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中复位术后间断加力牵引治疗后尿道断裂28例报告

李宁;霍大伟

关键词:早期治疗, 后尿道断裂, 复位, 持续牵引, 间断加力
摘要:对1990年1月~2000年11月收治的28例后尿道断裂患者早期行尿道会师术,术中膀胱内挤压复位及术后持续牵引加间断加力牵引.术后随访1年2个月~5年,24例排尿通畅,测定大尿流率≥20亳升/秒,4例术后尿道狭窄行尿道内切开.3例出现不同程度尿失禁,2例阳痿.提示,对于早期的后尿道断裂、术中膀胱挤压复位及术后持续牵引加间断加力牵引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处理后尿道断裂的方法.
宁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血管瘤的疗效比较

    选择激光和药物注射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血管瘤,以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对不同类型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将1286例、1564个瘤体分成两组, 分别进行激光凝固治疗和药物局部注射治疗.两种疗法均能有效地治疗小儿血管瘤,总有效率达98%.对于毛细血管瘤激光疗法一次性治愈率达86%,优于药物注射法(P<0.01); 而海绵状血管瘤药物注射法优于激光疗法(P<0.01);混合性血管瘤的疗效介于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之间;对蔓状血管瘤采用瘤体主要供血动脉插管,药物(平阳霉素)分次注射,效果显著.提示,对部位较浅的毛细血管瘤采用激光疗法较佳,部位轻深的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采用药物(平阳霉素)注射疗效较高,蔓状血管瘤只有用瘤体供血动脉插管,药物(平阳霉素)分次注射才能取得确切的疗效.

    作者:郭生玉;迟名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脑内单发转移瘤误诊32例分析

    分析32例脑内单发转移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内单发转移瘤误诊原因较多.提示,对患者应详细全面体检,必要时行头颅CT、MRI、肺部CT检查,病灶定向穿刺活检,早期诊断,早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李健;胡天贵;李志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小儿滴鼻净中毒1例报告

    1 患儿,女,50天,因滴滴鼻净后呼吸困难,颜面青紫1小时入院.家长述患儿于入院前5小时因鼻塞,曾滴入鼻腔鼻净,每鼻孔各1滴,滴后2小时呼吸困难,颜面青紫,烦躁,哭闹,两眼上翻,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1次,即到当地诊所针灸合谷、人中,并肌注地塞米松3mg,1小时后上述症状缓解.入院查体:体重5kg,体温35℃,脉搏108次/分,呼吸表浅,30次/分,不规则,血压未测,反应差,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未见黄染、出血点,哭时有泪,口稍干,咽稍红,两肺呼吸音正常,心率108次/分,律齐,心音低钝,腹平坦,柔软,肝脾肋下未解及,肠鸣音正常.诊断为滴鼻净中毒.经对症处理,3日后出院.

    作者:张丹靖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滑膜切除术治疗膝关节滑膜结核31例

    31例膝关节滑膜结核病人平均年龄28.3岁. 术后随访时间23.3个月.术后89%患者疼痛完全缓解,84%肿胀明显消失,93%关节活动正常 ;81% X线片正常,无关节间隙变窄.认为膝关节滑膜结核、滑膜组织肿胀渗出变性,在系统化疗下积极早期行滑膜切除术效果甚佳.

    作者:齐明;武志刚;阿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穿琥宁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

    为观察穿琥宁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将186例小儿肺炎患儿分成两组,分别以穿琥宁注射液和0.9%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两种方法的显效率分别为74%、55.8%,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 84%,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穿琥宁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娟;李春莲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乳腺癌术后伤口采用负压引流的对比观察

    乳腺癌手术损伤范围大,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与伤口的引流方法和护理亦有一定关系.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我们护理34例乳腺癌手术病例,其中24例术后伤口采用持续负压引流,10例采用体位自然引流,对术后伤口引流管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对照观察.认为充分有效的持续负压引流是防止术后皮下积液,感染等并发症十分有效的方法[1].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张惠萍;湃淑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17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治分析

    对17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病人的诊断、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7例病人中,发生并发症4例,死亡1例. 结果提示,胰腺损伤术前很难做出诊断,诊断的关键是剖腹探查;胰腺损伤的手术方式较多 ,应根据胰腺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才能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

    作者:徐贵星;徐友太;王瑞秀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不同形状外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00例疗效分析

    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外切口的选择对手术及预后的影响,将300例白内障分成3组,采用3种不同的外切口进行手术,观察对手术操作的影响、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视力、散光情况.结果,3种不同形状的外切口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视力、散光均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3种不同形状的外切口对手术操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影响手术结果.

