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杰;宫璀璀;金星星;代稳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学龄前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携带状况,为预防和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东莞地区抽取3所幼儿园共315名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医务人员填写1份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专用的棉拭子采集儿童的咽喉分泌物和鼻腔分泌物,进行肺炎链球菌培养、血清分型,采用E‐test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鼻拭子标本中的肺炎链球菌检出率(32.79%)高于咽拭子(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史和总居住面积与肺炎链球菌携带有关。共分离出198株肺炎链球菌,其中有21株不可分型,其余177株包含了32个血清型,其中多的血清型分别为14、23F、19A、11A、19F、6B、6A。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血清型覆盖率为34.98%,23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血清型覆盖率为69.13%。对分离出的198株肺炎链球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多重耐药率为22.22%。结论东莞地区学龄前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携带率高,耐药情况严重,多重耐药现象明显。
作者:邝兆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疾病孕妇尿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探讨甲状腺疾病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为甲状腺疾病孕妇预防不良妊娠结局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禅城区中心医院门诊产检孕妇450例,其中疾病组300例、对照组150例,分别抽取静脉血5 m L及随机收集一次晨尿。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采用碘催化砷铈反应检测尿碘,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SOD浓度。结果450例研究对象结果分析发现,对照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SOD浓度明显高于疾病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适量组SOD浓度明显高于碘异常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疾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孕妇SOD浓度明显低于正常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疾病孕妇尿碘、SOD及甲状腺疾病三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及时处理甲状腺疾病与氧化应激反应对预防甲状腺疾病孕妇不良妊娠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伟旗;刘伟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治疗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 )肥胖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67例单用二甲双胍后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肥胖T2DM 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单用二甲双胍)和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利拉鲁肽),治疗周期为12周。分别在基线、治疗12周后检测2组患者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体脂百分比(PBF)、体脂肪量,同时测量一氧化氮(NO)、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游离脂肪酸(FFA)等相关指标,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采取病例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2周后,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组较二甲双胍组,患者体质量(W)、WHR、腰围(WC)、空腹血糖(FBG)、体脂肪量和腹内脂肪(VA)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T2DM肥胖患者在血糖、血脂得到控制的同时,能获得降低W、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内脏脂肪的收益。
作者:王小春;马存花;艾比拜·玉素甫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体分布及药敏情况,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308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常规及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08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发现,细菌性阴道炎810例,占15.3%,念珠菌阳性1110例,占20.9%,滴虫阳性60例,占1.1%。其中3526例进行了病原体检查,共检出病原体2615株,包括支原体1948株,占74.5%;衣原体136株,占5.2%;淋病奈瑟菌17株,占0.7%;念珠菌276株,占10.6%;革兰阳性球菌140株,占5.4%;革兰阴性杆菌98株,占3.7%。解脲脲原体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罗红霉素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7.8%、18.2%、26.3%、27.2%,对克拉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89.4%、99.8%、99.9%。人型支原体耐药性较强,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仅有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敏感率分别为75.3%、96.2%、97.3%,其余抗菌药物敏感率均小于7.0%。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24株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全部敏感。未发现对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结论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种类复杂,治疗女性阴道炎时,应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刘爽;林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基因亚型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相关性。方法采集骨科、针灸风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静脉全血,应用基因分析法定性检测HLA‐B27,其中HLA‐B27阳性的AS确诊患者380例,并选取HLA‐B27阳性健康对照组50例,同时通过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检测A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 HLA‐B27基因亚型。结果380例A S患者中,检出 HLA‐B2704亚型217例(57.1%),HLA‐B2705亚型143例(37.6%),HLA‐B2707亚型11例(2.9%),HLA‐B2711亚型9例(2.4%);50例 HLA‐B27阳性健康对照组中,检出 HLA‐B2706亚型23例(46.0%),HLA‐B2709亚型21例(42.0%),HLA‐B2704亚型4例(8.0%),HLA‐B2705亚型2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结论宝鸡地区AS患者HLA‐B27基因亚型以B2704和B2705为主,与宝鸡地区汉族人群AS的发病呈强相关;B2706及B2709为该地区保护亚型。
