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冬;郑礼胜;雷勇胜;钱钧强;王晨

关键词:磷酸化蛋白质组学, 药物研究, 应用, 进展
摘要:目的:了解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为促进其更好地服务于药物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虽然是蛋白质组学的一个新分支,但却明显有别于蛋白质组学,主要体现在其调节生命活动方面。药物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目标识别、作用机制阐明、信号网络构建、药物重新定位和复合分层、药物毒性预测、药效学和目标接触生物标志物识别以及患者的分层等,而在计算机软件分析的帮助下,利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有助于以上各个方面研究的顺利开展。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文冠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目的:为文冠果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对文冠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文冠果中含有多种类型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三萜皂苷类、甾类、香豆素类等,并具有抗炎、抗肿瘤、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酶、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抑菌、抗氧化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冠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对全方位综合利用文冠果这一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商庆辉;孙妍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依卡倍特钠原料药中4种有机溶剂的残留量

    目的:建立依卡倍特钠原料药中石油醚、无水乙醇、二甲苯和冰乙酸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EG-20M毛细管柱,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载气为高纯氮气,流速为1.7 ml/min,柱温为45℃保持4 min,以10℃/min升至80℃,再以30℃/min升至135℃,保持3 min,进样方式为直接进样,进样口温度为250℃,进样量为1.0μl。结果:石油醚、无水乙醇、二甲苯和冰乙酸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050~1.952、0.050~1.941、0.024~0.948、0.050~1.947 g/L(r=0.9991~0.999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1.7%;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3%~101.0%、102.3%~103.7%、101.2%~102.1%、100.3%~102.2%,RSD分别为0.7%、0.4%、0.3%、0.6%(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依卡倍特钠原料药中4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控制。

    作者:邸学;刘艳华;王海波;张慧;王添敏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甘肃产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Δ

    目的:探讨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甘肃产红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芪多糖含量;采用热浸法测定红芪中浸出物含量。以因子分析法分析其活性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影响红芪分布的4个公因子为热量、地理、光照、降水,其中热量是关键性因子。≥10℃积温是对红芪多糖含量影响显著变量;纬度是对红芪中芒柄花素和毛蕊异黄酮含量影响显著变量;年均辐射量是对红芪中浸出物含量影响显著变量。结论:不同的生态因子对红芪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红芪品质是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成义;强正泽;王燕;李硕;王明伟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GC法同时测定复方苯海拉明搽剂中樟脑和薄荷脑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苯海拉明搽剂中樟脑和薄荷脑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19095N-123 INNOWAX毛细管柱,柱温为120℃,进样口温度为220℃,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60℃,载气为氮气,柱流速为6.0 ml/min,空气流速为450 ml/min,氮气流速为40 ml/min,分流比为20∶1,进样量为1μl。结果:樟脑和薄荷脑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612~6.12、0.593~5.93 mg/ml(r=0.9999、0.9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100.7%、98.7%~100.7%,RSD分别为1.0%、0.7%(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复方苯海拉明搽剂中樟脑和薄荷脑的含量。

    作者:苟林宏;安宝文;王俊丽;刘肸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医院药学部门采用“问答式”实习带教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探索“问答式”实习带教方式在我院药学部门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我院药学部门实习带教为切入点,分别在门急诊药房、住院药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品仓库、临床药学室、制剂室和药品检验室实行“问答式”实习带教,总结该带教模式对实习生、带教教师、药学各部门人员及患者的作用。结果与结论:带教教师,药房、药库、临床药学室、制剂室、药品检验室负责人及患者对于“问答式”带教方式的满意度均为100%,实习生的满意度为94.5%。“问答式”带教方式下,实习生、带教教师、药学各部门人员均提高了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患者的用药咨询能得到及时解决,对部门总体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帮助。

    作者:吴晏玲;吴渊文;胡位;潘小明;夏璐露;陆佳赟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我国各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类基本药物的收载情况分析

