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花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方法:29例慢性前列腺炎疾病患者行中药灌肠治疗.结果:治疗有效率达93.1%.结论:中药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
作者:朵永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二乌膏”针对“肱骨外上髁炎”等慢性劳损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应用范围.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对不同疾病应用“二乌膏”典型病例5例,观察期临床疗效.结果:5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有效率100%.结论:“二乌膏”对于具有“虚、寒、淤”特点的慢性劳损性骨伤疾病的疼痛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不同生活环境下藏族人群血脂代谢特点及与对氧磷酶1(PON1)及氧 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变化的关系.方法:对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城镇地区,平均海拔3 700m)和隆宝镇(纯牧业地区,平均海拔4 800m)176例藏族人群进行脂代谢的特点及与PON1、ox-LDL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①玉树地区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6.0%(81/176例),其中结古镇组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60.2%(71/118例),显著高于隆宝镇组17.2%(10/58例);结古镇组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44.9%、25.4%和47.5%,显著高于隆宝镇组19.0%、5.2%和17.2%),P<0.01;②相关分析显示PON1与TC、TG呈负相关,ox-LDL与海拔及Hb呈正相关,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脂质代谢的主要因素为年龄、住址(结古镇和隆宝镇)、Hb及腹围.结论:不同海拔不同生活环境藏族血脂水平与PON1及ox-LDL浓度不同,血脂增高是血浆PON1降低原因之一,海拔的差异性、城镇化生活环境、高龄及血红蛋白可能是高原地区藏族PON1及ox-LDL水平不同的一个影响因素.
作者:代青湘;许慧宁;王红心;李占全;高继东;杨爱荣;仝海英;尼玛;奥宫清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我院实施的86份心电图危急值在心内科的应用,观察心电图危急值对心内科疾病临床诊疗的价值.方法:筛选出2012年12月一2014年6月符合危急值的心电图86份,及时报告于临床,主治医师立即采取抢救措施,使危重患者得到高效、及时、准确的救治.结果:86例心电图危急值患者均在4小时内得到明确诊断.结论:因心电图危急值一般先于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此时的危急值就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从而为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赢得了更充分的时间.
作者:林蓉香;臧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本院收治251例玉树地震伤病员创伤的类型和救治特点进行总结,为今后地震灾害的医学救治提供参考.方法:整理我院救治251例玉树地震伤病员的临床资料,对伤员一般情况、具体伤情及救治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男133例(53.0%),女118例(47.0%);藏族182例(72.5%),回族8例(3.2%)维族2(0.8%);60岁以上和18岁以下伤病员54例(21.5%);震后3天内入院174例(69.3%);外伤/伤口类患者244例(97.2%),涉及骨科治疗147例(58.6%).结论:玉树地震伤病员转送困难,多为飞机转送;数量大,住院时间集中,多为藏族;青壮年多,重伤及复合伤患者多,大部分患者涉及骨科处理.
作者:王洪瑾;李毅;晁生武;王献珍;祁永章;崔强;张毅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其6h乳酸清除率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在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采集入住ICU室的52例危重症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入科时测定动脉血乳酸、积极治疗后6h再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6h乳酸清除率,按APACHEⅡ评分分值分为三组,分值11 ~20分的为A组,21 ~30分为B组,>30分为C组: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析不同分组之间动脉血乳酸、6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研究其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①B组及C组的6h乳酸清除率低于A组,C组的6h乳酸清除率低于B组,B组的6h乳酸清除率低于A组;病死率比较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患者6h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与APACHEⅡ评分相关;②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而6h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组.结论:危重症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呈显著负相关,对危重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作者:悦云;余长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手术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采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对50例不同类型的高原创伤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体腔内或手术创面的血液通过过滤、离心、清洗、净化处理,形成浓缩的红细胞,在手术中回输给患者.记录术中回收的原血量和血液回收机处理后的浓缩红细胞量,观察自体血回输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结果:本组50例,术中回收原血共43970mL,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的浓缩红细胞是29 920mL.无1例出现输血反应和感染.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技术能有效减少术中血液丢失,血液回输后效果良好,无输血反应,术后并发症少.能缓解血源不足,避免输异体血带来的危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红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效果,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股骨颈骨折118例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实施采用标准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实施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助行器使用时间少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Harris髋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剑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我院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在翻修过程中针对导致并发症的因素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对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均出现假体松动的患者进行翻修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对假体柄部髓腔松质骨充分的刮除,假体周围用足够的骨水泥填充.结果:经过12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未发现假体松动、脱位情况发生.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部分患者出现髋部疼痛、功能障碍,究其原因为骨质疏松以及髓腔内假体周围骨水泥填充不足导致假体松动、髋臼磨损、假体磨损及柄体脱落所致,术中正确的技术操作会相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海生琪;宋昌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下,提高病区护理床头交接班质量的做法.方法:结合科室专业特点将卫生部要求责任护士“八知道”内容进一步细化,并以表格形式记录,应用于护理床头交接班,比较应用前后交班质量的变化.结果: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整体掌握度、观察分析病情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细化交班内容,改进护理床头交接班模式,有利于提高整体交班质量.
