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危重有机磷中毒患者免疫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白海峰;李卫民;田亚军;李杰;焦军林;刘宏伟

关键词:危重有机磷中毒, 丙氨酰谷氨酰胺, 神经系统功能, 免疫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危重有机磷中毒患者免疫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榆林市第一医院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6例危重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能剂氯解磷定、解毒剂阿托品、血液灌流以及其他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连续治疗3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全血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F波潜伏期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IgA、IgM、TLC等指标相比于治疗前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氨酰谷氨酰胺可以使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改善神经功能及免疫功能,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用姜黄素脂质体过敏现象的初步研究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粒径注射用姜黄素脂质体(CLI)引起的过敏反应,并判断可能的过敏反应类型.方法 将平均粒径约为70、100、130 nm的CLI(剂量为20 mg/kg,以姜黄素计)分别尾iv给予大鼠,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0 min、7d,眼眶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注射前后血清中过敏相关因子——补体C3a、C3b和C5a,组胺和抗体IgE、IgG、IgM的含量变化.将平均粒径约为100 nm的CLI和抗过敏药地塞米松(预处理2h,2 mg/kg)联用给予大鼠,观察血清中补体C3a、C5a和组胺的含量变化.结果 给予3种粒径的CLI,血清中补体C3a、C3b、C5a和组胺含量均明显升高,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抗体IgE、IgG、IgM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预先给予地塞米松,在注射CLI前后C3a和C5a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组胺含量极低.结论 3种不同粒径CLI在体内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致,且可能是补体激活相关的假性过敏反应.

    作者:修宪;冯彩霞;唐晓娇;王雪姣;李超;朱颖;王雅鹃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右美托咪啶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术中唤醒期的麻醉策略研究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啶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术中唤醒期的麻醉策略.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行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且术中需要唤醒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15)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B组(n=15)使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C组(n=15)使用生理盐水联合瑞芬太尼.检测各组受试者的苏醒时间、唤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不同时间点(T0-T6)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以及术中不良反应等基本参数,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术中唤醒期的麻醉管理策略.结果 A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唤醒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短于B组和C组(P<0.05);T3时刻A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B组和C组患者,心率显著低于B组和C组患者(P<0.05);T5和T6时刻A组患者的收缩压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患者对指令反应的准确性以及对唤醒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呛咳、躁动)例数较B组和C组患者少,术中知晓例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通过靶控输注的方式,结合Narcotrend检测仪,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术中唤醒期的麻醉管理策略,临床效果佳.

    作者:钮峥嵘;杨飞;徐桂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冬凌草甲素抑制HCT116细胞增殖与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冬凌草甲素(ORI)对人源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结晶紫染色研究ORI(5、10、15、20、25 μmol/L)对HCT11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研究ORI(10、15、20μrnol/L)对HCT116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相关指标(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Smad 1/5/8、p-Smad 1/5/8、p38、p-p38)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凝胶电泳技术分析ORI对BMP7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转染重组BMP7腺病毒(AdBMP7)实现BMP7的外源性过表达,应用BMP7抗体(anti-BMP7)降低BMP7水平,检测ORI是否通过调节BMP7表达影响HCT116细胞增殖凋亡、p38 MAPK信号通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RI明显抑制HCT116细胞增殖,下调PCNA蛋白水平;明显上调Caspase-3、Cleaved caspase-3、p-p38蛋白表达,且呈浓度与时间相关性,对Smad1/5/8、P-Smad1/5/8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明显上调BMP7蛋白及RNA表达;外源性过表达BMP7加强了ORI对上述蛋白表达的调控,anti-BMP7则部分抑制了ORI的作用.结论 ORI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MP7蛋白表达进而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刘荣兴;胡培;马妍;任春美;任文艳;周林云;廖云鹏;朱茄慧;王涵;何百成;孙文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化积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化积片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小儿厌食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服用化积片,一次3片,一日2次,对照组服用儿脾醒颗粒,3~5岁一次1.25g,一日3次,6~14岁一次2.5 g,一日3次,疗程4周.比较两组的食欲不振、体质量、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服药4周后,化积片治疗小儿厌食食欲不振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2总有效率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后平均体质量(18.37±1.72)kg,对照组(17.43±1.29)kg,两组间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92%,试验组的愈显率为80%、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积片治疗小儿厌食症在改善食欲不振症状,尤其改善患儿体质量方面,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性较好,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儿科消化科推广.

