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辉;陈德志;陈惠萍;甘惠贞
目的:探讨地诺前列酮栓在孕足月胎膜早破引产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孕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观察组阴道置入地诺前列酮栓。观察并比较两组引产时间、分娩方式、羊水性状、新生儿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用药后引产时间、用药至分娩时间、总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阴道分娩率(76.79%)、羊水清(85.71%)、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9.47±0.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地诺前列酮栓可促进宫颈成熟,有利于阴道自然分娩,保护母婴健康。
作者:刘彤杉;王慧敏;岳立军;杨锦芝;王瑗;王春芳;葛艳云;欧阳林;马静泽;董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使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使用胰岛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70.00%( Uc=3.49,P<0.01)。观察组患者所分娩新生儿(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检查NBNA )评分(38.66±1.75)分,优于对照组的(36.49±2.04)分( t=6.25,P<0.01)。观察组血糖已控制产妇与血糖未控制产妇相比,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9,P<0.01);观察组血糖已控制产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对照组血糖已控制产妇与血糖未控制产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6, P<0.01);观察组血糖未控制产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结论应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可提高孕产妇血糖控制率,改善新生儿NBNA评分,降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生异常的发生率。
作者:司倩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医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成效。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2011年(整治前期)、2012年(整治中期)以及2013年(整治后期)全年门/急诊以及住院部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整治时间的延长,门/急诊、住院部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下降;各抗菌药物的构成比排序发生明显改变,整治后期,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 DDDs )分别较整治前期和中期下降28.96%和19.13%;口服给药的构成比显著上升,注射给药、口服+注射给药的构成比均显著下降,而整治后期注射给药的DDDs降幅大;非限制使用类和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构成比显著下降,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构成比显著上升,而整治后期,特殊使用级药物的DDDs降幅大;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显著下降,使用时间也显著缩短,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以及用药天数限定的合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医院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分级管理制度、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这两方面的成效大。
作者:嵇小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并对比紫杉醇(TAX)90 mg/m2联合奥沙利铂(L-OHP)130 mg/m2方案与TAX 135 mg/m2联合L-OHP 130 mg/m2方案用于Ⅰb~Ⅱb期宫颈癌术前化学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至2010年10月收治的Ⅰb~Ⅱb期择期手术宫颈癌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予TAX 135 mg/m2联合L-OHP 130 mg/m23周期术前化学治疗方案,B组予TAX 90 mg/m2联合L-OHP 130 mg/m23周期方案,化学治疗结束后2周择期行宫颈癌根治术。结果 A组、B组KPS评分分别为(81.5±5.2)分和(80.6±5.7)分,无明显差异( t=0.738,P=0.463)。A组总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分别为87.50%和85.00%,B组分别为82.50%和9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92,P=0.531;fisher,P=1.000);A组胃肠道反应(30.00%)、骨髓抑制(35.00%)发生率高于 B 组(20.00%和15.00%);两组中性粒细胞下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39)。术后2年随访,A组宫旁复发1例,B组阴道残端复发1例,两组复发率(3.10%比3.00%)无明显差异(fisher,P=1.000)。结论 TAX 90 mg/m2联合L-OHP 130 mg/m2方案用于Ⅰb~Ⅱb期宫颈癌术前化疗,近期疗效与根治术后2年复发率与ATX 135 mg/m2联合L-OHP 130 mg/m2方案相当,但毒副反应尤其是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下降;低剂量TAX联合L-OHP方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孙红;薛会茹;田慧然;刘素芳;赵永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哮喘气道炎症表型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ICS+LABA )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将118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吸入ICS+LABA治疗前行哮喘控制测试、肺功能检查、诱导痰检查,经痰诱导检查炎症细胞分类的不同将其分为4组,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Eos)组(48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eu)组(36例)、混合粒细胞性哮喘(Mix)组(32例)以及少粒细胞性哮喘(Pau)组(2例),研究不同气道炎症表型与病情及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Eos组和Mix组在吸入ICS+LABA治疗前痰液细胞学构成比、诱导痰上清液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在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测值、大呼气流速(PEF)预测值以及小气道阻塞(%)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经吸入ICS+LABA治疗4周后,Eos组和Mix组的基础肺功能指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小气道通气功能相比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 P<0.05)。结论哮喘患者存在不同的细胞炎症表型,且不同炎症表型与病情相关;吸入ICS+LABA对诱导痰高EOS的哮喘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在哮喘治疗前检测诱导痰EOS对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陈翠仪;程远雄;陈美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医院2010年至2012年免疫增强药物利用情况,为临床管理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至2012年免疫增强药销售金额、销售量,采用金额分析法、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对免疫增强药的销售金额、年DDDs和日均费用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免疫增强药物的年销售总金额呈稳步增长态势,2010年的销售总金额为2236.69万元,2011年较2010年增长1.83%,2012年较2010年增长2.07%,这3年销售金额列前2位的均为胸腺五肽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DDDs同步性较好,2010年免疫增强药物的总DDDs为36.47×104,2011年较2010年增长7.79%,2012年增长14.34%,3年DDDs始终列第1位的是胸腺五肽,其次是胸腺肽肠溶胶囊。