作者:王华;甄拴平;党丽君;张树琪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与白细胞介素(IL )‐6、IL‐18水平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糖尿病前期组、2型糖尿病(T2DM)组和健康对照(NC)组患者各30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静脉血清中IL‐6、IL‐18水平。结果糖尿病前期组和T2DM组的IL‐6、IL‐18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水平与FPG、TG、IL‐18呈正相关, IL‐18水平与FPG、TG、IL‐6呈正相关(P<0.05),IL‐6和IL‐18均与HDL‐C呈负相关(P<0.05),但与TC、LDL‐C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L‐6和IL‐18参与了 T2DM 的发病机制,其血清水平可作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筛查和逆转干预效果评价的指标。
作者:刘艳秋;解长银;李红林;李绪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急性造血停滞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停滞,外周血表现以一系、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其中以红系造血停滞为常见,其诱因临床上多见的有:各种溶血性贫血,病毒感染,白血病,淋巴瘤,某些药物、放射性损害等[1‐3]。但是继发于成人Still病(AOSD )的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很罕见,国外学者Moussa等[4]曾报道过类似病例。因本病易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治疗及预后大不相同,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临床治疗非常关键。本病例是1例 AOSD患者妊娠期间发病,行剖宫产后由于感染发生噬血综合征并发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金鹏;李本伟;孙翠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 )水平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 T2DM 患者212例(其中并发大血管病变75例,微血管病变72例,无血管病变65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研究对象中ADA、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T2DM 组中AD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T2DM 并发血管病变者 ADA 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者,且与病变血管数量有关(P<0.05)。ADA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bA1c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07、0.679,P<0.05)。结论 T2DM 患者中ADA水平显著升高,与 HOMA‐IR和HbA1c密切相关,对T2DM 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孟宪霜;李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在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53例感染患者,将其分为3组,其中重症细菌感染组42例,轻症细菌感染组130例,病毒感染组81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4组分别抽取用药前静脉血同时进行PCT、hs‐CRP、WBC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重症细菌感染组 PCT、hs‐CRP、WBC明显高于轻症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细菌感染组PCT、hs‐CRP、WBC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 PCT、hs‐CRP、WBC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hs‐CRP、WBC在细菌性感染疾病中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血清PC T在细菌感染尤其是重症细菌感染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柳颖;林慧铭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联合检测诊断2型糖尿病肾病(T2DN)的价值。方法149例2型糖尿患者依据尿蛋白结果分成3组:正常蛋白尿组(NA组),微量蛋白尿组(MA组)和临床肾病组(CN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C组)。分析并比较各组血清NGAL、CysC、RBP、MMP‐2水平。结果 NA组、MA组和CN 组血清中 NGAL、CysC、RBP水平显著高于 NC组(P<0.05或P<0.01),MMP‐2水平显著低于NC组(P<0.01)。NA组、MA组、CN组NGAL、CysC、RBP及MMP‐2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6.0%、85.7%、92.0%,均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P<0.05)。NGAL与CysC、RBP呈正相关(P<0.05),与MMP‐2呈负相关(P<0.05)。结论 DN患者中血清 NGAL、CysC、RBP显著升高,MMP‐2显著降低,联合检测可作为DN 的早期监控评估指标。
作者:董喜环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 )和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11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0例,心肌梗死(AMI)组34例,5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血清sd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冠心病组sdLDL‐C、TG、TC、LDL‐C、Hcy及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sdLDL‐C、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SAP组(P<0.05),UAP组与SAP组比较,sd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AMI组与 UAP组比较,sd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二聚体水平高于 UAP组。结论测定D‐二聚体与sdLDL‐C检测能较好地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对冠心病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霞;翟励敏;王莉;周玫;陈桂丽;谭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已成为高等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此同时,分子生物学检验也已成为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基因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建立规范化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开展更多的有临床意义的基因检测项目,培养更多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人才已然成了各医院及医学院工作的核心部分。现根据近年来对该院检验科分子生物实验室实习生及见习生的带教工作,总结了几点带教体会。
作者:范超;陈鸣;邓少丽;唱凯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尿干化学中白细胞酯酶(LEU )、亚硝酸盐(NIT ),尿有形成分计数中白细胞计数(WBC )、细菌计数(BACT )与尿路感染之间的关系,探讨尿常规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尿培养阳性为金标准,对200例疑似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测,同时取中段尿做细菌培养。分析尿常规检查中LEU、NIT、WBC、BACT 与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尿常规LEU、NIT、尿 WBC、BACT 的敏感性分别为58.8%、47.0%、82.4%、94.1%,特异性分别为66.7%、96.9%、27.4%、36.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7.6%、88.9%、36.8%、43.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9%、78.0%、75.0%、92.3%。结论在临床中,应用尿常规NIT测定,其特异性较高,且阳性预测值高,阳性结果较为可靠。应用尿沉渣BACT 测试时,其阴性结果较为可靠,将这2种手段综合使用,能有效辅助临床对尿路感染的筛查。
