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内高压致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实验研究

程君涛;肖光夏;冯智;李小毅

关键词:肠黏膜, 腹内压, 腹内高压, 腹腔间隙综合征, 肠道通透性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IAP)及其不同持续时间对兔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1)取9只新西兰兔,制成腹内高压(IAH)模型(IAH模型组),将其IAP分别升至10、20、30mm Hg(1 mm Hg=0.133 kPa),维持1 h后记录肠黏膜血流量.另检测正常对照组兔(3只)的该项指标.(2)同前分组及设定IAP.维持IAP 1.5 h后,两组兔均以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及Ⅱ型辣根过氧化物酶(HRP-Ⅱ)灌胃.继续维持IAP 0.5 h后取两组兔门静脉血,检测FITC-D含量及HRP-Ⅱ活性.(3)取27只新西兰兔,分组及IAP设定同前,IAH模型组IAP为10、20 mm Hg时,均持续1、2、4 h;IAP为30 mm Hg时,持续1、2 h.抽取各组兔下腔静脉血,检测D-乳酸含量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取空肠肠段,常规制作切片,于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1)IAH模型组兔IAP为10 mm Hg时,其肠黏膜血流量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IAP为20、30 mm Hg时,肠黏膜血流量分别比正常对照组减少了44%、80%(P<0.01).(2)IAH模型组兔IAP为10 mm Hg时,其门静脉血中FITC-D含量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当IAP为20、30 mm Hg时,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4.8、7.0倍(P<0.01).HRP-Ⅱ的变化趋势与之一致.(3)IAH模型组兔IAP为10 mm Hg时,各时相点下血浆D-乳酸含量、DAO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IAP为20、30 mm Hg时,随着压力持续时间的延长,两指标均逐渐升高(P<0.01).(4)IAP为10 mm Hg持续2 h,IAH模型组兔空肠黏膜轻度水肿;IAP 20 mm Hg持续2 h时,空肠黏膜明显水肿,中央乳糜管扩张,黏膜上皮下间隙扩大;肠上皮微绒毛变短,部分变性、坏死、脱落,线粒体高度肿胀、空泡化.IAP升至30 mm Hg,肠黏膜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IAH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这可能是继发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腹腔间隙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重要原因.
中华烧伤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放射性损伤42例

    临床资料:1986年12月-2003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皮肤放射性损伤患者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7~64岁.受伤原因:因肿瘤行60Co或加速器放射治疗致伤35例,瘢痕切除术后行深部X线照射致伤6例,X线透视下取异物致伤1例.照射剂量90~130 Gy.损伤面积为2 cm×3 cm~16 cm×12 cm.损伤部位:胸部20例、颈部9例、头部3例、腋窝4例、骶尾部3例、手1例、下肢2例.皮肤水疱反应15例、溃疡27例,其中1例左胸壁溃疡16年.

    作者:王建华;李菊成;魏轶群;张国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骨面植皮23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7~65岁.骨外露面积3 cm×3 cm~4 cm×30 cm.致伤原因为热烧伤16例、慢性溃疡3例、电烧伤2例、感染2例.病变部位:颅骨外露12例,内、外踝各3例,胫骨外露5例.

    作者:程天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涂膜剂对家兔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rhKGF-2)涂膜剂对家兔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预热至100℃的100 g砝码在家兔背部脱毛部位压烫8 s,造成背部4个直径为2.5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手术切除家兔背部部分皮肤,制作2个5.5 cm×4.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第2天将家兔分成对照组、基质组、rhKGF-2溶液组和不同剂量rhKGF-2涂膜剂组,共12个组(两种创面各6组),每天分别在创面涂抹等渗盐水、涂膜剂基质、rhKGF-2溶液及3种剂量的rhKGF-2涂膜剂,连续给药15 d.每4天测量1次伤口面积并计算愈合率,第16天切取各组家兔伤口及其周围正常皮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利用Masson三色法染色和MOTIC Advanced 3.2形态分析软件统计创面新生上皮面积、厚度和上皮细胞迁移距离.结果30.0μg rhKGF-2涂膜剂给药4、12 d时,家兔的烫伤创面愈合率[(20±4)%、(65±6)%]明显高于对照组[(10±4)%、(56±9)%]和基质组[(20±5)%、(59±7)%];160.0μg rhKGF-2涂膜剂给药4、12 d时,家兔的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率[(33±6)%、(71±20)%]明显高于对照组[(23±4)%、(53±6)%]和基质组[(27±11)%、(58±9)%].组织形态学定量检测结果显示,rhKGF-2涂膜剂尤其是大剂量组能明显增加两种创面新生上皮面积、平均厚度和上皮细胞移行距离.结论rhKGF-2涂膜剂能明显加快家兔皮肤烫伤和皮肤全层切除创面周围上皮细胞的增生与迁移,缩短其愈合过程.

