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角膜病行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术11例的临床观察

顾青;张金金

关键词: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 角膜白斑, 真菌性角膜溃疡
摘要:目的 评价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11例角膜白斑及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性及增视效果.方法 11例(11只眼)经过确诊需行穿透角膜移植患者,均采用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常规观察2~5个月,观察角膜植片透明度及佳矫正视力,有无免疫排斥反应及复发等.结果 11例角膜移植术后患者9例植片透明,9例患者佳矫正视力0.3 ~0.8;1例角膜植片灰白浑浊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后期二次手术;1例病毒性角膜炎术后矫正视力0.5,1个月病毒复发,经过治疗后终形成斑翳,矫正视力<0.05.本组患者脱盲率81.8%.结论 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白斑及真菌性角膜溃疡安全有效,并能达到很好的增视效果.
宁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4例体会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采用椎间孔扩大成形,摘除椎间隙平面突出组织,部分松解神经根后再进入椎间盘内进行适当减压,减压并松解受压神经根,然后进入椎管内摘除剩余突出物,遵循外-内-外的减压顺序.结果 1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1周腰痛加剧,1例术后3个月并发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加剧.平均随访14(8~24)个月,术后1d、1周、3个月、6个月不同时点VA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疗效评定,优20例,良1例,可1例.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高强;宋海东;卢大庆;王本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泪膜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泪膜变化的差异.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8例(121眼),平均年龄(65.38±7.67)岁.术前采取简单法分为2组,A组(46例63眼)行巩膜隧道切口,B组(42例58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再根据白内障LOCSⅡ核硬度分级标准将2组细分为AⅡ组、BⅡ组,AⅢ组、BⅢ组,AⅣ组、BⅣ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d,术后1、7、30、90 d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SDES),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积分(SCSF)、泪液分泌试验(SIt),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 d SDES、SCSF、SIt,AⅢ组低于BⅢ组;术后1、7d,SDES、SCSF、SIT AⅣ组低于BⅣ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术后1dAⅢ组长于BⅢ组,术后1、7dAⅣ组长于BⅣ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Ⅲ级和Ⅳ级核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术时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泪膜功能的破坏程度大于巩膜隧道切口,尤以Ⅳ级核明显,Ⅳ级核手术治疗时宜采用巩膜隧道切口.

    作者:庞麟;闫娟;马雅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烧伤病房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烧伤科病房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 调查收治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导管尖端、痰液、尿液、粪便等标本分离的2 580株病原菌,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结果 在分离的2 580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1 697株,占65.8%;革兰氏阴性菌863株,占33.4%;真菌20株,占0.8%.主要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到821株,占31.8%,其中MRSA的比例达74.4%,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其余抗生素几乎均耐药.阴性菌以阴沟肠杆菌多,但耐药率逐渐下降,对多数药物敏感;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逐渐上升,且严重耐药,对头孢类耐药90%以上.结论 此治疗中心细菌感染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其中MRSA感染严重,有扩散趋势,且耐药率高,选择抗生素范围窄,问题不容忽视,急需解决;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比例高,且呈多重耐药,治疗困难.

