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东;赵启明;甘精兵;陈丽梅
严重烧伤患者持续的高分解代谢导致营养物质利用障碍,单纯补充营养素不能完全抑制高分解代谢,机体仍存在自身消耗、自噬代谢等病理反应[1].
作者:彭曦;汪仕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深度烧伤后期残余肉芽创面的治疗临床上常采用浸浴疗法,由于浸浴时清创、换药的刺激,坏死组织及细菌毒素吸收等原因引起创面剧烈疼痛,可加重患者的恐惧感,进而排斥浸浴清创治疗,影响创面愈合.2008年7月-2009年3月,笔者单位应用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覆盖浸浴清创后的肉芽创面,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作者:李栋梁;李庆霞;彭代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多黏菌素E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多药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05年8月-2009年1月收治的9例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烧伤患者,在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感染菌种仅对多黏菌素E敏感或其他抗生素对其无效的前提下,采用多黏菌素E静脉滴注(100×10~4~150×10~4U/d)或静脉滴注联合呼吸道雾化吸入或灌洗(50×10~4~100×10~4U/d)给药.观察其细菌学疗效、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后者比较用药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胱抑素C水平).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血流和肺部感染,1例血流、肺部和创面侵袭性感染,1例血流和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例患者应用多黏菌素E治疗后,血液中细菌清除率达92.3%;7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液MDR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从用药前的58.2%降至用药后的14.6%(P<0.01);1例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MDR革兰阴性杆菌得以清除.用药后,8例患者被判断为临床有效、1例为临床无效,有效率达88.9%.与用药前比较,9例患者用药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呈下降趋势;8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相近(P>0.05),1例患者明显升高但停药1个月后回降.用药期间和停药5 d内患者均未见神经毒性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在未出现更有效药物的前提下,合理应用多黏菌素E是目前治疗严重烧伤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良好选择.
作者:张家平;杨小顺;陈建;彭毅志;黄跃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休克期液体复苏是治疗大面积烧伤的首要任务,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监测标准[1].过度液体复苏容易导致患者心脏前负荷过大甚至心力衰竭.脑钠肽(BNP)是主要由心室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本研究拟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休克复苏过程中血浆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永新;詹新华;朱剑仙;林雪梅;谢包根;刘世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32岁,火焰烧伤后1 h入院.诊断:火焰烧伤总面积86%.其中Ⅱ度36%、Ⅲ度50%TBSA;低血容量性休克;中度吸人性损伤.入院后立即行补液抗休克、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创面清创后涂磺胺嘧啶银等处理.伤后7 d行双上肢削痂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术.
作者:张林清;吴学田;姚子文;王坤;李彩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2002年11月-2005年10月,笔者在法国里昂Edouard Erriot医院和马赛Conception医院烧伤治疗中心进行了为期3年的学习和工作.现将法国烧伤治疗的概况简介如下.
作者:唐佳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从微观角度探讨真皮基质三维结构对Fb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借鉴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分析真皮组织三维结构,按照真皮组织由黏附成分和非黏附成分组成的原理,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不同参数具有细胞黏着作用的点状结构阵列;运用微图案印刷和分子自组装法,建立4种(8μm×3 μm、间距6 μm,16 μm×3μm、间距6 μm,16 μm×5μm、间距8 μm,20 μm×3 μm、间距2 μm)具有细胞黏附点的桥墩样结构阵列细胞培养基质(MPGCC)培养人Fb,以无MPGCC培养的Fb为对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噻唑蓝法、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法,检测培养Fb中骨架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细胞活力和细胞分泌情况.结果 数学推导结果提示,真皮组织三维结构可用MPGCC进行模拟.用上述4种规格MPGCC培养的Fb其α-SMA表达百分率依次为(49±3)%、(61±3)%、(47±4)%、(51±3)%,与对照组(1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活力依次为0.12±0.03、0.13±0.04、0.14±0.03、0.19±0.03,与对照组0.35±0.04比较显著下降(P<0.05);羟脯氨酸含量依次为(0.95±0.04)、(0.87±0.03)、(0.81±0.03)、(0.77±0.03)μg/mg,与对照组(0.53±0.03)μg/mg比较显著上升(P<0.05).通过调整桥墩角度和桥墩间阵列参数,4组阵列相互对比,α-SMA表达、细胞活力和羟脯氨酸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GCC可能是真皮模板的基本功能单位或称为真皮模板单元,不同的真皮组织三维环境可产生不同的模板效应和创面愈合结局.
作者:姜育智;丁桂甫;陆树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21岁,伤前无心脏病史,硝火烧伤后在外院行抗休克、抗感染、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后因病情恶化,并发感染,腹胀且呼吸困难,于伤后14 d转入我院.入院诊断:(1)烧伤总面积96%TBsA,深Ⅱ~Ⅳ度.
