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品管圈管理对专科医院降低胰岛素使用错误发生率的应用

兰花;蒋娟;张晓娟;刘利;孔令霜;徐灵莉

关键词:品管圈, 胰岛素使用错误, 发生率
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方法,降低专科医院胰岛素使用错误发生率,增加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品管圈理论的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分析导致胰岛素使用错误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对策,经PDC A循环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胰岛素使用错误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4.69%下降至改善后的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明显降低了胰岛素使用错误的发生率,保证了患者胰岛素的安全使用和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全体圈员的创新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尘螨疫苗免疫治疗下调哮喘小鼠气道IL-17的表达

    目的:探讨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对尘螨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BAL 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对照组(B组)和尘螨疫苗治疗组(C组),每组8只。A组小鼠始终采用生理盐水处理;B、C组小鼠采用尘螨过敏原经腹腔建立尘螨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后,B组采用生理盐水治疗,C组采用粉尘螨疫苗治疗。治疗7 d后采用尘螨粗提液雾化激发B、C组小鼠,末次激发24 h后取小鼠肺组织采用 H E染色观察炎性反应变化,取小鼠气道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IL‐17浓度,取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IL‐17浓度。结果光镜下可见B组小鼠肺组织结构紊乱、充血及水肿,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A、C组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B组小鼠气道IL‐17表达明显高于A、C组小鼠。同时B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显著高于A、C组小鼠( P<0.01),而A、C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可降低尘螨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IL‐17的表达,减轻尘螨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炎性反应。

    作者:吕勤;杨小猛;肖小军;陈思;杨平常;刘志刚;张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门诊患者对银行卡预约挂号知晓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目的:调查门诊患者对银行卡预约挂号新挂号方式的知晓状况,同时探索银行与医院对新挂号方式的改进方法与对策。方法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方法来探寻患者对于新挂号方式的知晓状况。结果47%的患者知晓银行卡预约挂号,83%的患者认可银行卡预约挂号;仅22%的患者使用过银行卡挂号,其中80%未成功挂到号;64%的患者选择网上预约挂号,仅18%的患者选择银行网点和医院自助机预约挂号。结论通过对银行卡新挂号方式的知晓状况的调查,为银行与医院提供有效的对于新挂号方式的改进措施,提高患者对新挂号方式的接受程度,从而提高患者对预约挂号的满意度。

    作者:田园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 T )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4年6月该院行脾切断流术的71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 PV T 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方法。结果 PV T发生率受年龄、肝功能等级、是否合并糖尿病和术后抗凝治疗,以及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等5个因素影响。发生 PV T 的患者术前和术毕的门静脉压力及其差值均高于未发生 PV T 的患者( P<0.05)。发生 PVT 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浓度均在术前到术后2周时增高,术后2周后开始降低,发生PV T的患者与未发生PV T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术后2~12周各时间点D‐二聚体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低下、糖尿病、年龄、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术后抗凝治疗、D‐二聚体浓度和门静脉压力是发生PV T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改善危险因素对预防PV T形成有积极意义。

    作者:何念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5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子遗传学异常的FISH检测