    作者:缪云萍;叶小弟;程敏;诸葛定娟;王虎根;郑高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许丰勋教授病逝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Ⅲ度烧伤创面浅筋膜上植皮37例

    病例入选标准:深度(深Ⅱ度或Ⅲ度[1],下同)创面面积为3%~30%TBSA,不伴有合并伤及主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知情同意.选择四肢(手足除外)及躯干部位深度烧伤患者37例,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1岁4个月至67岁,平均31.6岁.烧伤原因:沸水及火焰.深度烧伤面积3%~29%TBSA,平均16.5%TBSA.入院时间:伤后1~84 h.

    作者:易显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内高压致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IAP)及其不同持续时间对兔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1)取9只新西兰兔,制成腹内高压(IAH)模型(IAH模型组),将其IAP分别升至10、20、30mm Hg(1 mm Hg=0.133 kPa),维持1 h后记录肠黏膜血流量.另检测正常对照组兔(3只)的该项指标.(2)同前分组及设定IAP.维持IAP 1.5 h后,两组兔均以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及Ⅱ型辣根过氧化物酶(HRP-Ⅱ)灌胃.继续维持IAP 0.5 h后取两组兔门静脉血,检测FITC-D含量及HRP-Ⅱ活性.(3)取27只新西兰兔,分组及IAP设定同前,IAH模型组IAP为10、20 mm Hg时,均持续1、2、4 h;IAP为30 mm Hg时,持续1、2 h.抽取各组兔下腔静脉血,检测D-乳酸含量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取空肠肠段,常规制作切片,于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1)IAH模型组兔IAP为10 mm Hg时,其肠黏膜血流量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IAP为20、30 mm Hg时,肠黏膜血流量分别比正常对照组减少了44%、80%(P<0.01).(2)IAH模型组兔IAP为10 mm Hg时,其门静脉血中FITC-D含量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当IAP为20、30 mm Hg时,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4.8、7.0倍(P<0.01).HRP-Ⅱ的变化趋势与之一致.(3)IAH模型组兔IAP为10 mm Hg时,各时相点下血浆D-乳酸含量、DAO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IAP为20、30 mm Hg时,随着压力持续时间的延长,两指标均逐渐升高(P<0.01).(4)IAP为10 mm Hg持续2 h,IAH模型组兔空肠黏膜轻度水肿;IAP 20 mm Hg持续2 h时,空肠黏膜明显水肿,中央乳糜管扩张,黏膜上皮下间隙扩大;肠上皮微绒毛变短,部分变性、坏死、脱落,线粒体高度肿胀、空泡化.IAP升至30 mm Hg,肠黏膜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IAH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这可能是继发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腹腔间隙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重要原因.