    作者:沈江涌;王文;李刚;马强;吴银生;杨智斌;贾伟;姚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孟鲁司特纳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孟鲁司特纳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6个月的复发率.方法 选取门诊确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6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给予止咳药、支气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纳,均连续治疗1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咳嗽缓解及消退时间,并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咳嗽缓解及消失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6.25%、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孟鲁司特纳治疗小儿变异性哮喘效果更佳,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贺兰县农村妇女患病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贺兰县农村妇女常见疾病的患病现状.方法 对农村妇女进行常规妇科、白带常规化验、宫颈刮片(巴氏法)、盆腔彩超、临床乳腺触诊检查和乳腺彩超等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查13 061人,患病4 080例,患病率31.2%;发现各种妇科疾病13种,患病率居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宫颈疾病(1 301例,占31.9%)、阴道疾病(1 077例,占26.4%)、乳腺疾病(914例,占22.4%).结论 定期对农村妇女进行妇女疾病检查对保证妇女的身体健康及提高妇女生活质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邢爱红;马丽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血尿酸、D-二聚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特点及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共72例,按NYHA分级方法分为心功能2级33例,3级20例,4级19例,对照组21例.分别测定观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血尿酸(UA)、血浆D-二聚体、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运用方差检验比较心功能各组LVEF、UA、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清UA浓度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血浆D-二聚体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随心功能的加重而增高.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UA、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变化,且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保婧;张巍;曹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2011-2014年宁夏肺结核病/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结核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对2011-2014年全区22个县(区)新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和艾防机构新登记的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进行结核病病毒(TB)检测.结果 2011-2014年,在10 778例肺结核患者中对5301例进行HIV检测,检测率为49.18%;2014年检测出2例HIV阳性患者,检出率为1.29‰,感染率为0.74‰,宁夏省属于HIV疫情低流行区.在新登记的673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中对564例进行TB检测,检测率为83.80%,检出率为1.06%.在HIV/AIDS感染者及患者中发现TB患者占TB/HIV双重感染患者的75%.结论 结核病和艾滋病机构共同开展TB/HIV双重感染监测、治疗和管理,重点加大对HIV/AIDS感染者及患者进行TB的检测力度,随时掌握其流行特点和动态疫情,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作者:马海燕;田晓梅;王晓林;石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72例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统计冠状动脉各节段斑块成分,分布特点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共分析血管1 548节段,其中542节段血管受累,检出918个冠状动脉斑块,以左前降支血管受累多,冠状动脉斑块分布及管腔中重度狭窄也以左前降支血管为多,引起轻度狭窄多为钙化斑块.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准确显示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分布特点及管腔狭窄程度,可作为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并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穆迎民;房欣;胡海彦;臧秀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骨髓穿刺及活检联合流式细胞术在检测淋巴瘤骨髓侵犯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3种骨髓检查方法(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对淋巴瘤骨髓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标本均进行3种检查,统计不同方法骨髓侵犯的检出率、骨髓活检的侵犯类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骨髓侵犯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骨髓涂片阳性19例,占NHL4l.3%;骨髓活检阳性25例,占NHL 54.3%;流式细胞术阳性30例,占NHL 65.2%;三者联合阳性32例,占NHL69.5%.骨髓活检显示淋巴瘤骨髓浸润方式有间质性浸润、结节性浸润、小梁旁浸润、弥漫性浸润及窦内浸润,各型淋巴瘤可见不同浸润方式.结论 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及流式细胞术联合应用能提高淋巴瘤骨髓侵犯的检出率,骨髓活检显示不同类型淋巴瘤的骨髓浸润方式有相对特异性.

    作者:智峰;马燕萍;包慎;王春华;张伟;李蓉;郭莹;魏玉萍;丁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帕瑞昔布钠联合舒芬太尼对择期腰椎手术全麻患者苏醒期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舒芬太尼对择期腰椎手术全麻患者苏醒期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腰椎手术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各20例.S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0 μg,P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P+S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舒芬太尼5μg,分别记录患者拔管后5 min、15 min、30 min和拔管后60 min的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镇静评分、躁动评分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P组与P+S组的患者睁眼睛与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P组比较,P+S组患者在拔管后5 min、15 min、60 min VAS评分较低(P<0.05);与S组比较,P组与P+S组在拔管后5 min、15 min与30 min Ramsay评分较低(P<0.05);P组与P+S组的恶心发生率较低(P<0.05),3组患者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均未发生躁动.结论 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舒芬太尼5μg,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苏醒期质量.

    作者:李勇军;王志华;闫瑞;孟尽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宁夏盐池县人体感染布鲁氏菌种型调查的研究

    目的 调查宁夏盐池县布鲁氏菌病就诊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种型.方法 对就诊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并采用双相血培养瓶从SAT检测≥1:400的现症病人血液中分离培养布鲁氏菌,传统细菌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鉴定布鲁氏菌.结果 从调查的70例病人血液样本中分离到布鲁氏菌12株,BCSP31基因经PCR检测扩增得到223 bp,AMOS-PCR检测均扩增到731 bp和178 bp,结合传统鉴定方法中的染料抑菌、噬菌体裂解和单向特异性血清凝集试验鉴定12株菌均为羊种3型布鲁氏菌.结论 宁夏盐池县人体感染布鲁氏菌为羊种3型,与盐池县毗邻省份内蒙菌株种型一致,同时也与宁夏近年来流行主要布鲁氏菌种型一致.

