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

简玲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 性能评价
摘要:目的:评估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推荐方法及评价标准,对该院单一模块的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临床可报告范围及携带污染率进行测定。结果本底计数结果、批内精密度、与参考实验室的比较、数据偏倚、携带污染检测均符合要求;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临床可报告范围均大于临床要求的范围。结论 Sysmex XN‐1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各项性能良好,精密度及正确度高,线性范围宽,临床可报告范围广,携带污染率低,是理想的实验分析仪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伤寒沙门菌与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药敏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伤寒沙门菌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血液和粪便标本检出的沙门菌129株,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M 100‐S23文件标准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判读。结果129株沙门菌中检出伤寒沙门菌21株,均分离自血液标本;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08株,其中99株分离自血液标本,9株分离自粪便标本。药敏结果显示两种沙门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敏感率都在90%以上,对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噁唑两者的敏感率差异较大,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表现中介和耐药。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CLSI推荐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低于伤寒沙门菌,临床对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的经验用药方案应有所不同。

    作者:杨艳秋;陈艳华;袁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全自动医院智能采血管理系统的应用评价

    静脉采血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成为了检验科的主要工作之一。门诊静脉采血一向具有人流量大、高峰期集中、患者等候时间长等特点。而工作人员长期在嘈杂的环境及患者急躁的催促下,注意力难以一直集中,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大,工作效率低,发生穿刺不成功,错用试管等问题,造成医患纠纷。本科室在2014年10月开始使用日本 T M C BC RO‐BO 8000全自动医院智能采血管理系统,使用后工作人员错误发生率下降,工作效率上升,患者满意度增加[1]。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艳凌;吕炜;韩崇旭;韩东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4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肾脏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素氮(BUN)和肌酐(Cr)联合检测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各类肾脏疾病住院患者230例,其中糖尿病肾病组130例,高血压肾病组100例;另选取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ys C、RBP、BUN及Cr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Cys C、RBP、BUN、Cr水平均升高,高血压肾病组患者血清Cys C、RB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肾病组患者血清BUN、Cr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在肾脏疾病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4项指标联合检测肾脏疾病患者的阳性率(81.9%)高于单项检测。结论血清RBP、Cys C是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和BUN、Cr联合检测可提高肾脏疾病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胡娟娟;周铁成;童开;李小燕;程晓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选择与受血者相合的血液成分的意义,以预防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性溶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卡式微柱凝胶法对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拟输血患者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结果阳性者用谱细胞再进行抗体鉴定。结果10534例患者标本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36例,阳性率为0.34%,其中血液病患者发生率高,占36.11%。特异性抗体分布情况为:抗‐E 7例,占19.44%;抗‐D 15例,占41.67%;抗‐Ec 2例,占5.56%;抗‐C 2例,占5.56%;抗‐c 2例,占5.56%;抗‐M 2例,占5.56%;抗‐S 1例,占2.78%;抗‐Fyb 1例,占2.78%;抗‐Jka 1例,占2.78%;抗‐Dib 1例,占2.78%;抗‐Lea 2例,占5.56%。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能够有效地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朱小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芯片分型法行HPV分型检测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荧光定量法)与基因芯片分型法(简称基因芯片法)在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 PV )中的灵敏度,分析两者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46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111例行液基细胞学诊断、135例行组织学诊断,采用荧光定量法和基因芯片法检测所有受试者15种高危 HPV 基因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荧光定量法检测H PV的灵敏度为55.28%,基因芯片法灵敏度为55.6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κ=0.745);HPV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增加而上升。结论荧光定量法和基因芯片法检测HPV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检测灵敏度都较高,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与H PV感染呈正相关。

