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华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重要急症,如何处置是儿科门诊护士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丽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我们运用Orem自理模式对45例Ⅱ型糖尿病终末期肾移植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增强了病人自理能力,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作者:刘瑞琴;焦伟华;张建华;林柏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9例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 7例治愈出院,术后1例发生穿刺部位出血,1 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均及时发现得以及时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CCF血管内栓塞治疗应重视术后的护理,才能减少并发症,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作者:张和妹;陈健龙;王鹏程;吴美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本文介绍医用微型夹板坚强骨内固定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急诊中,选择无手术禁忌症的病例,行微型夹板坚强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固定方法简便实用,即时手术修复和重建了被破坏的颌骨解剖结构,其临床疗效佳.结论颌骨骨折急诊微型夹板坚强骨内固定,不仅具有减少了长期颌间固定时间的特点,且增加了骨折固位的稳定性,减少了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局部和全身情况的尽快恢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作者:余海;钟伟;黄谢山;邢莉;乔翠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现将2001年4月至2002年5月的110例甲状腺手术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金玉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咪唑安定用于颈丛阻滞甲瘤手术的镇静遗忘作用及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甲瘤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 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mg/kg),C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7mg/kg).观察镇静分级、遗忘效果、心率、平均动脉压、指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咪唑安定组的镇静分级和遗忘效果有显著性差异,且镇静作用与剂量相关;咪唑安定组还可抑制颈丛阻滞后患者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但对指脉搏血氧饱和度无影响.结论咪唑安定0.07mg /kg作为颈丛阻滞甲瘤手术用药是安全的.
作者:曾德茁;欧阳碧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局部浸润阻滞为主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效果.方法急性软组织损伤病人139例,分成两组,试验组(n=76),用镇痛复合液根据部位不同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30ml,以痛点为穿刺点,行扇形浸润注射,结合干热敷、适度制动、局部按摩等理疗.5~10天后,根据疼痛缓解情况,VAS降低≥5的病人无需进一步治疗,VAS降低<5的病人进行第二次治疗.对照组(n=63):组成与实验组相似.接受NSAIDs类药物治疗, 理疗措施同实验组.结果试验组效果优良率1周80%,2周92.1%,2周有效率100%,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优良率1周30%,2周57.1%,2周有效率76.1%,15例(23.8%)出现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局部浸润阻滞治疗效果确切,治愈率高,未见明显的治疗并发症, 病程缩短,病人乐于接受,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和疼痛的方法.
作者:田国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我院自1998年1月-2002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截瘫病人71例,通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报道如下:
作者:韦燕飞;陆艳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为了探讨新生儿脐带残端应用脐带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新生儿脐带残端早期剪除,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第一组观察组为(出生后36-48h,55例);第二组对照组为(以生后48-72h,85例对比)脐带残端剪断后采用我院药房购进的脐带粉撒在创面上。结果两组不同时间新生儿脐带残端应用脐带粉效果差异较大,在生后48~72h脐带残端剪除出血量少,应用脐带粉后脐带干燥时间短,感染率为0。结论脐带残端应用脐带粉达到收敛、止血、抗感染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诗芳;李秋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紧张素Ⅱ(AⅡ) 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病(EH)患者41例(LVH22例、NLVH1 9例),同步检测血中TGF-β1、AⅡ及ALD水平,采用日本Aloka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并计算LV MI.并与正常对照组26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H组血中TGF-β1、AⅡ及ALD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以LVH组为甚,差异显著(P<0.001).相关分析表明:TGF-β1与AⅡ、ALD 呈正相关.血中各指标与LVMI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TGF-β1、AⅡ及ALD在高血压LVH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从而为临床在高血压病治疗中防治LVH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汪晓云;廖昆灵;孙碧云;梁英梅;谭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护理疗效 .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给予DF-521治疗,辅以适当的临床护理,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点滴治疗进行对照.结果 DF-521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P<0.01).讨论 DF-521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疗程短、效果好、易使用和副作用少的特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血清白细胞介素6、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26例急性期和18例缓解期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进行检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紫癜性肾炎患儿急性期血清白细胞介素6、8 与缓解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8有助于监测紫癜性肾炎的进展.
作者:余咏文;张强英;李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高能生物离子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择10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对照组:予临床常规治疗;②治疗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能生物离子治疗仪进行治疗,时间各为1个月。观察指标: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陷评定量表;②患者总生活能力状态评定等级;③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果治疗组显效例数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5);TCD结果提示治疗组的各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能生物离子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肯定疗效,治疗组无一病例病情恶化,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和推广。
作者:林铁琴;苏庆杰;陈靖;王源江;陈志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在肝癌及肝硬化时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美国Beckman Array 360特定蛋白仪,利用散射比浊法对60例肝癌患者、52例肝硬化患者及70例健康人员对照血清CP进行测定.结果肝癌患者血清中CP的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CP的含量则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都非常显著(P<0.0 1).检测血清中CP含量的变化有助于肝癌、肝硬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陈静;翁义锐;林寿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临床资料本组共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扩张型心脏病6例,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1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接受动脉测压的病人均为循环功能衰竭者.
作者:陈华慧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为帮助临床用药,我们从本院1995-2000年分离760株细菌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了监测 .简述如下:
作者:王红梅;聂光华;周青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总结了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8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结果本组平均病程为2.6年,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局限性神经功能损害为脑内CA的主要临床表现; 病理表现为由窦状扩张的畸形血管构成,其内无脑组织;CT典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类圆形或结节状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灶;MRI T1W以等信号为主,T2W以高信号多见,部分可见瘤周环形低信号,无占位效应,无血管流空效应;DSA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脑内CA是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且效果较好.MR I是诊断脑内CA的敏感的方法.
作者:刘小丘;袁贤瑞;姜维喜;赵建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观察益胃舒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00例口服我院制剂室生产的益胃舒胶囊,对照组85例口服氨苄青霉素胶囊、甲氰咪呱,灭滴灵等.均服7天观察临床疗效,两周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0%,有效率32 %;对照组显效率41.17%,有效率35.3%.两组显效率对比P<0.05,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益胃舒胶囊治疗慢性胃性的疗效肯定,无明显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贵明;叶清流;谭勇;冯云波;肖秀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我院于2001年6月-2003年7月共收治5例肠粘连病人,全部采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赖云青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婴儿出生体重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因素,指导在城市社区中更好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方法利用孕产妇保健卡资料,调查了广州市1605例的足月正常、自然经阴道娩出的婴儿出生体重,并分析了婴儿性别、孕周、孕次、是否经产妇、产妇年龄、产妇文化程度、产妇体重等因素与婴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男婴和女婴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289g 和3207g,男婴体重显著高于女婴(t=2.29,p<0.05).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分别占4.5%和5.2%.婴儿出生体重与产妇孕周(r=0.32,p<0.01)和产妇出生前体重 (r=0.37,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产妇年龄显著负相关(r=0.11,p<0.05)不同孕次产妇的婴儿出生体重存在明显差异(F=3.42,p=0.02),怀孕3次产妇的婴儿出生体重明显高于怀孕1~2次和4次的产妇的婴儿.结论广州市婴儿出生平均体重为3240g,婴儿出生体重与产妇年龄、产妇体重、孕周、产次和婴儿性别等因素有关.
作者:黄细铭;艾玲保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