    作者:朝鲁门其其格;郭晶;贾宏岩;昝亚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阿奇霉素与诺氟沙星治疗小儿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 对比分析阿奇霉素与诺氟沙星治疗小儿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进行诊治的小儿急性肠胃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阿奇霉素组与诺氟沙星组,每组各50例.阿奇霉素组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治疗,根据患儿体质量每次10 mg/kg,每天1次;诺氟沙星组静脉注射诺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每次150 mg,每天2次.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呕吐缓解时间、发热缓解时间、腹泻缓解时间以及腹痛缓解时间.结果 阿奇霉素组的有效率为98.00%(49/50),明显高于诺氟沙星组的78.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呕吐缓解时间、发热缓解时间、腹泻缓解时间以及腹痛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诺氟沙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 (2/50),与诺氟沙星组的6.00% (3/50)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阿奇霉素对小儿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诺氟沙星,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扬;陈勇;吕加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免疫细胞治疗产品扩增活化的淋巴细胞的成瘤性研究

    目的 研究免疫细胞治疗产品扩增活化的淋巴细胞(EAL)是否具有成瘤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 采用BALB/c裸鼠,分为溶媒对照组、阳性对照(Hela细胞)组、EAL低、高剂量(1×107、5×107/只)组,sc给药1次,观察裸鼠临床症状、注射部位有无结节或肿物形成;每周2次称动物体质量;测量肿物体积,绘制生长曲线;肿物组织取出后,HE染色,光镜下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注射后1周内,阳性对照组注射部位均有肿物生长,随着时间的延长体积逐渐增大;自给药后20 d起,阳性对照组雌性裸鼠与溶媒对照组比较,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0.01),但身体明显消瘦;病理学检查发现,阳性对照组皮下肿瘤细胞灶状/巢状/团块状增生,肿瘤组织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伴或不伴有真皮炎性细胞浸润及出血.EAL低、高剂量组临床症状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均未见肿瘤样病变,体质量增长趋势与溶媒对照组一致.结论 BALB/c裸鼠sc EAL不具有成瘤性.

    作者:黄瑛;高阳;霍艳;郭晓凯;周英男;王歈;汪巨峰;李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雷公藤甲素抗肿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雷公藤甲素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是雷公藤片、雷公藤多甙片等制剂的主要有效成分,临床多用于抗炎及免疫抑制.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还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涉及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等多个方面.综述了雷公藤甲素对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肿瘤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加速其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黄宇;马全鑫;凌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洛美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洛美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6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诊治的偏头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于早晚饭后口服盐酸洛美利嗪胶囊5 mg,每天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餐后联合口服卡马西平,初始剂量为每次0.1g,每天2次,第2天后每隔1天增加0.1~0.2 g,待疼痛缓解后,采用维持剂量0.4~0.8 g/d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24 h内头痛缓解维持时间和头痛发作频率,采用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随访1个月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4.29% (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 (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24 h内头痛缓解维持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VAS评分以及头痛发作频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述观察指标改善程度较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个月的随访发现,对照组复发4例,观察组复发1例,观察组的复发率为2.86% (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3% (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 (6/35),与对照组的11.43% (4/35)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洛美利嗪胶囊对偏头痛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降低头痛发作频率,缓解头痛程度,缩短发作时间,且复发率较低,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李静;刘文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分析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云南省中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包括咳嗽、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肺功能[呼气次数(RR),潮气量(VT)、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TEF/tE,潮气呼气锋流速达峰时间/呼气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咳嗽、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RR、Ti/Te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VT、tpTEF/tE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RR、Ti/T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VT、tpTEF/tE均显著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清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预后及肺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有关.