    作者:龙秀荣;兰建云;耿建祥;阚延静;范雪梅;夏林;王宏景;梅静;赵雪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19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骨髓象与临床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病因,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19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骨髓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以血液系统疾病为主,占68.9%,主要为急性白血病(14.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2%)、再生障碍性贫血(11.2%)、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10.2%);非血液系统疾病占31.1%,主要为结缔组织疾病(10.7%)、慢性肝病(7.2%)、感染(6.2%)。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复杂,需要密切联系临床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其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廖长风;陈懿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CD64和降钙素原在小儿细菌性腹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检测腹泻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降钙素原(PC T )水平,探讨其在儿童腹泻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18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细菌性腹泻组(60例),病毒性腹泻组(60例),非感染性腹泻组(60例)。检测3组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PC T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对小儿腹泻的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性腹泻组患儿外周血CD64指数和PC T水平均高于病毒性腹泻组和非感染性腹泻组;且细菌性腹泻组CD64和PC T检测阳性率也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64指数对细菌性腹泻诊断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PC 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性腹泻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PC T水平呈正相关(r=0.865,P<0.05)。结论细菌性腹泻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和PCT水平均有明显升高,CD64和PCT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腹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廖长风;陈懿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标本不同处理方法对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测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液标本处理方法在日本东曹AIA9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上测定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 H )水平的差异,以验证合适的上机标本类型。方法用血清管、肝素抗凝管、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 A‐K2)抗凝管、3.2%枸缘酸钠抗凝管4种不同的真空采血管采集同一患者血液,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在2 h内测定iPT H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EDTA抗凝法测定iPTH水平为标准,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正常水平及高值水平标本中,血清及枸缘酸钠抗凝血浆iPTH水平与EDTA抗凝血浆iPTH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素抗凝血浆iPTH水平与EDTA抗凝血浆i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日本东曹AIA9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上测定iPTH可以使用ED T A‐K2及肝素抗凝标本,使用血清标本需要制定相应的正常参考范围,3.2%枸缘酸钠抗凝血浆不适合作为本实验室上机标本类型。

    作者:王春雷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853份中段尿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段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4年1~12月送检的853份中段尿标本进行培养,并对分离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245份中段尿标本分离出病原菌,阳性率为28.7%;共检出病原菌菌株26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0.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33.8%)、真菌(5.9%)。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48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3株;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检出率分别为17.6%、35.8%;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结论临床医生要依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科学合理地选用抗菌药物,防止盲目经验用药,减少及控制ESBLs阳性菌株和其他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

    作者:陶鹏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大数据挖掘促进精准医学发展

    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大数据库中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其潜在价值越来越大,数据信息的提取和挖掘能力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战略需求,需要利用多种数据挖掘工具来开发其潜在的有效价值,以促进多学科的发展和更新。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医学和循证医学的阶段,如今发展到以分子生物学为本质出发点,对疾病精准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精准医学时代。作为现代医疗模式的革命和创新--精准医学及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挖掘和整合涵盖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大数据将成为精准医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提取有效的价值,可以指导和制订出适合每位患者的精准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益大化和医疗资源配置优化。

    作者:任思冲;周海琴;彭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4种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试剂对肺结核的诊断效能评价

    目的:评价4种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 )检测试剂盒在肺结核诊断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采用英国Oxford Im‐munotec Ltd(以下简称Oxford)、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澳大利亚Cellectis公司(以下简称Cellectis)、海口维瑅瑷生物研究院(以下简称维瑅瑷)生产的4种不同IGRA试剂,检测86例肺结核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性γ‐干扰素释放水平,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Oxford、复星、Cellectis、维瑅瑷试剂盒的灵敏度分别为93.02%、88.37%、90.70%、91.86%;特异度分别为92.50%、75.00%、82.50%、87.5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02%、79.17%、84.78%、88.7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50%、85.71%、89.19%、90.91%;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77%、81.93%、86.75%、89.76%;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5、0.892、0.958、0.963。结论 Oxford、复星、Cellectis、维瑅瑷试剂盒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实验室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试剂。

    作者:问亚锋;仇玉林;姜慧;陈菲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5项性能评价的改进与优化

    目的:验证乙型肝炎(简称乙肝)5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定性检测的分析性能,改进和优化试验方案,为实验室选用合适的方法和试剂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梯度稀释定值样品测定检出限;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 EP12‐A2文件进行临界值验证;选取临界值样品评价分析精密度(包括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通过与室间质评检测结果及雅培i4000SR化学发光仪比对评估符合率。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及乙肝核心抗原(HBcAb)的低检出限分别为:0.2 IU/mL、20 mIU /mL、1 NCU/mL、0.75 NCU/mL、0.05 NCU/mL。临界值(C50)±20%的浓度范围包含了多次重复试验阳性率5%~95%的浓度点区间。批内变异系数(CV )≤15%,夹心法批间CV≤25%,竞争法批间 CV≤35%。准确度及与雅培i4000SR比对的阴、阳性符合率均大于或等于95%,其一致性检验κ≥0.75。结论本实验室乙肝5项ELISA检测方法性能符合检测分析要求,检测质量可满足临床需求。

