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钟亮;卢庆晖;阳红华

关键词: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血小板参数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HIE的50例患儿进行临床分度,观察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变(PDW)的变化,并与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 HIE患儿急性期PL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MPV及PDW明显升高(P<0.01),HIE恢复期与对照组PLT、MPV及PDW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IE患儿PLT随HIE病情加重而降低(P<0.01),而MPV、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大(P<0.01).结论临床上动态观察HIE患儿的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的严重程度及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海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背部弹力纤维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弹力纤维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一例弹力纤维瘤特殊染色和临床病理分析,及149例文献报道复习.结果肿物多位于肩胛下部,无包膜,边界不清.镜下瘤内弹力纤维呈波浪状、串珠状、锯齿状的或球状,弹力纤维染色(+).结论弹力纤维瘤内异形弹力纤维表现多样,弹力纤维染色(+).

    作者:郭健;卢义生;赵东晖;付莉萍;李志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苯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洛汀新、倍他乐克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死亡率及病残率.方法将169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及对照组7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洛汀新5~10mg/d;倍他乐克6.25~100mg/d,治疗0.5~2年.治疗6个月后心脏超声复查,对治疗终点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房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高,随访2年其死亡率及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服用洛汀新加倍他乐克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彭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4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于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方法对498例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HI组和NHI组;脑栓塞组和脑血栓组,应用x2检验.结果 HI发生率为9.24%.HI发生率大灶梗死与小灶梗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小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脑栓塞组与脑血栓形成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患者的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HI组与NHI组无差异.结论脑栓塞、梗死面积大小与HI发生密切相关,可认为是H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患者的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与HI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沈美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心悸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以心悸就诊的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77例心悸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室早)频次分为心悸频发室早组(10例)、心悸偶发室早组(25例)、心悸无室早组(42例)进行比较,观察HRV的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心悸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心悸频发室早SDNN、SDANN明显低于偶发室早组(P<0.001),心悸并发室早组除SDANN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心悸无室早组(P<0.01).结论心悸患者HRV减低,反映了心悸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心悸患者室早的发生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有关.

    作者:黄峻;黄燕;鞠文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86例小儿脑性瘫痪临床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小儿脑性瘫痪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86例脑性瘫痪患儿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病多见于男童,以痉挛型为多见,头颅CT或MRI检查、脑电图检查多有异常,易误诊为佝偻病等.小儿脑性瘫痪常见的围产期危险因素有母亲患妊娠期疾病、早产、多胎及高产次妊娠、低出生体重儿、头围小、新生儿窒息、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宫内感染.社会性危险因素有父母亲生育年龄过大过小、父母亲文化程度低、母亲从事体力劳动、月经紊乱、家庭暴力、吸烟.其他危险因素如旧法接生.结论应积极控制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预防脑性瘫痪的发生.

    作者:麦笃雄;吴邦发;李燕;林鲁飞;蒙秀英;陈海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23例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评价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器质性心脏病并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首剂给予胺碘酮3~5mg/kg,15min无效再重复.维持量为600mg-800mg/24h胺碘酮稀释于500ml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点滴.结果本组0.5h内平均负荷量(258.5±107.3)mg,第1个24h胺碘酮静脉用量平均(896.5±141.4)mg.总有效率91.3%,不良反应发生率13%,副作用小.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效果肯定且安全.

    作者:杜永才;韦海珠;周祥群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儿童意外损伤和急性中毒90例分析

    儿童意外损伤是指由意想不到的原因所造成的损伤或死亡,它属于一类疾病.目前我国意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由于某些经济、文化、传统习俗等特点,我国儿童意外损伤的发生处于奇高水平[1].意外死亡居我国0~14岁儿童死亡顺位的第一位[2].儿童意外损伤不仅给众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所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创伤是无法估量的.它将给受伤儿童及其家庭带来终生难以消除的影响.所以重视儿童意外,保护儿童生命及提高儿童生命质量已刻不容缓.现将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儿科急诊及住院儿童意外损伤和急性中毒90例分析如下.