    目的: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常见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意义。方法采用CSF12(12p11.1~12q11.1)、D13S25(13q14.3)、RB1(13q14)、ATM(11q22.3)及p53(17p13.1)等5种探针对59例初诊CLL患者的骨髓细胞进行间期FISH检测,分析上述分子遗传学异常与患者的临床Binet分期、Ria分期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初诊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CD38和ZAP70水平的相关性。结果59例CLL初诊患者中,存在1种及1种以上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有49例,占83.1%。其中,del(13q)34例(69.4%),12号染色体三体(+12)和p53基因缺失各11例(22.4%),ATM基因缺失5例(10.2%)。各分子遗传学异常与患者临床分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Hb、PLT、LDH、β2‐MG、CD38和ZAP70表达水平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60岁患者del(13q)异常率(67.6%)显著高于<60岁患者(40.9%),女性患者p53基因缺失的异常率(35.2%)显著高于男性患者(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SH技术是检测CLL患者分子遗传学异常快速、准确、敏感的方法,分子遗传学异常与患者初诊时临床表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傅蔷;林晓岚;陈万紫;陈加弟;黄慧芳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老年腹部手术前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采用加强术前呼吸道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术前护理措施控制患者原发内科及呼吸系统疾病、嘱患者术前戒烟及常规术前健康教育。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强术前呼吸道护理措施,包括肺功能训练、有效咳嗽及吞咽功能训练。评价手术后患者72 h排痰量、血氧饱和度(SpO2)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72 h排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对照组术后 SpO2>95%的患者占78.46%,研究组为9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术后感染性肺炎发病率为7.69%,其中吸入性肺炎4例,发病率3.08%;研究组术后感染性肺炎发病率为2.31%,未出现吸入性肺炎患者,发病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采用加强术前呼吸道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排痰及肺功能恢复。

    作者:王雪蕾;吴雪静;胖艳敏;马晴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不同厂家总蛋白试剂盒测定结果的比较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厂家总蛋白试剂盒所得结果之间的可比性,为不同厂家试剂盒所测结果的互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实验采用深圳迈瑞BS‐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国家标准品作为检测样本,选取9个厂家生产的总蛋白试剂盒(均为双缩脲法),按各自说明书要求,分别检测准确性、重复性、线性、线性偏差。结果9个厂家生产的总蛋白试剂盒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结论市场上总蛋白试剂盒的总体质量良好,测定结果可靠;不同厂家所生产的总蛋白检测试剂盒各性能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其校准品来源和样品试剂比例等有关。

    作者:何乐春;王刚林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护理标识在手术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实施的护理标识应用效果与实施前的常规护理进行比较,手术室护理的标识主要包含患者信息标识、药物不良反应史标识、输液或引流管道标识、药物标识(术中)、手术室空间标识、手术室设备标识及警示标识。结果观察组风险概率为2.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另外患者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实施护理标识措施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行护理标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高阳;高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与 HBV 基因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的疗效与 HB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选取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组,n=60)和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组,n=65)抗病毒治疗。观察2组治疗3、6、12个月后的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并于治疗12个月后检测耐药率及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结果拉米夫定组在治疗6、12个月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 HBV感染患者(P<0.05),但生化学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德福韦酯组在治疗期间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与C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拉米夫定组耐药率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拉米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以rt108M、rt236T为主。结论拉米夫定对B基因型 HBV的抑制作用优于C基因型HBV ;阿德福韦酯的抗病毒疗效与HBV基因型无关;在慢性乙肝型炎治疗过程中要重视 HBV耐药性发生,加强疗效评估。

    作者:刘键;陆学东;黄烈;庄鹏;王琼;吴润香;杨来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乳腺良性病变与乳腺癌患者 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外科住院患者164例,其中88例良性病变患者和76例乳腺癌患者(无淋巴结转移者35例,有淋巴结转移者41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和乳腺良性病变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8(0.18~0.45)、0.26(0.17~0.42)mg/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9(0.22~0.40)、0.24(0.15~0.50)mg/L ,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密切相关性。

    作者:吴卫;孙胜利;陈倩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CLIA)法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LIA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收集阳性血清标本425例,阴性血清标本90例,用T PPA进行确认;根据测定S/CO值将标本分为4组,统计各组CLIA法与T PPA的符合率。结果根据CLIA法检测结果,将标本分为4组:A 组(S/CO<1.20,n=90);B组(S/CO为1.20~10.00,n=139);C组(S/CO>10.00~20.88,n=124);D组(S/CO>20.88,n=162)。A ~D组 CLIA 法与 TPPA 的检测符合率分别为100.0%、68.3%、92.7%、100.0%,B组的检测符合率低,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CLIA法检测梅毒具有敏感性高,自动化程度高,适合大批量标本常规筛查,CLIA法检测阳性结果需进一步做TP‐PA进行确证。

