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分析

王克辛

关键词:长管状骨, 骨折不愈合, 医源因素
摘要:目的:通过对31例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病例,探讨其不愈合或迟延愈合的原因.方法:对其手术方法、固定材料、负重时间以及手术后的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因手术操作不当造成骨不愈合12例;固定材料选择不当19例,其中单纯钢板过短2例,钢板过短同时有螺钉不合适7例,钢板螺钉不合适同时有骨块处理不当12例;粉碎骨折病人骨折端未做一期植骨24例,其它3例.结论:医源性因素是造成骨折不愈合和迟延愈合的主要原因.
实用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复位后水平后脱位6例分析

    目的:分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不满意原因及水平后脱位的发生和预防.方法:对297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法复位蛙氏位、人体位(human position)石膏固定后观察.结果:此方法治疗过程中出现水平后脱位6例6髋,对治疗影响较大.结论;手法整复蛙氏位或人体位固定是治疗小儿先髋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但并发水平后脱位使患儿丧失了佳治疗时机,应警惕和预防.

    作者:董晓斌;孙月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可吸收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

    我院1993年10月~2002年8月采用截骨矫正,可吸收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1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19例,女16例;大年龄为12岁,小年龄为5岁,平均8岁.手术时间:1年以内4例,2年……

    作者:郑明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带血管蒂髂骨膜植入治疗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骨膜植入在治疗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自1996年9月~2000年4月采用滑膜切除,开窗减压、死骨刮除及带旋股外侧血管蒂骨膜植入综合方法治疗儿童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6例.结果:以髋关节功能和X线片改变为评定标准,本组优良率92.3%,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继东;韦敢;黄国忠;汤正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畸形的诊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继发肘内翻,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我院骨科自1992年~2000年间针对其发生机理,在复位,固定过程中采用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共治疗此类骨折172例,其中144例得到随访,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显著降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徐建军;陈岳峰;李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骨盆内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适应证及手术入路问题.方法:我院自1998年对23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经骨盆内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其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按5项疗效评估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达91.3%.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严格手术操作,经骨盆内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效果良好.

    作者:杜敦进;王世松;张鹏程;杨泗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L—梯形加压钢板治疗儿童股骨粗隆部骨折

    目的:探讨儿童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2月~2002年2月,对12例(13个肢体)儿童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部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L—梯形加压钢板(L—TCP)内固定治疗.其中6个肢体为粗隆间骨折,7个肢体为粗隆下骨折.结果:12例(13个肢体)随访12~72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5~5个月.粗隆下骨折1例术后6个月去除钢板乘车时摔伤发生再骨折.余均完全康复,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L—TCP内固定治疗儿童粗隆部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准确稳定,可尽早行功能活动及恢复基本生活能力,愈合快,并发症少.

    作者:程仙甫;夏秀春;张晋华;臧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髌骨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髌骨骨折临床较常见,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就我院1994年~2001年间治疗10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中,男65例,女37例,年龄18~68岁,横行骨折59例,粉碎骨折43例,新鲜骨折95例,陈旧骨折7例.1.2 治疗方法1.2.1 丝线环扎荷包法 术中复位后,用10号粗丝线荷包……

    作者:张守敏;高月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逆行比目鱼肌内侧半肌骨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逆行比目鱼肌内侧半肌骨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逆行比目鱼肌内侧半肌骨瓣转位加中厚皮片,一期修复胫骨远端骨、软组织缺损9例.结果:9例肌骨瓣及游离皮片全部成活,胫骨远端缺损区3~6个月获骨性愈合.结论:逆行比目鱼肌内侧半肌骨瓣修复胫骨远端骨、软组织缺损成活率高,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宏倬;申永平;薛峰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Orion锁定型钛板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中的应用

    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损伤系骨科的常见病.长期以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被广泛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保护和改善脊髓功能.我院自2001年5月~2002年5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全切除开槽式扩大减压、植骨,Orion钛合金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损伤,……

    作者:陈晓明;李金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增强椎弓根螺钉系统对脊柱固定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多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方法.它通过椎弓根这个“力核”达到三维固定.然而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因其脊柱的骨质状况较差,故很难获得稳固的内固定,给脊柱外科手术带来极大困难,如何提高椎弓根螺钉系统对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固定的稳定性,是当前脊柱外科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就近年来对加强椎弓根螺钉系统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亚平;沈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以自体尺骨为稳定依托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上十分常见,治疗方法很多,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石膏外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硬纸板外固定等,但这几种方法外固定时间长,松动再发移位的可能性极大,同时腕关节日后活动受限,局部皮肤受压,出现涨力性水泡等都影响了治疗效果,为此,我们自1992年~2001年间采用以……

    作者:陶宗勤;范玲;王新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组织工程软骨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软骨细胞在纤维胶内体外生成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将4—10×107cells/mL细胞/毫升的软骨细胞植入纤维胶,在体外培养2个月后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细胞在纤维胶内产生大量的软骨特异性Ⅰ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结论:纤维胶内的软骨细胞可在体外培养的环境下生成大量透明软骨基质.