    目的:为促进基本药物优先使用、国家及地方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的科学遴选提供参考。方法:登陆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西安、成都、沈阳、济南、贵阳10个城市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下载各地医保目录,对其中的抗肿瘤药物(包括24种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的收载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医保目录收载的抗肿瘤药物品种数在100种以上的有5个城市,其中上海共有255种,远远多于其他城市;医保目录甲类药物除北京多达67种抗肿瘤药物外,其他城市数量均接近30种,而乙类药物上海多,北京少。24种抗肿瘤药物类基本药物在10个城市的医保目录中均有收载,但根据其剂型不同,在不同城市医保目录中归类有所差异,其中阿糖胞苷(注射剂)、阿霉素/多柔比星(注射剂)、白消安(口服常释剂型)、氟尿嘧啶(口服常释剂型、注射剂)、环磷酰胺(口服常释剂型、注射剂)、甲氨蝶呤(口服常释剂型、注射剂)、顺铂(注射剂)等16种药物的部分剂型在所有城市均归为甲类药物;奥沙利铂(注射剂)、紫杉醇(注射剂)在所有城市均归为乙类药物;白消安、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的其他剂型仅在上海归为乙类药物。结论:各地区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类基本药物分布有一定差异,发达城市品种数相对较多,欠发达城市品种数相对较少。建议各地参照当地肿瘤流行病学特点和经济状况,合理遴选抗肿瘤药物类基本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并合理调整医保目录甲类与乙类药物比例,以保证基本用药和药品报销。

    作者:杨谨成;贾贝;费小非;陈莲珍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螺内酯凝胶中螺内酯和红霉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螺内酯凝胶中螺内酯和红霉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Thermo-Hypersil ODS2-C18,流动相为0.1 mol/L磷酸二氢铵溶液(用三乙醇胺调节pH为7.0)-乙腈(60∶4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5和238 nm ,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结果:螺内酯和红霉素的检测质量浓度分别在0.2516~5.0320、0.5772~11.5440μg/m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0.9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0.8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RSD=0.74%,n=9)、96.7%(RSD=2.60%,n=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复方螺内酯凝胶的质量控制。

    作者:樊其忠;李新新;薄明香;胡丽敏;王玉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金乌健骨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Δ

    目的:建立金乌健骨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法对制剂中的三七进行显微鉴别;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制剂中的白芍、青风藤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色谱柱为ZORBAX SB-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3∶87,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三七显微鉴别特征明显;白芍、青风藤TLC分离度好、斑点清晰;芍药苷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014~1.412μg/ml(r=0.9992);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2%;加样回收率为95.73%~99.48%,RSD为1.54%(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金乌健骨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周训蓉;杨亮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地克软膏中3组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地克软膏中氯霉素、克霉唑和醋酸地塞米松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BDS C18,流动相为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pH=5.7)(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5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结果:氯霉素、克霉唑、醋酸地塞米松检测质量浓度分别在0.10~0.40、0.05~0.20、0.03~0.12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2%;回收率分别为95.42%~103.28%、97.12%~102.96%、95.10%~102.69%,RSD分别为2.8%、1.8%、2.9%(n=9)。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复方地克软膏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任睿;陈林;李英;李磊;张璐;张园园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黄金膏中盐酸小檗碱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Δ

    目的:建立黄金膏中盐酸小檗碱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制剂中的盐酸小檗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盐酸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Symmetry Shield Rp-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50∶50,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制剂中盐酸小檗碱的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盐酸小檗碱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2.5~20.0μg/ml(r=0.9990);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3%;加样回收率为97.7%~102.1%,RSD为1.68%(n=6)。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金膏中盐酸小檗碱的定性鉴别与含量测定。

    作者:陈良;刘炜;葛朝伦;田红林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乌司他丁对心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成功但并发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CPR)成功但并发复苏后综合征(PRS)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76例心搏骤停后经CPR成功且并发PRS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2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中静脉注射,12 h 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7 d。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24、48、72 h时心肌酶谱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羟丁酸脱氢酶(HDBH)、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肾功能指标[肌酐(Cr)、血尿素氮(BUN)]、病情预测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乳酸(La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上述所有指标水平均在同组ROSC即刻上下波动,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控制PRS患者机体的炎症因子,改善病情预测指标,提高存活率。

    作者:卢翔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对心房颤动早期复律的影响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早期复律的影响。方法:58例特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此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钠片初始剂量2.5 mg,口服,每日1次,待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5左右3周后口服胺碘酮转复心律。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用法同对照组)+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钠5000 U,皮下注射,q12 h,连用3~5 d,在INR 2.5左右时停用,3周后开始转复心律,如患者心率较快,给予胺碘酮负荷剂量150 mg,以1 mg/min维持6 h,以0.5 mg/min维持24 h以上;如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口服胺碘酮转复心律,胺碘酮应用4周未能复律或QTc>0.50 ms者,停服胺碘酮,改用控制心率药物加华法林治疗。两组患者心律转复后均继续服用华法林4周,维持INR在2.5左右。应用胺碘酮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转复率、复发率、转复时间、胺碘酮总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转复率、复发率、转复时间、胺碘酮总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可提高房颤早期复律成功率,不增加出血及栓塞并发症,安全性较好。