结论医院免疫增强药物应用合理、管理完善,疗效确定、价格适中,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作者:刘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至2013年医院收治的116例TI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均以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9%( P<0.05);治疗组TIA发作时间为(5.46±1.76)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5±1.32) min(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TIA,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杰;刘希云;张向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药物咨询情况,提高药物咨询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促进医院药学的发展。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用药咨询内容,按咨询内容、咨询药物等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药物咨询类别方面,心血管系统药物咨询占20.76%、抗感染药物占19.83%、消化系统药物占15.29%;在药物咨询内容方面,用法用量占24.28%,药物基本信息占19.01%,退药占10.12%,药物的成分、作用、用途占9.30%。结论药物咨询是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必要措施。
作者:檀岭改;王佳坤;黄美蓉;吴雪英;庞素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自拟扶正消瘤方联合CEF方案术前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 )、癌相关糖蛋白抗原( CA15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5例进展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均给予3周期新辅助化疗,采用环磷酰胺( CTX )+表柔吡星( EPI )+5-氟尿嘧啶(5-FU )方案。观察组加服医院自拟扶正消瘤方汤剂益气养血、祛瘀消积,每日1剂,疗程同化疗周期,对比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生活质量、近期疗效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观察组化疗后Karnofsky (KPS)评分为(85.2±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4±5.7)分( t=2.182,P=0.032)。观察组化疗总有效率为65.91%,临床获益率为93.18%,均稍高于对照组的46.34%和85.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3.306,P=0.069;fisher,P=0.303)。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损害、肾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CEA和CA-153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30,P<0.01;t=4.905,P<0.01)。结论中药扶正消瘤方联合CEF方案术前治疗进展期乳腺癌,较常规新辅助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毒增效。
作者:李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平均分成3组,雾化组、静脉组和口服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静脉滴注及口服治疗,比较分析3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雾化组、口服组和静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46/50)、88.00%(44/50)和90.00%(45/50)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雾化组显效率(36.00%,18/50)高于口服组(12.00%,6/50)和静脉组(16.00%,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雾化组在咳嗽、肺部湿罗音消失及平均住院时间上较口服组和静脉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安全、有效。
作者:周紫微;何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联合门静脉肝动脉灌注化疗对肝癌术后免疫功能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门静脉肝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胸腺肽α1治疗。结果观察组Th1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分别为(61.86±9.52) ng/L和(55.28±6.35)ng/L,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分别为(15.17±2.13) g/L,(2.89±0.34) g/L,(1.62±0.21)g/L,以及补体C3和C4分别为(1.42±0.21) g/L和(0.39±0.06)g/L,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而观察组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白细胞介素(IL-10)含量分别为(66.81±3.91)μg/L和(25.24±3.2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6个月、1年、2年时,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分别为91.43%,82.86%,74.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胸腺肽α1联合门静脉肝动脉灌注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远期存活率。
作者:黄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大剂量和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56例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治疗组为大剂量奥美拉唑组,先给予奥美拉唑8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中缓慢静脉注射,5~10 min推完,然后再将奥美拉唑80 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共50 mL加入微量泵,以8 mg/h的速率泵入,持续72 h;对照组为常规剂量奥美拉唑组,予奥美拉唑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以12 h 1次频率静脉滴注,用药72 h。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有效率、再出血情况、输红细胞悬液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组显效54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显效44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0.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72 h再出血率为1.28%,明显低于对照组6.41%( P<0.05)。治疗组平均每例红细胞悬液输入量为(2.0 ± 1.0 ) 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 ± 1.1) U( 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能缩短住院时间、节约患者住院费用,值得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琴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制备左羟丙哌嗪(LP)泡腾滴丸,并对其质量进行考察。方法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聚乙二醇6000( PEG6000)和聚乙二醇4000( PEG4000)为主要基质,以碳酸氢钠及酒石酸(3:2)为泡腾剂制备LP泡腾滴丸,并以滴丸中合格品的比例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对其处方及工艺进行优化;以性状、丸重差异、溶散时限、含量及稳定性等为考察指标,对其质量进行研究。