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亮氨酸氨基肽酶的临床应用进展

胡芳;司平;袁剑锋

关键词:亮氨酸氨基肽酶, 肝病, 肾损伤, 妊娠
摘要:亮氨酸氨基肽酶(LAP)能水解肽链N端并由亮氨酸和其他氨基酸形成肽键的酶,广泛分布于肝、胰、肾等组织[1],当这些组织发生病变时,均可出现血清LAP升高.现就LAP的临床应用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UF-10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显微镜复检规则探讨

    目的 探讨UF-10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简称UF-1000if分析仪)显微镜复检规则.方法 随机选取1 500例患者新鲜尿液标本,分别用UF-1000i分析仪、尿沉渣计数盘对进行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用N-600尿干化学分析仪进行尿液干化学分析,并对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UF-1000i分析仪主要指标的检测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导致不同程度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结论 UF-1000i分析仪对有形成分的检测仅为过筛试验,有必要建立显微镜复检规则,从而保证尿液常规检测的质量.

    作者:孙世忠;翁亚贤;王玉琴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早孕妇女血清IGF-Ⅰ、IGFBP-3检测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早孕妇女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BP-3)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术(IVT-ET)患者,以术后第14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阴性者为试验组A (30例),β-HCG>650.00 mIU/mL为试验组B (30例).以健康孕6周妇女为试验组C( 30例).测定各组IGF-Ⅰ、IGFBP-3.结果 试验组B血清IGF-Ⅰ、IGFBP-3含量低于试验组A(P<0.05);试验组C IGF-Ⅰ高于试验组A及试验组B(P<0.05);试验组C IGFBP-3与试验组A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于试验组B(P<0.05);IGF-Ⅰ、IGFBP-3呈正相关(r=0.766 7).结论 IVT-ET术后14 d,孕妇血清IGF-Ⅰ、IGFBP-3含量均偏低;随孕期延长、胎盘形成,IGF-Ⅰ、IGFBP-3含量迅速增加.孕妇血清IGF-Ⅰ、IGFBP-3可用于预测胚胎发育、胎儿生长状况.

    作者:陈载融;李菡;徐佩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江苏地区男性与女性NG、CT及UU感染情况比较

    目的 探讨江苏地区男、女性泌尿生殖道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脲原体(UU)感染特点及差异.方法 对7 064例疑似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41)岁男性NG、CT单独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小于51岁的女性UU单独感染率高于男性(P<0.05).各年龄段男、女性混合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男、女性不同病原体感染情况存在差异,应重视婚前、老年人群检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多病原体检测.

    作者:毛源;王晶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中性粒细胞CD64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检测对成人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115例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测定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和CD64阳性率.结果 细菌感染组CD64阳性率(75.42%)高于非细菌感染组(39.67%,P<0.05);CD64阳性率为52.92%时,诊断细菌感染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2%.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检测是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作者:张晓微;赵丽;张羿;唐艳;易思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应用多种方法检测老年患者梅毒抗体的探讨与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多种方法检测老年患者梅毒抗体在梅毒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该院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住院患者送检的5 314例血清标本应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等方法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血清标本经TP-ELISA检测有反应性结果占2.35%(125/5 314),阴性占97.65%(5 189/5 314),对125例有反应性的结果经TRUST法检测阴性占87.2%(109/125);有反应性结果占12.8%(16/125),其中阳性(原倍血清)占5.6%(7/125),阳性(1:2稀释)占2.4%(3/125),阳性(1∶4稀释)占2.4%(3/125),阳性(1∶16稀释)占1.6%(2/125),阳性(1∶32稀释)占0.8%(1/125);设诊断界值(OD/cutoff值)为α,TP-ELISA与CLEIA、TPPA的相符率分别为100%、99.1%(α≥4.0),80%、80%(2.0<α<4.0),71.4%、42.9%(1.0<α≤2.0).结论 梅毒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生理病理因素等影响,建议梅毒抗体阳性患者应结合多种血清学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详细了解患者生活史、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后作出判断.

    作者:姚家奎;丁德坤;孙蓉;鲁军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及疗效观察的应用

    临床上各种感染性疾病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为常见,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目前主要根据一些传统的方法如体温变化、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作为参考,这些方法都是非特异性的.故目前尚缺乏一种快速、可靠的对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降钙素原(PCT)是1种降钙素前体,新近发现血清PCT升高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PCT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价值.

    作者:邓拥军;格兰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Sysmex SE-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

    目的 评价Sysmex SE-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简称SE-9000仪)性能,以掌握其检测效果.方法 对SE-9000仪进行精密度、总重复性、稳定性、线性、携带污染率测定,同时用SE-9000 仪与Bayer ADVIA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简称ADVIA120仪)进行对比检测30例临床标本.结果 SE-9000仪测定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主要参数的批内CV为0.15%~2.14%,批间CV为0.15%~2.13%,总重复性TCV为0.44%~1.65%,相关性分析r为0.996~0.999,标本4 ℃和室温24 h稳定性实验误差绝对值分别为0.15%~4.52%和0.33%~4.92%、0%~4.11%和0%~4.05%、0%~4.03%和0%~4.96%、0%~12.00%和0%~10.80%,携带污染率为0.58%~0.86%,对比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9000仪测定主要参数的精密度、总重复性、稳定性、线性、携带污染率、准确性等符合要求,检测结果可用于临床诊治相关疾病.

