣.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摄X线平片,同时分别处死4~5只兔并取两侧桡骨行组织学切片检查. 结果实验组:术后2~4周在骨坏死区见到明显的骨膜增生影像;术后6~8周见骨折断端连接征象,新生骨小梁形成并逐渐改建;术后8~10周可见网织骨普遍融合重建,形成板层,新的哈佛系统形成;术后12周新生骨结构更加成熟,骨折愈合.对照组:术后2周仍为死骨,骨坏死区无骨膜增生现象;术后4、6周未见骨折愈合征象; 8周可见骨缺损;12周坏死骨完全溶解、吸收,骨缺损区清晰可见,骨缺损区被少许纤维组织充填. 结论带血供的骨膜瓣能不断形成新生骨并爬行替代原坏死骨,使坏死骨获得再生,能很好地修复烧伤坏死的管状骨.
作者:肖目张;黄晓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伤后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与脑功能异常的关系. 方法采用放射性免疫测定法,测定11例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烧伤患者的NSE含量,分析全身炎症反应状态与NSE的相关性. 结果烧伤后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血浆中NSE含量明显升高(P<0.01),并且NSE含量升高与全身炎症反应状态显著相关(r=0.899,P<0.01). 结论测定NSE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的程度.
作者:王广庆;王振国;肖仕初;夏照帆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