    作者:刘静;于静波;王玉红;赵汐渟;齐志丹;张明磊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行手法疏通乳房肿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行手法疏通乳房肿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手法疏通乳房肿胀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64)和对照组(n=62)。试验组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进行手法疏通乳房肿胀,对照组使用舒宁乳膏后进行手法疏通。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结果产后乳房肿胀患者行手法疏通乳房肿胀治疗时,试验组VAS疼痛评分[(3.74±2.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94±2.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疼痛分级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明显减轻患者手法疏通乳房肿胀时的疼痛。

    作者:孟珊;邓青春;张晶;王丹;常青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右美托咪定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清醒镇静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后清醒镇静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食管癌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两组均选择静吸复合插管全身麻醉,并顺利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硬膜外自控镇痛,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清醒镇静。结果两组术毕及术后72 h外周血CD3+和CD3+CD8+ T细胞绝对值均明显低于术前( P<0.05),治疗组术毕及术后72 h外周血CD3+和CD3+CD8+ T细胞绝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术后的恢复,两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治疗组术后24 h与术后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进流质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疗组术后切口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助于调整食管癌根治术后免疫紊乱,缓解疼痛,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艳;李伟敬;杜文敏;欧阳碧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不同保存时间对血浆标本中人巨细胞病毒载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4℃条件下存放30 d后血浆中人巨细胞病毒DNA的稳定性。方法选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0例患者的血浆标本,将其按照人巨细胞病毒DNA 载量分为3组:低载量组(n=50,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为300~1000 copy/mL)、中载量组(n=50,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为>1000~10000 copy/mL)和高载量组(n=50,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为>10000~100000 copy/mL)。标本采集后2 h内完成基线载量(0 d)检测,其余血浆在4℃条件下保存,分别在保存1、2、3、7、14、21、30 d时检测人巨细胞病毒载量。结果低、中、高载量组标本在保存1、2、3、7、14、21、30 d后,其人巨细胞病毒载量与0 d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浆标本在4℃条件下存放30 d对人巨细胞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无影响。

    作者:张玲;张清禄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O rem 自理理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Orem自理理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Orem自理护理,比较两组在神经功能、生活质量上的差异。结果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7.12±2.54)分、(22.24±3.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4.34±3.12)分、(29.11±4.52)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32.15±5.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1.68±4.25)分]。观察组在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总体健康等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Orem自我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血液吸附技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材料的不断发展和血液净化设备的不断改进,血液净化技术正飞速发展,更加多样化,在临床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1982年美国 FDA 批准连续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从而相继衍生出更多血液净化方式,并应用于非肾脏病领域。1998年Tetta等[2]提出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CPFA ),该研究表明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通过增加对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清除率,调整内环境平衡[3]。2001年,有研究者将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 ARS )这种新型治疗模式应用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对CRRT的认可[4‐5],然而CRRT并不是万能的血液净化方式,当遇到大分子溶质及蛋白结合率高的溶质时,CRRT会丧失威力[1]。同时,有研究表明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清除是对流与吸附共同的作用[6],也有研究认为是由于透析膜的吸附作用进行清除,而不是依赖膜的物质转运[7]。谢红浪等[8]观察发现,采用聚酰胺膜的F H66D型血滤器进行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能有效清除肿瘤抑制因子(TNF),检测血液中的T N F水平显著下降,白细胞介素(IL )‐1β、IL‐8水平都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然而以上细胞因子均未在超滤液中检测出来,说明主要是吸附作用清除了 TNF。CVVH (AN69膜)也是利用膜的吸附作用来清除循环中细胞因子,但是需要吸附必须与对流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吸附性能。众多研究表明,连续性血液滤过对细胞因子的清除依附于膜材料的吸附作用,然而吸附会很快达到饱和,清除效率有限。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将吸附技术与其他血液净化方式联合应用,即采用将不同血液净化技术组合或结合在一起的集成技术[1],主要是通过结合血液净化的三大基本理论,即弥散、对流和吸附,改变单纯的血液透析,开展更多血液净化的模式,不仅可以清除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弱化炎性反应,调节免疫状态,稳定内环境,还可以给患者提供营养治疗空间,对多个脏器功能进行支持,从而使其功能由简单的肾脏替代功能成了多器官功能支持与生命的维持[5,9]。吸附技术也成为了危重症领域不可或缺的一种治疗手段。

