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伟;付晋凤;严刚;江河;刘文军
目的 分析烧伤儿童家长对瘢痕增生、预防和康复治疗的认知程度,为预防瘢痕增生导致的畸形和功能障碍提供指导. 方法 对笔者单位2010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50例烧伤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对烧伤后瘢痕形成的认知情况、对不同性别患儿进行瘢痕治疗的需求度、对不同烧伤部位进行瘢痕治疗的需求度、家长文化程度与瘢痕治疗意愿的关系、对瘢痕防治方法的了解和接受情况等.对数据进行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1)本组病例入院前仅19例(12.7%)患儿家长意识到瘢痕形成问题.入院就诊后半数以上家长由医务人员告知患儿会形成瘢痕及需定期随访,但仅52例(34.7%)患儿家长被告知瘢痕防治的方法.(2) 140位(93.3%)家长认为患儿烧伤后需行瘢痕防治,男女患儿家长对瘢痕康复治疗的需求无明显差异(x2 =0.825,P>0.05).在对不同烧伤部位瘢痕进行康复治疗的需求上,患儿家长对双上肢烧伤的康复治疗需求高,共85位(97.7%).(3)不同文化程度的烧伤儿童家长对瘢痕增生治疗的意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供患儿家长选择的瘢痕防治方法共8种,85位(56.7%)家长选择外用药物,选择压力疗法者26位(17.3%),愿意接受口服药物治疗者比较少,仅有18位(12.0%).结论 儿童烧伤后家长对瘢痕形成及防治认识不足,医务人员应强化家长的瘢痕康复意识,同时提高临床瘢痕康复治疗技术和社会关注度.
作者:韩大伟;付晋凤;严刚;江河;刘文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刃厚皮回植小儿烧伤中厚皮供皮区的临床效果. 方法 笔者单位将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90例烧伤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头皮刃厚皮组(简称头皮组)、非头皮刃厚皮组(简称非头皮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术前清创后,采用鼓式取皮机胶纸取皮法自大腿前外侧切取厚度为0.30 mm的中厚皮片,移植于烧伤创面上.头皮组以气动取皮刀切取大小为10 cm×5 cm ~ 20 cm×5 cm、厚度为0.12~0.15 mm的条状刃厚头皮移植于中厚皮供皮区;非头皮组以气动取皮刀自中厚皮供皮区旁取条状刃厚皮,皮片大小、厚度及移植方法同头皮组;对照组中厚皮供皮区创面直接贴敷单层凡士林油纱并进行适度加压包扎.观察3组患儿供皮区的愈合时间以及瘢痕增生程度.对计量资料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检验. 结果 头皮组、非头皮组患儿中厚皮供皮区的愈合时间分别为(11.3±2.6)、(12.4±3.7)d,较对照组的(21.6±5.5)d明显缩短(P值均小于0.01);头皮组与非头皮组之间比较,供皮区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皮组、非头皮组供皮区瘢痕评分分别为(3.1±0.4)、(3.8±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1.0)分(P值均小于0.01);头皮组与非头皮组患儿中厚皮供皮区的瘢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刃厚皮回植烧伤患儿中厚皮供皮区的术式可以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程度.
作者:胡日查;陈向军;姚兴伟;高国珍;闫德雄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应用足背中间皮神经外侧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儿童第4或5足趾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8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第4或5足趾软组织缺损男性患儿6例,其中电击伤4例、热压伤2例,创面面积为1.0 cm ×0.8 cm~3.2 cm ×2.0 cm,Ⅲ~Ⅳ度.清创后均采用足背中间皮神经外侧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3.0 cm×1.0 cm~4.0 cm ×3.0 cm,供瓣区均植皮封闭. 结果 术后4例皮瓣及移植皮片完全成活;2例皮瓣边缘成活欠佳,出现表皮分离,经换药愈合.随访2~6个月,皮瓣外形、质地良好,患儿均能正常行走. 结论 足背中间皮神经外侧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为修复儿童第4或5足趾创面提供了一种选择.