    作者:汪睿;张颖;黄永坤;余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植物抗毒素,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理作用机制多样,包括激活SIRT1和AMPK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激活Akt通路、增加GLUT2的表达以及抑制PDK,影响糖代谢进程降低血糖水平;激活SIRT1蛋白、PGC-1α蛋白以及参与线粒体途径,促进SOD1的生成、降低ROS的表达以及减少线粒体凋亡,减少胰岛β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也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PPARα通路以及下调VEGF受体Flk-1的表达改善糖尿病肾病,抑制NF-κB而改善糖尿病性肝损伤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综述了近5年来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卢佳倩;赵耀鑫;刘晓彤;薛稳来;李赫宇;赵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目的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对实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影响,观察药物潜在的对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为临床实验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 小鼠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5.5、22.0、88.0 μg/kg,观察小鼠自主活动,进行平衡协调能力和协同睡眠实验,研究药物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食蟹猴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1、4、16 μg/kg,观察食蟹猴的心电、血压、呼吸频率、呼吸幅度,研究药物对动物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鼠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5.5、22.0、88.0 μg/kg,进行胃肠推进实验,研究药物对胃肠消化系统的影响.结果 小鼠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5.5、22.0、88.0μg/kg剂量组动物自主活动、平衡运动能力未见明显变化、未见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作用,且未见胃肠推进的明显变化;食蟹猴单次sc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1、4、16 μg/kg剂量组动物未见明显剂量或时效相关性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影响.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β-1a注射液对实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均未见明显药物影响.

    作者:钟飞;胡雷;刘艳菊;张彩霞;徐德璐;葛鹏;兰天龙;周博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消旋山莨菪碱的杂质研究

    目的 鉴定消旋山莨菪碱未知杂质.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光谱方法联合对消旋山莨菪碱中的未知杂质进行分析,确定未知杂质结构.结果 消旋山莨菪碱在存储过程中因水解而产生杂质,经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薄层色谱法和核磁共振技术鉴定,杂质为6β-羟基托品和托品酸.结论 消旋山莨菪碱中的杂质为水解产物6β-羟基托品和托品酸,应对这两种杂质进行质量控制.

    作者:王雄飞;孙毅坤;钟苗;段晓杰;罗世林;杨雨薇;袁瑞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纳洛酮治疗急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急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入选急性NRDS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天数、用氧天数、呼吸机参数、氧合功能指标[动脉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及动脉血/肺泡气氧分压比(a/APO2)]及治愈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CK、CK-MB、cTnⅠ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氧合功能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呼吸机参数除PEEP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用氧天数、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纳洛酮有助于提高NRDS整体疗效,对NRDS心肌保护作用明显.

    作者:张森山;罗明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阿奇霉素对支气管扩张患者核因子κB通路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对支气管扩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抗炎机制.方法 收集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呼吸内科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94例,使用数字表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体位引流、震动拍击、主动呼吸训练,吸气肌训练等物理治疗促进排痰;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250 mg/次,1次/d,疗程12个月.ELISA法检测p65和IL-6,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肺功能、痰液量、痰液密度和性状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p65和IL-6表达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但观察组p65和IL-6表达较治疗前显著减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呼吸困难评分治疗后显著减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VC和FVE1/pred治疗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呼吸困难评分治疗显著减低,FEV1/FVC和FVE1/pred治疗后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痰液密度评分、痰液性状评分和痰液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 (5/47),对照组为8.5% (4/47),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阿奇霉素长期治疗支气管扩张可以显著改善肺功能,使用安全,抑制NF-κB通路,可能是其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凯;龚正华;朱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S-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S-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ICP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仅予熊去氧胆酸单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瘙痒评分、肝功能指标、血清白介素-12 (IL-12)和IL-18水平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瘙痒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IL)-12、IL-1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羊水污染Ⅱ度、新生儿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ICP疗效优越,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樊阳阳;张京京;王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右归饮联合盐酸雷洛昔芬给药治疗小鼠骨质疏松症