    作者:李天泉(综述);陈维(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 )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2例T2DM患者作为T2DM组,依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控制良好和控制不良组,选取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的 HbA1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PPBS)、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 FFA 及餐后2 h游离脂肪酸(2hFFA)。以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T2DM 组HbA1c、TG、FBS、PPBS、FFA、2hFFA及 HOMA‐IR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 T2DM 控制不良组各指标均高于控制良好组(P<0.05)。FFA、2hFFA与其他指标均呈明显正相关(r>0.5,P<0.01)。结论T2DM患者体内FFA水平显著升高,与胰岛素抵抗存在明显相关性。

    作者:郝建军;冯晓鸿;吴孝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肺癌和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水平与肺癌和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与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菌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和糖链抗原15‐3(CA15‐3)联合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77例肺癌患者、41例乳腺癌患者和164例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的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肺癌患者血清CEA、NSE、CYFRA21‐1、SCC和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15‐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组和乳腺癌组血清 VEGF 水平分别为(234.08±187.33)、(229.20±187.33)pg/m L ,分别高于肺癌健康对照组和乳腺癌对照组( P<0.05)。血清 V EG F水平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20,P<0.05)。V EG F对肺癌和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2.3%和61.0%,均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常见标志物,特异性分别为82.0%和70.7%。VEGF与CEA、NSE、CYFRA21‐1、SCC和CA15‐3的联合检测诊断肺癌和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是80.5%和70.4%。结论 VEGF与 CEA、NSE、CY‐FRA21‐1、SCC和CA15‐3的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对肺癌和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在肺癌和乳腺癌的筛查、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殷运菊;徐威;张青云;张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血小板相关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早期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早期临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1例IT P患儿和27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PA‐IgG、PA‐IgM、PA‐IgA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对患儿早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根据早期治疗效果,将ITP患儿分为完全反应组、有效组、无效组。ITP患儿各组 PA‐IgG、PA‐IgM 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无效组PA‐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反应组和有效组PA‐IgA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反应组PA‐IgG、PA‐IgM水平明显低于有效组和无效组(P<0.05),有效组PA‐IgG、PA‐IgM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无效组PA‐IgA水平高。完全反应组、有效组及无效组CD3+、CD3+/CD4+、CD3+/CD8+及CD19+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TP患儿各组CD16+/CD56+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儿血液中PA‐Ig高水平表达及多种抗体混合高表达提示早期治疗效果欠佳,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提示IT P患儿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异常,这将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张雪;陈振萍;巩文玉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基于双启动寡聚核苷酸引物的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耶尔森菌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多重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耶尔森菌的方法。方法通过设计针对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和耶尔森菌的双寡聚核苷酸引物,来建立这4种病原体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结果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可同时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体的DNA片段。沙门菌和弯曲杆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都是100.0%,志贺菌和耶尔森菌的敏感度是100.0%,特异性分别是99.3%和98.6%。低检测限均为103 co pies/mL。结论该体系可快速、有效、准确检测出样品中4种病原体的存在,可用于肠胃道相关病原体感染的辅助评价。

    作者:梁红;李明;贾昕;许军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 不同通气模式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3例,分别为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 V )+压力支持通气(PSV )模式组和适应性压力支持(ASV )模式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后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SIMV+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组和SIMV+PSV模式组的VAP发生率分别为7.7%、15.4%,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8%、3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模式对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SIM V+PSV模式好,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谈翠挽;肖贵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