    作者:凌晓午;邓波;庞冲敏;杨眉;夏世勤;黄盛文;安邦权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胃癌组织GST-π基因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3例胃癌组织标本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GST-π基因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GST-π基因相对表达值为0.56±0.27,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0.18±0.13)(t=5.30,P<0.05);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GST-π基因表达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结论 GST-π基因高表达可能导致胃癌产生多药耐药性,GST-π检测对制订化疗方案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胡秀学;刘跃;杜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北京市顺义区2010~2011年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顺义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1年顺义区346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者的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标本中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非EV71和CVA16的其他肠道病毒的特异性核酸.结果 346例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肠道病毒阳性率为47.98%(166/346).病原谱构成以CVA16型为主,其构成比为50.00%(83/166),其次为EV71占29.52%(49/166),其他肠道病毒占20.48%(34/166).3种肠道病毒在每月中均有报告,4~7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0~5岁为高风险年龄组.男性阳性率略高于女性,性别比为1.52∶1.散居的散发病例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结论 顺义区2010~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CVA16型是优势病毒型.每年春夏季节,应加强对流动人口聚居区5岁以下儿童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作者:马红梅;张文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冠心病患者血脂和总胆汁酸测定结果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脂和总胆汁酸(TBA)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确诊CHD患者589例纳入观察组,体检健康者582例纳入对照组,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总胆汁酸(TBA)水平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清TC、TG、LDL、TBA水平高于对照组,而H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脂异常及TBA水平升高是CHD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农少云;梁娟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尿液细菌及白细胞计数对儿童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尿液细菌及白细胞计数对儿童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某院2011年3~11月所有疑似尿路感染患儿清晨中段尿液,利用sysmex-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尿液中细菌(BACT)及白细胞(WBC)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尿液细菌培养.以尿培养结果作为尿路感染金标准,判断BACT、WBC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242例尿培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19.8%.ROC曲线分析BACT佳截值为99.0/μ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8%、88.1%,曲线下面积为0.943(95%CI 0.908~0.978);WBC佳截值为37.7/μ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81.4%,曲线下面积为0.909(95%CI 0.867~0.951).结论 以尿液BACT及 WBC计数作为尿路感染初筛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较为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作者:黄守林;张林;胡彬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健康人群胰岛素测定稳定性及参考范围调查

    目的 建立本实验室人血清胰岛素(Ins)参考范围并分析测定稳定性.方法 对Architect 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进行方法学评价;对413例健康成年人进行血清Ins检测,分析生理和实验室指标对Ins的影响,建立Ins参考范围;对Ins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进行探讨.结果 Ins检测批内和天间不精密度分别为1.67%和2.60%.各年龄组Ins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Ins水平(中位数5.7 mU/L)高于男性(中位数5.0 mU/L)(z=3.696,P<0.05).以第97.5%位数为参考值上限,第2.5%位数为参考值下限,女性Ins参考范围为2.6~11.8 mU/L,男性为2.3~11.6 mU/L.胰岛素与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Ins水平在25、4、-20 ℃至少可稳定4 h、24 h、7 d.结论 性别是影响人血清Ins水平的重要因素,应建立不同性别Ins参考范围;胰岛素水平在各种温度条件下并非很稳定.

    作者:刘峰;张铁;左媛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400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合肥地区解脲支原体(UU) 和人型支原体(Mh)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40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标本采用支原体试剂盒进行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检测,并对支原体阳性标本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40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感染率48.0%(192/400),其中UU感染率为46.5%、Mh感染率为1.5%、UU和Mh混合感染率为13.0%.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原体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8.44%、97.92%、95.31%、64.06%.结论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及交沙霉素可作为目前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用药.

    作者:何安华;李树锦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马来酸罗格列酮造成肌酐苦味酸法检测结果假性增高

    目的 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RM)对肌酐(Cr)苦味酸法测定的干扰及其机制.方法 将不同饱和度RM溶液加入Cr标准溶液中,采用苦味酸法对混合液进行Cr浓度检测;绘制RM溶液及其与苦味酸的反应产物吸收曲线,分析其干扰Cr检测的可能机制.结果 RM可导致Cr检测结果假性增高,干扰程度与RM浓度呈正相关(r2=0.996);RM溶液在苦味酸法Cr检测采用的510 nm波长附近无吸收峰,但RM与苦味酸的反应产物在480 nm处有吸收峰.结论 RM以造成肌酐检测结果假性增高,并呈良效依赖关系;应避免在患者服用RM后立即进行Cr检测,以减少对检测结果的干扰.

