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瑞;邓忠良;柯珍勇;黄朝梁;陈富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正常人内乳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及超声表现,旨在为超声诊断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提供对比依据.方法 300例正常成人根据年龄及性别分为4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两侧胸骨旁第1~6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测量其大小并计算纵横比.结果 内乳淋巴结位于胸骨旁胸膜与胸内筋膜间的带状低回声疏松结缔组织内,初步确定了正常成人内乳淋巴结及所在疏松结缔组织带的超声参考值的范围,男女组之间及各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好地显示肋间隙的内乳淋巴结,为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作者:赵志华;王海霞;张秀芳;郑薇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肝脏是转移癌重要的靶器官之一.随着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肝内转移病灶的早期检出、诊断以及疗效评价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张会萍;杜联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本研究分析26例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点,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提高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准确丰富的诊断信息.
作者:李开林;郑剑;聂红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超声造影定量评价前列腺结节血流灌注,并测定前列腺结节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超声成像技术及定量分析软件对43例经腹部前列腺超声发现49个前列腺异常结节的患者进行经腹部前列腺超声造影,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结节MVD,比较超声造影峰值强度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前列腺外腺恶性结节、外腺良性结节和内腺良性结节的MVD分别是48.13±11.36、15.38±1.51和25.17±4.42,前列腺外腺恶性结节的MVD高于外腺良性结节和内腺良性结节(P<0.01).结节造影峰值强度为(24.72±5.39)dB,MVD为34.35±15.78;前列腺结节超声造影的峰值强度与MVD之间呈正相关(r=0.845,P=0.000).结论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能客观反映前列腺病灶组织的微血管分布,与MVD相关性好,在观察前列腺病灶组织灌注的变化上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惠莉;杜联芳;金宇彪;史秋生;杨亚汝;李凡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70岁,间歇性右上腹痛反复发作5年.体格检查:右上腹压痛(++),反跳痛(+),X线透视心肺膈未见异常.
作者:刘承东;杨小平;杨彩明;邓菊芳;刘小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26岁,孕1产0,停经29周,胎动好,无先天畸形家族史.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双顶径62 mm,头围234 mm,腹围231 mm,股骨长51 mm,肱骨长47 mm,胎心率141次/min,羊水指数240 mm,深103 mm.脐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比值:3.5,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1.6.胎儿颅内及颜面部结构明显异常:胎儿头颅偏小,双顶径及头围明显小于孕周;左右额叶皮质相连,未见分离,呈一半圆形的脑组织,脑中线消失,两侧丘脑融合并向后移;侧脑室融合成一个原始的脑室,呈一新月形宽约20 mm的无回声区;小脑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蚓部可见,后颅窝池稍增宽,约10 mm.
作者:张蓉;夏娇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盆腔淋巴管囊肿是盆腔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通过改良手术方式以减少该并发症的出现,但其发生率仍较高[1].本研究总结妇科癌症患者盆腔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管囊肿的声像图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李传红;张忠英;华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22岁,已婚,停经51 d,下腹疼痛7 h.停经后无恶心、呕吐,未作早孕检查,既往健康,月经规则.体格检查:下腹部稍隆,有压痛、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宫颈举痛(+),后穹窿稍饱满、触痛.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3 ml.实验室检查:尿HCG(+),血HCG 14394.7 m IU/ml.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稍大,前位,轮廓清晰,形态饱满,被膜光滑,肌层回声均匀,宫腔内可见一大小约17 mm×16 mm的妊娠囊,内可见卵黄囊,未见胚芽及心管搏动,宫颈管内见一环状强回声(图1).右侧卵巢边缘可见一低回声包块,大小约21 mm×22 mm,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左附件区未见异常回声,腹盆腔可见液性暗区,深约45 mm.