    作者:史静;张亚;邹麟;陈瀑;张莉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病例教学在高职高专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血液学检验的难点是细胞形态学部分,检验内容是多方面的,对于血液常规而言,主要是指外周血细胞涂片的形态分类;而对于血液病的诊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更为重要。由于骨髓正常细胞形态多样,而且不同疾病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细胞形态变化,短时间内不易掌握,而实验课的学时安排相对有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1]。经调查,高职高专学生认为血液学检验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习难度大。为了使血液学检验授课内容易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对高职高专血液学检验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紧密结合临床且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起指导作用的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收到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闭雄杰;韦忠厅;陶静;于声;莫海英;韦祥灵;吴建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分析及Ⅰ类整合子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和Ⅰ类整合子流行情况,为防控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及多因素研究,对Ⅰ类整合子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结果入住重症监护室(ICU)、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高是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Ⅰ类整合子阳性率高达98.6%。结论医院感染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受多种因素影响,Ⅰ类整合子在该院广泛流行,与耐亚胺培南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相关,应加强重症患者感染防御措施,及时发现、控制感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播散途径。

    作者:高玉录;顾敏芳;黄唯;凌峰;何凤春;何友华;朱怡平;李俊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老年痴呆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 Hcy )与老年痴呆(AD )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该院收治的痴呆老年患者100例,并据患者病情分为老年痴呆(AD)组和血管性痴呆(VD)组,另选取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3组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分析Hcy水平与A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AD、VD组患者 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Hcy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VD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升高,且AD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AD患者 Hcy水平高于轻度A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的优势比(OR)值为4.7,95%置信区间(CI)为1.76~7.09;AD患者 Hcy水平与MMSE评分呈明显负相关(轻、中、重度AD相关系数 r分别为-0.32、-0.40、-0.27,P<0.05)。结论 HHcy是导致AD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高H cy水平的关注,以防治老年痴呆。

    作者:刘远兴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老年科患者2013~2014年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科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2014年1563例老年患者的临床标本送检资料。结果共检出非重复病原菌591株,阳性率为37.8%,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共299株(50.6%),其次为尿液171株(28.9%)、分泌物75株(12.7%)、血液15株(2.5%);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2.60%),又以铜绿假单胞菌居多。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共检出多重耐药菌54株,占全院的56.3%。结论该院老年患者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多重耐药较严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杨旭辉;徐祎;张术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RA患者随病程进展机体内部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检测活动期(36例)、缓解期(23例)RA患者及体检健康者(对照组,30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RA患者IL‐6、IL‐1β及T N F水平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IL‐4和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RA患者IL‐6和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IL‐10和 TN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IL‐6随病程发展在后期趋于稳定外,其他4类炎性细胞因子中,IL‐4、IL‐10有上升趋势,IL‐1β和T N F有下降趋势。结论活动期RA患者血清T h1及T h2型细胞因子存在失衡状态,以向T h1型因子偏移为主;将RA按病程划分定期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可为评价病情活动度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施利青;董婷;甸自金;欧阳红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早产窒息新生儿同型半胱氨酸联合心肌酶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在早产窒息新生儿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早产患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住院的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0例,并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同时选取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患儿10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 )、同型半胱氨酸(Hcy )及心肌酶谱各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患儿Hcy、TBIL及各项心肌酶谱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临床资料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早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有3例诊断为心肌炎,29例诊断为亚临床心肌炎,46例诊断为疑似心肌炎。结论早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细胞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常规测定H cy及心肌酶谱对临床诊断新生儿心肌炎及亚临床心肌炎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春姬;元顺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实验前质量控制在确保急诊血液标本质量中的意义

    目的:分析急诊血液检测标本质量,探讨实验前质量控制的意义。方法收集华亭县人民医院2014年1~12月1825例急诊患者的血液标本,测定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糖(Glu)、尿素(Ur)、尿酸(Cr)等项目,并分析标本质量。结果1825例急诊患者血液标本中,140份标本不合格,其中姓名不符有13份,占9.28%;抗凝标本出现凝块51份,占36.43%;输液管采血标本38份,占27.14%;输入有影响的药物或进餐后采血13份,占9.28%;标本量过少标本14份,占10.00%;凝固标本11份,占7.86%。结论实验前标本的正确采集和准备,是实验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应加强标本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作者:周宏;刘九菊;李宝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该院门诊及住院RA患者146例,其他非RA患者110例(其中非RA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8例,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64例),同期体检健康者58例,采用电化学发光(ECLI)法和速率散射比浊分别检测其血清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分析抗CCP抗体与RF单项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抗CCP抗体诊断 RA 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71%、98.20%、97.39%、82.59%,RF诊断 RA 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69%、84.02%、77.50%、72.96%;抗CCP抗体与RF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测值分别为57.53%、98.20%、96.55%、85.03%。结论采用ECLI法单独检测血清抗CCP抗体,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临床对RA的诊断要求,而联合RF只能提高RF对RA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抗CCP抗体的诊断效能无明显提升作用。

    作者:李荔;吴俊渊;张秀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