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顺;熊君宇;席宏
对我院不典型阑尾炎2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16岁.1周前出现右下腹痛(去年曾有短暂右下腹痛,不伴发热),为阵发性,无发热,并发现右下腹包块,约核桃大小,未予重视,近几天反复发作,疼痛有所加剧而就诊;体检于右下腹近腹股沟区上方可触及一质硬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无活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WBC 9.1×109/L,粒细胞0.73.B超检查提示:于右腹股沟上方探及6 cm×5 cm×4 cm低回声包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界清.细胞学穿刺检查:
作者:时维东;肖永鑫;孙献勇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分析26例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TS综合征))的误诊情况,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6例误诊的KTS综合征临床资料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患肢酸困肿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皮内毛细血管瘤色泽变暗,皮肤溃疡均在出院前结痂或者愈合.结论:重视对KTS综合征临床表现及处理方式的认识,可以减少误诊率.
作者:宋燕;王子凡;郭学利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在椎管内肿瘤中显微切除中应用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一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13例颈椎管内肿瘤.结果:12例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随访2~12 个月,患者未见术后脊柱畸形或活动障碍.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对于颈椎管内髓外的良性肿瘤该术式创伤小、出血少,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优于全椎板切除手术.
作者:张铁辉;李大成;李佳;刘光耀;李洪哲;任岩海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对多发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38岁.因突然声音嘶哑50 d入我院.患者因突然声音嘶哑30 d入省外一所医院,行胸部CT提示纵隔占位、肿瘤?在全麻下行上纵隔占位切除术,开胸后探查见一巨大包块与升主动脉关系紧密,未进一步手术.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既往史: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驾摩托车与行人相撞,伤及胸部,因无明显不适,未进一步诊治.查体:声音嘶哑,血压正常,气管居中,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朱鹏;廖崇先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临床特征,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4例E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根据胆脂瘤病变程度决定治疗方式,24例均治愈,随访1~5 a无复发.结论:外耳道胆脂瘤可能发展为广泛性的乳突破坏,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胆脂瘤和死骨,防止胆脂瘤残留和复发.
作者:周旭峰;姚雅芬;张爱华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对我科2000/2007年颈心综合征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2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9例,年龄32~68(平均50)岁.均有长期低头工作或高枕睡眠、倚床头看书和电视、长时间用电脑的习惯.本组均有间断性发作,不同程度的胸部疼痛,其中心前区隐痛18例,胀痛6例,绞痛3例, 双侧胸痛1例.合并有心悸20例,胸闷20例,肩部及上肢胀痛、麻木16例,胸部紧束感12例.与看电视不良姿势有关12例,与工作、学习姿势有关8例,长时间玩电脑4例与高枕睡眠有关4例.
作者:任陇滨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医院图书馆要针对各种读者对象和医疗、教学、科研任务,采取多项服务措施,在引导和促进临床科研工作中尽职尽责,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作者:林国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伴有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的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X线平片示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疑有交叉韧带损伤的MRI检查.结果:前交叉韧带附着处撕脱骨折15例,后交叉韧带附着处撕脱骨折24例,10例伴有相应韧带的弥漫性损伤.结论:MRI在诊断伴有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的交叉韧带损伤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张春雷;蒋雪峰;黄健康;吴炫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将头孢匹胺与氧氟沙星存在的配伍禁忌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女,38岁.因发热、咳嗽、腰痛、尿频尿急、下腹不适为主诉以肺炎、尿路感染于2007-06-06入院.在执行医嘱过程中发现,当静滴5%葡萄糖液250 ml加头孢匹胺2 g的溶液后若续滴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则输液管内会出现白色絮状物.当即更换输液管,间隔10 min后再静脉滴注氧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未见白色絮状物出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未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任丽琼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抗惊厥药超敏综合征的诊断、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苯妥英钠超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诊断、病因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本病例符合抗惊厥药超敏综合征的诊断,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抗惊厥药超敏综合征非常罕见,但有生命危险.延误早期诊治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多脏器损害.
