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敏(综述);谢雁鸣(审校)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 K‐ras 基因突变状态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嵌套和 COLD‐PCR 的方法分析560例结直肠癌患者 K‐ras 基因突变状态。结果560例患者 K‐ras 基因总体突变率27.08%,128例血浆标本突变率为0,432例组织标本突变率为27.08%。突变类型包括 G12S 、G12C 、G12D 、G12A 、G12V 、G13R 、G13C 、G13D 、Q61K 、Q61L ,2种不同 K‐ras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62例男性患者的突变率为20.44%,包括 G12S 、G12C 、G12D 、G12V 、G13R 、G13C 、G13D 、Q61K 、Q61L ;198例女性患者的突变率为21.72%,包括 G12S 、G12C 、G12D 、G12A 、G12V 、G13R 、G13D ,不同性别间K‐ras 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227)。80例年轻患者的突变率为20%,包括 G12S 、G12C 、G12D 、G12V 、G13D ;127例中年患者的突变率为33.07%,包括 G12S 、G12D 、G12A 、G12V 、G13R 、G13C 、G13D 、Q61K 、Q61L ;353例老年患者的突变率为16.71%,包括 G12C 、G12D 、G12V 、G13R 、G13D ,不同年龄间 K‐ras 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结论560例结直肠癌患者 K‐ras 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 G12D 、G12V 、G13D ,K‐ras 基因突变在不同标本类型、不同年龄间存在差异,不同性别间无差异。
作者:姚晖;汪杰华;李莉;龚金兰;吴晓峰;陈风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人类 T 辅助细胞(Th)亚群的特征是其产生的细胞因子种类不同[1]。其中以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为主的称为 Th1,主要介导细胞免疫等;分泌 IL‐4、IL‐5、IL‐6、IL‐10、IL‐13等称为 Th2,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2]。Th1和 Th2分别介导2类应答不仅在宿主防御机制中发挥不同作用,也参与不同免疫病理过程。持续 Th1细胞强烈应答可能与自身免疫病等有关。过度 Th2细胞应答,则可能在遗传易感的个体引发过敏特应性。
作者:顾敏(综述);谢雁鸣(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去甲基后形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属于蛋氨酸循环的中间产物[1]。血浆 Hcy 是一个总称,包括还原型 Hcy ,双硫 Hcy ,混合双硫半胱氨酸‐Hcy 和混合双硫蛋白质‐Hcy ,正常情况下游离 Hcy 较少,主要以蛋白质形式存在[2]。
作者:陈尚武(综述);李青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钦州市钦南区各类人群艾滋病病毒(HIV )感染状况,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地区2013~2015年艾滋病实验室 HIV 抗体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IV 抗体检测共3955例,HIV 抗体阳性200例,阳性率5.06%,呈下降趋势。人口学特征显示,HIV 抗体阳性率高的分别为男性9.26%;≥50岁人群为25.36%;农民类人群为30.83%;离异或丧偶类人群为30.86%;文盲类人群16.08%。 HIV 抗体检测标本来源中,转介求询人群阳性率高(38.16%)。结论开展健康教育和干预重点人群;HIV 抗体检测可更早、更多地发现感染者,有利于控制流行疫情和制定预防策略。
作者:郭继昌;沈平;陈清华;符嘉慧;刘仕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规律及耐药特点。方法对该院2014~2015年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948例痰标本有阳性645例,分离菌种66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4例(5.1%),革兰阴性杆菌409例(61.6%),真菌221例(33.3%)。革兰阴性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为重要的致病菌,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与夏季比较,冬季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和真菌感染为主。药物敏感试验显示,主要阳性菌耐药严重。结论老年人肺部感染治疗,应重视细菌的种类分布、迁移和耐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石群;王勤;孙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建立 TaqMan 荧光定量 PCR 方法定量检测新型隐球菌基因组 DNA ,为检测隐球菌性脑膜炎提供重要方法。方法在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查找新型隐球菌各亚型的 ITS‐rDNA 序列,序列比对后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扩增片段为114 bp ,构建质粒标准品,调整质粒浓度为1.42×108 copy/μL ~1.42×10 copy/μL 共8个浓度梯度,分别取2μL 作为模板,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标准曲线,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评价,并检测临床确诊的15例隐球菌脑膜炎感染菌株。结果建立的荧光定量 PCR 可以检测2.84×102拷贝的质粒 DNA ,对临床分离的各10例其他真菌、细菌、乙型肝炎病毒 DNA 和人类基因组 DNA 均无扩增曲线,重复性良好,3个浓度的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86%、1.48%、1.36%,可准确检测15例新型隐球菌。结论成功建立检测新型隐球菌的荧光定量 PCR 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结果稳定可靠,可早期、快速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