    目的 观察右归饮和盐酸雷洛昔芬联合给药对骨质疏松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雌性小鼠切除卵巢制备骨质疏松模型,手术12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右归饮(0.1g/只)组、盐酸雷洛昔芬(10mg/kg)组和联合给药(右归饮0.1g/只与盐酸雷洛昔芬10 mg/kg联合给药)组,另设假手术组,连续7周每天ig给药1次.给药结束后,将动物处死,Micro-CT测定骨密度和骨组织微形态,并测定骨形态计量指标——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骨体积(B S/BV)、骨小梁的平均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试剂盒法测定血清中Ⅰ型胶原氨基端(P1NP)、胶原羧基端(CTx)水平;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7d,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试剂盒法检测分化相关指标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右归饮组、盐酸雷洛昔芬组和联合给药组的骨密度、BV/TV、Tb.Th、Tb.N显著升高,BS/BV和Tb.Sp显著降低(P<0.05);与盐酸雷洛昔芬组比较,联合给药组的BV/TV、Tb.Th、Tb.N显著升高,BS/BV和Tb.Sp显著降低(P<0.05).联合给药组P1NP水平、细胞增殖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01).ALP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盐酸雷洛昔芬组,显著低于右归饮组(P<0.01).结论 在给药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右归饮和盐酸雷洛昔芬联合给药比单独给药更有效地抑制小鼠骨丢失,通过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骨形成能力,达到增加骨密度、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

    作者:齐晓宇;赵磊;毕冬冬;郝廷;张葆鑫;王兴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改善,及NSE、SOD和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限2000年1月至2017年5月,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篇RCTs(931例患者).7篇采用C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597例),Meta-分析显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改善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MD=-5.17,95%CI(-6.03~-4.30),P<0.01];7篇(593例)采用ADL评估独立生活能力,Meta-分析显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改善独立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MD=8.01,95%CI (6.06~9.97),P<0.01].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SE水平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MD=-4.71,95%CI(-5.65~-3.77),P<0.01],S-100β蛋白水平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MD=-0.40,95%CI(-0.77~-0.22),P<0.01],SOD水平的增加程度大于对照组[MD=13.84,95%CI (11.58~16.10),P<0.01].结论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提高SOD活性,降低NSE和S-100β蛋白水平.

    作者:查莹莹;王丽;盛飞;孙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氨基酸代谢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且发病机制复杂,变异度高,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抗肿瘤的相关研究也一直是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而随着代谢组学的兴起,肿瘤重编程概念的提出,氨基酸代谢已成为抗肿瘤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用于阐明肿瘤发生机制、发现肿瘤治疗新靶点.对氨基酸代谢和肿瘤、肿瘤营养、肿瘤微环境、肿瘤相关基因、抑癌因子、中药疗法的关系进行综述,为肿瘤临床治疗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徐钰;宋捷;项蓉蓉;梁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润燥止痒胶囊联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润燥止痒胶囊联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润燥止痒胶囊联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与单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项研究,2 00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润燥止痒胶囊联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能显著提高的临床有效率[RR=1.45,95%CI(1.36,1.54),P<0.01],降低瘙痒程度评分[MD=-2.83,95%CI(-3.51,-2.15),P<0.01]、瘙痒持续时间[MD=-2.14,95%CI (-2.49,-1.79),P<0.01]、瘙痒发作频率[MD=-2.39,95%CI(-2.81,-1.96),P<0.01]、瘙痒面积[MD=-1.60,95%CI(-1.94,-1.26),P<0.01]和继发皮损评分[MD=-1.87,95%CI(-2.48,-1.27),P<0.01]和ADR发生率[RR=0.67,95%CI(0.52,0.88),P<0.01].结论 润燥止痒胶囊联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

    作者:石娴;邹爱玲;石年;付曼妮;解翠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贝复舒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贝复舒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选择在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诊治的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患者78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给予贝复舒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两组都连续治疗观察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力状况、并发症情况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98.7%)明显高于对照组(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视力明显好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瞳孔区模性渗出、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7%,对照组为9.0%,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泪液IL-6和TNF-α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泪液IL-6和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复舒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能抑制泪液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治疗疗效与改善视力.

    作者:苏学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

主管:天津市科技厅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 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