作者:刘婧;王芳;吕文涛;关武荣;李少红;郗宁;魏莲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对小儿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肺部感染患儿258例为感染组,另选取258例同期健康查体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联合检测对小儿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感染组治疗后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均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联合诊断小儿肺部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8.84%、99.22%和99.03%。结论血清 PCT、hs‐CRP和IL‐6水平在肺部感染患儿中升高且三者联合诊断小儿肺部感染的价值良好,可用于小儿肺部感染的辅助诊断。
作者:曾研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应用巢式PCR技术对1例罕见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进行诊断和鉴定。方法采集初诊为输入性间日疟患者血样,进行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显微镜镜检和巢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该患者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阴性;镜检查见寄生于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环状体和滋养体;采用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特异性引物(rOVA1v/rOVA2v)进行巢式PCR ,在760 bp处有特异性扩增条带,测序后经Blast比对,与GenBank数据库中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部分序列的一致性为99%。结论该患者经巢式PCR和序列分析确诊为湖北省首例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
作者:孙凌聪;张华勋;裴速建;夏菁;吴冬妮;林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在颅脑损伤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有创监测,观察组给予无创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5.71%、14.29%,对照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2.86%、1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有1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有6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8.5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有创监测比较,无创监测也同样能够取得确切的监测效果,且无创监测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等特征,能够代替有创监测。
作者:李凤玲;刘燕秀;栾宏权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并比较抗MCV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RA患者(RA组)、56例非RA患者(非RA组)和85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MCV抗体,同时检测87例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ESR、CCP抗体指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抗MCV抗体的诊断价值。结果抗MCV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69%,阳性预测值为73%,阴性预测值为76%。抗MCV抗体的平均浓度依次为(459±441)U/mL(RA组)、(42±136)U/mL(非RA组)、(46±152)U/mL(对照组),RA组的平均抗体浓度较高。RA组活动期[(600±420)U/mL]比慢性期[(70±202)U/mL]抗MCV抗体的平均浓度显著增高。抗MCV抗体与抗CCP抗体(r=0.602,P=0.000)的相关性较与RF (r=0.237,P<0.05)的相关性强,与ESR无相关性(P=0.53)。结论抗MCV抗体在RA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抗CCP抗体、RF有正相关性,联合抗CCP抗体、RF检测可提高RA的诊断效率。动态监测抗MCV抗体的浓度可用于判断RA的病情活动程度。
作者:夏秋风;张慧;邹晓月;张龙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和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中的BRIT1表达情况,比较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分别应用实时荧光PCR(RT‐PCR)、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宫颈癌组织及其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中BRI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BRIT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类型、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RT‐PCR结果揭示宫颈癌组织中BRIT1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技术结果揭示63例标本中的44例(69.8%)宫颈癌组织BRIT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配对的宫颈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级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中,BRIT1蛋白的表达减少更为明显。结论 BRIT1在宫颈癌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提示BRIT1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麦力;王玎;胡琴;聂红;赵清;陈维贤;邓淋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蜂螫伤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值(NEU%)的变化。方法根据螫伤针数及就诊时间不同,分析315例蜂螫伤患者WBC及NEU%,与健康人群比较。结果蜂螫伤患者WBC及NEU%的变化较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螫伤针数在20针以上与3针以下的患者,其WBC及NE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螫伤后3 h内就诊的患者WBC与其他时间就诊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螫伤后WBC及NEU%会明显升高,且与螫伤针数及就医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闫铭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对实验样本质量控制管理的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检验科标本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整改前后检验样本的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应用 PDC A循环进行整改前后比较,标本不合格率、标本采集登记率、标本送检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 A循环管理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实验室标本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
作者:欧阳芬;程招敏;韩光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