作者:焦献功;蒋章佳;涂赤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系统评价谷氨酰胺(Gln)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对危重病患者预后及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 检索8个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1976年以后的文献资料.鉴定随机对照试验(RCT),纳人研究的标准包括:(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立平行对照;(2)危重病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评分Ⅱ大于10分或烧伤面积大于30%TBSA者;(3)以肠内营养中是否添加Gln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惟一差别;(4)临床结局指标包括患者死亡、院内感染、器官功能衰竭发生情况、住院日及费用.研究方法学质量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及Jadad评分量表进行评定.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224篇相关文献中,共7项RCT符合全部纳入标准.死亡情况:共5项研究报告了545例患者中的死亡例数,研究间无异质性(P=0.46),合并相对危险度(RR)为0.94,95%置信区间(CI)为0.68~1.30,P=0.70.Gln组死亡风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共3项研究报告了489例患者中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研究间无异质性(P=0.0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RR=0.72,95%CI为0.52~0.99,P=0.04.与对照组比较,Gln组院内感染率下降了28%.器官功能衰竭:共3项研究报告了460例患者中发生器官功能衰竭或MODS的情况,研究间无异质性(P=0.6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RR=1.27,95%CI为0.70~2.30,P=0.43.Gln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4项研究报告了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时间,其中3项研究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形式表示结果,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1项研究给出了2组患者入住ICU时间的x±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有3项关于重症烧伤患者的研究给出了住院时间,研究间无异质性(P=0.0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均数差值为-7.24,95%CI为-13.28~-1.19,P=0.02.与对照组比较,Gln组住院时间约缩短7.24 d.结论 Gln增强型肠内营养用于危重病患者,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有可能缩短重症烧伤患者住院时间,但病死率及经济学指标尚需进行更多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作者:江华;陈伟;胡雯;蔡斌;廖如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调查平原地区患者冻伤情况.分析该地区冻伤特点及就医结果.方法 1992~2007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冻伤住院患者59例,年龄15~85岁.统计患者职业、致伤原因、初次就诊时间、冻伤部位及损伤程度(以烧伤深度为判定标准)和致残率.结果 59例患者职业以工人和无业人员居多,主要致伤原因依次为户外活动、意识障碍、接触低温物质,初次就诊时间平均在伤后11 d.浅Ⅱ~深Ⅱ度冻伤12例、Ⅲ~Ⅳ度冻伤47例,共40例截肢或截指.受伤3 d内(含第3天)就诊患者冻伤程度、致残率与受伤3 d后就诊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冻伤致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原地区冻伤患者以四肢末端为主,伤后早期就诊可以减轻冻伤程度并降低致残率.
作者:田彭;李迟;王浩;温春泉;杜伟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2004年3月-2008年5月,聊城市人民医院骨科应用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6~47岁.受伤原因:热压伤10例,工业性挤压伤5例.创面分布:拇指4例,示指4例,中指2例,环指4例,小指1例.
作者:李海清;李书军;范存义;曾炳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扩张后皮瓣治疗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 利用83个皮肤扩张器对38例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进行治疗.扩张器容量为100~600 mL,扩张时间3~5个月.扩张器置入部位大部分为正常皮肤,但其中10个扩张器置入烧伤后稳定软化的瘢痕下.扩张后行皮瓣转移术.本组有3例患者的扩张器置于斜方肌下部深筋膜层内,行以颈横动脉深支为蒂的远位扩张皮瓣移植.结果 38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效果满意.其中8例术后发生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经处理后均未影响治疗效果.30例患者随访3~2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均佳,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扩张后皮瓣是治疗面颈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佳方法.在局部无正常皮肤的情况下,扩张瘢痕皮肤及远位扩张也是良好的选择.
作者:沈余明;胡骁骅;王浩;黎明;张国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营养支持治疗是严重烧伤治疗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目前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存在许多不合理、不规范、不完善的营养支持理念、技术、方法等,现归纳如下与大家探讨,希望今后能有所改进.
作者:王玉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休克对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是导致MODS的主要原因[1].本文总结2003-2008年我科收治的467例烧伤患者资料,分析烧伤休克、MODS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和预防MODS提供参考.
作者:赵英;杨大华;朱童;张友来;张建融;陈桂群;余淤荣;李国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2005年3月-2008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指深度烧伤患者18例(23个伤指),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5±5)岁.损伤部位:拇指3个,示指9个,中指7个,环指3个.小指1个.致伤原因:电烧伤10例14指,热压伤3例4指,鞭炮伤2例2指,强酸烧伤3例3指.创面缺损面积1.5 cm×1.0 cm~4.0 cm×3.0 cm.就诊时间为伤后1~96 h.
作者:赵遵江;薛忠信;张保德;章荣涛;刘勇;任少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笔者对2005年10月-2008年4月本单位收治的58例重度以上烧伤患者,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并探讨其临床疗效.
作者:孙建平;张庆洋;王永军;梁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本研究前瞻性观察了以富含上皮细胞或表皮干细胞的特殊部位(腋窝、耻骨联合部、阴茎体和阴囊等处)正常皮肤作为自体微粒皮源,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旨在为解决严重烧伤,尤其是伴有头皮严重毁损患者皮源缺乏问题提供新方法.
作者:毕所峰;张家平;刘依凌;杨小顺;胡嘉念;彭毅志;黄跃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严重烧伤患者免疫稳态失衡,是并发全身性感染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肠道是外科应激的中心器官,已有实验结果提示: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地维护肠道结构功能[1-2],降低烧伤后高代谢反应[3].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早期肠内营养可保护肠道免疫系统,有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产生等作用[4].本研究以烧伤患者为对象,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炎性介质和全身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忠勇;叶祥柏;王锡华;夏来启;沈运彪;李金玺;石东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