    作者:廖凯;张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目的了解小剂量肝素在治疗白血病合并DIC的疗效.方法对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患者7例,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结果 5例治疗有效.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DIC,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

    作者:陈晓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小儿异物吸入二例误诊分析

    病例1:患儿女,住院号NO.257,出生7天,因鼻塞2天、咳嗽1天入院.患儿2天来出现鼻塞,伴吃奶减少、烦哭.1天来出现阵发性咳嗽、痰鸣,偶有惊跳,无发热、发绀.查体反应可,鼻翼无煽动,三凹征阴性,胸廓对称,呼吸规则,双肺呼吸音对称,可闻及移动性干罗音,给予消炎治疗,病情无缓解.入院第2天中午,咳嗽增多,气促、发绀、哭闹,痰鸣加重,睡眠不宁,频繁惊跳.

    作者:饶雪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外伤性颅后窝硬膜外血肿32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32例外伤性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救治体会.方法对我院自1992年3月~2002年9月收治外伤性颅外窝硬膜外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32例病人中存活26例(81%),其中恢复良好23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6例.结论尽量确诊,严格掌握非手术指征,清除血肿及颅内后减压术,脑室外引流术,给予保持呼吸道畅通.20%甘露醇,速尿联合治疗.

    作者:汪洪波;高惠兴;鲁殿佩;姚辉;曹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嗅鞘细胞复合细胞外基质凝胶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损伤后嗅鞘细胞(OECs)和细胞外基质(ECM)凝胶复合移植对周围神经运动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只大鼠均切断右侧坐骨神经,之后以硅胶管套接于坐骨神经切断部位,实验组囊内给予OECs制成1×10ml的ECM凝胶,对照组囊内给予磷酸缓冲液(PBS)0.05ml.术后2周,应用酶组织学方法进行相应阶段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乙酰胆碱脂酶(AchE)染色,通过标准网格法进行神经元计数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胞体的直径和面积.结果与正常侧相比,对照组损伤侧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NOS活性明显增高,实验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损伤侧实验组3.8±1.4,对照组11.4±2.6,差异非常显著性.对照组损伤神经元胞体直径(27.83±5.28)cm,面积(630.24±52.27)cm2,未损伤侧直径(23.31±3.87)cm,面积(438.47±142.14)cm2,损伤明显增加.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嗅鞘细胞复合细胞外基质凝胶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卢珂恩;李超;布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腹部皮瓣在腕、掌、指创面修复24例的体会

    目的探讨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腹部皮瓣在腕、掌、指创面的修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腹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患者乐意接受,特别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刘朝波;陈审;王伟琴;陈祝演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子宫根治术对早期宫颈癌伴骨盆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

    目的研究子宫根治术及后续的辅助治疗手段,对早期宫颈癌伴骨盆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指标和复发机制.方法本院38例临床分期为IB~ⅡA的宫颈癌患者,均伴有骨盆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实验组;另取20例相同临床分期,但未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标本,作为对照组.子宫根治术后,再施以放、化疗手段进行术后的辅助治疗,随访统计各组患者的生存率.在各组患者治疗前,对血清中的鳞癌抗原水平进行检测;随后对切除组织中的细胞周期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宫颈癌伴骨盆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52.6%,远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对照组患者70.0%(P<0.01);而复发率则达到4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P<0.01).根据回顾性的资料统计,术后的放、化疗辅助治疗,对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在34%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中,鳞癌抗原(SCC-Ag)水平达到5ng/ml;而37%癌组织中的细胞处于细胞周期S期的比例,可以达到20%甚至更高,与对照组患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宫颈癌伴骨盆淋巴结转移患者,接受子宫根治术及后续的各种辅助治疗的预后往往较差,尤其是那些血清鳞癌抗原水平高于5ng/ml,或癌组织中细胞S期的比例高于20%的患者.