    作者:毛庆录;徐梅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HPLC法测定双参消癃颗粒中哈巴俄苷和二苯乙烯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双参消癃颗粒中哈巴俄苷和二苯乙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哈巴俄苷含量的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流动相为乙腈-1%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8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测定二苯乙烯苷含量的色谱柱为Kromasil 100-5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19∶81,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结果:哈巴俄苷、二苯乙烯苷检测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5558~8.8934μg(r=0.9999)、0.0106~0.3402 mg(r=0.999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1.8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30%~101.35%、96.67%~100.83%,RSD分别为1.43%、1.48%(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双参消癃颗粒中哈巴俄苷和二苯乙烯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周婧;黄维洁;杨苏蓓;张如松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284例甘油果糖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目的:探讨甘油果糖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不良事件(ADE)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河南省ADR监测中心2004年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收到的甘油果糖注射液致ADR/ADE病例报告,就收集到的284例ADR/ADE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国内11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说明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甘油果糖注射液致ADR/ADE与性别有关,成年男性居多;用药30 min内发生ADR/ADE;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用药部位损害和全身性损害。11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说明书中注意事项描述差异较大。结论:临床应加强对甘油果糖注射液ADR/ADE的监测,并完善药品说明书,尽量避免或减少ADR/ADE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李文武;王丽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毛鸡骨草种子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毛鸡骨草种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以相思子碱为参照物,对10批次毛鸡骨草种子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10批次毛鸡骨草种子有12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经验证,毛鸡骨草种子的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为毛鸡骨草种子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雷朝天;唐哲;甄汉深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脊柱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脊柱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76例有高危因素的脊柱外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至3个月予以弹力袜物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1支,皮下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利伐沙班片1片,口服,每晚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股浅静脉内径(FSV)、腘静脉内径(POPV)、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D-二聚体(D-D)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SV、POP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POPV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及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PT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D-D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T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D-D仍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脊柱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但利伐沙班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

    作者:侯训凯;林永杰;石恩东;王炳臣;王国伟;孙庆山;王鹏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卡马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部分性癫痫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部分性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0例部分性癫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卡马西平片100 mg,口服,3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托吡酯片初始剂量25 mg,口服,1次/d,之后每周增加25 mg,大剂量≤200 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后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脑电图痫样放电波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3个月后<1个月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电图痫样放电波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部分性癫痫较单用卡马西平疗效更显著,安全性相当。

    作者:罗云波;彭思璐;许学杰;唐兴江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了解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为促进其更好地服务于药物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虽然是蛋白质组学的一个新分支,但却明显有别于蛋白质组学,主要体现在其调节生命活动方面。药物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目标识别、作用机制阐明、信号网络构建、药物重新定位和复合分层、药物毒性预测、药效学和目标接触生物标志物识别以及患者的分层等,而在计算机软件分析的帮助下,利用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有助于以上各个方面研究的顺利开展。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冬;郑礼胜;雷勇胜;钱钧强;王晨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米非司酮周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周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6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于诊断性刮宫后第3天给予米非司酮片10 mg,空腹服用,1次/d,连用90 d;观察组患者于诊断性刮宫后第3天给予米非司酮片10 mg,空腹服用,1次/d,连用5 d后停药,待月经来潮后第1 d起再连用5 d后停药,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激素(LH)、孕酮(P),血红蛋白(Hb)、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后月经情况、复发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E2、FSH、LH、P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月经正常比例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功血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周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激素水平,促进正常月经周期的建立,降低子宫内膜厚度,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熊毓娟;刘瑜 刊期: 2015年第30期

  • 我院精神病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类基本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类基本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住院接受抗精神病药类基本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1345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中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症状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45例患者中,用药过程中发生白细胞持续减少的患者有205例,占15.24%。其中,60岁以上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高达54.15%;联合用药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有57例,占联合用药总例数的20.14%,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的发生率(13.9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代抗精神病药致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63.36%,显著高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的发生率(3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3.0×109~3.9×109 L-1的有113例,占白细胞减少总例数的54.63%,与其他白细胞计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无不适主诉及明显临床症状,且经对症处理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或痊愈。结论:抗精神病药类基本药物致老年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较高,且联合用药及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更容易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相关的白细胞减少虽可治愈,但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故应在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血常规,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汪莉 刊期: 2015年第30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