作者:程勇;周海洋;欧才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2006年1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3例儿童重度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畸形,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6、14岁.致伤原因:烫伤1例、外伤2例.足部创面愈合后均存在严重瘢痕挛缩.伤情:左足受损1例,患儿患侧肢体短缩,左踝内侧胯关节条索瘢痕致足下垂伴内翻、内收,同时患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右足受损1例,患儿小腿后方皮肤及跟腱挛缩致足下垂伴轻度内翻,踝关节未达中立位;双足受损1例,患儿双足下垂伴内翻、内收,踝关节僵直于畸形位似芭蕾舞足,足趾过度背伸,前足完全负重.患儿于伤后2~9年收治入院.
作者:王燕妮;齐鸿燕;张学军;孙琳;王伊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指蹼瘢痕畸形常发生于手部烧伤后或手背部植皮术后,以蹼状粘连常见,影响手部功能和外观.1982年,Smith和Harrison[1]先应用海鸥形皮瓣修复烧伤后指蹼粘连.笔者应用改良海鸥形皮瓣修复蹼状指蹼粘连,充分利用蹼状结构形成较完整的指蹼,多数不需植皮,术后外形较佳.
作者:陈欣;王浩;于东宁;王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严重烧伤对其身心都有重大影响,及时纠正和改善这些影响对烧伤患儿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用于烧伤儿童,可有效改善烧伤后的高分解代谢状态和生长发育落后现象,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GH在治疗儿童烧伤方面的研究作一系统介绍.
作者:王飞;邱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脱细胞组织工程真皮基质治疗供皮区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笔者单位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60例烧伤或慢性创面患者,均行自体皮移植手术.采用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每例患者选取1处大于55 cm2、深度为(0.33 ±0.03) mm供皮区创面,分为左右2个部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一部分中靠近创缘处直径约5 cm创面设为试验组(覆盖脱细胞组织工程真皮基质),余下创面设为对照组(覆盖凡士林油纱).术前1d及创面愈合后1d检测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IgG、IgM水平;记录手术当天及创面愈合当天患者生命体征.换药时观察创面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并行愈合创面组织形态学观察.对数据进行Logrank检验或t检验. 结果 创面愈合后1d患者血白细胞计数为(7.1±1.2)×109/L,较术前1d的(10.1±1.5)×109/L显著下降(t=-12.10,P<0.01);术前1d与创面愈合后1d患者血红细胞计数、Hb水平、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水平及血IgG、IgM水平比较,手术当天与创面愈合当天患者体温、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43 ~ 1.88,P值均大于0.05).未见创面异常分泌物或瘙痒、红肿、红疹等不良状况.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的中位数为12 d(95%置信区间为11~13 d),较对照组的17d(95%置信区间为16 ~ 18 d)明显缩短(x2=24.9,P<0.01).试验组愈合创面Fb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分布及基底膜、表皮层形态较对照组更接近正常皮肤. 结论 脱细胞组织工程真皮基质能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尚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邱学文;王甲汉;王颖;刘亮;吴起;马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年龄对烧伤患者LA50的影响. 方法 (1)将笔者单位1958年12月一2004年12月收治的23 073例患者分为25个年龄段,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中的Probit模块通过概率单位回归方法,分别计算各年龄段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2)合并LA50相近的年龄段形成4个新的年龄段再分别计算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及其95%置信区间(CI).(3)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1958年12月1日-1983年12月31日入院)和B组(198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入院),分别计算2组患者4个新的年龄段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及其95% CI. 结果 (1)25个年龄段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小于或等于5岁偏低,5岁以后有所提高,15岁后明显提高,60岁以后又明显下降.