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侯福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胎儿生长发育
摘要:探讨和研究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37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的37例健康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围生儿结局以及胎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胎盘体积较健康对照组小,而孕妇HBV感染情况与新生儿体质量、身长以及胎儿生长受限(FGR)情况并无明显关系;新生儿中HBsAg阳性者体质量、身长及胎盘体积均较阴性者低,FGR发生率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阳性组FGR发生率较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组胎盘体积较大.结论 宫内感染HBV有可能导致胎盘体积缩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降低,而新生儿抗-HBs阳性对胎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妇科液基薄层制片技术和传统宫颈刮片技术对比分析

    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医医院进行宫颈液基细胞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妇科液基薄层制片技术和传统宫颈刮片技术的优缺点.方法 将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320例体检者的宫颈细胞学检查分别采用液基薄层涂片技术和传统宫颈刮片技术制成的涂片进行固定、染色、镜检,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妇科液基薄层制片技术样本无需多次转移,操作环节少,可以去除黏液、红细胞等杂质,制成优质薄片,涂片内细胞分布均匀,图像清晰,便于阅片.与传统方法相比,不遗漏病变细胞,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检出率提高了63.4%,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检出率提高了60.1%,同时降低了52.9%的不满意标本.传统宫颈刮片涂片厚,细胞重叠,视野不清,难于发现和辨别细胞,阳性率低,漏检率高.结论 液基薄层涂片技术在妇科疾病的诊断方面更优于传统宫颈刮片技术,值得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推广.

    作者:田居祥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剖宫产产后出血96例临床分析

    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剖宫产产后出血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2 287例,产后出血96例,发生率为4.20%.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子宫损伤及其他因素.结论 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预防和及时治疗子宫收缩乏力,及时处理胎盘因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手术操作技术.

    作者:牟海波;夏红梅;孟晓蓉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重庆市不同地区中小学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分析

    分析比较重庆市不同地区中小学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方法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将重庆划分为一圈两翼三个片区,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23 316名中小学学生进行身高、体质量的测量,按<儿童青少年身高标准体重筛查标准表(2002年)>分为营养不良、较低体质量、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5个层次来判断生长发育水平.结果 主城区男、女生的身高均显著高于东南翼和东北翼相同年龄的学生(P<0.05),主城区7~18岁男生、8~11岁女生的体质量显著高于东南翼和东北翼的学生(P<0.05),而3个地区其余年龄女生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城区、东南翼、东北翼男生肥胖率为10.79%、5.13%、7.29%,女生肥胖率为6.68%、5.21%、5.54%.结论 主城区中小学学生的身高明显高于两翼地区,但主城区中小学学生的肥胖率也很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营养改善.

    作者:陈燕;龚玲;谷政;糜漫天;郑华民;郎和东;万婧;张乾勇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影响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凝血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MI患者30例,根据溶栓治疗标准分为溶栓组(20例)和非溶栓组.观察其溶栓前后D-D和FIB的改变.根据融通成功与否,将溶栓组分为再通组与未通组,同样进行比较.结果 溶栓治疗后血浆D-D较溶栓前增高,FIB较溶栓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思(P<0.05);再通组D-D达峰时间短且恢复快.结论 凝血指标FIB和纤溶指标D-D可作为AMI溶栓治疗效果的辅助性指标.

    作者:沈静;张杰;严佳斌;俞刚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超声电导经皮靶向给药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研究

    比较超声电导经皮靶向给药和口服给药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15例采用超声电导经皮靶向给药,15例采用口服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和评定治疗效果及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观察组疗效和细菌清除率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治疗基本无痛苦,疗程短,副反应少.结论 超声电导经皮靶向给药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与口服给药相比疗效相似,但副反应更少,值得推荐应用于临床.

    作者:胡宏涛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某院五年来病原菌感染分布及细菌耐药性分析

    了解兰州市中医院2007~2011年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2007~2011年住院患者病原学检查结果统计,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总感染病原菌的34.5%;革兰阳性球菌以肠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占总感染病原菌的18.2%;假单胞菌感染占总感染病原菌的11.5%;真菌占总感染病原菌的21.1%.这些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定等β-内酰胺类(除碳青霉烯类)均较非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株耐药率高,且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也较ESBLs产生株耐药率高,头孢他定/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克拉维酸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5年来该院的常见感染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假单胞菌、真菌为主,且存在严重耐药性,提醒临床医生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李琼;何静;刘小花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探讨和研究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来收治的37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的37例健康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围生儿结局以及胎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胎盘体积较健康对照组小,而孕妇HBV感染情况与新生儿体质量、身长以及胎儿生长受限(FGR)情况并无明显关系;新生儿中HBsAg阳性者体质量、身长及胎盘体积均较阴性者低,FGR发生率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阳性组FGR发生率较高;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组胎盘体积较大.结论 宫内感染HBV有可能导致胎盘体积缩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降低,而新生儿抗-HBs阳性对胎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侯福军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护士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护士职业道德是指在护理专业这一特定范围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护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1].它是护士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也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对促进医疗卫生战线的精神文明建设,造福于人民的健康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刘俐;向国春;张艳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2010~2011年十堰市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及对策