    作者:黄洁成;梁祖忠;程杰;马成;刘文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双眼牵牛花综合征伴右眼视网膜脱离1例

    1 患者,男,15岁,因双眼视力低下5年就诊.检查:右眼视力0.1,不能矫正,眼10内斜,眼球运动正常,眼前节(-),晶体、玻璃体无混浊,视乳头边界扩大,约4PD大小,中央部凹陷加深,有灰白色棉毛样物质填充其中,盘绿色素环绕,盘周有轻度视网膜脉萎缩区,视乳头血管红15枝,大小不等,从盘缘四周呈放射状爬出走向眼底,动静脉难以分辨,下方视网膜轻度隆起,色灰白,后极部有色素团块沉着,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轻度水肿,有多个针尖大小的黄白色渗出点.左眼视力0.2,-2.75D可矫正至0.6,眼位正常,视乳头同右眼,视乳头上部血管动静脉可区分,下方血管不能区分,血管走行与右眼基本相同,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其余正常.

    作者:刘文舟;段俊国;周华祥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脑脊液特种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脊液特种蛋白(Ig,ALB,α 2-MG)在各种中枢神经疾病的变化.方法收集5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标本,用美国BN100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 (1)3种急性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化脑、结脑、病脑)中,结脑、化脑各项指标均显著增高,结脑IgG增高显著,化脑IgG增高显著,病脑各项指标正常或轻度增高,IgM轻度增高.(2)多发性硬化组Ig升高以IgG显著.(3)脑梗死各项指标显著增高;脑瘤α2-MG正常,其余指标升高.结论 (1)脑脊液总蛋白( TP)与特种蛋白配套检测比传统TP、潘氏试验更详细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情况;(2)Ig是区分3种急性脑膜炎的重要指标.(3)ALB、α2-MG是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或损害的良好指标.(4)TP、ALB同时测定可了解蛋白质商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脑实质病变.

    作者:陈桂山;林超萍;吴秀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术中复位术后间断加力牵引治疗后尿道断裂28例报告

    对1990年1月~2000年11月收治的28例后尿道断裂患者早期行尿道会师术,术中膀胱内挤压复位及术后持续牵引加间断加力牵引.术后随访1年2个月~5年,24例排尿通畅,测定大尿流率≥20亳升/秒,4例术后尿道狭窄行尿道内切开.3例出现不同程度尿失禁,2例阳痿.提示,对于早期的后尿道断裂、术中膀胱挤压复位及术后持续牵引加间断加力牵引是一种较好的早期处理后尿道断裂的方法.

    作者:李宁;霍大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莫匹罗星软膏治疗脓疱疮104例临床效果观察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表浅性化脓性皮肤病,常流行于夏秋季节,多见于2 ~8岁的儿童.现将我科应用莫匹罗星软膏治疗本病的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祝向东;杨梅;王国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眼内及眶内肿瘤的超声及临床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对眼内及眶内肿瘤超声检查与临床手术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超声对眼内及眶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 HT5”SS 用高频探头对眼内及眶内肿瘤患者进行多切面扫查以观察肿物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1)超声检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根据年龄特点5岁以内儿童,白瞳孔超声示眼内低回声占位伴钙斑.(2)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符合率为75%,特征是瘤体后方回声减弱,并伴网脱.(3)血管瘤特点:瘤体回声较强,隆起度不超过5~6mm,瘤体基底部有多数血流,频谱为低阻型.(4)泪腺混合瘤多发生在泪腺部 ,一个或多个低回声结节为特点.(5)血肿:一般有外伤史,加之彩色多普勒可见粗大的血管,多见于A-V瘘,外伤后易破裂形成眶内血肿.(6)转移瘤:在原发灶不明确的情况下不易诊断瘤体的性质,但瘤体血流丰富.结论超声检查眼内眶内占位病变具有方便、无创伤、直观的优点,只要掌握瘤体的特征,并结合年龄、病史特点,对常见肿瘤的病因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作者:李佳;张桂林;刘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的部分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母孕期状况及家庭史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的部分影响因素,以期为防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60例先天性巨结肠和40例正常儿童进行统一问卷调查,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部分可能有关的因素.结果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部分可能有关的因素是母孕期被动吸烟状况、患儿性别、母孕期有害物质接触史和家庭恶性肿瘤病史.结论环境和遗传因素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作者:杜勇;施诚仁;李明磊;李敏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23例拇长屈肌腱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

    根据患者拇长屈肌腱在各区的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Ⅱ区直接缝合10例,3例出现指间关节背伸受限;Ⅲ区指浅屈肌腱转移8例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指间关节背伸受限;Ⅳ区肌腱移植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腱粘连,二次行肌腱松解术.