    作者:龙世娟;苏玲;葛青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四种药物配伍方法用于孕14~24周终止妊娠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利凡诺终止中期妊娠的效果.方法观察4组中孕妇女:第1组:顿服米非司酮200mg,48h后口服米索前列醇0.2mg,每2h一次,一天不超过6次.第2组:顿服米非司酮200mg,48h后口服米索前列醇0.2mg,同时阴道给米索前列醇0.2mg,而后口服米索前列醇0.2mg,每2h一次,一天5次.第3组:顿服米非司酮200mg,当日利凡诺100mg羊膜腔内注射.第4组:利凡诺100mg羊膜腔内注射.比较4种方法引产效果.结果按照观察第1、2、3、4组顺序,引产成功率分别为:100%、100%、100%、90%.自首次用米索前列醇或利凡诺至胎盘排除时间分别平均为:356.70min、330.00min、1900.00min、2650.00min.胎盘胎膜完整娩出例数分别为38例、38例、28例、16例.住院时间分别为1.10天、1.05天、2.20天、3.50天.住院费用分别平均为:425.25元,469.53元,684.13元,840.85元.观察的第1、2、3组与第4组相比,完全流产率高,胎儿胎盘排除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平均住院费用低.差异显著.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或利凡诺可提高流产率,缩短胎儿胎盘排除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经济支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老年人足部慢性溃疡的修复

    目的总结老年人足部溃疡修复特点.方法分析了44例老年人足部溃疡,对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进行探讨.结果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及足部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创面修复的复杂性.换药是一切治疗的基础,游离植皮是安全、应用广泛的手术方法;皮瓣转移适用于有深部组织暴露者;截肢适用于肢体远端高度疑有癌变或已引起全身淀粉样变者.结论老年人足部溃疡修复顺序的选择为换药治疗、游离植皮、皮瓣转移、截肢(趾).

    作者:方明;张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双黄连注射液引起全身肌肉疼痛二例报告

    例一:患儿,男,7岁,因咽部疼痛伴发热1天,于2004年7月19日上午门诊就诊,患儿平素健康,无特殊病史,门诊检查:T37.6℃,咽部充血明显,心肺无异常.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250ml+双黄连20ml静滴,当用药10余分钟后,患儿开始哭闹烦燥,主诉全身肌肉疼痛,当时检查未见异常,暂把滴数调减后10余分钟,患儿哭闹加剧,全身肌肉疼痛明显.诊断双黄连过敏,立即停用双黄连注射液,用地塞米松10mg静滴,吸氧、非那根12mg肌注,约10分钟后病儿哭闹停止,全身肌肉疼痛消失.

    作者:黄昌说;蔡锋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原发性脑干损伤48例分析

    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致命性损伤,严重者常未及抢救而现场死亡,死亡率高达55.6%~71.1%.我科1986-2003年共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48例,经过积极抢救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奋;李丹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脑钠素、内皮素测定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测定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脑钠素(BNP)、内皮素1(ET-1)水平及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健康人及慢性肺心病患者(30例)不同时期血浆BNP及ET-1水平.结果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BNP分别为64±14ng/ml及52±8ng/ml,ET-1分别为67±18ng/ml及48±12ng/ml,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组血浆BNP和ET-1水平与PaO2呈负相关(r=-0.68,-0.82,P均<0.01),与PaCO2、RVPEP/AT呈正相关(r=0.67,0.58,P<0.01).缓解期血浆BNP水平与PaO2、PaCO2无相关性(P>0.05),肺心病患者血浆BNP与ET-1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浆BNP、ET-1均参与肺心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但在肺心病情况下,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曾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62例分析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内科常见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致死率高,呼吸衰竭是AOPP致死的首要原因.我院1999年6月~2003年12月共收治AOPP合并呼吸衰竭62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文先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B超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价值及治疗应用

    目的评价急诊B超在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诊断价值及治疗应用.方法将我院10年急诊收治并经过超声检查和手术证实200例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论超声在腹部实质脏器诊断有独特临床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应列为首选方法.结果超声检查对实质性脏器破裂和腹腔积液准确率高.

    作者:林建寨;陈月英;郭国斌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海南医学杂志

海南医学杂志

主管:海南省卫生厅

主办:海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