(2)合并后4个年龄段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低者,分别为大于60岁(50.90% TBSA)和小于或等于5岁年龄段(35.81% TBSA),高者,为大于15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年龄段(89.38%、59.22% TBSA).4个年龄段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面积LA5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烧伤总面积LA50的95% CI从低龄到高龄依次为56.87% ~64.69%、64.46%~74.36%、85.89% ~93.37%、44.55%~60.73% TBSA,Ⅲ度面积LA50的95% C1依次为32.67%~39.69%、40.86%~50.41%、55.27% ~ 63.85%、32.46% ~54.86%TBSA.(3)A组患者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分别为69.61%、39.79%TBSA,明显低于B组的98.94%、73.23% TBSA.2组内不同年龄段患者LA50差异仍然存在,2组间各年龄段患者LA50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去大于5岁且小于或等于15岁患者烧伤总面积LA50和大于60岁患者Ⅲ度面积LA50外,2组间其余年龄段患者之间烧伤总面积和Ⅲ度面积LA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中小于或等于5岁、大于15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及大于60岁患者烧伤总面积LA50的95% CI分别为48.38% ~ 56.07%与68.68%~81.35% TBSA、75.91% ~ 84.89%与97.09% ~ 110.45% TBSA、30.08% ~45.08%与60.67% ~ 102.69% TBSA,2组中小于或等于5岁、大于5岁且小于或等于15岁、大于15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患者Ⅲ度面积LA50的95% CI分别为27.48% ~ 34.69%与42.09%~54.03% TBSA、34.78% ~46.43%与49.62%~69.47% TBSA、43.98%~51.77%与66.43%~77.99%TBSA. 结论 年龄是影响LA50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年龄段LA50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而提高,但年龄对LA50的影响不会因治疗水平的提升而明显改变.
作者:林国安;杨晓东;秦书理;李文军;赵广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应用负压治疗技术修复小儿浅Ⅱ度烫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将2009年8月-2012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的307例浅Ⅱ度烫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负压治疗组145例、对照组162例.负压治疗组患儿于伤后72 h内进行负压治疗(压力为-16 kPa),伤后第9天结束;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包扎换药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体温变化、创面修复情况及换药次数;对比负压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创面细菌培养情况,记录负压治疗组治疗后1、2、3d每百分之一烫伤面积的引流液量.数据比较行t检验或x2检验. 结果 负压治疗组患儿出现发热的比例为26.9% (39/145),显著低于对照组[63.6% (103/162),x2 =41.419,P<0.01].伤后第9天,负压治疗组138例患儿的创面完全上皮化愈合,7例零星残余创面经碘伏消毒换药后2d愈合.负压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9.2±0.6)d,明显短于对照组[(10.1±1.6)d,t=6.895,P<0.01].负压治疗组患儿的换药次数为(2.05±0.22)次,显著少于对照组[(4.82±0.81)次,t=39.878,P<0.01].负压治疗组治疗前,17例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治疗后,7例未愈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负压治疗组引流液量与创面大小成正比,治疗后第1、2、3天每百分之一烫伤面积引流液量分别为(9.8±3.2)、(6.2±2.1)、(4.1±1.6)mL. 结论 负压治疗可显著减少换药次数,通过引流创面渗液减轻感染和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创面愈合,是治疗小儿浅Ⅱ度烫伤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申传安;柴家科;庹晓晔;蔡建华;李东杰;张琳;朱华;蔡金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创面愈合是机体面对外来损伤因素进行自我保护的病理生理过程.创面愈合过程分为炎症期、修复期和组织重塑期,这3个时期相互重叠,协调促进创面愈合.巨噬细胞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其作用贯穿整个创面修复过程,不但可以吞噬清除坏死组织、病原微生物和异物,而且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趋化修复细胞,刺激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化,加速胶原沉积和肉芽新生.