作者:韩慧;黄福达;张秀明;吴炳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自制大容量扣式负压抽提装置进行扩增前性能评价。方法采用配套负压抽提装置(对照组装置)和自制大容量扣式负压抽提装置(实验组装置)对67份白细胞(WBC)大于2.0×109/L 的新鲜全血进行核酸(RNA)提取并进行扩增前性能评价,验证实验组的工作效率、提取 RNA 的浓度、纯度及完整性。结果67份 RNA 标本采用对照组装置69 min 完成抽提,处理效率平均为0.97份/分;实验组装置41 min 完成抽提,效率为1.63份/分。对照组抽提标本 RNA 浓度为(248.8±21.4)μg/mL ,实验组为(260.3±21.8)μg/mL 。对照组抽提标本 OD260/OD280和 OD260/OD230分别为(1.995±0.095)和(2.020±0.082),95% CI 分别为1.964~2.025和2.001~2.040,实验组分别为(2.093±0.092)和(2.071±0.120),95% CI 分别为2.075~2.113和2.044~2.10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70,P<0.001),线性回归方程 Y =0.950X +0.039,R2 =0.903。2组装置提取 RNA 后完整性均较好,电泳条带整齐、清晰。结论自制大容量扣式负压抽提装置具有更高的抽提工作效率,且能保证 RNA 浓度、纯度及完整性,更符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具有更优的临床价值。
作者:庄健海;何娴;卓雪芽;郑文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不合格检验标本的产生与采血人员工作年限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不同采血工作年限人员共采集患者111894例标本,将釆血人员工作时间分为0~1年、1~2年、>2年,对采集的不合格标本进行评价。结果0~1年、1~2年、>2年采集的不合格标本的比例分别为2.09%、1.50%、0.5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P<0.05)。结论采血人员工作年限越短,不合格标本的概率越高。应加强采血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对采血流程进行质量管理,提高血液标本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医疗整体质量。
作者:刘素品;王文龙;尹琳琳;朱一堂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微量元素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该院内分泌科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50例,检测甲状腺功能和血清钙、磷、镁、铁指标,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显著降低而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磷显著升高,钙、镁、铁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钙、磷、镁、铁代谢存在严重紊乱,临床应根据相关检测结果,为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王晓朋;刘新琼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耐药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培养法分离出 MRSA ,PCR 法检测 mecA 基因并分型。结果189株 MRSA 标本甲氧西林决定因子(mecA)基因检测有178株为阳性,进行 mecA 基因分型,SCCmec Ⅱ型24株,SCCmec Ⅲ型101株,SCCmec Ⅳ型51株,其他2株未能分型,分型结果存在差异。结论 MRSA以 SCCmec Ⅲ型为主,MRSA 的产生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相关性。
作者:万小涛;钟方财;叶帮芬;张有辉;袁翊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制定量检测游离甲状腺素的化学发光免疫试剂。方法制备吖啶酯‐T4结合物作为信号标记物质,制备链霉亲和素‐磁性微球作为固相载体,结合生物素标记的甲状腺素(T4)抗体,建立小分子竞争法免疫分析体系,分析其灵敏度、准确度和线性范围等性能指标。结果灵敏度为1.5 pmol/L ,线性范围2~75 pmol/L ,批内不精密度 CV 为5.62%~8.24%,批间不精密度 CV 为7.08%~9.82%,与 T3和 rT3无交叉反应,37℃6 d 后发光值降幅为10.7%~14.6%,检测100例临床血清标本,测定结果与进口试剂的相关性 r 值等于0.9245。结论该试剂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稳定性好、受环境影响小、检测结果准确等特点,可配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应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张建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形态学、外周血液学和免疫分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显微镜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相关参数,流式细胞计数仪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标志物,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外周血细胞约85%的患者提示异常或幼稚细胞的存在,不同类型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变化差异明显(M1~2、M5以增高为主,M3以减低为主);多数患者是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程度不同;白细胞分类中,仪器无法分类鉴别急性粒细胞和急性单核细胞,淋巴系统免疫标志物 CD7、CD10和 CD2可交叉表达于髓系白血病,对治疗和预后有临床作用。结论外周血相关参数的检测对白血病的早期筛查、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均有临床意义,而免疫标志物检测是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和分型的补充和支持,且异常敏感标志物的差异表达跟预后密切相关,可显著提高白血病的诊治率。
作者:郭斌;谢宁;刘文;李英;李君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及 HPV 感染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该院2016年1~6月妇科门诊及住院的女性患者宫颈脱落细胞共1368例,采用 PCR‐反向点杂交(PCR‐RDB)法进行25种 HPV 基因分型检测,并结合年龄信息作统计分析。结果1368例标本中有546例检出 HPV 阳性,阳性率39.91%,共检测出24种基因型,前3位感染亚型依次为16型(12.08%)、58型(8.05%)、52型(7.61%),HPV73型未检测到;各年龄组之间 HPV 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感染率高为大于或等于56岁年龄组(52.50%),其次是小于或等于25岁年龄组(52.38%)。结论赤峰地区女性 HPV 感染具有明显的亚型和年龄异质性,提示宫颈癌的筛查和防治应同时考虑 HPV 分型和年龄因素。
