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周霞秋;诸江;臧国庆;俞红;郭清;谢青
近年来肝硬化基因治疗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对实验性肝硬化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简单介绍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一、治疗策略和目的基因 由于肝硬化是一种肝脏内实质细胞广泛破坏和再生以及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引起肝小叶和血管结构发生紊乱的慢性疾病,因此理想的肝硬化的治疗策略应该包括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纤维化的发生、逆转已发生的纤维化以及促使正常肝结构的形成等方面[1]。
作者:郭津生;王吉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众多的肥胖者中发生脂肪肝的患者尚不足20%[1],同样是肥胖,脂肪的代谢特点各有差别。 一、资料与方法 男79例,女47例。询问病史,排除有病毒性肝炎、酗酒、糖尿病、内分泌病史等。体重指数(BMI)= 体重(kg)/身高2(m)计算,BMI>25以上为肥胖。
作者:徐芸;王振豫;李继昌;尚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输血传播病毒(TTV)在肝及肝外组织的定位、分布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CR及原位杂交方法,对13例非甲-非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尸解肝、胰、肾、脾、睾丸和心脏石蜡包埋组织中的TTV DNA进行了检测。结果 5例肝组织、3例肾脏及胰腺、脾脏组织各2例中检出了TTV核酸杂交信号,2例睾丸及心肌组织各检出1例。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肝及肝外组织实质细胞的核内。这些肝外组织未见明显的病理损伤改变。PCR的检出率与原位杂交基本一致。结论 TT病毒能感染肝及肝外组织,肝外组织中的感染可能与TT病毒的再度感染及在不同人群中的较高感染率有关。
作者:郎振为;金荣华;阎惠平;罗朝霞;黄德庄;王勇;周育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激发机体对HBsAg的CTL反应,寻求对慢性乙型肝炎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构建了共表达HBsAg及B7-2抗原的E1区插入重组腺病毒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293细胞,经空斑筛选表达目的抗原的重组腺病毒,用ELISA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HBsAg及B7-2抗原表达。在293细胞中扩增,再纯化、浓缩后,体内感染C57小鼠,检测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结果重组腺病毒在体外培养的293细胞及HepG2细胞中高效表达HBsAg及B7-2抗原。感染小鼠体液免疫较弱,但可通过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而加强;重组腺病毒载体能诱导强而有效的细胞免疫反应;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HBsAg及B7-2抗原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感染293、HepG2细胞后高效表达目的抗原,感染免疫后诱导有效的细胞免疫反应。初步结果显示腺病毒载体是一种高效、安全的载体系统。
作者:周智;张定凤;任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应用一种活体荧光标记对E-cadherin表达被E-cadherin单抗阻断后肝癌7721细胞粘附力的变化进行研究。对深入研究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机制和防治具有重大意义。一、材料与方法 1. 细胞系:SMMC-7721细胞引自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作者:贺建宇;周信达;刘银坤;汤钊猷;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尝试用抗体工程技术研制乙型肝炎导向干扰素。方法利用PCR技术进行体外重组,将α-2b干扰素(IFN-α2b)基因分别与抗-HBsAg人源抗体的轻链及重链Fd基因融合,IFN-α2b基因位于融合基因的3'端,为避免干扰素结构域与抗体结构域在空间上互相影响,在二者之间引入一条15个氨基酸的柔性短肽。分别构建上述融合肽链的CHO表达质粒(轻链-IFN表达质粒pLIC以pcDNA3.1(+)为载体,重链Fd-IFN表达质粒pFID以pCdhfr1为载体),表达质粒以下述三种组合转染CHO(dhfr-)细胞:I, pLIC + pHFD; II, pLIC + pFID; III, pLFC + pFID。其中pLFC为抗-HBsAg轻链全长表达质粒,pHFD为抗-HBsAg重链全长表达质粒。结果 I组和II组上清液具有干扰素活性,但仅I组具有HBsAg结合活性。结论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成功地在CHO细胞中表达了具有HBsAg结合能力的融合干扰素分子。
作者:童贻刚;王海涛;徐静;付玲;于长明;刘国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现将我院1990年1月~2000年8月住院患者因异烟肼利福平致严重肝功能损害35例诊治情况进行分析。一、临床资料 1. 选例标准[1]:(1)活动性结核诊断明确;(2)用药前肝功能正常;(3)服药后,STB≥51.3μmol/L皮肤黄染;(4)ALT单项≥400U/L;(5)除外其他药物、酒精、病毒性肝炎等因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作者:王导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一、材料与方法 1. 肝癌细胞株SMMC-7721引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细胞库。 2. 试剂:端粒酶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SODN-t)及无关寡聚核苷酸(N-ODN)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全硫代修饰。 3. 对细胞抑制作用的观察:取2×107/L肝癌细胞接种于96孔的细胞培养板中,每孔100μl,设3个复孔。分别加入ASODN-t,调节浓度使ASODN-t终浓度分别为1、2、3、4、5μmol/L,N-ODN的终浓度为3μmol/L,培养24、48、72、96h,于结束前4h加入5g/L MTT 20μl,继续培养4h,再加入SDS溶液100μl,终止反应。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各孔在波长570nm的吸光度A值。
作者:许兰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修复反应,其形成与发展是肝病慢性化的重要成因。肝纤维化的治疗包括病因防治、抗肝纤维化及对症治疗三方面,但不少病例祛除原发病因后,主动性肝纤维化仍继续发展,故抗肝纤维化治疗成为控制慢性肝病进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者:曾民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对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编码产物WD蛋白进行检测,探讨WD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技术对诊断为WD的患者进行WD蛋白的研究。结果发现患者WD蛋白在肝内表达缺失或者含量改变。结论 WD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有WD基因exon8和 exon5的突变,直接检测WD基因产物为进一步研究WD的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梁秀龄;陈嵘;徐评议;黄帆;王莹;闫振文;欧翠华;侯国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主要的并发症,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导致患者死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科治疗程序如下。 1. 基础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失衡。(1)大出血病人应立即进行的是恢复血容量治疗而不是急诊内镜检查,进行快速补液,常用的是平衡液或糖盐水。