    探讨十堰市中心血站2010~2011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对采集失败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确保在血液安全的基础上避免血液采集成本浪费.方法 对该血站2010~2011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 2010~2011年该血站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5例,采集过程中离心杯漏液2例,中度脂血未采集到血小板1例,疑似溶血停止采集2例.结论 加强员工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减少机采血小板的采集失败率,以减少血液资源浪费,节约社会资源.

    作者:刘敏;杨培琴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福建地区人乳头瘤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明确福建地区无症状女性人群宫颈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的感染现状,指导相关预防性疫苗的接种.方法采用流式荧光杂交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集的3 052例健康体检女性人群宫颈脱落细胞样本进行分型检测.结果 总HPV感染率为11.3%,高危型HPV感染率为10.4%,感染前5位的型别分别为HPV-52(2.3%),HPV-58(1.7%),HPV-16(1.6%),HPV-18(0.8%),HPV-68(0.7%).HPV感染年龄分布存在双峰现象,20~24岁年龄组的HPV-16感染率明显较高.结论 福建地区无症状女性人群中,HPV-52及HPV-58的感染率相对较高,提示包含HPV-52及HPV-58的第2代预防性疫苗能为福建地区女性提供更好的保护.HPV感染存在2个年龄高峰,对疫苗的适用具有指导意义.对有性生活的年轻女性进行普遍的包含HPV-16的预防性疫苗的补救性接种会获得较大收益.

    作者:王颖;黄毅;陈渝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血液流变学变化与术后谵妄的关系

    研究体外循环(CPB) 术后早期血液流变学变化并初步分析其与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简阳市人民医院择期行CPB下单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瓣膜性心脏患者3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浅低温高流量CPB.分别在麻醉输液实施前(T0),CPB毕(T1),CPB后1 d(T2),CPB后2 d(T3),CPB后3 d(T4)经动脉各采血5 mL,检测中切全血黏度(Mηb)、血浆黏度(ηP).并于 T2 ~T4 用重症监护病房(ICU)精神错乱评估量表(CAM-ICU)测定患者的神经精神状态.结果 27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9例患者在术后1~3 d 出现急性精神障碍,故以CAM-ICU分为POD组(9例)和未发生谵妄(NPOD)组(18例).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D 组在T2 ~T4 时间点Mηb水平均比NPO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ηP水平在T1时间点比NPO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B后出现谵妄的患者表现出血液流变学的早期恶化,应加强对血液流变学的监测与治疗.

    作者:付建;陈军;岑斌;陈涛;汪辉德;钟庆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胸腔积液1例

    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上表现为贫血、感染、肾功能不全、高黏滞血症和病理性骨折等特征.由于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漏诊或误诊[1].实验室检查是确诊该病的主要依据.本文对1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胸腔积液患者从实验室诊断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卓志娟;雷鸣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内蒙古二级以上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现状分析

    评价内蒙古自治区34家申报二级、三级蒙医和中医医院输血科(血库)管理工作,了解西部边远地区基层医院输血科(血库)近年来的发展建设现状,旨在提高全区基层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血库)的管理水平,为该区政府职能部门制订有关蒙医、中医医院输血安全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区34家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血库)的评审评价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医院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医院评价标准考核细则>(以下简称<细则>)里输血科的内容:落实<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评价医院是否具备为临床提供24 h供血服务的能力、医院输血管理组织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范、掌握输血适应症和开展成份输血、临床用血登记制度和用血报批、控制输血感染方案执行情况等6个方面考核检查.结果 上述6个方面的考核达标率分别为85.8%、100.0%、69.5%、60.1%、75.1%、47.0%.结论 通过评审评价加强西部边远地区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血库)的发展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保证输血质量和输血安全.

