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糖代谢状态患者与血清IL-6、IL-18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刘艳秋;解长银;李红林;李绪飞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 2型糖尿病, IL-6, IL-18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与白细胞介素(IL )‐6、IL‐18水平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糖尿病前期组、2型糖尿病(T2DM)组和健康对照(NC)组患者各30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静脉血清中IL‐6、IL‐18水平。结果糖尿病前期组和T2DM组的IL‐6、IL‐18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水平与FPG、TG、IL‐18呈正相关, IL‐18水平与FPG、TG、IL‐6呈正相关(P<0.05),IL‐6和IL‐18均与HDL‐C呈负相关(P<0.05),但与TC、LDL‐C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L‐6和IL‐18参与了 T2DM 的发病机制,其血清水平可作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筛查和逆转干预效果评价的指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对临床药物耐药性。方法选取儋州地区182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进行解脲脲原体(U u )和人型支原体(M h )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2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中,支原体培养总阳性率为35.01%(640/1828),其中男、女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5.94%、42.04%,2014、2015年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30.98%、38.87%。儋州地区分离的支原体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交沙霉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儋州地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感染已多见,并逐渐产生耐药性,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梁渊;林春菊;黄小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含0.5 mg/mL万古霉素的巧克力培养基分离培养流感嗜血杆菌,应用梅里埃 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菌种,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菌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 )法。结果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住院肿瘤患者下呼吸道的合格痰标本中分离出72株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34.7%(25/72);药敏试验的耐药分别为:氨苄西林43.1%(31/72)、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47.2%(34/72)、头孢克洛19.4%(14/72)、四环素19.4%(14/72)、氨曲南16.7%(12/72)和氯霉素16.7%(12/72),而对头孢呋辛、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均高于90%。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很大,β‐内酰胺酶阳性株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80%),不宜用于流感嗜血杆菌的经验用药。

    作者:严瑾;李炜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联合检测对小儿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 )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对小儿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肺部感染患儿258例为感染组,另选取258例同期健康查体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联合检测对小儿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感染组治疗后的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均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hs‐CRP和IL‐6水平联合诊断小儿肺部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8.84%、99.22%和99.03%。结论血清 PCT、hs‐CRP和IL‐6水平在肺部感染患儿中升高且三者联合诊断小儿肺部感染的价值良好,可用于小儿肺部感染的辅助诊断。

    作者:曾研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降钙素原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 在早期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8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观察组,另外选择38例同期同病区的非感染性新生儿为对照组。2组患儿均检测PC T、S A 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并比对结果。结果观察组PCT、SAA、hs‐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及ES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SAA、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8.9%、63.2%、52.6%,特异度分别为86.8%、73.7%、68.4%。结论 PC T在诊断早期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舒铭;王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 )和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11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0例,心肌梗死(AMI)组34例,5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血清sd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冠心病组sdLDL‐C、TG、TC、LDL‐C、Hcy及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sdLDL‐C、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SAP组(P<0.05),UAP组与SAP组比较,sd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AMI组与 UAP组比较,sd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D‐二聚体水平高于 UAP组。结论测定D‐二聚体与sdLDL‐C检测能较好地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对冠心病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霞;翟励敏;王莉;周玫;陈桂丽;谭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MEK-7222K 血细胞分析仪器性能评价

    目的:评估M EK‐7222K血细胞分析仪的各项性能参数是否符合相关要求,能否应用临床。方法以M EK‐7222K血细胞分析仪作为评价仪器,分别进行空白检测、批内和批间精密度测试、携带污染率测试、线性验证,并将M EK‐7222K血细胞分析仪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与显微镜手工分类计数结果进行比对,评估仪器的测量准确度。结果仪器的空白值、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携带污染率均满足要求;线性验证通过;白细胞分类合格率满足白细胞分类计数准确度的要求。结论 M EK‐7222K血细胞分析仪的各项性能参数符合要求,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谭海明;皮永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强直性脊柱炎与 HLA-B27基因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基因亚型与强直性脊柱炎(AS)的相关性。方法采集骨科、针灸风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静脉全血,应用基因分析法定性检测HLA‐B27,其中HLA‐B27阳性的AS确诊患者380例,并选取HLA‐B27阳性健康对照组50例,同时通过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技术检测A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 HLA‐B27基因亚型。结果380例A S患者中,检出 HLA‐B2704亚型217例(57.1%),HLA‐B2705亚型143例(37.6%),HLA‐B2707亚型11例(2.9%),HLA‐B2711亚型9例(2.4%);50例 HLA‐B27阳性健康对照组中,检出 HLA‐B2706亚型23例(46.0%),HLA‐B2709亚型21例(42.0%),HLA‐B2704亚型4例(8.0%),HLA‐B2705亚型2例(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结论宝鸡地区AS患者HLA‐B27基因亚型以B2704和B2705为主,与宝鸡地区汉族人群AS的发病呈强相关;B2706及B2709为该地区保护亚型。