    作者:程君涛;肖光夏;冯智;李小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Toll样受体4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类天然免疫受体,其分布十分广泛,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多形核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表面,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进行识别、结合,并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进而导致炎性介质的释放,在天然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并终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自从1997年Medzhitov等[1]率先报道了人类TLR以来,目前其家族成员至少有11个(TLR1~TLR11),它们可针对不同的病原体成分诱导精细的抗感染天然免疫.如TLR2介导对微生物脂蛋白(BLP)应答;TLR5介导对细菌鞭毛蛋白的免疫应答;TLR9对细菌的胞嘧啶核苷磷酸乌苷(CpG)DNA应答;TLR3对病毒的双链RNA应答;TLR7对咪唑喹啉家族的低分子质量成分1-异丁基-4-氨基-1H-咪唑并[4,5-c]喹啉(商品名咪唑莫特)等应答;TLR4除了介导对内毒素/脂多糖(LPS)的应答外,还与许多临床疾病如大面积烧伤后引发的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动脉粥样硬化、牙周炎等有关[2].因此深入了解TLR4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近年对TLR4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华荣;荣新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对凋亡成纤维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热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凋亡模型中,外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凋亡细胞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体积分数5%小牛血清的DMEM溶液培养已大致融合的成纤维细胞24 h,置入45℃恒温水浴锅中孵育10 min,建立热损伤细胞模型(热损伤组,3瓶),在上述基础上立即加入FGF2(FGF2组,10μg/L,3瓶).两组细胞继续常规培养30 min后作免疫荧光双标记,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S100蛋白、磷酸酪氨酸蛋白(P-tyr)、src基因产物蛋白同源的酪氨酸激酶催化功能区-2(SH2-P)表达的变化.结果热损伤组细胞可以同时表达caspase-3蛋白和PCNA两种抗体,其灰度值分别为140±31、52±8;FGF2组细胞亦见上述两种抗体表达,灰度值分别为75±28、131±17,PCNA表达量与热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热损伤组成纤维细胞S100、P-tyr蛋白、SH2-P蛋白表达阳性,FGF2组细胞S100蛋白和SH2-P的表达明显较弱(P<0.05)、P-tyr的表达略有减弱.结论离体情况下,热损伤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信号的表达;S100蛋白在FGF2对热损伤导致的凋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程飚;刘宏伟;付小兵;盛志勇;张萍;孟晋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鼠烫伤后肾脏组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变化

    严重烧伤后早期常出现肾脏器质性损伤和功能不全[1],大量的炎性介质是引起烧伤后肾脏损伤的主要原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激活在介导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被活化的p38MAPK引起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大量产生[3],而TNF-α又是细胞因子网络中心之一,可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本研究观察了严重烫伤大鼠伤后早期肾脏组织p38MAPK的活化及血浆、肾脏组织TNF-α含量的变化,旨在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国辉;徐庆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为了共和国的军事医学事业--记盛志勇院士

    盛志勇,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创伤、烧伤外科专家,中国烧伤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盛志勇教授1920年7月1日出生在上海杨树浦.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7年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室进修.1952年被任命为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外科研究系副研究员.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共和国的军事医学事业.

    作者:庞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提高人工复合皮修复能力的新策略

    寻求理想的皮肤替代物,可为大面积烧伤患者提供足够的皮源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中、小面积烧(创)伤患者创面修复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细胞学、材料学、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各种生物敷料和皮肤替代物相继出现,为实现皮肤的修复与再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具有表皮和真皮结构的复合皮(composite skin,CS),是当前皮肤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热点.目前虽然在CS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有成品上市,但其修复能力有限.本文就当前CS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提高其修复能力的可能途径作一综述.

    作者:柯昌能;徐盈斌;利天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比目鱼肌肌瓣修复下肢深度烧伤三例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55岁.1例为热压伤致腓骨下段外露2 cm×6 cm,术前创面细菌学培养检出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噻肟敏感.1例为皮肤撕脱伤致跟骨外露,创面为3 cm×7 cm,术前创面细菌学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规药物敏感试验未找到敏感药物.上述2例患者均为小腿后区受损,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遭受破坏.余下1例为胫骨中下1/3段骨折,术后并发慢性骨髓炎,胫前有窦道(直径为1 cm)形成,术前创面分泌物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福霉素、头孢噻肟敏感.

    作者:陈发春;徐萍;汪同祖;邓光清;叶斌;李舸;程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

    目的分析ICU患者下呼吸道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常见因素,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定植、感染及其转归.方法将笔者单位ICU 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8例痰培养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长的患者进行定植或感染的初步诊断后,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在院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病情发展等,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将敏感药物用于上述48例患者的治疗.结果48例患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者32例、定植者16例.气管插管时间较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时间较长、合并低蛋白血症、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较高(>15分者占87.5%)均与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明显相关.与定植者相比,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易发展为重症肺炎,伴发呼吸功能衰竭(感染者中有84.4%,定植者中有31.3%),且体外敏感的抗菌药物对其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对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分别为83.3%和75.0%;对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达80%左右.结论对ICU患者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利于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作者:卓超;李小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补体末端复合物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近20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学相关因素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1-3].瘢痕疙瘩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其活化产物--可溶性补体末端复合物(SC5b-9)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由此表明,患者免疫系统状态发生改变[4].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补体末端复合物(C5b-9)及C3、IgG、IgA、IgM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进行观察,为研究瘢痕疙瘩组织局部的免疫状态提供依据.