    作者:丁跃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赖氨匹林退热的疗效观察

    对74例高热患儿采用赖氨匹林肌注或静注方法给药,剂量为15mg/(kg*次),30分钟降温有效率为66.22%,60分钟有效率为90.54%, 赖氨匹林粉针为退热药中的佳剂型.

    作者:于惠英;马惠珍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紫外线与臭氧消毒效果的对照分析

    为防止血液污染,保证血液质量,我站采血室安装了臭氧消毒机对空气进进行消毒,笔者对紫外线和臭氧消毒效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芹;王利民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脐血HLA-Ⅰ类抗原PCR-SSP分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PCR-SSP(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方法在脐血HLA-Ⅰ类抗原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份脐血用免疫磁珠分离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配型板作血清学分型,其中38份脐血用DNA快速抽提技术提取DNA后进行PCR-SSP基因分型,对两种方法分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38份脐血中,HLA-A位点PCR-SSP方法与血清学分型方法结果符合率100%,HLA-B位点血清学方法分型误差率为13.2%,其中1个抗原错误(占1.3%),9个抗原漏检(占11.8%).脐血采集后24小时内作血清学分型较理想,超过24小时则半数以上不能进行血清学分型.抽提脐血DNA一次成功率100%,不受时间限制.结论在脐血HLA-Ⅰ类抗原分型中,PCR-SSP方法准确、省血、标本限制少,明显优于血清学方法,适用于脐血库.

    作者:刘永梅;陈汝光;朱美玲;黄玲惠;胡燕芬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先天性膈膨升并左肺叶外型隔离症1例

    1 患儿,男,1岁4个月,主因间歇性发热1月收入院.患儿发热高达39.4℃,伴轻度咳嗽,进食后胃部胀气明显,在当地医院胸片及食道正位吞钡平片示:先天性膈疝(胃大部疝入胸腔.入院时查体:T 36.7℃,P98次/分,R 16次/分,BP 11. 5/8.4kPa.左侧胸廓动度差,气管偏右,呼吸动度不对称,左胸下野叩浊,呼吸音清晰、较弱.入院诊断:先天性膈疝(左).入院后胸片示左胸中下野偏后可见大片密度不均匀之增高影.其内有较大空腔,可见粗大的间隙,纵隔右移.胸部CT示左侧胃及脾脏凸入胸腔.2000 年8月29日全麻左后外侧开胸下见患儿左侧膈肌薄弱,呈膜状,未见肌束,中央附着面可见约15cm×12cm胃体、脾脏及部分结肠膨入胸腔,同时发现左肺下叶有一叶外型隔离肺,大小约4cm×3cm×2cm,异常动脉来源于降主动脉,静脉来源于肋间静脉.行膈肌重叠修补固定范围约10cm×8cm,食管裂孔加固,叶外隔离肺切除.患儿术后恢复良好,10天出院.随访无异常.

    作者:张宏伟;李乃斌;刘惠萍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ANA、抗ds-DNA、抗ENA多肽抗体谱联合检测对SLE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ANA、抗ds-DNA、抗ENA多肽抗体谱联合检测在诊断SLE病人中的应用.方法ANA、抗ds-D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ENA多肽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IBT).结果检测167例SLE患者,ANA阳性率为86.8%;抗ds-DNA阳性率为67.1%;抗ENA多肽抗体阳性率为71.9%,其中18例ANA为阴性而抗ENA多肽抗体为阳性.结论 AN A、抗ds-DNA、抗ENA多肽抗体谱联合检测在SLE诊断中具有互补性,并能提高检出率.对SLE 的诊断分型、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义德;张玉蓉;王刚;王利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宁夏医学杂志

宁夏医学杂志

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宁夏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