作者:郭子玉;高素芳;刘美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34岁,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2年余,近日感包块渐大伴头晕.体格检查:颈部可触及一向外突出的包块,边缘光滑,界限尚清,质地较硬,皮肤色泽无异常.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前方与颈总动脉前壁分界欠清处可见一大小约4.8 cm×3.1 cm的稍低回声区,边界尚清晰,形态欠规则.颈总动脉上方的包块使颈总动脉明显受压,管腔内径明显变窄,约2.1 mm,血管壁内膜尚光滑,内中膜清晰可见,受压管腔内彩色血流充盈.于颈动脉上方包块周边及内部可见红蓝色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51.超声诊断:颈总动脉上方实性占位(考虑为淋巴瘤).术中见肿瘤与正常组织界限尚清,血管丰富,不易分离.术后病理诊断:颈动脉上方横纹肌肉瘤.
作者:苏小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95例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66例,行LIFU治疗并随访3周;对照组29例,采用相同仪器,不接电源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疗程结束后、随访3周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2例退出,余64例,治疗后及3周随访时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退出4例,余25例,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类型之间VAS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LIFU对不同类型慢性软组织损伤治疗均有效,且安全无创.
作者:王俊瑞;邓忠良;柯珍勇;黄朝梁;陈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心肌重量(LVM)和心肌重量指数(LVMI),探讨高血压和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方法 设正常对照、高血压病、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4组,每组30例受检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其LVM、LVMI、舒张末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射血分数,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 LVM与舒张末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血压呈正相关(r=0.78,P<0.001;r=0. 82,P<0.001;r=0.56,P<0.001),LVM与空腹血糖相关性较差(r=0.31,P=0.09).各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LVM和LVMI大于其余组,高血压组LVM和LVMI大于正常组和糖尿病组(P<0.05).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LVM和LVMI可以为高血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常规手段之一.
作者:李发友;龚渭冰;吴凤林;孙郁;何洁;王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浅表淋巴结转移癌声像图的差异.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8例浅表淋巴结恶性肿瘤的声像图特点.结果 与其他腺癌相比,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血供丰富,无回声区的淋巴结增多(P<0.01),并且8例乳头状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内可见微钙化;淋马瘤与转移癌、低分化与中分化癌、鳞癌与腺癌之间比较,各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除部分乳头状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声像图能够提示原发病灶外,声像图不能提示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及来源.
作者:邵秋杰;张宏;寇海燕;苏金花;席梅;韩治宇;王知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二维应变超声心动图在评价猪闭合性心肌挫伤后左室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小型撞击器撞击9只实验猪,建立闭合性心肌损伤模型,应用二维应变技术测量撞击前及撞伤后各时间点左室短轴切面的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旋转角度(RO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撞伤前左室心肌各节段RS、CS、ROT无统计学差异(P>0.05);撞伤后0.5 h、2 h、4 h、8 h、12 h左室心肌各节段RS、CS、ROT均较撞伤前下降(P<0.05);撞伤后8 h、12 h LVEF较撞伤前降低(P<0.05).结论 二维应变技术为定量评价闭合性心肌挫伤后左室收缩功能提供了一种快速、操作简便、无角度依赖的的新方法 .
作者:袁彬彬;王晓武;张卫达;王莎莎;李叶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冷加压实验超声心动图及冠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正常的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微循环内皮功能.方法 冠脉造影结果 正常受检者40例,分为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对照组20例和冠心病高危人群组20例.分别于静息状态下、冷加压实验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测量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并计算其内径变化率;测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并计算其流速变化率,比较两组干预状态下的内径变化率和流速变化率.结果 静息状态下两组冠脉内径及峰值流速基础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冷加压实验后,冠心病高危人群组冠脉内径扩张率(4.53±2.65)%、流速增加率(23.64±5.72)%,低于对照组的(11.37±3.29)%及(43.76±4.28)%(P<0.05).含服硝酸甘油后,两组内径变化率和流速变化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高危人群在冠脉造影结果 正常时可能已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内皮功能损伤,冷加压实验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内皮功能有一定可行性.