作者:于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外周血中干扰素诱导单核因子(Mig)的水平变化。方法40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 ELISA 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 Mig 水平,并同时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HBV DNA 水平。结果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血清 Mig 及 HB‐sAg 、HBeAg 、HBV DNA 明显下降,且治疗后24周比治疗后12周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下调 Mig ,降低血清 HBsAg 、HBeAg 、HBV DNA 水平,有利于控制疾病进展。
作者:张利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 CD44v8在膀胱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实验组患者膀胱及尿路上皮癌患者7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从病理和临床分期2个方面对 CD44v8进行定量分析。对照组20例患者为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结果 CD44v8蛋白在对照组膀胱黏膜上皮无表达,拷贝数小于1×102拷贝/毫升。75例膀胱及尿路上皮癌患者阳性表达26例(34.7%),CT 值均小于35,基因拷贝数均大于1×104拷贝/毫升。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病理分级、肿瘤分期(TNM )相关,与肿瘤复发和数量无相关性。结论 CD44v8可作为判断膀胱及尿路上皮癌分级、分期的参考指标,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刘小荣;王永翔;赵立明;赵小东;刘学军;任玉林;李少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该地区不同育龄女性围产期 B 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RT‐PCR)技术,对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3206例标本进行 GBS 核酸检测。结果 GBS 阳性标本226例,阴性2980例,感染率为7.05%,20~25岁组为6.88%,26~30岁组为6.51%,31~35岁组为7.50%,36~40岁组为11.46%,40岁以上组为11.11%,其中30~40岁组感染率高。不同组别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地区育龄女性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该地区34~37周围产期女性开展 GBS 筛查,降低感染率,为围产期保健提供临床价值。
作者:何建维;张燕;陈敏;袁寅;范超;李勤琴;邓少丽;陈鸣;唱凯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平谷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结果2011~2015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1744株。呼吸道标本96.1%、尿液1.1%、血液0.9%、伤口0.5%、脓液0.3%、胆汁0.2%、导管0.1%、其他分泌物0.7%。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小于45.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小于49.0%、氨苄西林/舒巴坦小于52.0%,亚胺培南小于50.0%,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接近50.0%。头孢哌酮/舒巴坦由6.1%上升至57.1%。美罗培南由34.3%上升至85.7%。结论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逐年减少。病原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泌尿道、血液、胆汁等。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显著升高。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耐药率逐年下降。
作者:李艳;赵明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 Westgard 多规则中22S规则在单一浓度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条件。方法将22 S规则适用范围拓展到单一浓度质控品的同批检测。结果22S规则可以提高系统误差的检出率。结论22S规则在使用单一浓度质控品时,应适用1个批次的2次检测,以提高系统误差检出的及时性。
作者:刘长德;马颖;周杏园;吴素芬;翟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12月该院临床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收集患者临床分离的病原菌2109株,其中真菌138株,占6.54%。分离多的为白色假丝酵母菌82株,占59.4%;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22株),占15.9%。真菌分布前3位是痰液、尿液、血液。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两性霉素 B 敏感性高,敏感率达98.6%;唑类药物耐药率较高,达31%以上。结论肿瘤患者极易发生真菌感染,应加强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作者:单武林;李明;邓芳;阚劲松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缺血修饰清蛋白(IMA )是机体缺血时血清清蛋白末端序列发生改变所形成的生化产物,其可在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与其他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 ACS 的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但 IMA 有诊断时间窗窄、特异性不高的特点,限制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现就 IMA 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葛庆辉;杨丽(综述);徐菲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