结果佳处方显显PEG6000:PEG4000(2.5:1)为混合滴丸基质,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4,药液温度为95℃;LP泡腾滴丸的性状、丸重差异、含量及稳定性均符合要求,溶散时限与LP滴丸相比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LP泡腾滴丸处方及工艺简单,质量理想,可使溶散更加迅速,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 )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hBNP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脑尿钠肽(BNP)、去甲肾上腺素(NE)、血肌酐(SCr)分别为(557±70)mg/L,(342±28)mg/L,(442±128)μmmol/L;观察组分别为(379±51)mg/L,(217±26)mg/L,(142±10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76%( P<0.05)。结论采用rhBNP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患者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各项检测指标,从而有效增强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军峰;孟淑萍;柳君;李国君;马晓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53例剖宫产产妇,根据抗菌药物不同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 n=130例,仅在术后采用2.0 g头孢唑林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2次/日,连续用药3 d)和观察组( n=123例,在术前预防性使用1.0 g头孢唑林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术后予以同等剂量静脉滴注,间隔8 h,共3次),比较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热病率及经济学差异。结果两组白细胞总数( WBC )、中性粒细胞比例( NEUT )、伤口感染、高及平均体温、热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和用药费用、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有效预防感染,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作者:张志伟;叶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准确、可靠的测定 R-3-奎宁环醇光学纯度的柱前衍生-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苯甲酰氯对( R,S)-3-奎宁环醇进行柱前衍生化,以直链淀粉-三(3,5-二甲苯基氨基甲酸酯)Daicel Chiralpak AD-H手性色谱柱为手性固定相,流动相为正己烷:乙醇:二乙胺(80:20:0.1,V/ V/ 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2 nm,柱温为25℃。结果( R,S)-3-奎宁环醇衍生物纯度不低于98%,对映异构体的衍生产物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能达到良好分离( R≥4.0)。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R-3-奎宁环醇的光学纯度。
作者:袁明辉;郑鸿声;王东武;谢爱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和介绍新型治疗糖尿病药物酰化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方法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中2000年至2012年6月期间发表的所有与利拉鲁肽相关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归纳和比较利拉鲁肽的作用特点及安全性。结果利拉鲁肽能激活GLP-1受体,呈葡萄糖依赖性刺激胰岛素分泌并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临床应用能迅速、高效地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但应用利拉鲁肽者有7%~40%发生胃肠道反应,8.6%体内出现利拉鲁肽抗体,0.2%发生胰腺炎(其中急性胰腺炎占0.034%),诱发甲状腺不良反应率比安慰剂组高0.35%,4%出现血清胆红素浓度轻微增加,另外有2%的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皮疹和红斑反应。该注射剂会导致老鼠和兔胎儿骨骼变形,不推荐在怀孕和哺乳期间使用。虽然利拉鲁肽与CYP450和血浆蛋白结合有关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低,但由于有延缓胃排空作用,可能影响其他同服药物的吸收。结论利拉鲁肽作为不可多得的保护胰岛细胞的降糖药物,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已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但其临床用药可能诱发的甲状腺癌和胰腺炎风险等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关注,该药应禁用于具有甲状腺髓样癌、重度多发性内分泌肿瘤史及家族史的患者。
作者:高茜倩;陈玉文;刘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盐酸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1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3例。采用单盲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强心剂、利尿剂及盐酸贝那普利,观察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治疗8周后,测量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血清钾浓度,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9%( P<0.01);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VESD,LVEDV,LVEF等指标均明显得到改善( P<0.01);两组患者的血清钾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少数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盐酸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可改善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且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晓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复方叶黄素充液胶囊联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假性近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假性近视患者88例共17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阿托品眼膏,观察组采用复方叶黄素充液胶囊口服联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 P<0.05)。观察组治疗后裸眼视力为(4.98±0.16)、眼调节幅度(11.04±0.98)D,对照组治疗后裸眼视力为(4.85±0.29)、眼调节幅度(12.74±1.16)D,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叶黄素充液胶囊联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优于阿托品眼膏,能改善患者视力和眼调节幅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尹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治疗,对照组加服辛伐他汀调节血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左卡尼汀口服液。3个月后对比两组血脂水平、心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分别为(5.21±0.99)mmol/L比(5.68±1.07)mmol/L,甘油三酯分别为(1.85±0.54)mmol/L比(2.08±0.59)mmol/L,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2.34±0.58)mmol/L比(2.61±0.67)mmol/L( P<0.05)。心功能指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43.2 ± 4.3)mm比(45.1±5.0)mm,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9.3 ± 5.8 )%比(46.9 ± 5.4)%( P<0.05)。两组总体疗效构成差异显著( Z=2.034,P=0.042),观察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30%比86.19%,χ2=3.967,P=0.0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37%比1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7,P=0.302)。结论治疗冠心病联合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应用辛伐他汀基础上联合应用左卡尼汀,能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提高心脏射血功能,减少心绞痛次数。
作者:李运良 刊期: 2015年第03期