作者:李馨;何疆春;贺声;张云山;沈燕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孕妇,32岁,孕2产1,孕28周.1个月前超声诊断羊水过多.目前二维声像图示:双顶径7.5 cm,双上肢前臂较短,均只能显示一根骨回声,手与前臂成角畸形,手成钩状弯向前臂桡侧;未见拇指指骨回声,仅见一0.9 cm×0.8 cm大小的球状等回声在手桡侧漂浮(图1).羊水大深度9.0 cm,余未见明显异常.三维声像图示:表面透视法见双侧前臂短,手与前臂成角弯向桡侧,拇指呈球状(图2);大透视法见双侧前臂仅有尺骨回声显示,略向桡侧弯曲,未见桡骨、拇指骨,手掌骨与前臂骨在空间位置上部分重叠排列呈角相交.
作者:王开权;袁洪波;涂浩;何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5例脑梗死患者(复发性脑梗死58例,初发性脑梗死47例)及5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分级.结果 与初发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增高,软斑及溃疡斑数目增多,3级斑块例数增多(P<0.05).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模型显示:有斑块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无斑块患者的2.46倍,斑块分级高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斑块分级低患者的11.86倍.结论 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预报复发性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荧光显微镜直视下对比评价P-选择素靶向超声微泡与普通超声微泡在炎症内皮上的粘附途径和效能.方法 构建携荧光FITC、抗P-选择素单抗的靶向超声微泡(MBp)和携荧光FITC普通超声微泡(MB),随机经静脉弹丸式分别注入对照组(10只)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处理组(10只)的小鼠提睾肌炎症模型.同时,20高倍荧光显微镜观测5 min内两组不同微泡在提睾肌微血管中的粘附数量和粘附途径.结果 TNF-α处理组MBp粘附数量为(12±2.6)个/视野,而MB粘附数量为(3±1.2)个/视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NF-α处理组MBp粘附数量分别为对照组MBp和MB的(6.4±1.7)倍和(9.9±2.1)倍(P<0.01).TNF-α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有(69.6±2.6)%和(56.6±25.4%)的MBp通过直接与内皮细胞结合实现粘附,而MB内皮粘附率仅为(24.6±23.3)%和(20.0±27.4)%.结论 与MB比较,MBp能高效、特异地粘附于炎症组织血管内皮上,应用其可有效评价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或其他组织损伤.
作者:纪丽景;杨莉;吴爵非;胡广全;谢佳佳;李军华;燕翼;宾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玻璃体后脱离又称玻璃体后界膜脱离,是指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的分离.其是玻璃体常见的改变之一,由于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密切关系,它与各种视网膜疾病也紧密相关.
作者:牟明燕;张道宾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脉络膜血管瘤常见于青年人,是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病变主要位于视乳头及后极部附近.对于屈光介质清晰的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合并有白内障、玻璃体混浊等的患者超声检查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具有与其他眼底肿瘤相鉴别的特征.现将我院确诊的脉络膜血管瘤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如下.
作者:李娟娟;黎铧;胡竹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儿男,6个月,呕吐、腹泻15 d.体格检查:体温36.5℃,心率121次/min,呼吸27次/min,患儿神清,皮肤弹性差,心音低钝、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腹软,肠鸣音弱.实验室检查:血小板831×109/L,K+2.84 mmol/L,Na+123.1 mmol/L,Mg2+0.19mmol/L.临床诊断:腹泻并脱水;电解质紊乱.入院后当天于股静脉穿刺采血数次,术后加压包扎3~8 min,第5天发现患儿右下肢较左下肢明显增粗.超声检查:右下肢皮下软组织增厚、回声增强,右髂外静脉、右股静脉近心段管壁内膜面不光滑,管腔内见低回声实性物完全充填(图1),探头加压,血管内径无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于血管内未见彩色血流信号.左下肢深静脉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右髂外静脉、右股静脉管腔内低回声物充填(考虑血栓形成);右下肢皮下软组织水肿.
作者:祝伟宏;欧玉平;罗文雄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