作者:薛亮;刘旭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相关地区儿童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寻找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医院199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烧伤儿童病历资料,根据主要致伤原因将病例分为特定因素烧伤组(“锅连炕”构造缺陷导致烫伤,以下称烧伤;简称特因组)和其他原因烧伤对照组(简称对照组).统计2组患儿一般情况、家庭背景、发病周期及病情转归,比较采取“锅连炕”防护措施前后2个时间段(1996-2001年和2002-2010年)流行病学变化趋势.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 (1)一般情况:共纳入16 595例烧伤儿童,其中热液烧伤15 816例占95.3%,非热液烧伤779例占4.7%.特因组患儿5089例占热液烧伤的32.2%,占烧伤住院儿童总数的30.7%;收治比例以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多,占该院住院烧伤患儿的34.2% (1803/5267).对照组为11 506例,占烧伤住院儿童总数的69.3%.特因组患儿发病年龄为8个月~5岁,对照组1个月~12岁,2组患儿年龄均以1~3岁居多.特因组男女性别比例为2.1∶1.0,对照组为1.4∶1.0.特因组3590例患儿同时累及多个部位的比例(70.5%,3590/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54.8%,6311/11 506,x2=361.138,P<0.01).2组患儿烧伤部位发生率排列顺序相同,从高到低依次是上肢、下肢、头面颈、躯干.特因组烧伤程度总体上重于对照组(Z=27.770,P<0.01),院前未处理率[31.2% (1588/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24.8%(2857/11 506),x2 =73.010,P<0.01],冷疗处理率[14.7% (747/5089)]明显低于对照组[19.6%(2255/11 506),x2=57.636,P<0.01],伤后6h延迟复苏率[31.5% (1601/5089)]明显高于对照组[7.8%(897/11 506),x2=1545.234,P<0.01].(2)家庭背景及发病周期:特因组患儿家庭背景分别为农村67.3%(3424/5089)、乡镇22.1% (1123/5089)、城市10.7%(542/5089),对照组为农村32.4% (3727/11 506)、乡镇48.4%(5570/11 506)、城市19.2%(2209/11 506).特因组以当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发病高峰期占77.8%(3958/5089),对照组每年5-10月份发病居多[58.2% (6697/11 506)].(3)病情转归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特因组患儿治愈率为32.3%(1645/5089),低于对照组的44.7%(5143/11 506,x2=215.615,P<0.01);病死率为1.6%(79/5089),高于对照组的0.4%(46/11 506,x2=62.700,P<0.01).1996-2001年,特因组占热液烧伤患儿的42.5%(2213/5212),对照组占57.5%(2999/5212);采取“锅连炕”防护措施后,2002-2010年,特因组为27.1% (2876/10 604),对照组为72.9% (7728/10 604),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376.695,P<0.01). 结论 “锅连炕”构造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小儿烧伤发病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锅与炕之间安装防护栏可以明显降低发病率.特殊致伤因素、院前创面处理不正规、休克延迟复苏,是引起患儿致死率和致残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和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陈向军;闫德雄;高国珍;王公升;姚兴伟;韩德志;王丽;宿庄;邢继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烧伤延迟复苏高血糖患儿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笔者单位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高血糖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强化组患儿入院后立即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为4.4 ~ 6.1 mmol/L;对照组入院后患儿按照临床常规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10.0~11.1 mmol/L.于治疗后1、3、5、7d清晨抽取2组患儿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中TNF-α、IL-6、IL-2和IL-10水平.观察2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感染情况、MODS发生情况、死亡情况、低血糖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x2检验.结果 治疗后3~7d,强化组患儿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8.674、4.356,P值分别为0.004、0.038);强化组患儿各时相点IL-2、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6.300、11.457,P值分别为0.013、0.001).与对照组比较,强化组患儿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感染发生率分别明显缩短和降低(t =5.341、x2 =4.267,P<0.05或P<0.01),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x2 =4.706,P<0.05),MODS发生率明显降低(x2=5.079,P<0.05),病死率亦有所降低(x2=2.069,P>0.05). 结论 严重烧伤延迟复苏高血糖患儿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缩短炎症反应持续时间,降低炎症反应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梁丽枝;陈向军;赵晓春;高国珍;姚兴伟;闫德雄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男,43岁,体质量63 kg,2006年9月26日工作时被沸水烫伤(以下称烧伤)后3h入院.体格检查:患者意识清楚,烦躁不安,心率151次/min,全身大部分表皮剥脱,基底苍白,部分红白相间.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100% TBSA.其中浅Ⅱ度创面约3% TBSA,散在分布于面部、双手掌侧、双足底;深Ⅱ度创面约38% TBSA,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胸部、背部及部分四肢;其余部位为Ⅲ度创面约59% TBSA.