    作者:李金密;高飞;陈开春;邓少丽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宫颈HPV感染基因型分布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苏州、南京两地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3 084例宫颈上皮细胞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型别检测.结果 3 084例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HPV总阳性率为21.37%(659/3 084),苏州、南京地区HPV总阳性率分别为35.32%(481/1 362)、10.34%(178/1 722),一重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4.08%(328/1 362)、8.89%(153/1 722),多重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1.23%(153/1 362)、1.45%(25/1 722),两地HPV总阳性率及一重、多重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应用于宫颈细胞标本HPV检测,对女性宫颈HPV感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海;耿建祥;张劲松;王旭波;兰建云;张昶;董云灿;魏谨;孟献威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胃肠道间质瘤石蜡组织DNA倍体及CD117流式细胞术分析

    目的 研究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NA倍体和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2例GIST和10例食管平滑肌瘤组织的石蜡包埋块切片经过脱蜡水化,酶消化处理,制成单细胞悬液.同时,制备8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细胞悬液,用FCM分别检测DNA倍体和CD117表达.结果 GIST瘤组织细胞出现异倍体阳性率23.1%(12/52),其中极低度/低度危险组未出现异倍体,中度/高度危险组出现12例,两组异倍体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GIST瘤组织CD117均高表达,食管平滑肌瘤CD117弱表达,两组间CD117表达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极低度/低度危险组CD117荧光强度与中度/高度危险组相比,CD11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A异倍体可提示GIST的中高危险度,FCM检测组织单细胞CD117表达可用于GIST的快速筛查.

    作者:李琦;易光明;周铭;李军川;陈廷煊;袁丹波;杜昆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临床微生物室主要病原菌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

    目的 了解该院2010年临床送检标本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0全年住院患者送细菌培养的标本6 950份(非重复),经细菌鉴定后,采用K-B法和MIC法进行耐药性检测,并随机抽取7月份26个非手术科室130份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致病菌检出率为28.63%(1 990/6 950),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6.98%(1 333/1 990),革兰阳性球菌占33.02%(657/1 990),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肠埃希菌(Ecoli)、铜绿假单胞菌(Pae)、肠球菌(Enterococ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肺炎克雷伯菌(Kpn)、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鲍曼不动杆菌(Aba).Ecoli、Kpn 对IPM、MEM、TZP、SCF、AK、FOX耐药率较低;Pae对IPM、MEM、CIP、FEP较敏感;Aba对IPM、SCF耐药率分别为39.13%和36.23%;Pma 对SXT、MH、LEV 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VA、TEC、LZD、F、SXT、C、RD较敏感,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Sau.结论 该院2010年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应将经验治疗转为病原治疗,以减少耐药菌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李平;金炎;郭凤琴;张淼;范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BacT/Alert3D型全自动血培养仪性能评价

    目的 对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简称3D血培养仪)进行性能评价.方法 以标准菌株及已知的临床分离产气荚膜梭菌作为检测菌株,评价仪器检测准确性.以转种平板培养为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 490份临床标本培养结果,评价仪器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等性能指标.结果 标准菌株与临床菌株血培养检测结果与已知结果一致,准确性为100.0%.1 490份临床标本检测灵敏度97.9%、特异度99.7%、漏诊率2.1%、误诊率0.3%、假阳性率7.8%,假阴性率0.3%.快阳性报警时间为2 h.结论 3D血培养仪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灵敏度、特异性高,漏诊率、误诊率低,不仅能提高血培养阳性率,而且缩短了阳性检出时间.

    作者:黄春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新疆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妇女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快速检测法在BV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BV三联法对300例柯尔克孜族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BV检测,并同时进行阴道清洁度及简单的涂片检查.结果 BV三联法检测300例阴道分泌物结果显示当阴道分泌物的pH值大于4.4时,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3项均为阳性的占33%(99/300),而当pH值小于或等于4.4时,上述3项同时阳性的为0%,过氧化氢与白细胞酯酶同时阳性仅占20%(60/300),在阴道清洁度在Ⅱ度的时候,BV发病率高为15%(45/300).结论 BV联合检测技术是1种新型、简便、快速、经济的方法,可用于临床BV的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陈万瑛;李向东;田新梅;于爱萍;宋凤英;陈道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阿奇霉素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长期口服地高辛且血药浓度稳定在0.5~2.0 ng/mL的心力衰竭患者316例,其中158例纳入试验组(口服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余下158例纳入对照组(未接受阿奇霉素治疗);酶放大免疫法测定试验组使用阿奇霉素前后的外周血地高辛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使用阿奇霉素5 d后地高辛血药浓度由(1.1±0.5)ng/mL升高至(1.5±0.5)ng/mL(P<0.05),大于2.0 ng/mL者13例(占8.2%);老年(≥60岁)患者地高辛浓度增高尤其明显(P<0.01).试验组地高辛浓度为(1.5±0.5)ng/mL,高于对照组的(1.1±0.3)ng/mL(P<0.05).结论 阿奇霉素可导致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阿奇霉素和地高辛,减少毒性反应.

    作者:吴薇;李艳;包安裕;童永清;鲁志兵 刊期: 2012年第1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