作者:陶苏江;甄伟;徐晶;郭志丽;顾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对颅内多发结核性肉芽肿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12岁.因反应迟钝伴发热、头痛6个月,四肢抽搐2个月,右眼失明10 d于2007-06-05入我院.6个月前,家人发现其反应迟钝伴发热、精神萎靡,院外诊断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给予IRPS四联抗痨及地塞米松治疗40 d后好转出院,2个月前患者出现视物模糊,且无明显诱因出现4次痫样发作,发作时双眼凝视、四肢抽搐,呼之不应,意识丧失,数分钟后清醒,但不能回忆,无大小便失禁,10 d前出现右眼失明,院外腰穿脑脊液检查示细胞总数90×106/L,有核细胞60×106/L,单核细胞0.90,蛋白2.8 g/L,糖2.2 mmol/L,入住我院.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朱丹;谢鹏;李光勤;吕发金;牟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RF)伴轻度意识障碍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AECOPD并Ⅱ型RF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患者32例,行BiPAP通气,观察通气前和通气后3 h、1 d、2 d、3 d及治疗期间症状、体征、血气结果,并对比分析.结果:32例中,经BiPAP治疗后30例(93.7%)明显好转,pH、PaO2、PaCO2、心率(HR)、呼吸频率(RR)于治疗3 h有较大改善(P<0.01),1 d达明显效果;无效2例(6.3%).结论:BiPAP对AECOPD并Ⅱ型RF伴轻度意识障碍患者疗效确切,并提示BiPAP适用于大多AECOPD意识障碍患者.
作者:王廷焱;杨永国;余嗣崇;冯磊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4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情况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类型.方法:采用K-B法测定抗菌药物对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筛选,PCR法进行金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IMP和VIM的检测.结果:阿米卡星敏感性高为27.3%,其次为环丙沙星(20.5%)和头孢吡肟(15.9%);4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扩增出IMP型阳性株4株,未检测到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可以考虑使用.北京天坛医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郭丽;顾怡明;张杰;唐明忠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90例与同期来我院体检人员8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和血压各项参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脉压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脑血流动力学有显著差异(P<0.05).(3)随着年龄的增长,脉压与脑血流动力学呈正相关.结论:脉压的增大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两者的观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刘金玲;焦红星;张李向;段丽君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索肺炎性假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误诊为肺癌的原因.方法:搜集18例肺炎性假瘤的临床X线、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肺炎性假瘤误诊的原因:(1)对肺炎性假瘤的临床特点及肺内感染病史重视不足;(2)影像学认识上的误区;(3)以肺炎性假瘤肿块的增长速度为依据作出诊断.结论:影像学检查与临床密切结合,才能提高炎性假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李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对我院2004-12/2007-12收治的小儿结核性脑膜炎(TBM)33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30例,年龄1~14岁.入院病程1~2 d,平均7 d.本组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1]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
作者:王禹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对我院2000年以来精神病合并特殊类型结核病误诊4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例1:男,41岁.患精神分裂症15 a,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2000-06起左侧颈部逐渐出现肿块,初始约0.5 cm,即服抗生素10 d余无效果.肿块逐渐增大,数目逐渐增多成为串珠样.查体见颈两侧广泛性、质偏硬、相互连接、边缘清楚的肿块10多个,大小约1~2 cm .
作者:刘海生;王小凤;万荣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测定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并与单纯糖尿病及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Hcy血症,合并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较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Hcy高.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高Hcy浓度相关.
作者:王小娟;彭卫平;李军涛;杨桂凤;杨桂芝;李芳;张鹏宇;赵学慧;郜琳 刊期: 2008年第13期
对胃巨大结石内镜激光微弹头爆破术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66岁,因间断上腹部疼痛30 a、加重12 d入院.患者在半个月前进食250 g山楂后,感上腹隐痛不适,不伴有反酸及纳差,嗳气等.曾在当地医院行钡餐检查示胃占位.在我院行胃镜检查提示:(1)胃石;(2)胃多发胃溃疡收治入院.查体中上腹压痛阳性.实验室检查:Hb 120 g/L,大便隐血试验弱阳性,凝血常规正常.胃镜示:胃体小弯有一椭圆形溃疡,大小约1.5 cm×1.0 cm,表面覆着白苔,周边黏膜无充血水肿.胃体有一结石大小约4 cm×6 cm.常规进镜至胃腔找到结石后,使用激光微弹头多次爆破结石,并注入碳酸氢钠溶液约200 ml灌洗、溶解,从幽门排入肠道.术程顺利.术后使用碳酸氢钠片,吗丁啉及麦滋林,雷贝拉唑肠溶片口服.住院留观无腹痛腹胀便血症状,未发生穿孔及肠梗阻等并发症.
作者:廖亮;高利利;吴本俨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中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方法:检测UC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培养上清液中IL-4、IFN-γ、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UC组结肠黏膜中IL-4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0.159 1±0.101 4)(P<0.05),IFN-γ和TNF-α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448 1±1.166 1、1.834 9±1.641 7)(P<0.01).结论: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4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IFN-γ、TNF-α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IL-4 、IFN-γ、TNF-α表达的改变是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赵晓军;王志红;韩英 刊期: 200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