作者:葛乃航;徐建;刁永力;温从杰;朱云;严晓鸥;刘德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基因传递是指将基因DNA导入目的细胞,并转录翻译成相应蛋白的过程.基因传递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病毒载体转染效率较高,但存在引起免疫反应、病毒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等隐患.因此,基因传递载体的研究重心已逐渐向非病毒载体转移.壳聚糖,即聚(1,4)-2-氨基-2-去氧-β-D-葡萄糖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天然阳离子多聚糖,提取自海洋甲壳类生物,是甲壳素脱乙酸化的产物.
作者:孙勇;张帅;彭曦;龚震宇;李晓鲁;袁志强;李颖;张大伟;彭毅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烧伤病房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常规方法从笔者单位烧伤科患者创面、血液、痰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分离、鉴定细菌.通过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万古霉素等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数据采用WHONET 5.5软件统计分析.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40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总共分离出葡萄球菌386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96株,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0株,其中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的年平均分离率分别为73.00%(143株/196株)和74.20%(141株/190株).各年度MRSA、MRCoNS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均为100.00%;未见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PFGE将40株MRSA分为A、B、C3型,其中A型33株,包括A1亚型30株、A2亚型3株;B型6株,包括B1亚型3株、B2亚型3株;C型1株. 结论 2008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MRSA和MRCoNS分离率高,耐药严重,呈多药耐药性.PFGE A型为MRSA主要流行株.
作者:魏莲花;邹凤梅;刘刚;邓津菊;薛晓东;周军利;蒋丽媛;司晓强;刘俊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对过去10年间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儿行创面细菌学调查,拟为后续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2001-2010年笔者单位收治的835例烧伤患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A组388例,2001年1月-2005年12月入院;B组447例,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患儿的烧伤总面积为10%~40% TBSA,浅Ⅱ~Ⅲ度.对2组患儿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菌种鉴定以及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A组患儿检出40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为105株占25.93%、68株占16.79%;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84株占20.74%,念珠菌8株占1.98%.B组患儿检出487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为136株占27.93%、72株占14.78%;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共120株占24.64%;念珠菌10株占2.05%.2组患儿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G、红霉素等高度耐药,仅对万古霉素和(或)利奈唑胺敏感.A组患儿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高度耐药,B组患儿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对这些抗生素完全耐药.A组患儿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高度耐药;B组患儿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高度耐药,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完全耐药.2组患儿检出的念珠菌对两性霉素、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的敏感率均较高. 结论 与前5年比较,笔者单位儿童烧伤病房后5年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上升为首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排序第2位,耐药现象明显.建议在控制医源性感染、监测细菌耐药情况的条件下,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孙伟晶;陈向军;姚兴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含有趋化因子受体7(CCR7)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感染树突细胞(DC)株DC2.4细胞,对其免疫和迁移功能的影响. 方法 常规培养DC 2.4细胞,构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空载慢病毒和带有上调CCR7基因的慢病毒.