作者:王梅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通过检索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改变,化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等方面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以便为恶性肿瘤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提供参考.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化疗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主要表现为PT延长、APTT延长、D-D升高、FIB降低、PLT延长等.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范宝化;赵君慧;骆玉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凝血功能的改变,提出临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久居于西宁地区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60例,分为研究组Ⅰ 30例(轻度子痫前期),研究组Ⅱ30例(重度子痫前期)及随机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健康孕妇22例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孕妇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凝指标比较,研究组Ⅱ与正常组比较,TT有显著增加,血小板有显著减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PT、APTT、Fib、INR、FDP D-二聚体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Ⅱ与研究组Ⅰ比较、研究组Ⅰ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宁地区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血凝及血小板检测结果与正常孕妇相比有明显差异,临床可根据此差异性对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应严格监测血凝及血小板的变化,以及时跟踪病情进展,为临床合理制定应对措施从而改善母儿结局,提出客观的临床参考依据.
作者:童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脂肪溶解液在乳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9例术前扪及或彩超提示腋窝淋巴结肿大的乳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腋窝注射脂肪溶解液及脂肪抽吸后进行淋巴结清扫术,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胸长神经及胸背神经.结果:手术平均用时100min,术中出血少,平均每例取出淋巴结16.3个,全部患者病理检查均有淋巴结转移,平均转移4.5个.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患者均无腋窝肿瘤复发、肩关节活动障碍、上肢水肿及麻痹等情况.结论:采用脂肪溶解液及脂肪抽吸方法的腋淋巴结清扫术,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淋巴结清扫较彻底、神经血管损伤少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王晓;刘海东;李连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以下简称NICU)床边胸部CR摄影过程中摄影参数的合理选择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一年中58例NICU患者床边胸片CR进行图片质量分析,并参照“三甲”医院评片的质量标准进行评定.结果:NICU床边胸部CR投照中甲片率达50张(86.2%),乙片率达7张(12.1%),丙片率达1张(1.7%),废片率为0,结合数字化处理,为诊断提供依据.结论:为提高数字影像质量,需正确调节胸部数字化摄影的各种参数.
作者:董桂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估高海拔地区(海拔3 400m)一起集体特大车祸事件中伤员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为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5月5日车祸事件后的第3天,对青海果洛(海拔3 400m)发生的一起集体特大车祸事件中的25名伤员按照损伤严重度评分表(Injury severity scale,ISS)及8名急从低海拔地区赶来的伤员家属,采用WHO推荐的精神问题自评问卷(self-general questionnaire,SRQ-20)、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ThePTSD Checklist,PTSD-7)等自评量表评估.对SRQ≥7或PTSD-7 ≥4分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量表、MINI诊断量表等复核.结合伤员自身、家属的描述,由评估者经过个体晤谈后完成临床评估和定性访谈.结果:达到精神科疾病诊断标准1例(3.0%),需精神科随访并心理干预者4例(12.1%);存在明显情绪反应者16例(48.5%),14例为伤员,2例为伤员家属;其中有焦虑、抑郁情绪者占48.5%,有麻木回避情绪者占9.1%,伴有睡眠障碍者42.4%.伤员家属有明显情绪反应合并高原缺氧症状者占25.0%.伤情程度(r =2.271)和近半年重大生活事件(r=3.154)与SRQ得分呈正相关.结论:车祸后伤员及家属的心理应激反应均较高,在重视车祸伤患者的急救与治疗同时切不可忽略伤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车祸后伤员及家属的心理应激反应以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伤情严重、近半年有重大生活事件是需要重视的高危因素.伤员家属在接到车祸信息后,处于急性应激反应状态,从低海拔地区赶赴高海拔地区,容易发生高原反应,两者叠加可能会加重症状,也需关注.
作者:韩国玲;靳宝宁;李生菊;马林山;王雨京;杨生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6名收治于我院的慢阻肺病人,分为细菌感染组68例、病毒感染组68例,6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PCT及CRP浓度.比较单独PCT、单独CRP与PCT联合CRP对慢阻肺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效率.结果:单独PCT或单独CRP诊断慢阻肺合并细菌感染,特异性及敏感性分别为89.75%、68.90%与66.21%、90.64%;而PCT联合CRP诊断慢阻肺合并细菌感染时,特异性及敏感性为90.34%、89.63%.结论:PCT、CRP联合检测是鉴别COPD细菌感染的可靠指标.
作者:王青云;赵国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配合护理干预在高原肺水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50例高原肺水肿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配合护理干预.结果:50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高原肺水肿的有效方法之一,实施精心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治疗的基础.
作者:张红卫;张月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类鼻疽病(melioidosis)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lderia pseudosis,BP)所致的一种地方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12年首例类鼻疽病患者发现于缅甸[1].该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广州、广西、福建[2].由于对该病缺乏认识,加之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对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故误诊率、病死率极高.自1989年我国湛江发现类鼻疽败血症病例以来,近年来我国又陆续报道了一些病例[3],但在高海拔地区少有报道.现对本院1例类鼻疽败血症合并肝脾脓肿的病例进行分析来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作者:马生彪;赵琳琳;解玉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面膜联合红光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给予中药面膜联合红光治疗;对照组42例仅给予红光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面膜联合红光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卡前列甲酯联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宫内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健康妇女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卡前列甲酯+丙泊酚组)60例,阴道后穹窿放置卡前列甲酯拴1 mg,60 min后行丙泊酚麻醉后行人工流产术;对照组(丙泊酚组)60例,单用丙泊酚麻醉后行人工流产术.两组手术方法相同,观察两组宫颈软化程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阴道出血时间.结果:观察组宫颈软、宫口扩张度好、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减少.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卡前列甲酯联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能够有效扩张宫颈、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明珍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