    作者:王华;甄拴平;党丽君;张树琪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应用CLSI EP9-A2文件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比对

    目的:通过对不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方法学比对,探讨不同检测系统各参数测定结果间的可比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EP9‐A2文件,以SYSM 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为参比仪器,2台迈瑞BC‐5380仪器为待评仪器,用临床新鲜抗凝全血对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 )进行检测,计算相关系数(r)和回归方程,以及各项目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Xc)处的偏差,以1/2CLIA′88相对允许误差(TEa%)作为标准判断偏差是否可接受。结果2台BC‐5380分别与XE‐2100仪器间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 r>0.975。在不同的 Xc处,其中WBC 为2.0×109/L和4.0×109/L ;RBC为3.5×1012/L、5.5×1012/L、6.0×1012/L ;Hb为160 g/L ,偏差均大于1/2CLIA′88 TEa%;但这些项目1/2CLIA′88绝对允许误差(TEa)均落在偏差的95%可信区间内,说明是由抽样误差所引起,表明待评方法的偏差可接受;其余项目偏差均可接受。结论2台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与XE‐2100在WBC、RBC、Hb、PLT等4个项目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作者:张磊;任晓艳;何超;李琳;李燕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了解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并比较抗MCV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RA患者(RA组)、56例非RA患者(非RA组)和85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MCV抗体,同时检测87例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ESR、CCP抗体指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抗MCV抗体的诊断价值。结果抗MCV抗体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69%,阳性预测值为73%,阴性预测值为76%。抗MCV抗体的平均浓度依次为(459±441)U/mL(RA组)、(42±136)U/mL(非RA组)、(46±152)U/mL(对照组),RA组的平均抗体浓度较高。RA组活动期[(600±420)U/mL]比慢性期[(70±202)U/mL]抗MCV抗体的平均浓度显著增高。抗MCV抗体与抗CCP抗体(r=0.602,P=0.000)的相关性较与RF (r=0.237,P<0.05)的相关性强,与ESR无相关性(P=0.53)。结论抗MCV抗体在RA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抗CCP抗体、RF有正相关性,联合抗CCP抗体、RF检测可提高RA的诊断效率。动态监测抗MCV抗体的浓度可用于判断RA的病情活动程度。

    作者:夏秋风;张慧;邹晓月;张龙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并比较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在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53例感染患者,将其分为3组,其中重症细菌感染组42例,轻症细菌感染组130例,病毒感染组81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4组分别抽取用药前静脉血同时进行PCT、hs‐CRP、WBC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重症细菌感染组 PCT、hs‐CRP、WBC明显高于轻症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细菌感染组PCT、hs‐CRP、WBC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 PCT、hs‐CRP、WBC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hs‐CRP、WBC在细菌性感染疾病中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血清PC T在细菌感染尤其是重症细菌感染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柳颖;林慧铭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健康体检者100例,每例体检者抽血5 mL ,并分装于2个试管中,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内的正常血液标本按照常规流程进行;观察组内的血液标本先进行人工溶血,而后进行相关的检验。比较两组标本的检验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检验指标结果中,除尿素(UREA)和尿酸(UA)的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检测值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检测值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检测值准确性下降,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应避免血液标本溶血所造成的干扰。

    作者:郭昀燕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CD64指数与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139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细菌感染组72例和病毒感染组67例,并选取健康新生儿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3组间CD64指数、CRP水平及其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CD64指数和CRP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CD64指数和CRP水平与病毒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治疗后CD64指数和CRP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64指数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2.5%、93.0%、91.2%,明显高于CR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指数与CRP呈正相关(r=0.781,P<0.01)。结论联合检测CD64指数和CRP水平,有助于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对抗感染疗效的考核,且CD64指数的诊断效率明显优于CRP。

    作者:吴金斌;邹德学;周逵;晏耀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体分布及药敏情况,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308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常规及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08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发现,细菌性阴道炎810例,占15.3%,念珠菌阳性1110例,占20.9%,滴虫阳性60例,占1.1%。其中3526例进行了病原体检查,共检出病原体2615株,包括支原体1948株,占74.5%;衣原体136株,占5.2%;淋病奈瑟菌17株,占0.7%;念珠菌276株,占10.6%;革兰阳性球菌140株,占5.4%;革兰阴性杆菌98株,占3.7%。解脲脲原体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罗红霉素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7.8%、18.2%、26.3%、27.2%,对克拉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89.4%、99.8%、99.9%。人型支原体耐药性较强,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仅有交沙霉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敏感率分别为75.3%、96.2%、97.3%,其余抗菌药物敏感率均小于7.0%。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24株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全部敏感。未发现对达托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结论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种类复杂,治疗女性阴道炎时,应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刘爽;林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STR基因座遗传学应用研究进展