    作者:刘丽;郭军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外周神经纤维瘤的超声诊断

    探讨外周神经纤维瘤弥漫型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外周神经纤维瘤弥漫型患者10例,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回声特点、血流分布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皮下软组织增厚(10/10),多数病变区呈弥漫型回声增强伴多发条带状或结节状低回声(7/10),多数病变区内见大量血流信号(8/10).有以下3种类型:(1)结节型多数为卵圆形、低回声、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内部血供较丰富,4例生长在较大神经干的肿瘤可见瘤体与神经干相连;(2)蔓丛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结节伴周围条带状低回声与之相连,结节内血供较丰富;(3)弥漫型均表现为皮下脂肪层增厚伴边界不清.结论 蔓丛型及弥漫型神经纤维瘤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超声容易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何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β-谷甾醇对人自然杀伤细胞杀伤胰腺癌SW-1990细胞的影响

    研究β-谷甾醇对人自然杀伤(NK)细胞和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率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本室建立的专用培养液培养NK细胞.不同浓度的β-谷甾醇作用于NK细胞及胰腺癌SW-1990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β-谷甾醇对NK细胞及胰腺癌SW-1990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胰腺癌SW-1990细胞生长周期和凋亡情况;乳酸脱氢酶法评价经不同浓度β-谷甾醇干预后,NK细胞对胰腺癌SW-1990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 浓度为1.25~10.00 μg/mL的β-谷甾醇作用48 h后,NK细胞生长抑制率呈负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浓度增加到40~80 μg/mL 后,NK细胞生长抑制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浓度为10~80 μg/mL的β-谷甾醇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浓度为10 μg/mL的β-谷甾醇作用后胰腺癌SW-1990细胞凋亡率为27.18%,较对照组及低浓度组明显增加(P<0.05);β-谷甾醇使SW-1990细胞周期主要停滞于S期;浓度为1.25及2.5 μg/mL的β-谷甾醇作用48 h后,NK细胞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1.25 μg/mL时达高峰(76.3%);当β-谷甾醇浓度大于5 μg/mL,NK细胞的杀伤活性随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结论 β-谷甾醇能够有效提高NK细胞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杀伤能力.

    作者:程静;刘军权;陈复兴;吕小婷;费素娟;杨阳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探讨中山市人民医院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指导临床更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中山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分离病原菌进行回顾性总结,对逐年分离病原菌进行种类分布与构成比分析,分析主要的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 525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 032株(67.7%),革兰阳性球菌223株(14.6%),真菌270株(17.7%).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645株(42.3%)、肺炎克雷伯菌117株(7.7%)、铜绿假单胞菌110株(7.2%)、白色假丝酵母菌105株(6.9%)、粪肠球菌92株(6.0%)、光滑假丝酵母菌79株(5.2%)、屎肠球菌42株(2.8%).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361株(产酶率56.0%)和57株(产酶率48.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较严重.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病原菌的耐药现象较严重.重视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监测和耐药性分析,对指导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兰芬;张秀明;兰海丽;吴秀娟;陈佳铃;冯雪琴;孙各琴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3项指标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201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临床确诊的1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在10~36 h和72~96 h内多次测定CK、CK-MB、hs-cTnT水平,选取2个时间段内峰值变化幅度进行对比.结果病情好转患者的CK、CK-MB、hs-cTnT在 10~36 h 的峰值较72~96 h 的峰值降低幅度分别为3.72±2.52、4.56±3.25、1.11±1.00,而死亡组降低幅度分别为0.93±0.57、0.98±0.73、0.66±0.46,两组间3项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CK、CK-MB、hs-cTnT动态变化幅度与病情呈正相关,可作为病死率的预测性指标.

    作者:龚国忠;唐川苏;蒲泽晏;黄刚;刘友迎;李祥坤;杨瀚晅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不同肝病中的诊断价值

    观察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并探讨其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结果 AFP、CA199、CA125、CEA在原发性肝癌,肝炎后肝硬化,重度、中度、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4项指标具有互补作用,可提高各种肝病的诊断效率.

    作者:吴敏娟;胥萍;杭茵;吴越人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测尿微量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及尿中微量清蛋白(mAlb)、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肾病组(尿常规检测尿蛋白阴性)106例及健康体检者(阴性对照组)50例.两组均采集空腹血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取晨尿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mAlb、α1-MG、β2-MG.结果 糖尿病患者组CysC、mAlb、α1-MG、β2-MG含量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其中单项检测诊断早期肾脏损伤阳性率较低,采用4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可达89.6%.结论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健;李磊 刊期: 2012年第24期

  •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对30例新生儿实施PICC置管的效果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30例患儿中有29例患儿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6%.导管留置时间短3 d,长35 d,平均滞留时间为19 d.结论 PICC为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静脉通道,为患儿的恢复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作者:李霞 刊期: 2012年第2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