    作者:刘肃;匡瑞霞;郭卫东;吴延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分析仪测定大面积烧伤患者嗜碱粒细胞假性升高原因分析

    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给烧伤救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有时在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白细胞分类时,发生与实际分类不相吻合的情况,在分析报告上往往提示嗜碱粒细胞分类假性升高.由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屏障受损严重,极易发生重度感染,白细胞分类在患者的病情判断、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为探明分析仪测定值出现误差的原因,笔者作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丕明;许振宗;毛庆学;李云;郝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烧伤患者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烧伤患者的细菌学调查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2002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者创面、血、痰及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431株细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就其中数量较多的5种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出的细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71%,革兰阳性(G+)球菌占29%.数量较多的5种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占3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7%,大肠埃希菌占15%,阴沟肠杆菌占8%,表皮葡萄球菌占7%.铜绿假单胞菌占G杆菌的50.7%,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90.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91.9%,仅对万古霉素敏感.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与大肠埃希菌相似,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主要有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结论笔者单位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细菌的耐药率高,可能与MRSA及β内酰胺酶的产生,特别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量产生有关.

    作者:魏迪南;刘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烫伤后并发手足口病一例

    患儿女,1岁.热水烫伤后2 h入院,烧伤总面积10%TBSA,均为Ⅱ度,创面分布于面部、双上肢.入院时患儿口渴明显,创面大部分腐皮完整,有大小不等的水疱生成,创基潮红.立即给予补液抗休克及青霉素抗感染治疗,清洗烫伤创面,尽可能保留腐皮,面部涂碘伏行暴露疗法,双上肢以碘伏纱布覆盖及大张纱布包扎,定时换药.

    作者:梁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严重烫伤小鼠肠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变化与肠道细菌移位

    目的探讨小鼠烫伤后肠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变化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烫伤后12、24、72 h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致伤,其余各组小鼠背部造成20%TBSAⅢ度烫伤后,按时相点处死并留取标本.计数全段小肠集合淋巴结(PP结)个数及淋巴细胞总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PP结CD3+、CD4+、CD19+淋巴细胞比例和绝对数,并检测主要脏器肠道细菌移位率.结果烫伤后12、24、72 h组PP结淋巴细胞总数分别为(4.05±0 28)×106、(2.64±0.39)×106、(2.83±0.46)×106个,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的(4.54±0.58)×106个(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烫伤后72 h组PP结淋巴细胞悬液中CD3+、CD4+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伤后各组小鼠CD3+、CD4+、CD19+淋巴细胞绝对数明显减少.各烫伤组肠道细菌移位率分别为16%、52%、3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其中烫伤后24、72 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烫伤后肠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减少是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范骏;谢勇;周南进;邓志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磷酸化Smad2和Smad7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Smads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受体下游信号蛋白,也是目前公认的介导TGF-β1胞内反应的主要通路.笔者通过检测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中磷酸化Smad2和抑制性信号介导子Smad7的表达差异,拟探讨二者在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潘姝;利天增;李叶扬;张涛;梁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致膝髋关节严重畸形15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躯干、下肢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挛缩致膝、髋关节屈曲畸形的治疗方法,并总结其经验.方法笔者将1960年12月-1995年12月收治的15例躯干及下肢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屈曲畸形的膝、髋关节(共21个)按畸形程度分为A、B、C 3组.A组瘢痕切除后关节能直接复位,立即用大张自体皮覆盖创面,缝合后包扎固定.B组瘢痕切除后关节不能立即恢复到伸直位,根据供区条件选择大张自体皮或小片头皮覆盖创面,再用踝套进行牵引治疗(力量逐渐加大),直至关节恢复到伸直位.C组关节瘢痕挛缩伴残余肉芽创面,创面较大者先用异体皮覆盖,待其成活后再切除瘢痕,并按B组方法治疗;肉芽创面较小者在无菌条件下直接与瘢痕一起切除,再按B组方法治疗.结果14例患者膝、髋关节屈曲畸形均被矫正至伸直位,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仅1例患者关节未完全复位.结论瘢痕松解术及踝套牵引的治疗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大限度地矫正关节畸形,恢复患者下肢功能,减少局部溃疡形成,并且较节省皮源.

    作者:胡嘉念;彭毅志;李晓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