    作者:张永红;高岩;GB Stark;DJ Schaeler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手指皮瓣术后的感觉恢复

    目的:观察手指末节掌侧皮肤缺损皮瓣移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手部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46人198指掌侧皮肤缺损的病人分为早期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在感觉训练前和训练过程中,按照国际标准分别评定手的感觉等级及两点辨别觉,康复组89人(112指)术后2周开始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行一般处理.经过康复一个疗程(6~8周),进行第二次评定,以后每一疗程评定一次,共4~5次.结果:89人康复训练组手的感觉功能优良率达到96%,有效率为99%.结论:经过感觉康复训练组手的感觉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

    作者:兰秀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国产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掌指骨骨折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国产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掌、指骨骨折,术后外固定0~2周,然后去除外固定,进行早期主动性手部功能训练.定期随访摄片,骨折愈合时间为6~10周,骨折愈合后2~3个月取出钢板螺钉.结果:55例患者均获满意疗效,功能恢复优良(96%).结论:国产微型钢板螺钉固定掌、指骨骨折可提供稳定可靠的内固定,又可进行术后早期功能训练,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手部功能早日康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固定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何金国;方阳;杨国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卡锁环肌腱缝合法在伸指肌腱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以改良Kessler法作为参照,研究卡锁环缝合法在修复伸指肌腱中的抗拉力作用效果.方法:术中随机对50根断裂伸指肌腱平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卡锁环(Locking loop)法和改良Kessler法进行修复,然后进行屈指活动抗拉力测试观察.结果:两组肌腱出现拉松和缝线拉脱的例数分别为:卡锁环法组2,0,改良Kessler组7,5.结论:卡锁环法抗拉力作用显著,适合于伸指肌腱的修复.

    作者:罗志强;黄德山;孙贤德;卢和平;李长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体股骨应力分布的研究

    目的:测试人股骨在相同载荷状态下不同截面和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取健康成人新鲜股骨标本4只,将其自上而下四等分,在其等分点划周线,并将截面周长四等分,确定各面的后内前外,4个标志点.用MTS试验机进行各面各点的纵向压缩、三点弯曲及轴向扭转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股骨干在相同载荷时各个截面所承受的载荷不同,纵向压缩1000N时,压应变在近端1/4内侧点大,平均值为—1.05E—03(mm/mm),张应力在其外侧点大,平均值为6.63E—04(mm/mm).三点弯曲在300N压力时,股骨中间1/2端,内侧点为大张应变,平均值为1.18E—03(mm/mm).轴向扭转对股骨下段以N·m·s的速度施加N·m外翻扭矩时,近端1/4前侧点,扭转角度大为1.85°.结论:在相同载荷下股骨干不同部位所受力不同,揭示了股骨干各种骨折类型的创伤机理.

    作者:祁振喜;张德祥;卫岐山;卢汉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体会

    自从1840年Malgaigne率先应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至今已有160年历史,这种方法历史虽然悠久,但实际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有了很大进展及广泛应用,我院自1999年~2002年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其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叶成;武新荣;陈凤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清创术对手部创面细菌分布的影响

    目的:了解清创过程对开放性手外创面常见污染细菌种类的影响.方法:200例开放性手外伤,于急诊室、手术室刷洗创面后、清创后、关闭伤口前分四次取材,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急诊室、手术室刷洗创面后、清创后及关闭伤口前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71.5%(143/200),74.0%(148/200),33.5%(67/200)及25.50%(51/200).术后伤口感染率为3.5%(7/200).结论:开放性手外创伤面菌种分布广泛,彻底的清创及保持手术室常用器具的清洁是降低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宏;王欣;陈青山;章伟文;陈德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颈椎后路钢板螺钉是一种有效的颈椎固定技术,它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缺损,尤其是后柱的部分缺损.侧块螺钉目前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颈椎弓螺钉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对其适应证、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葛玉堂;顾湘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骨科重症病人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治

    目的: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近8年来21例脂肪栓塞综合征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脂肪栓塞综合征并非少见病,对骨科重症病人应高度警惕其发生.21例中,1例死亡,其余20例治愈.结论:动脉血氧分压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是一个可靠的敏感的指标;及早纠正低氧血症和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是治疗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关键.

    作者:韩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实用骨科杂志

实用骨科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