    作者:孙学东;田涛;马学平;高建炜;詹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角膜病行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术11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11例角膜白斑及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性及增视效果.方法 11例(11只眼)经过确诊需行穿透角膜移植患者,均采用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常规观察2~5个月,观察角膜植片透明度及佳矫正视力,有无免疫排斥反应及复发等.结果 11例角膜移植术后患者9例植片透明,9例患者佳矫正视力0.3 ~0.8;1例角膜植片灰白浑浊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后期二次手术;1例病毒性角膜炎术后矫正视力0.5,1个月病毒复发,经过治疗后终形成斑翳,矫正视力<0.05.本组患者脱盲率81.8%.结论 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白斑及真菌性角膜溃疡安全有效,并能达到很好的增视效果.

    作者:顾青;张金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CAD/CAM玻璃瓷嵌体与复合树脂修复牙楔状缺损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椅旁CAD/CAM玻璃瓷嵌体与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牙楔状缺损的疗效.方法 研究选取进行治疗的牙楔状缺损患者40例,分为玻璃瓷组20例(椅旁CAD/CAM玻璃瓷嵌体组)和树脂组20例(光固化复合树脂组),2年后观察比较并统计2组患者的牙体修复情况.结果 玻璃瓷组20例患者中出现继发龋1例,复合树脂组20例患者中出现继发龋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瓷组20例患者中出现楔状缺损1例,复合树脂组20例患者中出现楔状缺损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瓷组20例患者中出现牙髓炎1例,复合树脂组20例患者中出现牙髓炎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椅旁CAD/CAM玻璃瓷嵌体修复牙楔状缺损较复合树脂不易出现继发龋、牙髓炎和再次发生楔状缺损.

    作者:李广亚;郭琛;张丽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1200例儿童血铅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银川市西夏区0~6岁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的流行状况.方法 对1 200例西夏区0~6岁儿童进行血铅检测.结果1 200例血铅儿童均值为53.13 μg·L-1,其中血铅浓度>100μg·L-1有80例,所占比例为6.7%,大年龄段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检出率高于小年龄段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检出率大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川市西夏区铅中毒低于全国水平,已对儿童健康造成潜在危险,在儿童保健中合理推广铅中毒防治,加强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作者:孟鹃;马晓怡;沈红燕;杨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痔动脉结扎术与消痔灵注射术治疗出血性痔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 通过比较痔动脉结扎术与消痔灵注射术治疗出血性痔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出血性痔病的更佳临床途径.方法 采选取50例出血性痔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痔动脉结扎术(n=25)和消痔灵注射术(n=25),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获满意疗效,痔动脉结扎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尿潴留、伤口疼痛等)及住院时间与消痔灵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痔灵注射组在术后首次便血、术后1周便血、术后痔核脱出等与痔动脉结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消痔灵注射组在便血复发、经多普勒超声探测痔动脉阳性及脱出痔核复发等方面与痔动脉结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出血性痔病,尤其是Ⅱ、Ⅲ期出血性痔病,消痔灵注射术具有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可靠、复发少等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杨萍;李恒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多原发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多原发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74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多原发结直肠肿瘤患者的2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268例患者分为3组,即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SC)组,异时性多原发结直肠癌(MC)组,结直肠单发癌合并腺瘤性息肉组,对3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肿瘤位置、肿瘤大体形态、组织病理学、肿瘤分期及浸润深度)进行分析.结果 268例患者中多原发结直肠癌共36例,占同期收治结直肠癌总数的2.05% (36/1 749),3组患者肿瘤位置、浸润深度、肿瘤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灶好发部位为直肠及乙状结肠,同时性多原癌组低分化腺癌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理大体类型均以溃疡型为主,同时性多原癌浸润型癌灶数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结论 多原发结直肠肿瘤以溃疡型多见,发病部位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同时性多原发结直肠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高,组织分化差,侵袭性强,多原发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腺瘤性息肉关系密切.