作者:尚佳主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库普弗细胞(KC)清道夫受体(SR)表达的动态变化,进而探讨内毒素肝损伤的机理。方法经尾静脉内注射不同剂量(1mg/kg、10mg/kg)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复制内毒素肝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鼠肝脏SR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肝组织TNFFα、IL-6的水平,光镜观察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1)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KC表面SR表达呈进行性下调,且与内毒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2)SR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A值)与肝组织TNFα、IL-6及血清ALT、TBil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随着SR表达下调,KC对内毒素的清除作用下降,内毒素对KC的激活作用则相应增强。KC SR表达变化与肝损伤密切相关。
作者:谢国旗;蒋建新;朱佩芳;王正国;邱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检测了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TNF-α水平,并同步观察了肝组织FasL的表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我院1999年3月~2000年3月经过肝穿刺活检确诊的28例慢乙肝患者。男23例,女5例。年龄18~56岁。慢性轻度8例,中度10例,重度10例。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1995年病毒性肝炎修订的诊断标准。
作者:郑瑞丹;张闽峰;徐忠玉;林福地;饶日春;张阳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DNA疫苗pCI-S-IRES- ProTα接种小鼠后的免疫反应变化。方法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DNA疫苗,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并给小鼠进行DNA疫苗接种。ELISA检测HBsAg、抗-HBs,RT-PCR检测pCI-S-IRES- ProTα的表达。结果 pCI-S -IRES- ProTα、pCI-S在细胞中高效表达,pCI-S-IRES- ProTα接种小鼠产生的体液反应和特异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强于pCI-S组。结论 ProTα可增强接种小鼠的免疫反应。
作者:王斌;周霞秋;诸江;臧国庆;俞红;郭清;谢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细针穿刺细胞学是早期诊断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现将本院1999年32例肝脏穿刺涂片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我院1999年间行细针穿刺而且有病理学诊断的病例32例。均经B超或CT定位,皮肤消毒,用9号带槽套管针对肝脏肿块进行穿刺,穿出物立即涂片,固定于甲醇溶液中,常规HE染色,显微镜观察。
作者:丁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之中医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益气补虚、养血柔肝或滋补肝肾。国内研究发现抗肝纤维化有效的单味中药有丹参、黄芪、柴胡、桃仁、当归、冬虫夏草、齐墩果酸、葫芦素B等;而各家根据中医理论、临床经验或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所拟定的中药复方,亦取较好的效果,并运用现代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抗纤维化机理进行了较为深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抗肝纤维化中药复方有861合剂、319方、鳖甲软肝片等。
作者:贾继东;王宝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cl-2、bax及肝细胞凋亡在丁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单、双标记染色和TUNEL技术,检测77例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DAg、bcl-2、bax及肝细胞凋亡表达,以67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 bcl-2和bax均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DAg和Bax与凋亡细胞表达及分布有相关性,三成分在各型肝炎中的表达强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HDAg、bax和肝细胞凋亡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分布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及病理损害程度相关,HDV感染可诱导肝细胞表达bax,增强肝细胞凋亡,这一机制在丁型肝炎发病机理中可能有一定重要作用。
作者:顾小红;李奇芬;王宇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国家科学技术部近公布1999年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度研究报告。1999年度我国已有科技期刊4400余种,进入国家统计源期刊的为1372种。1999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影响因子为0.897,排序第12名,在医学同类期刊中排名第7.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的表达及其与自发性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68例HCC手术标本中HSP70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以癌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HCC和癌旁组织中HSP70阳性率分别为71%和28%,过表达分别为53%和21%,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HSP70阳性率和凋亡指数有正相关关系(r=0.8765,P<0.05),两者都随HCC 组织学分级增高而增加。结论 HCC组织中存在HSP70过表达和自发性癌细胞凋亡,两者正相关性机理尚不明了,可能是HCC生物学恶性行为的标志。
作者:尹燕明;秦庆亮;赵晶;张长丽;张伟;于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肝组织和游离肝细胞中CD14基因和CD14蛋白的表达。方法经尾静脉注入脂多糖(LPS,E coli O111.B4)建立大鼠急性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并用原位胶原酶灌注法分离肝细胞。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异硫氢酸荧光素(FITC)-CD14阳性肝细胞数及其荧光强度。同时用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和肝细胞中CD14 mRNA和CD14蛋白的表达。结果 FCM显示:内毒素血症大鼠6h和12h FITC-CD14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荧光强度也明显增加。RT-PCR显示,肝组织和肝细胞中CD14 mRNA的表达在3h时明显增强,6h达高峰,24h恢复正常水平;Western blot分析示肝组织和肝细胞中CD14蛋白的表达在6h明显增高,12h达高峰,24h仍有一定表达,各时相点间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内毒素血症时能明显上调肝细胞CD14基因和CD14蛋白的表达。
作者:李生伟;吴传新;石毓君;刘长安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