    基因组DNA中存在一类串联重复序列,其串联重复单位(核心序列)数目在人群中存在较大差异,具有高度多态性,称为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其中重复单位长度为2~6 bp的重复序列称为微卫星序列,也叫短串联重复序列(S T R )[1]。STR分型技术简单、快速,结果可靠,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利用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STR基因座分型是目前国内外法医学个体识别、亲子鉴定和遗传多态性研究的主要手段。

    作者:吴莉莉(综述);宋秀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HPV L1壳蛋白表达与宫颈上皮瘤变及 HPV 分型的关系

    目的:分析HPV L1壳蛋白的表达与宫颈上皮病变的关系及其在HPV分型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对4320例妇女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LCT)和 HPV分型检测,对LCT ≥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或 HPV阳性者行HPV L1检测,并对LCT≥ASC‐US且HPV阳性者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LCT ≥ASC‐US或 HPV阳性者(共401例)进行 HPV L1检测,HPV L1阳性率为34.9%(140/401)。对LCT ≥ASC‐US且 HPV阳性者129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LCT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为79.2%。 HPV L1在LCT 诊断为 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40.2%(29/72)、69.2%(18/26)、9.0%(2/22)。386例 HPV感染者中,单一型别感染率居前四位的是HPV52、58、16、18型,其 HPV L1阳性率分别为53.3%、28.9%、12.2%、5.6%。结论 HPV L1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级别增高呈下降趋势,LCT联合 HPV L1检测可为宫颈病变预后判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梁丽霞;肖燕;高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趋势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和糖尿病肾病(DN)患者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检测167例 T2DM 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M‐Alb)、血糖和肾功能等指标,再将其按尿M‐Alb排泄率分为3组(单纯DM组、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单纯DM组患者的年龄小于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P<0.05)。尿M‐Alb和尿蛋白阳性率以临床DN组高,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DM 组和早期DN组之间血糖指标差异不显著,临床DN组显著高于单纯DM组和早期DN组(P<0.05)。单纯DM组尿素(Urea)和肌酐(Cr)水平明显低于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N越重,患者尿M‐Alb、血糖和肾功能指标就越高,尿蛋白和尿糖阳性率也越高,肾功能受损的趋势也越明显。

    作者:阮国梅;唐荣德;区洪炎;陈文娟;李志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CD64指数、PCT 和WBC在临床细菌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分化抗原64(CD64)指数、血清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计数(WBC)在临床细菌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住院患者132例,包括全身感染组(67例)和局部感染组(65例),另收集健康体检6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外周血CD64表达、血清PCT水平和WBC ,采用ROC曲线分析比较三者的诊断效能,Pearson相关性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身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的CD64指数、PC T水平和WBC均有显著性升高( P<0.001)。与局部感染组相比,全身感染组CD64指数和PCT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间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取佳截断值时,CD64对诊断临床细菌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8%和95.2%,PC T 为87.1%和98.4%,而WBC 为74.8%和96.8%。CD64指数与PCT的曲线下面积(AUC)无明显差异,而二者的 AUC均明显大于WBC的AUC(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在临床细菌感染时,CD64指数与PCT、WBC呈正相关,协同升高。结论 CD64指数和PCT在临床细菌感染疾病中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稍优于WBC。

    作者:郑立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回顾性分析抗核抗体单一荧光核型与抗核抗体谱分型的关系

    目的:分析抗核抗体(ANA)单一荧光模型阳性的样本免疫印迹法检测的结果,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并研究是否能通过荧光模型初步判断其特异性抗体。方法回顾性分析347例A N A单一荧光模型阳性标本,对比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的符合率。结果347例间接荧光法A N A阳性标本,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标本137例,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标本210例,免疫印迹法检测ANA阳性例数分别为100、60例,符合率分别为73.0%、28.6%。核型主要以核颗粒型为主,多出现抗SSA、抗SSB、抗Ro52抗体,高尔基体型、肌动蛋白型核型等核型少见。仅有3例标本的核仁型在分型中出现条带。着丝点型多会出现抗着丝点抗体,特异性高。结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两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因其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报告荧光核型。

    作者:黄琳淋;张松照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U 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CD138阴性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从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离CD138阴性细胞,对其进行培养,观察分离到的CD138阴性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分离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的CD138阴性细胞,用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从 U266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中分离CD138阴性细胞在干细胞培养基内呈球体生长。结论 CD138阴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生长的相关特征。

    作者:张霞;胡大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ICU 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IC U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1~12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IC U所有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8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19.7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00%;分离革兰阴性菌135株(占72.19%),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3.59%、46.15%,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7.91%、32.56%,30.23%;分离出真菌15株(占8.02%),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结论定期检测 IC U病原菌的分布种类和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林明;傅之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