    作者:谢小亮;杨春;李海;师新荣;杨银学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全麻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4例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行单侧CEA,l例行双侧CEA.患者临床症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操作(监测指标,各种设置等).结果 14例患者共施行15例次CEA,其中13例次采用转流管,手术全部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均顺利完成.14例患者中无术侧颈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术前脑缺血症状术后患者均有恢复,麻醉无不良并发症出现,效果达到预期目的.结论 对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均应施行CEA.全身麻醉下行CEA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杨占宏;孙万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降钙素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监测的意义

    目的 对比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COPD)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探讨PCT水平监测在AECOPD的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住院AE-COPD患者30例,治疗前采用免疫发光法测定其血清PCT水平,与COPD缓解期患者30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对比分析;在AECOPD患者中选取PCT≥O.15 ng·mL-1为细菌感染组,监测在治疗后第3、7及第10天PCT水平的变化.结果 AECOPD患者中血清PCT浓度为(0.35 ±0.52)ng·mL-1,COPD缓解期患者中血清PCT浓度为(0.08 ±O.09)ng·mL-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血清PCT阈值≥0.15诊断AECOPD的敏感度为60.0% (18/30),特异度为86.7% (26/30),阳性预测值为81.8% (18/22)及阴性预测值为68.4%(26/38);采用血清PCT阈值≥0.25诊断AECOPD的敏感度为40.0% (12/30),特异度为93.3% (28/30),阳性预测值为85.7%(12/14)及阴性预测值为60.7% (28/46).在30例AECOPD患者中,有18例患者PCT≥0.15 ng·mL-1,为细菌感染组,在治疗过程中,患者PCT值逐渐下降,治疗第3、7天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至第10天基本趋近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PCT水平监测在C0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程英;宫京梅;樊鹏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精原细胞瘤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6岁.发现腹部包块半年,近日不适来院就诊.查体:右下腹、盆腔内见一质硬、活动度差的肿块,压痛阳性,已闭经7年,余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右下腹实性占位;CT检查:右下腹及盆腔内近中线见椭圆形高密度影,上缘达右肾下缘,下缘达髋关节水平,其内密度欠均匀,右侧部见低密度影,CT值约为18 ~40 Hu,大小约为10.7 cm ×7.8 cm×12 cm,边缘大部清晰,部分与肠管粘连,推移周围肠管移位,压迫膀胱使之变形并轻度向左侧移位;增强后边缘明显强化,并见有血管包绕,右侧髂内动脉供血,动脉期实性组织CT值约为45 Hu,静脉期CT值约为52 Hu,平衡器约为47 Hu,低密度区未见明显强化.手术结果:后腹膜肿物,质硬,边缘光滑,大小约为12 cm×10 cm×5 cm.病理结果:生殖细胞肿瘤,肿瘤边缘处可见残留的退变的睾丸样结构;结合临床,符合精原细胞瘤,建议做染色体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女性假两性畸形?).IHC:CD117(+),LCA淋巴细胞(+),CK-P(-),34βE12(-),EMA(±),AFP(-),CD99(-),p53(+),Ki67散在少量(+).

    作者:张耀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痰菌数量及初始耐药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痰菌数量及初始耐药情况.方法 选择住院的190例患者,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80例,单纯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找抗酸杆菌2+、3+、4+共55例,占68、8%;单纯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找抗酸杆菌2+、3+、4+共54例,占49.1%.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培养3+、4+共63例,占78.8%.单纯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培养结果3+、4+共72例,占65.5%;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24例,占30%;耐多药7例,占8.75%;广泛耐药2例,占2.5%.单纯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初始耐药35例,占31.8%;耐多药11例,占10%;广泛耐药3例,占2.7%.结论 糖尿病合并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痰菌数量多,2组初始耐药情况相同.

    作者:魏建华;郭永琳;邱蕾;吴玉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宁夏医学杂志

宁夏医学杂志

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宁夏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