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3组:DC 2.4组(DC2.4细胞未经任何处理)、GFP-DC 2.4组(用GFP空载慢病毒感染DC 2.4细胞)和CCR7-DC2.4组(用GFP标记CCR7上升基因的慢病毒感染DC 2.4细胞).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印迹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测各组细胞表面分子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CD80、CD86、CCR7的表达,体外趋化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功能的变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各组细胞免疫功能的差别,另设LPS-DC 2.4组作为阳性对照.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结果 成功构建表达稳定的慢病毒,感染DC 2.4细胞的效率为87.4%.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3组之间MHCⅡ、CD80及CD8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为0.17~1.19,P值均大于0.05).CCR7-DC 2.4组CCR7蛋白表达量为45.1 ±2.1,明显高于DC 2.4组的25.3±1.4和GFP-DC 2.4组的28.6±0.9(F=162.90,P <0.01);后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0,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CCR7-DC 2.4组较DC 2.4组CCR7荧光强度明显升高.CCR7-DC 2.4组细胞体外趋化迁移率为(41.0±2.0)%,明显高于DC 2.4组的(6.0±0.5)%和GFP-DC 2.4组的(6.8±0.3)%(F=84.21,P <0.01);后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0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DC2.4、GFP-DC 2.4、CCR7-DC 2.4及LPS-DC 2.4组吸光度值分别为1.6±0.4、1.9±0.4、1.7±0.4、3.8±0.4,前3组之间差无统计学意义(F =1.56,P>0.05),LPS-DC 2.4组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明显高于其他3组(t值为1.53~1.82,P值均小于0.01). 结论 成功构建能高效表达CCR7的DC 2.4细胞对CCL19有较高的趋化性且对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董志伟;彭毅志;张帅;陈渝;董凤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患者男,72岁,因双下肢截瘫1年,右股骨大转子处皮肤溃烂6个月后转入我院.在外院曾行清创缝合术,术后患者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右股骨大转子处创面感染裂开,表面有较多脓液及坏死组织,溃疡面积约22 cm×15 cm,深达髋关节,创周红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红细胞计数3×1012/L、血小板计数120×109/L、Hb 80 g/L.肝功能:总蛋白60 g/L、白蛋白30 g/L.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检出奇异变形杆菌.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心电图及胸正侧位X线片均未见异常.诊断:右股骨大转子压疮伴感染.
作者:包国宏;黄朝帅;朱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不同体位下局部持续受压对皮肤血流灌注和温度的影响,为压疮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受试者于右侧卧位、仰卧位、半坐卧位3种体位下,持续受压1、2h时常见受压部位的皮肤压强、皮肤血流灌注量和皮温.右侧卧位时选取肩部、臀(髋)部、足跟部,仰卧位时选取肩部、骶尾部、臀(髋)部及足跟部,半坐卧位时选取骶尾部进行测量.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不同体位下,体表同一受压部位(足跟部除外)皮肤压强均为仰卧位低(P <0.05或P<0.01).右侧卧位、仰卧位均为足跟部皮肤压强低,分别为(15.6±2.1)、(18.1 ±2.6)mm Hg(1 mm Hg =0.133 kPa),P值均小于0.001.持续受压1、2h时,3种体位下受压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均显著低于该部位皮肤血流灌注量基础值,且受压2h的血流灌注量较受压1h显著下降,P值均小于0.01.3种体位下,持续受压1、2h,各受压部位皮温均显著高于该部位皮温基线水平,P值均小于0.01;受压2h皮温与受压1h相比明显增高,P值均小于0.01. 结论 不同体位下局部皮肤持续受压将引起皮肤血流灌注量显著降低,皮温显著升高.
作者:孙艳;崔飞飞;张龙;代彦丽;姜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 烧伤瘢痕康复治疗现状瘢痕防治是现代医学的难题[1-2].瘢痕导致的外形及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回归社会,康复治疗质量是影响烧伤患者终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瘢痕康复治疗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起步晚,专业化程度不高,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不足、衔接差.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康复概念、康复原则的论述较多,关于康复措施的探讨较少.现有一些康复治疗手段及其细节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临床缺乏操作性强、行之有效、效果容易观察的康复手段.烧伤瘢痕患者需要原则性的康复指导,更需要具体可行的康复措施.
作者:侯春胜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